教师优秀教案

时间:2023-02-21 12:26:0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教师优秀教案1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优秀教案16篇

  教师优秀教案 篇1

  一、活动目的

  为落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同时提高我辖区幼儿教育质量和教学总体水平,经研究,拟举办20xx年幼儿教师微型课评比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加强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发挥观摩活动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继而促进我辖区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参赛要求:

  参赛领域:科学、数学、社会、美术任选一领域进行设计和比赛。

  三、评比要求:

  (1)本次微型课(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时间限制在10—15分钟,参赛教师在参赛前抽签决定参赛课程(课程)。

  (2)设计并展示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无须说课,开始前教师做自我介绍(幼儿园、教师姓名、课程领域、年龄段、课题。)

  (3)参赛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规律,运用最有效、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优质的效果。

  (4)教案一式6份,A4纸打印,仿宋字体,四号字。

  (5)为保证活动效果,参加观摩人员在活动开始时一律将手机调为振动或关机,期间遵守赛场纪律,中途不得小声议论、随意走动,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参加观摩后的活动反思,发言积极、热烈。

  五、评分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具体,适合本年龄段幼儿实际。

  2、教学过程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3、教态亲切,语言准确,简练。

  4、教具适用、简洁、美观,充分发挥作用。

  5、能完成教学目标,且目标达成度高。

  附:关于“微型课”

  “微型课”是教学过程的`再现,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是一个没有幼儿实际参与的教学过程,由评委老师来判断上课老师的教学过程能够(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微型课中,幼儿活动被省略之后,教师的讲解水平备受关注,教师语言在要求生动、具有感染力的同时,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微型课”与“说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说课”重点在“说”。说目标、说教法、说流程,都是在“纸上谈兵”,不是在上课,是在告诉大家准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而“微型课”是在上课,从导入到新授,从提问到点拨,从小结到延伸,都要按部就班一一落实,只是比实际上课少了幼儿的表现。

  二○一五年三月十七日

  教师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4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知道大家在生活中应该相互的关爱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全家人在生活中应该相互关爱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题

  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提题:看电视

  能谈谈你的家的成员都喜欢看什么节目?

  但是,小明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奇妙在哪里呢?打开课文《看电视》

  二、教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想想课文中什么事很奇妙呢?

  (二)自读课文

  1、再读课文找出生字,生字多读几遍

  2、记住生字字音(检查生字情况:分节读,正音)

  (三)生字教学

  1、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出示词语巩固生字

  (四)写字教学

  全家两字教学

  (五)读懂课文

  1、再读课文,读懂后让你上来排顺序

  爸爸和我足球迷

  奶奶京剧听的入迷打盹睡觉

  爸爸和我足球乐的直叫一起拍手欢呼

  妈妈音乐舞蹈

  2、找出把足球赛转成京剧的小节?

  爸爸再看球赛时想到了什么?

  3、结果奶奶听的入迷,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觉。

  奶奶又怎么想了呢?

  找出京剧换成足球这一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二、学习四五小节

  (一)自读一二三四五小节

  (二)细读

  1、学习第四小节

  (1)第四小节你读懂了什么?(接小节提示形式说明)

  (2)看到妈妈一脸的疲劳你怎么想?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五小节

  (1)自读

  (2)指导?号的朗读

  (3)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什么秘密呢?

  (4)指导朗读

  三、写字教学

  爸

  关

  写

  完

  1、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交流

  3、学生练写

  四、指导整体朗读

  五、拓展教学

  教师优秀教案 篇3

  优秀教师精编教案:秋夕

  一、 谈话:

  美丽的秋天又来了,让我们与黎明共舞,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迎接这金秋时节。

  二、 复习诗歌《赠刘景文》、《山行》。

  1、师:全体起立,调整呼吸,准备诵读。

  2、生齐诵: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学习新诗《秋夕》。

  1、导入:古代的诗人描写秋天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新诗。

  2、出示《秋夕》: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3、师范读全诗。

  4、领同学们诵读。

  5、同桌互读,不会的字请教小伙伴。

  6、同学们齐声读。

  7、小组赛读。

  8、男、女生对读。

  10、全班齐读。

  11、指名背诵。

  四、延伸活动。

  谁还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请读给同学听吧。

  教师优秀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近距离、有目的地观察和描述蜗牛,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知识与技能:

  了解蜗牛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 了解蜗牛是通过腹足进行运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小动物的兴趣和爱心,关注周围其它生命的情感。 意识到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通过小组活动,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蜗牛身体结构、运动方式以及操作蜗牛在水中的反应实验等活动来了解蜗牛

  【教学难点】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信息的整理和理解。

  【教学准备】:

  每组两只蜗牛、放大镜、菜叶、苹果片等食物,记录表、老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了一位新朋友给大家认识,大家想不想认识它呀?大家来猜一猜,“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它是什么?

  生:蜗牛(齐声回答)

  师: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蜗牛。(板书,并且打开课件)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师:大家有没有见过蜗牛?

  生:有

  师:大家来说一说你们对于蜗牛的了解,以及你们想研究的问题。

  生:我知道蜗牛口中有两千多颗牙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电视,电视上说的。

  师:×××同学真棒,课外知识面可真广呀!大家有没有想研究的问题呢?

  生:我想研究蜗牛是怎么生宝宝的?

  生:我想研究蜗牛是怎样运动的?

  生:我想研究蜗牛是怎样拉便便的?

  师:大家原来有这么多问题想研究呀,今天我们主要研究这么几个问题:

  1、蜗牛身体上有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2、蜗牛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

  3、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用铅笔碰它,它会怎样?

  4、蜗牛是怎样排泄的,你能找到地方吗?

