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案

时间:2023-02-06 11:18:5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教案

三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三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默写课文。能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理解课文中三句话的意思。能联系学习的实际,说说从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看注释,查字典,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前我们学过的古文,大家还记得吗?给大家背一背。说一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尤其是“为”、“好”、“乐”、“知”的读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小组合作,在书中做好批注。)

  2、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共同解决。

  3、汇报,交流。

  4、教师指导。

  5、和小组的同学再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注意把语言组织完整。

  三、课堂小结:大家上课时的学习态度非常的认真,能够完成理解词句的学习,继续努力。

  四、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以及“知、好、乐、凡、理、疑、悟”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感悟秋天的美好。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教学难点:

  创作诗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五、续写,述诗文。

  1、联系生活说一说,你还听到什么声音?

  (老师作一些提示,如蛇的声音“咝咝”;蛙的声音“呱呱”;燕子的声音“喳喳”等等。)

  2、写写,秋的声音

  师:是啊,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好吗?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

  六、小结:

  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七、布置作业

  1、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收集有关秋的诗歌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_______

  看看,秋的色彩________

  闻闻,秋的味道________

三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利用墨与彩的调配变化与宣纸特征画有趣味的儿童彩墨画,体验彩墨游戏的乐趣。

  2、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彩墨画中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彩墨表现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运用彩墨大胆表现,体验乐趣,表达感受。

  教学难点:

  合理运用点、线、面,使画面具有节奏感。

  教学准备:

  水彩、墨、毛笔、宣纸、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教师检查学生的绘画材料和工具。

  2、复习旧知;上半学期我们玩了一堂彩墨游戏课,大家还记得需要使用什么材料和工具吗?

  3、师语:今天,我们再来玩一玩彩墨游戏。

  (板书课题)

  二、尝试、探索、感知。

  1、学生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尝试作画。

  2、说一说,你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要点:(1)水分的多少。

  (2)用笔的变化。

  3、说一说,在画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讨解决的方法。

  4、 师语:想不到一张薄薄的宣纸能产生出那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好玩极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师们玩的游戏吧!

  三、欣赏、深化认知。

  1、出示张桂铭的《觅》。

  (1)介绍这幅画的作者及画题。

  (2)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那代表什么?

  (师引导学生体会画面上墨色的变化以及用笔的手法。)

  (3)播放幽雅、轻快的音乐,让学生想想这幅画上表达的内容。

  (4)交流想法。

  (5)师语:画家运用了点、线、墨块和色块,使这幅画显得既有层次又有节奏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2、出示学生范作,欣赏、研究、讨论都用了哪些特别的技法。

  四、学生作业。

  1、学生自由创作,教师鼓励并指导。

  2、展示自己的作业,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面。

  3、学生自评、互评。

  五、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彩墨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在上学期学生已接触过一堂彩墨游戏课了,所以,已有了一些经验。只是有的用水份还太多,有的干脆全是彩墨。不过,由于是一堂带着游戏性质的课,重在让学生得到一个彩墨的体验,能够悟出点什么来。有的学生的作品无意中产生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总之,通过这堂课的练习,学生都得到了锻炼与愉快的体验。

三年级教案5

  【主题背景】

  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要使之更加丰富,就需随时注意培养,让学生爱想、敢想、会想。本课主要通过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感受想象的美好,体验丰富的想象力给生活带来的绚丽多彩。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脑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必须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本课在设计上主要从想象的丰富性为出发点,分别从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想象的丰富性。“感情越丰富,想象越丰富”;“语言越丰富,想象越丰富”;“知识越丰富,想象越丰富”。

  【活动目标】

  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感受想象的魅力。

  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培养的想象能力。

  能够把想象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创造小发明。

  【活动重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适用年级】

  三年级

  【活动方法】

  讲述法、活动体验法、讨论法

  【活动准备】

  卡片,课件

  【活动过程】

  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体验音乐,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段音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听一听从音乐中你能想到怎样的画面!

