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其一教案

时间:2023-02-15 12:32:4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词其一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词其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秋词其一教案

秋词其一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秋词其一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赞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接触诗歌多元解读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吟诵,要求当堂背写。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点:

  理解《秋词》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合理准确地借助关键字、背景资料、链接作品、读者情感体验等方法进行深入解读。

  学情分析:

  该诗没有太难的词句,学生把握诗句表面内容尚不大难,重点把握的是作者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心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会更好。进入初中很多同学对于简单的诗歌划分节奏自然是没有问题,但如何根据作者的情感来读诗歌,把我重读、词语间的连接,甚至是偶尔的拖长读,或者短时间的停顿,这都需要很好的把握作者的主观情感。所以学生怎样以真切情境走近诗人内心世界,切身感受诗人真实情感,难度较大,加之学生学识素养的欠缺,借助相关背景资料和作品链接等对《秋词》进行多元深入解读应该有一点难度。

  教学设想:

  《秋词》是杜诗中颇具代表性、颠覆性的一首作品。其字面义的解读并不费力,然而实现对文字背后意蕴的挖掘并非易事。为了矫正学生望文生义的理解偏颇,更为了训练学生对看似浅显的古诗深入解读的能力,对学情分析中的学生障碍进行突破,我准备以该诗为例,结合其他诗人描写秋天的诗句进行纵向对比,哉结合刘禹锡自身的其他作品进行横向对比,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解读的全过程,尤其是对诗句深意的解读。例如鹤仅仅是一只鹤吗,代表了什么,为什么不用其他动物代替。诗情又具体是怎样的诗情,仅仅是想写诗吗。解读诗歌也是需要个人学识等诸多条件作保障的,该课重点不在于学生的解读横纵向有多宽多深,我的初衷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获取到思想性的东西,甚至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面的意义可能更深远。通过诗歌的学习,鼓励孩子们不断丰富学识,通过不懈训练实现对古诗更准确深入的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引入话题,回顾已学知识。

  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例如:对于秋天,文人墨客们都有自己的解读。

  师:那么,谁能说一说你学过的秋天的诗句都有哪些?

  生:(自由作答)

  师:看来大家都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三个例子:

  例1:马致远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例2:范仲淹说: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例3:曹操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小结:由此可见,大家对秋天的印象都不怎么好。那么我们今天碰到了这样一位不一样的诗人,他是怎么说秋天的呢?

  二、初步感知

  (一)初读课文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内容

  1,初步自由朗诵,注意节奏

  2,学生代表读

  3,(师)点评学生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4,齐读:读出节奏

  5,附:朗读节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解读背景,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初步了解诗中的感情

  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时所作。

  1,再读诗歌,根据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小组讨论哪些词可以重读,以及韵脚。

  3,齐读:读出情感

  (三)欣赏图片欣赏,感受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代表的作画,来感受作品

  1,讨论:这幅画是出自我们班的一名同学,她通过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想象画出了这幅画,大家讨论一下看到这幅画的心情

  2,生自由发言

  3,师小结过度:这幅画画面明朗,充满诗情画意,让人看了心情轻松自然,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态来走进这首诗。

  三、解读文本

  (一)小组讨论:自己试翻译大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情况,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1,小组自由讨论

  2,推选小组代表回答

  3,评选出最有特色的翻译和最标准的翻译

  (二)品味想象,欣赏意境:问题抢答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加深对诗歌理解

  1,诗人开始说“自古”是为了写古人的不好吗?

  2,“胜”字说明了作者心中什么更好?

  3,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4,思考: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大家还记得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吗?

  明确:《陋室铭》:陋室虽然简陋,但主人我的德行美好,仍然自得其乐。

  6,所以你们认为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7,思考: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由作答,不受局限)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8,师小结方法指导: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键字来解读诗歌;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诗歌本身来了解作者的情感,也可以通过背景资料,诗人的相关作品来了解。文如其人。

  四,三读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全面分析,在更加了解作者和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诗歌情感

  1,师: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大声地读出来(自由读)

  2,师:读的时候声调应该是高还是低?