  三、合作探究、落实目标合作讨论如下问题,老师划分任务:

  1、蜗牛身体上有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1、2合作组)

  2、蜗牛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3、4合作组)

  3、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用铅笔碰它,它会怎样?(5、6合作组)

  4、蜗牛是怎样排泄的,你能找到地方吗?(7、8合作组) 老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1、蜗牛要轻轻的拿,要轻轻的碰触,要爱护小动物。

  2、要积极参与实验

  3、实验完后,举手示意,上交实验器材后洗手,注意卫生。 (老师分发蜗牛、放大镜、菜叶、苹果片等实验器材) 注意:

  1、在这一过程中,时间为10分钟。

  2、老师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并用一定的时间到各小组的桌旁观察他们的活动,听他们讨

  论,通过积极鼓励,促使他们都参与到研究活动中。

  3、老师在来回巡视中不要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只需引导他们观察。

  四、交流展示、体验成功

  同学上台展示,其他组成员可以补充说明。 可以询问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答案是怎么来的?蜗牛爬过之后也有粘液,它有什么作用呢?

  五、抽测达标、拓展延伸你们知道吗?

  蜗牛有22000种,他们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属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滋补品,但并非所有的蜗牛都能食用,因为有微毒。能食用的是褐云玛瑙蜗牛、高达环口蜗牛、海南坚蜗牛、皱疤坚蜗牛、白玉蜗牛。(ppt展示图片)你们还想知道关于蜗牛的知识吗?下课后查阅资料吧!板书设计壳--------------保护自己 蜗牛 腹--------------腹足蠕动 口--------进食头触角-------探路

  《蜗牛的教学反思》

  蜗牛这堂课是以实物观察活动为主的科学课,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如何让同学们一直拥有极大的积极性,这边是我这堂课的成功之处。 在导入部分,我采取了猜谜语的形式导入,众所周知,猜谜语、脑经急转弯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这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自主学习的部分,让大家来聊一聊,你们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对蜗牛有哪些了解呢?你们想在这堂课上研究什么呢?大家都兴奋异常,想法都千奇百怪、异彩丰呈。你不要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想法,因为那可能都是无穷的想像力。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能每一个问题都研究到,所以老师总结发言,挑出最有价值、最能符合本堂课内容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这一步便起到收的效果。研究和观察开始后,老师只是引导和鼓励,最关键的还是让他们自己自由的讨论。

  在展示环节,老师也非常重视趣味性:蜗牛是怎样运动的?你能模仿一下吗?上台的同学通过自己夸张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最后在拓展部分,老师采用的是幻灯片的形式介绍蜗牛的种类,鲜艳的颜色,清晰的图片,各种形状各异的蜗牛。给孩子们带来的震撼是难以想象的,很快新课便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结束了。

  科学课如果能寓教于乐,培养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那么这边是一堂成功的课。

  教师优秀教案 篇5

  目标:(一)能与同伴商量合作,会用拼、叠、砌等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物体。

  (二)学会用画、粘、剪、贴等技能制作出各种小动物。感受工厂流水线的工作方式,体验当小工人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小木偶,导入活动。

  二、教师交待活动的要求,分成两个小组(构建组和小工厂组)

  三、让幼儿与同伴商量自己要拼砌的物品和自由选择自己制作材料。

  四、幼儿构建和制作活动。

  五、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幼儿。

  六、作品展示,教师。

  效果分析:

  孩子在音乐活动很投入,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在歌唱中声音较和谐、统一,大部分女孩子很有感情地歌唱,面带笑容,按老师要求表现自己。在创编活动里,孩子兴趣较浓,能和同伴互相分享自己创编的.新歌,大部分孩子能根据图片的提示把歌曲完整地演唱出来,但对歌曲的最后一句不太熟练,或许因为歌曲中的绕口令拗口的缘故,老师让孩子按节奏从慢到快的速度练习,效果或许会更好。在老师请个别孩子表演时,孩子很认真,也很投入,如果在歌曲的最后一句帮帮他们,孩子会容易掌握,更自信些。

  教师优秀教案 篇6

  一、引入课文

  人及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才能存活。自然界的生物品类繁多,千姿万态,生活环境和条件各自不同,生存方式和习性互有差异,要总括出人和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这一问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食物从何处来》却把它解说得既有条理又准确周密。这是我们这个学期学习的第三篇事理说明文,因此要着重让同学们自读分析。

  二、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加点字注音:

  卵赫脂肪贮藏

  供应参天糠麸供给

  吃荤细菌细胞

  (教师和学生一起辨析正误)

  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先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归纳出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一2)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第二部分(3一12)说明食物从何处来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说明食物从绿色植物来。

  第一层(3)总说。

  第二层(4——12)自养和异养。

  4——8自养。(说明重点)

  9——12异养。

  第三层:(13)总结第二部分,同时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

  (如果学生对“部分”和“层次”的划分提出不同意思,只要合理,亦应肯定。)

  四、请大家一起来总结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让学生发言,不须教师多作解说。)

  回答: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设问。

  文章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设问句。这样定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第一段结尾,采用连问的方式进行设问,“这些有机物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两个句子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段一开始就自问“如何获得食物?”然后自答;“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提领句。

  2、分类别。(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因为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形式,也就是“食物”来源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从说明事物的特征出发,采用分类说明是恰当的。

  文章先以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为分类标准。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能够自己制造食物的属于自养型。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绿色植物生活的属于异养型。然后,文章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说明。自养型的生物分为两类:①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常见的大量的绿色植物);②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制造食物(极个别的微生物细菌)异养型生物也分两类:①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动物及大多数微生物;②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类。

  这样层层分类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获取食物的不同方法,无不包举,这样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概括十分严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3、下定义。

  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本文有以下几处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对“食物”下定义。“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对“自养”、“异养”下定义。自养是“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所有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

  对“光合作用”下定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

  4、列数字。

  ①“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这是以“人”为例,用具体数字说明“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②“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二万五千亿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个”气孔,“一秒钟”,“二万五千亿个”,三个数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说明了叶子上的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的威力。

  ③“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简单准确的数字具体地说明了“合成工厂”的巨大。

  5、比喻法。

  以人们常见的、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太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效果很好。