  生听。

  老师:在音乐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是哪种神奇的力量?学生回答:想象力。

  教师:想象能把我们带到一个个美丽的地方,去任何我们想要去的地方,这就是想象魅力与神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想象的世界。(板书课题)

  二、感受阶段:大胆想象。

  1、师:来,孩子们,你们了解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吗?我们来一次头脑风暴。出示一幅图。看到这幅图你的脑子中想到了什么

  每人至少说一样,不能重复,说不出的可以坐下,旁边的人接着说。看大家在三分钟内能说出多少种。(学生说)

  2.小结。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请看,(课件)刚才,我们通过水,想到了那么多的实物,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想象,祝贺你们,你们具有了想象的第一个方法大胆想象。(课件)

  三、感受阶段: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师:接下来,就运用我们超强大脑来分析一组图片你们看,(展示表情图片)这里有几个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动作,相同的表情,请你仔细地观察,想一想:他们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情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为想象力插上飞翔的翅膀。恭喜你们具备了想象的第二种方法。一一多角度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一次头脑风暴,同学们打开思维,相互启发,通过一个震撼的数宇领悟到自己的想象力远比预想中的强,自然地消除了对创新的長惧心理。通过三次看不同的图,对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进行了充分训练,激发创新的信心。

  四、团体体验与成长阶段:——走出惯性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我们还具备了什么方法呢?请看故事

  1.讲述故事。抽学生回答。

  师:其实,老师告诉大家:直到小象长成大象,这个信念依旧没有动摇。又怎样的感受?

  2.学生觉得小象被过去的失败困住了,很可悲。

  3.试试我们能不能走出惯性思维?请看试一试:请看下面的四个点,要求用三条首尾相连的直线将四个点连起来。(提示:直线可以无限延伸)

  4.学生活动

  5.活动感悟:从这个练习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a、没有做对的学生说习惯了平时的思考方式。

  b、没有想到直线可以朝点外延伸,要跳出原来的思维等。

  师:这就是我们要,走出惯性思考,才会感受到想象更多的趣味。

  五、团体评估与结束阶段;——团结合作七巧板竞赛,进一步想象。

  (1)师:接下来我们,我们就来进行一个想象力的竞赛。(出示七巧板)这是什么,你知道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个正方形分成七块以后我们重新进行组合,可以让它们变成很多有意思的图形。

  (2)讲解竞赛规则。(课件出示)学生小组练习

  (3)评议优胜组,并请5名队员到黑板上展示七巧板图形。

  师:你觉得哪一幅图形的想象最奇妙你是怎么做到的?

  学生交流参与这个活动的体会。

  有学生说打破原来的思维,尝试了一些方法;

  2、有学生说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合作就会成功。

  师:小结:恭喜大家,我们又掌握了一种想象的方法一团结合作。(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让学生领悟到思维定势阻碍创新,引导学生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挖撫自身创新潜能。

  通过团体合作的创造性游戏活动,创设适合学生交流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分享彼此的经验,真切体验到创新需要团结合作。

  六、想象运用——生活中的小发明

  师:要感受想象的有趣,我们还可以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你们看!在发明家俱乐部里我发现了这样几个有意思的东西。 (投影)

  (1)那大家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或电视,书上等等),有没有注意到其它新型小发明呢

  (2例如:带日历的手表,带温度计的台历架,带有圆珠笔的钢笔等。

  (3)创作:全班交流展示。

  (教师可鼓励平时较胆小的学生也上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创造的快乐。)

  (4)教师小结:短短的几分钟你们能想到这么多好点子,真棒!看来,创造并不是发明家的专利,只要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我们也是在进行创造,都能成为"小小发明家"!