  生:由低到高

  3,师方法小结指导:诗人信心满满,霸气十足。他没有人云亦云,跟着别人一起哀秋、苦秋、悲秋、叹秋。而是毫不掩饰地把自己对秋天的赞美和盘托出。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想想有的同学面对老师的提问,经常是支支吾吾,哼哼唧唧,知道了是你在回答问题,不知道了,还以为哪儿飞来一只蚊子呢。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会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也都是经过了大脑思考的,理所应当地大声表达出来。

  4,全班有感情朗读齐读。

  五,迁移拓展,比较探究

  设计意图:结合相关作品是诗歌解读方式之一

  1.试比较《秋词》与《山行》二首古诗的异同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同:二者都是借咏秋景,表现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怀。

  异:艺术表现却有所不同。《山行》通篇表现充满生机、情趣的画面,远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鲜明,色彩斑斓。后二句借形象喻理,却含而不露,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见长。本篇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后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唤起人们的想象,然而形象从属于议论的抒发,诗意诗情的表现比较直露。

  2.试比较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在立意、写法上的异同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秋词(其二)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同:二者立意相似,都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现秋天自有秋天的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点。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异: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六、背诵这首诗(注意重读和语气)

  评价:同学们这一次读得更有感情了,因为你现在所理解的《秋词》和课前理解的秋词不一样了,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和思考。

  七,开放性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理清课程脉络

  问: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节课,同学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也就是说我们这节课从哪些角度去朗读、品味了这首诗。

  学生活动:思考我们这节课从哪些角度去朗读、品味了这首诗。

  生:背景资料。

  生:“自古”“诗情”等词语

  生:何同学画的画

  生:《秋词》其二

  师总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对这首诗的多元解读方法。我们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解读一首诗:背景资料分析,关键字品析,了解相关作品,读者的生活体验。

  八,拓展思考:秋天到底好不好?秋天难道真的不好吗?

  明确:秋天,你说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杜甫说不好,因为身体病了,客居他乡,非常痛苦,所以秋天就增加了悲情的`色彩。刘禹锡就说好,并且还要告诉我们为什么好。所以,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有些问题,只要是经过了我们思考、分析、判断、总结了,只管大胆说出来,老师也会支持你的。

  我们常说,给梦想插上翅膀。大家发现没,这只翱翔的鹤,其实就是刘禹锡诗心诗情的翅膀啊。这样的秋天,有什么好悲凉的呢?只要你的心里洒满阳光,什么样的景色都是美的;只要你自己不停下前行的步伐,所有的路都是通的;只要你自己不消沉堕落,所有的明天都值得期待。

  九、课后练习

  学习,摘抄其他与秋天有关的诗词。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有如下收获:此次教学对于要告诉学生什么、教给学生什么、训练学生什么想得更清楚,落实得更有序,较好渗透了课标和接受美学的相关理念,有意识地鼓励和引领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整个课堂还原了我们阅读的真实状态,这种本色阅读状态对于问题的呈现和解决更具价值;注重了学法的指导,尤其是多元解读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这节课的缺点是未能够让学生放开畅谈。究其原因,学生层面:对文本相关背景资料了解的欠缺,无米之炊。教师层面:急于推进课的进程,没有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和阐释想法的时间;对于学生的一些解读未能给予最有效的点评和引领,课堂生成资源利用不充分。更多关注了对正确的确认,对于错误解读原因的剖析不深入、不到位。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想今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提高:从思想上,继续加强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最大限度地将思维的权利、发表见解的权利交给学生;提高自身学识素养和解决随机问题的应变能力,将课堂生成资源价值最大化,更具教育智慧;加强多元解读的训练,在不断训练中,指导、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意识和能力。

秋词其一教案3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独特的“喜秋”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难点】

  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2、作家作品简介:

  (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精析鉴赏,读中悟情。

  (1)以下哪些诗句印证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

  A、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B、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E、唐·李白《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F、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3)“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诗情”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诗?

  【明确】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熟读成诵:

  ⑴配乐范读。

  ⑵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⑶生配乐诵读。

  ⑷小组赛读,赛背。

  (三)迁移拓展

  1、试比较《秋词》与《山行》二首古诗的异同点。

  【明确】

  同:二者都都是借咏秋景,表现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怀。

  异:艺术表现却有所不同。《山行》通篇表现充满生机、情趣的画面,远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鲜明,色彩斑斓。后二句借形象喻理,却含而不露,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见长。本篇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后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唤起人们的想像,然而形象从属于议论的抒发,诗意诗情的表现比较直露。

  2、试比较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在立意、写法上的异同点: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同:二者立意相似,都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现秋天自有秋天的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点。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异: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相关链接】

  秋词(其二)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展开丰富的想象,给《秋词》配一幅画。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秋词》改写成一片现代文。

【秋词其一教案】相关文章:

秋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09-09

秋胡行·其一原文及赏析08-21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赏析10-14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赏析07-21

横江词其一原文及赏析09-05

《秋》教案02-27

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07-23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原文及赏析08-23

怨词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