  为了说明得形象、具体,便于读者理解,这篇文章在说明光合作用时,用了一系列的恰当比喻。例如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素比作合成车间。这样,把整个自养的过程,比作是工厂从采集原料,运输到生产、合成的.过程。这就能把比较复杂的现象简明化、形象化。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逻辑顺序:光异后同的顺序

  2、知识性科学性

  3、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指导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一、讲评作业。

  二、今天咱们来探讨课文的说明顺序。(先让大家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逻辑顺序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写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类概括,而在于从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异现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规律。正因为如此,文章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然后阐释异养型的生物无论“吃荤吃素”,归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是先异后同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范畴。

  采用先异后同的逻辑顺序说明,符合人们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显示出先分析综合再形成判断的逻辑力量,既证明了结论是科学论断、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三、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试以本文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就说明的内容而言的。说明必须揭示某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恰当;分类清楚,种局分明;能给读者一定的知识。而这知识,是经过人们的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证明了的,是所说明的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规律、而介绍具有科学性的知识,也正是说明的根本目的。

  本文说明的是自然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有机物质的来源这样一个复杂问题。因此本文选取的各项材料以及各个解说的具体问题之间,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它们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起着某方面阐释的作用。这个中心就是:各种生物维持生命的有机物质的来源,亦即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的问题。本文正是为说明自然界生物生存的这一共同规律,才集中大量材料,解说一系列具体问题。此外,本文语言准确,周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实,保证了本文的科学性。

  四、布置作业。

  教案点评:

  一、要求学生联系生物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本文如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

  二、下定义。分类别、用比喻等说明方法,学生在前册课本中接触过。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在反复作些单项小练习的实践中、逐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本文连题目在内,共有五次设问,要让学生根据这些设问的不同用法,进一步了解说明文中运用设问句的作用。

  四、根据练习编绘示意图表,或根据课文编绘一套示意图表,巩固绘制示意图表方法的运用。

  五、基本知识,可利用当堂练习课后作业等进行落实。

  教师优秀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有关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会用“偶尔、活泼”造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歌曲欣赏《小燕子》:

  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2、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

  请学生观察燕子的样子,抓住它的特点说说燕子。

  3、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来写燕子的呢?今天就一起来学《燕子》:

  教学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摊子的尾巴。在写“燕”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学生用钢笔在书上描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读音:

  ⑴ 抽读生字卡片,纠正读错的音节,提醒学生注意:

  拢、掠是边音。

  俊、晕是前鼻音。

  横是后鼻音。

  ⑵ 学生齐读。

  2、掌握生字的写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并在书上逐个进行描红。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

  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

  ⑴ 学生读课文。

  ⑵ 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4、交流:

  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那些方面?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的外形。

  2、自由读课文:

  想想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结合交流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

  5、指导朗读:

  ⑴ 激发情感:

  看多媒体:面对这么机灵的燕子,这么可爱的燕子,你愿尽情的夸奖它吗?让我们赞美的语气读。

  ⑵ 自由朗读。

  ⑶ 指名试读、齐读。

  6、指导背诵。

  ⑴ 学生说该怎样背?

  ⑵ 看板书练习背诵。

  7、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有一身( )的羽毛,一对( )的翅膀,还有一个( )的尾巴。

  教师优秀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鼓励幼儿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述对故事的理解和想法。

  2.体验、感受故事中的情感,知道朋友之间要相互谦让,不以大欺小。

  活动准备:

  PPT、相关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了解拥抱,体验相互拥抱的快乐。

  1.师:"老师想和小朋友们拥抱一下,谁愿意?谁知道拥抱是什么意思?

  2、解释拥抱3、师小结:和谁拥抱就表示愿意和谁做好朋友。让我们听着音乐和好朋友抱一抱。

  4.提问:你和谁拥抱的?拥抱在一起的时候,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师:"今天也是森林城的拥抱节,大熊也来了,大熊在拥抱节里过的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听听故事--大熊的拥抱节

  二、欣赏PPT《大熊的拥抱节》。

  1.倾听故事内容,了解大熊为什么伤心。

  师:"故事里大熊遇到了谁?他们拥抱了吗?为什么?他们是怎么说的?"

  2.复述故事第一段,引导幼儿理解、表达故事中小动物的动作、语言。

  三、引导幼儿讲述故事第二段,并尝试说出大熊的想法。

  1.倾听故事第二段(悲伤背景音乐)师:"大熊为什么难过呢?难过的时候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先和旁边的好朋友交流一下)师:"如果是你做错了事,你心里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呢?"2.师:"做了错事,除了道歉,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事情让别人喜欢你呢?"(老师引导幼儿自由讲述)四、引导幼儿复述第三段故事内容。

  师:"大熊和你们的想法一样,道歉了以后小动物会怎么做呢?听一听故事看看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师:"大熊的眼泪越来越多,比刚才没有人跟他拥抱的时候还要多,那是为什么呢?"师:"你有没有和朋友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呢?是怎么互相原谅的?朋友原谅你了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五、跟老师一起完整复述故事。

  师:"这是一个让人听了很感动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讲讲这个故事。"六、在《快乐拥抱节》的音乐声中自然结束。

  师:"你们喜欢大熊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大熊你觉得以后怎么做会让更多的'小动物成为你的好朋友?"师:"相信有了你们的建议,大熊一定会有更多的好朋友,那你们愿意成为大熊的好朋友吗?让我们也来给大熊一个拥抱吧!"附故事:

  大熊的拥抱节第一段:

  今天是森林城的拥抱节,和谁拥抱就表示愿意和谁做朋友。一大早,大熊就出门了,他远远的看见小山羊慢悠悠地走过来了,他连忙张开双臂走上去:"小山羊,今天是拥抱节,我们拥抱一下好吗?"小山羊转身就走,"哼,才不理你呢!你老是揪我的胡须。"大熊往前走,他看见小兔一蹦一跳地走过来,他连忙张开双臂走上去:"小兔,今天是拥抱节,我们拥抱一下好吗?"小兔子转身就走,"哼,才不理你呢!你上次把我的萝卜全都拔光了。"大熊继续往前走,他看见红狐狸大摇大摆的走过来,他连忙张开双臂走上去:"红狐狸,今天是拥抱节,我们拥抱一下好吗?"红狐狸转身就走,"哼,才不理你呢!你仗着力气大,老是欺负小动物。"第二段:

  大熊继续往前走,没有一个朋友愿意和大熊拥抱,大熊呆呆地坐在大树边,眼泪一滴又一滴地落在泥土里。天黑了,大熊晚饭也没有吃,他躺在床上,这时候大熊心里好难过。

  第三段:

  听,咚咚,是谁在敲门呀?大熊打开们一看,他惊呆了,小动物们全来了,他们在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微笑着看着大熊,一个接着一个跟大熊拥抱,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大熊的眼泪越来越多,比刚才没有人跟他拥抱的时候还要多,大熊真的感动了,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以后要做一个不一样的大熊,让小动物都喜欢我。"月光的银光轻轻地洒在森林城,洒在拥抱着的小动物们身上,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拥抱节!

  教师优秀教案 篇9

  教师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

  认识鲁迅先生笔下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教学难点 :

  片段精读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猜谜(二选其一):1,山东快书(打一名人,谜底:鲁迅先生)2,眨眼之间,就到了峨眉山的东边(打一名人,谜底:鲁迅先生)

  导入 (1分钟):

  你读过鲁迅先生那些文章?(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有质量保证的。“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先生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中国至今仍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我所知道的,有两位作家被提名,一个是王蒙,一个是鲁迅先生。)〈〈语文〉〉第2册选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单元第1课,选自〈〈朝花夕拾〉〉)和〈〈社戏〉〉(第四单元第16课,选自〈〈鲁迅先生全集〉〉第1卷)。

  破题(4分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到“社戏”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说,你发现题目“社戏”中包含了哪些问题?问题有:什么是社戏?为什么要去看社戏?哪些人去看社戏?什么时候去看的?在哪里看?看的结果怎样?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写,会怎么写?题目为什么不用“看戏”?本文是重在说明什么是社戏,还是记叙看戏的经过?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默读(15分钟)

  带着诸多疑问默读。浏览,规定时间。勾划批注。

  练习(15分钟)(板书):

  1,本文在体裁上属于( B )

  A,散文 B,小说 C,诗歌 D,戏剧

  2,什么是社戏?(看P111注释)

  3,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一,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景物描写生动传神。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现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蹿”。)

  发作业 本。当堂完成,当堂评讲,学生自己打等级。规范作业 格式(把题目写起,要抄题,不空行)。强调书写。

  小结(4分钟)

  布置课外作业 (1分钟):去找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来读。写点读后感。

  第二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板书:鲁迅先生,原名 , 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代表作有 。(周树人,浙江绍兴,文学,思想,革命,〈〈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导入 (5分钟)。把你喜欢的词语圈出来(圈在下面),把你喜欢的句子勾出来(用“~~~~~”)。

  听写(30分钟)。

  带上书笔,草稿本,找一个合作伙伴,结成对子,听写。本着对自己,对他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听写的方式,用自己所圈的词语,所勾的句子来考对方的积累和听力。

  如:我念“八癞子”(这是我喜欢的词语),考对方写得出吗,他写不出,我就教他,他写错了,就叫他改——罚他抄十遍。对方也可以反问:“八癞子”什么意思?或,你写得起“大拇指”不嘛?或,你能不能用“八癞子”造个句子嘛?

  又如:我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只念两遍,考对方能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且标点无误。对方也可以请他谈谈喜欢的理由,或,也念一个句子。

  争取听写20个词语,5个句子。在合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讨论解决。可以举手求助老师。不认识的字就。听写完后,交换检查,打上等级。必要时加以小结。

  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给全班或个别对子念些词语或句子。

  如:极偏僻,很悠扬,最惹眼,太怠慢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写包票,,中状元,吃炒米,掘蚯蚓(动宾短语),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复句)

  方位还原。

  小结(4分钟)

  布置课外作业 (1分钟):回去把课文朗读一遍,家长签字。

  第三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对对联:老旦出台,扫兴(小丑登场,开心)或,在文中找几个与“极偏僻”“写包票”结构相同的短语

  导入 (1分钟)

  给你一篇短文或一段文字,你觉得有那些阅读步骤?

  请学生把自己宝贵的阅读经验介绍。然后引出老师的经验之谈,隆重推出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学法指导(30分钟)

  问题包含在一篇文章的哪些地方呢?

  一, 题目

  如“社戏”,从识字角度,可问:你能给这个词语注音吗?“社”字什么结构?共几画?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同样,“戏”字也可以这样问。从语法角度,可问:“社戏”这个词语什么结构?“看戏”什么结构?“戏曲”什么结构?从文学角度,可问:由“社戏”,你能想到哪些诗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萧鼓追随春社近”)从写作角度,可问:这个题目如果我来写,会怎么写?这个问题必不可少。把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的思考进行比较,能有效地提高你的作文水平。从说明的角度,可问:什么是社戏?从记叙的角度,可问:哪些人去看社戏?好久去看的?在哪儿看?看的经过和结果怎样?

  学会提问,首先要选好提问的角度。还要注意提问的表述方式。

  二, 作者

  如鲁迅先生,原名什么?哪里人?我们对他是怎么评价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你能不能讲一则鲁迅先生的故事?

  鲁迅先生是文学家,那么科学家、政治家呢?