  七、总结延伸。

  师:是呀,奇妙的想象力使我们变得更聪明,希望这样奇妙的想象力一直陪伴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设计意图】这次辅导只是给学生一些创新思维的启发,真正的创造力需要学生在许许多多的创造活动中培养。让学生直面当前的创新任务,在实际行动中逝发创新的火花。从这节课的实际败果来看,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于创折的情感得到了体验。

三年级教案6

  一、 教学目标

  1、 会用音序查字法查指定的字,并据词查出合适的解释;能给指定的多音字按读音组词;能写出“忧郁简单”的反义词。

  2、 能加上合适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能改出句子中用的不恰当的词语;会用“因为…………所以……”造句。

  3、 能读短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会联系上下文理理解短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回答有关问题。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1——4题

  第二课时教学5——7题

  三、每题重点难点提示

  1、 第一题

  要求用音序查字发查带点的字,重点训练学生椐词定意的能力。

  2、 第二题多音字组词

  3、 第三题反义词不能用否定形式的组词作为反义词

  4、 第4题先指导看懂例句,说说例句你看了明白了什么在把练习中3个句子所写的说话人的神态或动作表达出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

  5、 第5题知道学生读懂集资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哪个词语用的不恰当,然后思考用上恰当的词语。这题常常是词义混淆而造成用词不当,所以修改后还需要明白这些词语意思上的差别,以防误用。

  6、 第六题题中有“有因缺果”或“有果缺因”的不完整的句子,训练时把他补完整,独立完成。

  7、第7题要求读短文后完成后面3个问题。

三年级教案7

  一、教 材 分 析

  盘泥条是一种古老而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或粗或细的泥条在造型表现时有着很大的灵活性,盘制的造型富于变化,盘泥条既可以盘成一个造型独特的花瓶,也可以盘成一对小巧精致的草鞋,不需特别复杂的技术,盘泥条因此对儿童来说较易掌握。运用盘条法,会在接口处留下一道道自然的线条,显示出手工制作的陶艺作品独有的质朴、粗犷,体现了泥条造型的独特美。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以前做陶的基础上,学会用泥条盘筑的方法进行制作。盘泥条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搓泥条和盘泥条的方法,教材选用了四幅制作图例,在制作方法上给学生以提示。作品范例呈现了动物、人物、器皿等丰富而又生动的形象,用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表现创造的欲望,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

  二、教 学 目 标

  *学会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陶艺作品。

  *训练手的灵活性,提高学生泥塑技能和简单的立体造型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美术教案三年级上册:06课 盘泥条

  *体会玩陶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三、教 学 设 计

  本课教学应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尝试、探究、质疑,在感悟和体验中掌握制作要领,体会玩陶的乐趣,获得身心的'愉悦感、自我创造的成功感。教师不能为传授技法而教技法,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示范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应明了“学习制陶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断体会失败、从头来过,再失败再从头来过的过程,”把握“泥条极具可塑性、可重复制作”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环节设计:

  1. 作品赏析,了解成型方法:通过欣赏教材范画,动手触摸、仔细观察陶艺范品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陶艺造型的又一基本方法——盘泥条。

  2. 自主探究,尝试盘泥条:观察教材制作步骤图,思考讨论盘泥条的方法要领有哪些?自己尝试搓泥条、盘泥条。

  3. 发现问题,质疑解疑:

  重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自行解决问题,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

  第一,搓泥条:保持泥条粗细均匀,注意双手配合,力度适当,以防泥条断裂;搓泥条时是从中间往两边均匀用力,而且是用双手手掌搓而不是用手指捻,教师还可以将用手掌均匀搓出的泥条与用手指搓出的泥条进行对比。

  第二,盘泥条:将泥条提起向上盘,每盘一圈,用手指轻轻按压,让泥条粘接牢固。盘条时要认真仔细,下面的泥条不能太细,否则会立不稳;如果泥条较干则适量涂上泥浆或粘点清水,便于粘牢;在向上盘筑时有可能出现下塌的现象,每连续盘几圈要稍作停顿,待稍干后再盘。

  4. 掌握技法,盘条成型:

  第一步,搓泥条;

  第二步,将泥条盘筑成自己喜欢的形象。要根据构思的独特形状去盘绕造型,可以一边盘条一边创新,盘出来的形象要尽量做到和别人不同。根据造型的不同,底板可有可无:如制作器皿,则需将泥条盘筑在泥板上,若制作小猪就无需底板,直接将泥条叠圈即可。

  第三步,装饰美化:可用泥条或泥片粘贴或直接刻画等几种手法综合表现。

  5. 欣赏评析,交流感受:可采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

  6. 拓展思维,鼓励方法创新:

  盘条的技法有很多种,如叠圈、铺排、缠绕、穿插、绕结等,独特的盘条方法可以创造出独具一格的陶艺作品,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表现,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作业要求:将泥巴搓成条,盘筑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四、教 学 建 议

  *本课教学应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可根据学情和条件进行调整。

  *泥条盘筑的方法,即搓泥条、泥条粘接的技法要领要让学生掌握,对于作品的造型无需做过多要求,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所长。

  *对于学生在做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自行探索解决,也可以通过教师示范给学生以提示。

  *陶艺课更注重做陶的过程,对学生的作品都要给予肯定,不要用对或错来简单评价学生的想法,应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做陶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及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习惯应适时进行评价和激励。

  *有条件的学校建议在陶艺教室上课,可以将学生作品再加工,上釉、烧制成陶艺作品,并进行陈列展览,提高学生对做陶的兴趣。

  [教案]贺佳妮老师的教案

  第6课 盘泥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陶艺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泥塑技能和简单的立体造型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手形或足形器皿。

  教学难点:大胆想象,敢于表现和创造,作品有个性。

  教学准备:

  教具:录像,幻灯片,范品,示范用的泥料、工具,作品展示台。

  学具:泥料,垫布,垫板,刻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出示一件范品)提问:

  这件作品是什么形状的?

  仔细看看,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的?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师演示制作方法和步骤。

  1.制作泥条的方法。

  (1)将和熟的泥料取一小块,揉成泥团。

  (2)用手掌将泥团搓成粗泥条。

  (3)将初步搓好的短而粗的泥条继续在桌上搓成细而均匀的泥条。教师强调在桌上搓泥条时,桌面要垫布,以免泥料粘在桌上;搓泥条时是从中间往两边均匀用力,而且是用双手手掌搓而不是用手指。教师还可以将用手掌均匀搓出的泥条与用手指搓出的泥条进行对比。

  2.泥条盘筑的方法。

  教师播放录像:泥条盘筑的方法及技法要领。强调泥条与泥条之间要粘牢。

  3、教师示范手形器皿的制作步骤。

  (1)制作器皿底面。(压一块泥板,切割成手形。)

  (2)盘筑器皿坯体。(将搓好的数根泥条,沿着底面的边缘进行盘筑,按顺序粘接好每一根泥条。)

  (3)装饰整理作品。

  三、作业要求。

  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一个有趣的手形或足形器皿。

  学生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四、课堂小结。

  评议学生作业,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谈感受;

  根据学生要求,收集作品烧制。

  教材文字提示:

  泥巴可以手捏成形,还可以搓泥条盘筑。瞧,用泥条盘筑的人物、动物、器皿……多可爱!你也来试试。

  提示:将泥条提起向上盘,每盘一圈,用手指轻轻按压,让泥条粘接牢固。

  活动:将泥巴搓成条,盘筑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三年级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按照老师统一口令快速做出相应的动作,进行集体操练。

  2、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养成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的作风。

  二、教学内容:队列

  练习:集队、稍息、立正、向前、向右看齐

  三、教学重点:

  上体正直,挺胸收腹,平视前方

  四、教学难点:

  动作迅速,整齐一致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并报告教师。

  2、师生问好。

  3、教学宣布本课内容。

  4、安排见习生。

  (二)热身部分

  1、慢跑

  2、徒手操(头颈、踏步运动、上肢运动、弓步压腿、手腕踝关节绕环)

  3、小游戏:巨人和矮子

  (三)基础部分

  1、复习六列横队,回忆自己的位置。

  (1)调整位置。

  (2)记住新的位置,教师讲记位置的方法,XX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3)结合游戏,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2、队列练习,教师口令,及时点评。

  3、体育委员进行口令练习,全班同学听口令整齐快速的完成动作。教师点评。

  4、分小组进行练习,前后六人为一小组,一人喊口令,另外五人听口令完成动作。

  5、教师巡视,指导。

  6、全班再练习。

  7、自主活动,教师巡视,进行安全教育。

  (四)结束部分

  1、放松。

  2、小结本课情况。

  3、师生互道再见。

三年级教案9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二)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2、在两名学生板演的同时,其他学生口算下面的题,抽问其中一道连加、一道连减的口算过程,从而复习连加、连减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0+40+30= 10+40+20= 3+20+6=

  70-20-40= 80-50-10= 65-5-20=

  订正板演,两名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过程,大家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然后观察一下,两道加法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两个加数的和也就是第二个加法算式中的第一个加数。如果把这两道加法题连在一起写,就是一道连加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出示课题“连加、连减”。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28+34+23=

  启发提问:

  (1)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怎样计算?