  三, 喜欢或重要词句(喜欢的句子用“~~~~~~”重要的句子用“————”)

  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这个词语写什么?山。什么山?“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淡黑的”写山的什么?(色彩。“起伏的”写山的形状;“连”写数量。)为什么看见的不是青山,而是淡黑的山?(暗示时间是晚上。)如果把“起伏的”删去,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若把“起伏的”提到“淡黑的”前面,可以吗?(不可以,不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填空: 的峨眉山

  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在文中找到勾出,读一遍,背一遍。男生读一遍。

  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吗?(山跑船慢。)什么山?怎么跑?山真的在跑吗?(山是静止的,不动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化静为动,更形象生动。)船真的慢吗?(NO,船慢是我的感受。)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呢?(看戏心情迫切。船已经开得很快了。作者没有直接写船行之快,而是通过写山跑来衬托。)

  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谈谈理由。(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把“连山”比做“兽脊”,把山当成人来写,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戏的迫切心情。)

  四, 开头

  朗读〈〈社戏〉〉开头第一段。

  有无悬念?“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我在这里得到了什么优待?“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什么当中的句子?什么意思?不看注释你知道吗?难懂,费解。而旧时孩子总是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还记得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吗?P9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拗过去,拗过去。”

  注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体对开头,结尾的影响。

  五, 结尾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是否照应开头?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的豆,为什么觉得没有昨夜偷的豆那么好?偷的豆好在哪里?(豆是一样的,只是偷豆这件事让我难忘。结尾照应了开头,双喜等许多小朋友陪我去看社戏,在看戏回来的路上还发生了偷豆这样有趣的事情,,这不是我得到的优待吗?免念枯燥的书本,那我干了什么呢?不正是看戏和偷豆吗?)

  六, 过渡段

  怎么从这段过渡到下段?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七, 精彩段落

  朗读《社戏》“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练习:略

  八, 全文

  问主要内容,问中心思想,问写作特色。

  小结(8分钟)

  学会提问,以提问方式可以深入文章内部,加深对词句,段落,篇章的理解,理解了的朗读背诵和未理解的朗读背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 一个词语,句子,段落上多花一点时间,就会有多一点的收获。

  布置课外作业 (1分钟):比较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

  教学后记: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课文为例子,首先要把语文当工具来教。

  教师优秀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对和平信仰的追求,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

  理清情节结构,品味学习语言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导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动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勇气》,就是写的在“二战”后期,盟军由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这样一个故事。

  (一)整体感悟

  1.速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求每人说的与别人不同。

  3.同学们说的内容可能有:

  ①这是一个写法国女人救美国士兵的故事。

  ②这是一个赞颂法国女人高贵品质的故事。

  ③这是一个表现美国士兵机智勇敢的故事。

  ④这是一个表现人类对和平信仰和追求的故事。

  ……

  4.教师小结。

  (二)积累词语

  1.学生大声读课文,找出文中优美的词语。

  ①双音节词

  拘谨颀长健谈拘束陷落熹微发落悉意

  ②四字短语

  孔武有力单枪匹马寥寥可数干净利落毫不犹豫

  2.弄清重点词语的意义。

  ①拘谨:(言语、生动)过于谨慎;拘束。

  ②颀长:身量高。

  ③熹微:日光微明。

  ④悉意:全心全意。

  ⑤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

  ⑥单枪匹马:一个人单身上阵。比喻单独行动,没人帮助。

  ⑦寥寥可数:形容数量非常少。

  3.学生识记。

  (三)理清情节

  1.复习提问。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情节、环境)

  ②小说情节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开端:从“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到“那是为应付这种紧急状况而教给他的”。

  发展:从“听到敲门声”到“把门闩了”。

  高潮:从“棚屋后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到“哦,当然啦。快!”。

  结局:从“她毫不迟疑地把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到“她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3.归纳小说情节的特点。

  (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四)品味语言

  1.含义丰富的外貌神态描写。

  ①“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她“不是笑容满面”,说明了什么?

  (说明法国人在德国人的`殖民统治下过着痛苦的生活)

  ②“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写出了“她”当时的什么心情?

  (写出了“她”失去丈夫以后,悲伤、悲痛的心情)

  2.生动准确的动作描写。

  “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挤”、“奔”有什么表达效果?

  (“挤”写出了窗口很小。“奔”写出伞兵动作很快)

  3.简短明快的语言描写。

  “哦,当然啦。”刻画出了“她”的什么品质?

  (在生与死的面前,为了救那个伞兵,“她”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这句话,表现了“她”为了和平,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

  4.意味深长的议论。

  “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那么,“她”信仰的是什么呢?

  (对和平的信仰,为了捍卫它,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

  (五)、学习句式

  1.教师举文中的一个句子,学生分析其特点。

  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开了门。

  2.学生讨论、发言。

  3.教师.总结。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先总写、概述,然后围绕这一句或句中的中心词再展开写,进行更加细腻、更加深入的描写。

  4.学生在文中找有此特点的句子。

  ①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②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没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

  5.进行句式运用练习——教师说“总写、概述”,学生接着说“具体描写”。

  ①(师)我掀开帘子,看到一个小姑娘——(生)……正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电话。

  ②(师)上课铃响了,我们的语文老师——(生)……走进教室。

  ③(师)那年,我第一次看见大海——(生)……真是太美了。

  ④(师)街上,人们伸长脖子在看一只鸟——(生)……那只鸟怪可怜的。

  6.学生自己仿写句子。

  (六)课堂.总结

  学习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我们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文章的内容弄清楚,更重要的是揣摩文章语言的妙处,学习文章有特点的词语、句式和段落。

  教师优秀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

  2.对沉浮现象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人一份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玩具、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回形针、铁夹子等。个人记录表两人一份(见附表)。

  2.每组1大盆装水,1块擦手毛巾。

  3.集体记录表和沉浮字卡图片。

  活动过程:

  (一)感受沉浮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看一看我这里有两样东西,看看是什么?如果把石头和泡沫板放到水里会怎样呢?

  2.请个别幼儿来轻轻的放到水里,仔细看它怎么样了?