  相邻的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自己动笔试着做一做(如果有条件,每人一块小纸黑板,每人在纸黑板上做)、

  在学生自己试算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算法,即大家进行评议,公认这种算法是正确的、然后出现下面两种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如果班里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就不必提出,以免误导)。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加式题,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计算连加两步式题,应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

  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要注意计算第二步时,是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上第三个数,还要注意每一个计算过程中,不要抄错数。

  教师介绍简便写法,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即提问: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同学的意见,得出: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的错误,使计算正确、迅速。

  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先分步书写,再用简便方法书写,指名一个同学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订正。

  2、出示例2 52-20-18=

  启发性提问:

  (1)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两步式题?

  (2)你能根据刚才研究的连加两步式题,推想出连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吗?同学们试一试在小黑板上做一做。教师通过行间巡视,可能发现有以下三种情况,教师先出示第(1)(2)种。通过学生评议,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而第(2)种是用简便算法,值得提倡。再出示第(3)种算法。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错在哪里,第一步计算对了,问题出在第二步是退位减法,而这位同学没有退位,造成计算错误,大家要吸取他的教训。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在计算两步式题时,遇到哪一步可以用口算,就不必写竖式,如上面这道题,第一步可以用口算,就可以不写竖式(把第一步竖式用虚线框起来),做一做:84-26-30=

  由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试做,指名一个学生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订正。教师还可以了解一下哪些学生直接用简便方法书写,而且一次做对;哪些同学还用两个竖式做;哪些同学只写了第一步竖式,第二步用口算就得出了结果,对最后一类同学可以提出表扬。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减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计算连减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

  2、对比性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4+26+15= 90-58-24=

  直接在书上第2页做,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口算下面各题(书上第2页,直接在书上写得数)

  7+59+20= 72-6-40=

  3、趣味性练习(练习一第1题)

  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把练习一的第1题,如上图那样,把每行三个数的旁边画一个括号,把得数填在括号里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的第1题和第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口算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新知识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式题,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重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本节课的练习除了边讲边练外,最后安排了有层次的集中练习,并进行及时反馈,表扬用简便写法及结合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知

  ①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②读懂课文内容。

  2、能力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3、情感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猜个谜语,看你们能不能猜到?

  “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同学们想一下,有谁猜出来了?﹝荷花﹞

  有谁见过荷花啊?请你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想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荷花”。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放幻灯﹞

  二、复习生字词。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词,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以下。(挤,蓬,骨,胀,裂,幅,翩,蹈,昨,梦)。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下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

  三、细读课文,深究文意。

  1、教师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指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清香)

  2、现在请同学们自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书中有关语句,用“——”画下来。

  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提示:①你看到荷叶怎么样?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②“我”到荷花池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再仔细看什么?)(同座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

  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第2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碧绿重读;挨挨挤挤读慢……)

  课文题目是荷花,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a、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b、 “才”“全”“还”表示什么?(花“刚开”“全开”“未开”。)

  练习:①刚开的白荷花()。②全开的白荷花()。③将要开的.花骨朵()。

  小结:这段从颜色、姿势两方面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美。

  3、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2) “看作”是什么意思?(当作)

  (3)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请用““画下来。

  (4)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多……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千姿百态,“看看这很美……那也很美”——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如果……可真了不起”——难以做到更显其美。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

  4、自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作者陶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时,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2)学生看图个别说,再集体说。(教师可出示幻灯进行点拨:①“我”变荷花的情景;②风起时,“我”和满池荷花舞蹈的情景;③风过后……④蜻蜓、小鱼告诉我……)

  (3)思考:为什么“我”由看荷花却情不自禁地变成了荷花,而蜻蜓和小鱼还要和荷花说上一阵悄悄话,是什么原因让荷花对人、物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荷花清香溢、洁白无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5、第5自然段主要说什么?它对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四、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⑴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五个自然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闻花香、看花姿、赞花美、想花舞、记看花﹚

  ⑵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如果你也变成了荷花,想象一下,会有那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⑶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

  五、请同学们欣赏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作业:①背诵课文;②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话。

三年级教案12

  教案

  26、蜘蛛织网(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用自己的研究方法来学会13个生字、理解织网、重新、终于、结实等词语的意思。

  2、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理解蜘蛛织网时所碰到的困难,并能赏析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描写蜘蛛织网时碰到的困难的句子。

  2、 通过赐予的赏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的能力。

  3、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生字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蜘蛛的图片)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

  2、教学蜘蛛这两个生字,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它们都是虫字旁)

  3、在你们的.印象中,蜘蛛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它有什么本领?

  4、教学织,读准音,那么你知道蜘蛛织网是为了什么?你见到过妈妈织毛衣的样子吗?(教师边说边扮演织毛衣的样子。)所以,织是绞丝旁的字。

  5、那么,小小的蜘蛛它是怎样织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呢?(三方面问题,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小问号来听老师朗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2、听教师朗读。

  3、讨论交流。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层次。

  1、激趣导入:对刚才我们还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答案都藏在课文中,只有当你会正确朗读课文了,你才能真正明白,所以老师想请大家自由的按要求读读课文。

  (1)自己认识一下课文中的生字。

  (2)看一看课文有几小节,请标上小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zhèn sī guāduàn chóng pò bīng báo huī zhōng

  一阵大风、丝、刮断、重新、打破、冰雹、灰心、终于、

  jiē shí jié

  结实 结束

  自由并大声朗读指名读,评议小组合作:组内读议(出示第二组词语)师生赛读。师生互评齐读。

  (2)全幕显示课文。你最喜欢哪一节?请你大声的读给我们听,好吗?

  四、细读课文,品词赏句。

  课文写了蜘蛛几次遇到困难?那起笔把文中写蜘蛛碰到困难的句子用 划出来。

  1、反馈,交流。

  2、出示(练习)

  (1)请你选择合适的词语填一填。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填?

  (3)请你画一画刚织了几下,刚织了一半,眼看快要织成了三幅不同的蜘蛛织网图,并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

  3、大风、雨点、冰雹各是怎样的?哪一种自然现象对蜘蛛织网破坏更大?

  4、根据大风、雨点、冰雹这三种事物的特征,想想为什么要相应的运用刮、打、砸这三个动词呢?能不能调换顺序呢?(教师板画演示蜘蛛织网被大风、雨点、冰雹破坏的情形)

  5、你能根据当时刮着大风,下着大雨、落着冰雹的情况来读一读这些话吗?你们想要练一下吗?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讨论,练读。

  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读后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评议。

  6、面对这些困难,蜘蛛心里会怎么想呢?如果你是那只蜘蛛,你会对大风、大雨、冰雹说些什么呢?

  7、小结:课文学到这儿,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面对那么多的困难,蜘蛛是不是也像我们小朋友那样不怕困难,它又是怎么做的,让我们到下节课去讨论解决。

  五、书写指导,完成练习。

  1、书写指导:请你们仔细观察课文中田字格中生字的位置,你觉得有没有困难?