  3.教师:出示字卡,一起用动作来做一做沉和浮。这里画了一杯水,谁来贴一下沉下去的时候物体在水中的位置?浮起来是物体在水中的位置?适当纠正不对的。

  4教师小结:像泡沫板一样飘在水面上的叫浮,像石头一样没在水中的叫沉。

  (二)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商量记录方法。

  1.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

  教师:这里还有一些东西也想去水里,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你猜哪个会沉下去,哪个会浮起来?(幼儿猜测)2.了解活动记录单。教师出示幼儿操作记录单:你们见过这样的表格吗?表上的问号表示什么?小手表示什么?表格上的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怎样?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商量记录的方法,老师这里有两个标记,你们觉得哪个可以表示沉?哪个表示浮?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测进行记录。

  (三)引导幼儿两人合作探索并记录沉浮现象。

  1.老师:现在要请大家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测。交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一人把东西放入水中,一人进行记录。放的小朋友每次选一个东西,轻轻的放到水中,然后就让他在水中,不要拿出来了,记录的小朋友看好放的是哪个,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进行记录。(认一认小朋友的记录表)2.两人合作探索沉浮并记录。

  (四)出示集体记录单,幼儿交流、分类。

  1.教师:你猜对了吗?经过实验,结果怎样?(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验结果,在集体记录表中队每个物体逐一进行沉与浮的情况记录。)2.教师:现在我们给这些东西来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呢?(引导幼儿根据沉与浮进行分类,每组有两个小筐,请把能沉下去的东西放在箭头向下的筐里,把能浮起来的东西放在箭头向上的筐里)3.幼儿把材料按沉和浮分类,刚才还有问题的`小朋友可以到老师这边再来试试。

  4.交流:大家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五)小结,扩展幼儿经验。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把物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你还看见过哪些东西是浮在水上、哪些东西是沉在水里的呢?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如果教室里有的可以去拿过来试试。(轮船、鸭子等是浮的,石头等是沉的)

  教师优秀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⑵ 学习对比的写法。

  2、难点:

  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解决生字词:(读一读 写一写)

  觑 鬣 剽悍 疆场 驯良 勇毅 窥伺 迎合 疮痍 枉然 阔绰

  观瞻 妍丽 庇荫 遒劲 犷野 畸形 颚骨 慷慨以赴 相得益彰

  有过之无不及

  2、朗读全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代表作为博物志《自然史》。

  2、导语: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明确:

  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

  ⑴ 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⑵ 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

  ⑴ 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⑵ 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⑶ 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四、问题探究

  4、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5、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明确:(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体验与反思

  6、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明确: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7、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明确: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2、反复朗读,体味欧化语言。

  3、学习本文写法,课外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写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文。

  教师优秀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领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设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得多,读得熟,可以领会得深切。为使学生加深对写景抒情的散文的理解,本单元教学可采用以讲读带自读的方法。课文《春》重点讲,使学生学会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后,再训练自读。精读是自读(往往是速读)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谈过精读和速读的关系。

  他说:“课内精读文章最用细琢细磨的工夫来研讨的;而阅读的练习,不但求其理解明确,还须求其下手敏捷,老是这样细磨细琢,一篇文章研讨到三四个钟头,是不行的。参读相关文章就可在敏捷上磨练;能够花一两个钟头把一篇文章弄清楚固然好,更敏捷一点只花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尤其好。参读的文章既与精读文章相关,怎样剖析,怎样处理,已经在课内受到了训练,求其敏捷当然是可能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殿话对如何处理讲读课文和白读课文的关系,很有指导意义。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首尾的盼春、赞春与主体部分的绘春;春草报春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一提到春,就会令人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描绘春天的诗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城无处不飞花”,都是传涌的名句。引用诗句激发学生想象,进入春的境界。进而告诉学生,课文《春》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著名的散文。朱自清先生(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他是五四以来我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也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土。他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一生著述甚多。他的著名散文,如《春》、《背影》、《菏塘月色》等,都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深受师生喜爱。

  2.朗读课文。

  教师先范读(或放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并受到感染。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不漏字、加字,读顺畅。提示注怠以下加点字的音、形、.义。

  “水涨(zhang)起来了的“涨”不能误读为(zhang)。“涨”是多音多义字,读zhang,指“水量增加”或“价格提高”。读zhang,指“体积增加”,如“豆子泡涨了”;还有“多出来”的意思,如“涨出十块钱” “捉迷藏(cang)”的“藏”.不能误读为(zang)。读cang,指“隐蔽、收存”,读zang,指“存放东西的地方”,如“宝藏”。

  ‘散(san)在草丛里”的“散”是“松开”的意思,不能误读为(san)。

  “酝酿(yun niang)”不能误读为(wen rang)。

  “巢(chao)”不能误读为(chao)。

  “应和(he)”的“和”不能误读为(he)。

  “黄晕(yun) 的“晕”不能误读为(yun)或(hun)

  “蓑(suo)”不能误读为(Shuai )。

  (以上字词可先让学生,再在黑板或投影上出示。)

  3.引导学生了解全文。

  即对文章总的内容,对整体有所了解。学生初读课文,一对全文只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把内容作个整理,分别归纳一下,就会印象清晰些。让学生思考回答:这篇文章写了哪

  几个方面?教师明确:文章开头盼望春天,接着描绘春天,最后赞颂春天。

  板书:

  盼着 绘春 赞春

  对作者的思路了解清楚了,文章的结构也就能相应的明白了。课文第1段盼春,是引予,点题;第2段至第7段绘春,是文章的主体;第8段至第10段赞春,是结尾,也是点睛之笔。在把握文章整体之后,再细致理解局部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4.简析文章开头

  开头写盼春只有一句话,简明得当。虽然面短,可迎接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却突出地表达出来了。“盼望着,盼望着”,词语叠用,意思增强。一个“来了”,一个“近了”,写出感知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可让学生即时背出这个句子。

  5.引导学生研读文章主体。

  “绘春”是讲读的重点。第2段先写春大总的景象,描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情态。“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于,欣欣然张开了眼”。让学生注“一切”这个词语和“刚睡醒”“张开了眼”这个拟人的写法。写山色,用“朗润”表示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写水“涨”了,再现了冰雪消化、春水涣涣的样子。写太阳,用“红”描绘,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作者抓住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勾画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具体描绘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下文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几幅图画。如有同学认为描绘春景图的只有四幅,最后是写人们在春天的活动,不算春景图,也是可以的。

  让学生读“春草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先写春草。写春草从地里长出来用“钻”,又以“偷偷”修饰,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用得确切。“钻”表明小草破土而出的劲头,“偷偷”写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这些描写显示了春草不可压抑的生命力。“嫩嫩的”说春草柔软纤嫩,“绿绿的”指春草青葱嫩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春草分布之广,绿满大地。从春草的情态、色泽、长势显示出春天的蓬勃生机。再由春草的可爱,写儿童在草地上欢快活动的情景。启发学生抓住写动作的词语,坐、躺、滚、踢、跑、捉;体会整齐流畅的短语短句,“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口语化,活泼、自然。这样细笔描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目所睹、亲身经历之感。

  板书:

  让学生分组轮流读课文,当堂齐声背诵。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练习三(书面作业 ),练习四(准备口头发言)。

  2.背诵前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春花争春、春风唱春、春雨润春等细腻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

  (1)指定学生回答练习三、四两题。

  (2)指定学生背诵前三段,要求声音宏亮、背得流畅。有语气、有感情。

  2.引导学生继续研读文章主体。

  (1)让学生读“春花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说明本段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以培养概括段意的能力。教师明确:突出了春花万紫千红、争妍斗艳的特点。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本段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层次分明地展开描述。教师明确:本段为了突出春花的特点,先后写了花朵多,竞相开放;花色艳,万紫千红;花味甜,联想到果实累累。井然有序。下面写蜂飞蝶舞,也是衬托花儿的繁茂,花儿的香甜;与野花“遍地是”,表明数量多,“杂样儿”,表明种类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描绘了阳光下野花

  闪闪烁烁,惹人喜爱的景状。全段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仔细体会。还可以理解到这一段写得很有立体感,先写树上繁花似锦,次写花间蜂蝶喧闹,再写地上野花烂漫;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的果实满枝;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香甜,这种高低结合、虚实结合、色味结合、动静结仑的描写,使人仿佛置身于绚丽的春景之中。上面是从抓春花的特点和先后顺序上理解,再引导学生从描述方法和语句上体会。拟人和比喻的写法,学生比较容易领会,可让学生自己分祈,老师给以比较、深化。

  如用拟入写法,写枕树、杏树、梨树;不简单地说讫朵开得茂盛,而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描述,寓树以人的情态、动作,“赶趟儿”,表明争先恐后地,要赶上这一趟儿,赶春天,赶春光,百花争春,这就把是写活了。用比喻,如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汉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从语言上看,选词精当,凝练有力。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个“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虚词用得也好,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连用了“仿佛”“已经”“满”三个副词,如果不用这几个副词,写成“树上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没有丰富想象意味了。

  板书:

  让学生齐读、默读、背诵第四段。

  (2)让学生读“春风图”,引导学生进行分祈。学了“春草图”‘春花图”,学生对景物描写有所体会,再读‘“春风图”,会有理解、感受。提问: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春风的?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发言,指出读这段要思考;风无形无色,怎样来描述呢?大家读了以后可体会到,作者是借助其池事物来表现春风的。首先,借助感觉写春风的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模着你,”使人亲切地感到春风的柔和温暖。其次,借助嗅觉写春风的芳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使人直接感到春风的香甜、醉人。再次,借助听觉写春风的和悦,鸟儿‘精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这样,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回看前文,作者写春花等着景,除了视觉以外,也写到了触觉、嗅觉、听觉。

  这里,启发学生了解:外界事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质等,都靠五官去感觉,于是产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本文对香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有多方面感觉,获得深切感受分不开的。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耍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五官一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观梁能力。板书:

  让学生按座位分行轮流熟读,默诵第5段。

  (3)教师读“春雨图”(或放录音),朗读示范可常做。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由风写到雨,风是春大豹风,雨当然是春天的雨。那么,”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和春雨笼算下什么样的景物呢?启发学生理解:写春雨“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简明点出春雨连绵,这是一个特点。“可别恼”,三个字说得好,春雨虽然绵绵不断,可它看喜人的。文章用一个“看”字领起,引出各种雨景。首先写雨的形态,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表明细而密;“像花针”,表明细而亮;“像细丝”,表明细而长。“斜织着”,一个“斜”字,照应上文写的春风,春风春雨相伴。一个“织”字,又和细丝的比喻联系趄来。“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又用比喻描述细雨蒙蒙的景状。这些都把春雨细密而轻盈的又一待点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这不由使人想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接着写雨中的'树,雨中的草,雨中的人。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了树叶儿和小草儿,树叶在雨中洗过以后,尘土没有了,“绿得发亮”;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意境全出来了。文章由自然景物转到写人家。傍晚,“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是静景。当时,家家一灯如豆,隔着蒙蒙细雨望去,灯光四周就呈黄晕的光芒,“黄晕”和“绿”、“青”相连接,写出色彩。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雨中行人“撑起雨伞慢慢走着”,地里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各具特色,形象勾画得简练,又有江南地方特点,这是动态。房屋“在雨里挣默着”,表达了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景象,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

  板书:

  学生齐读、背诵。

  布置作业

  按课本练习五的提示练习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老少迎春描写的表现力量;比喻排比赞春的热烈感情。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

  全班学生齐背1-6段,再指名学生背,互评。

  2.引导学生继续研读,学习第7段。

  教师提示:课文从第2段到第6段都是写春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春草图”表达了对春的生机的赞扬,“春花图”流露出对春光艳丽的喜悦,“春风图”、

  “春雨图”融入了作者为春天孕育万物而感到的欢乐。启发学生思考:文章肘绪7段着重写什么呢?教师明确:由景到人,写人的春意,画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文章由“风筝”引起,

  写了迎春人数之多,“家家户户”,从小孩到老人;范围之广,“城里乡下;写了人的情态,“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和前面写春天的果树“赶趟儿”争相开花相照应。“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活力。写了人的思想,“一年之计在于春”,表现出人们正趁大好春光为创建美好生活奋发进取的精神。这幅“迎春图”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板书: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筋骨,抖擞精神,

  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让学生齐读、默诵第7段。

  3.引导学生分祈文章结尾

  让学生反复朗诵课文最后三句话,有感情地背出来。

  课文结尾只三句话,写成排比句,用了三个比喻,生动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眷天的赞颂之情。引导学生领会这三个比晌形象、新颖,含意深刻,领会到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表明春天是“新生”的,富有生命力;比做“花枝招展的小拈娘”,麦明春天是“娇美”的,无限美好;比做“健壮的青年”,突出春天有无穷的力量,给人以希望和信心。“新”“美”“力”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三个比喻用排比句表达,显得整齐有力。三句分行排列,又光后有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发展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赞美春带给人们以活力,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一来一去,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意境深远。

  教师优秀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感受好朋友间互助友爱的真挚感情,体验与好朋友相互了解、沟通,相亲相爱的快乐与幸福。

  2、能用语言表述好朋友的外貌特征以及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事情。

  3、理解好朋友的含义,知道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活动准备

  1、准备好上课的教室和课件

  2、教师、小朋友的照片

  3、歌曲《找朋友》CD及音乐播放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自己和好朋友的照片,引出今天的话题《好朋友》。

  二、展开

  1、教师通过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引导幼儿介绍好朋友的外貌特征。

  (1)启发幼儿说说自己好朋友的名字。

  (2)教师出示图片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3)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好朋友的外貌特征,请幼儿猜一猜他是谁。

  2、引导幼儿在感受、讲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好朋友的含义,

  进一步激发对好朋友的友爱之情。

  (1)教师有感情地讲述与好朋友之间的故事,幼儿感受朋友之间的关心和照顾。

  (2)引导幼儿互相说说与好朋友之间的.故事。

  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做好朋友?你和好朋友之间是怎样做的?

  好朋友生气、生病、吵架了怎么办?怎样做两人会成为好朋友?

  小结:喜欢在一起、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谦让的人会成为好朋友。

  3、引导幼儿介绍自己好朋友的爱好,加深对好朋友的理解。

  (1)教师以图示形式介绍自己好朋友的爱好。

  (2)引导幼儿介绍好朋友的爱好。

  三、活动结束

  教师讲述故事《我们都是好朋友》,使幼儿知道只有遇到困难相互帮助的朋友,才算是真正的朋友。

  教师优秀教案 篇16

  活动目标

  1.能细致观察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

  2.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理解词语:主脉、侧脉.

  活动准备

  1.《梧桐树叶脉的秘密》记录单(梧桐树叶形状的纸片若干),人手一个放大镜.

  2.叶脉书签、叶脉图片、叶脉PPT、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3.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绘画活动中给“梧桐树叶”涂过色.

  活动过程

  1.欣赏幼儿绘画作品,引发对叶脉的关注.

  (1)教师:秋天到了,梧桐树的树叶都飘落下来了.昨天,我们用笔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都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眼中观察到的梧桐树叶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关注画有叶脉的树叶)这幅画好像和别的有点不一样,这些线条是什么?(引出叶脉)小朋友们画的叶脉是什么样的?

  2.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探索其结构.

  (1)自由观察实物.

  ●教师:我们仔细看看梧桐树叶的叶脉到底是怎样生长的.请每人拿一片树叶观察,你觉得观察哪一面会把叶脉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及时肯定有的小朋友既能观察叶子的正面又能观察叶子的反面.

  (2)细致观察并交流.

  ●教师出示叶脉PPT:我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叶脉是什么样的.

  ●认识主脉和侧脉.

  提问:你发现叶脉了吗?有几根非常明显的叶脉?(引出主脉)主脉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一直长到什么地方?除了主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引出侧脉)侧脉是怎样生长的?

  (3)用放大镜观察细脉.

  教师:除了主脉和侧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我们用放大镜来仔细看看,你看到什么啦?你发现了叶脉的什么秘密?(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时,引导幼儿顺着叶柄向下看,发现叶脉由粗到细、像许多的管子连接在一起、像一张大网等秘密.)

  (4)幼儿在记录单上绘画自己观察到的'叶脉.可边用放大镜观察边绘画.

  3.讨论叶脉的作用.

  (1)教师:叶脉为什么会长得像一张网?为什么会粗细连在一起,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叶脉有什么用?

  (2)(观看PPT)叶脉输送养分: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了传送养料,植物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们就是叶脉,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

  (3)支撑叶子:叶脉就像我们身体里的骨头,把叶子支撑起来.

  4.拓展.

  (1)教师:除了梧桐树叶长有叶脉,其他的树叶也有叶脉吗?幼儿自己选择不同形态的叶子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它们有叶脉吗?它们的叶脉是怎样生长的?和梧桐树叶的叶脉一样吗?

  (2)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但是它们都会有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活动延伸

  1.收集更多种类的树叶,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叶脉.

  2.教师记录并组织幼儿讨论他们自己提出的关于叶脉及植物的问题,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学习兴趣.

【教师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教师优秀教案02-20

幼儿园的教师优秀教案02-11

《我的老师》教案优秀03-20

优秀的教案11-10

礼仪优秀教案09-06

师说优秀教案12-25

项链优秀教案01-15

《劝学》优秀教案02-16

游戏教案优秀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