  教师重点示范:断、蜘、重。

  2、练习。

三年级教案13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能独立认识本课“鸬鹚、垠、粼、章、舷、喉、吞”等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鸬鹚、章、舷、喉、吞””等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鸬鹚能帮助渔人捕鱼的本领,体会渔民的渔家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初读自学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

  (2)通过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渔人的“悠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有的甚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江南的鱼米之乡去看看,认识一下江南水乡那些特别的动物——鸬鹚。

  鸬鹚对于我们北方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陌生,老师搜集了一些鸬鹚的图片,想不想看。

  2、图片出示鸬鹚,教师简介鸬鹚的生活习性。

  师:刚才通过看图片,我们也了解了一些鸬鹚的生活习性等等,那么我们再看看我们的作者郑振铎是怎样具体描写鸬鹚的,我们先听一遍录音,在听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要求,边听边总结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听录音)

  二、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平静的湖面上,鸬鹚敏捷地下水捕鱼,渔人忙碌地挤着鸬鹚喉中的`鱼儿,渔人喂饱鸬鹚划船离去,湖面恢复了平静。

  师:听了你们刚才的介绍,老师的心里好像浮现了三幅画面,我们今天就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学习。

  (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湖面平静,鸬鹚等待命令,准备捕鱼。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夕阳图)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湖面失去平静,鸬鹚敏捷地捕鱼,渔人忙碌地挤鱼。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捕鱼图)

  (3)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

  渔人捡小鱼喂鸬鹚后,划着小船回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渔舟唱晚图)

  三、欣赏作者对鸬鹚的描写。

  1、学习第一部分

  师: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第一幅图夕阳图的美景,老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当导游带着大家去宁静的湖面看看,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①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湖面、垂柳、稻田、渔船、渔人、鸬鹚)

  ②这一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呢?

  (宁静、悠闲、平静)

  ③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这份宁静与悠闲

  (1)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问: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

  (比喻、将湖面比作镜子)

  (2)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

  垂柳不见摆动,稻天没有绿浪,显出宁静。

  (3)几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

  (浮字用得好:说明小船没有划动,所以更显出湖面风平浪静。)

  (4)近处的那只船上,有个渔人正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悠闲)

  悠然——悠闲的样子。

  因为渔人在吸烟,没有划动渔船。所以湖面很平静,他坐在船上悠然的吸着烟,望着湖面,他显然是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了、陶醉了,一切显的那么安静。(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近处,再看前面作者的描写,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通着这些语句我们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

  小结:这是作者写作的一个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注意,可以从远到近,近到远,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或者按照方位顺序由东—南—西—北。

  (5)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a、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b、在你的心中列队的士兵是什么样子的?

  (威武、神气、整齐、训练有素)

  c、通过这句话,说明了鸬鹚是一只什么样的水鸟?

  d、这句话中“等待”与“湖面平静”又有什么关系?

  (他站在船舷上,并没有下水捕鱼,说明湖面很平静)

  段落小结:这一段作者按照由远——近,由景—人的顺序描绘了夕阳、湖面、垂柳、稻田、渔船、渔人在悠闲地吸烟,鸬鹚在等待命令这样一幅优美宁静的夕阳图。但是,随着渔人的竹篙往船舷上一抹,平静的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读课文,并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时湖面的情况。

  (热闹、欢腾、繁忙)

  (2)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语句来表现湖面热闹的景象呢?

  (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①用的动词有哪两个?(跳跃、荡起)

  ②这时的湖面美吗?有多美,想像一下,叙述出来?

  ③粼粼什么意思?

  ④渔人的心情怎样?

  ⑤湖面怎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因为渔人拿竹篙在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才会产生这种变化。)

  ⑥“一抹”什么意思?做一个动作?

  说明了渔人对鸬鹚怎样?

  如果老师把它改成一敲、一打、一赶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这样就体现不出渔人对鸬鹚的关爱,也会把鸬鹚吓跑)

  (3)过渡句:随着鸬鹚在水中捕鱼,湖面上就更热闹了,齐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渔人是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①作者抓住了渔人和鸬鹚的动作描写,我们找出来。

  鸬鹚:(钻、扑、跳)

  ②通过这三个动词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鸬鹚动作快、迅速、敏捷、乖巧、训练有素、尽职尽责)

  ③鸬鹚跳上渔船做什么来了?(送鱼)

  ④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来?(喉囊鼓鼓的)

  ⑤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鸬鹚是个捕鱼高手)

  ⑥假如你是这只鸬鹚,你此时想对渔人说些什么呢?

  渔人的动作:抓、挤、甩

  通过这三个动词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渔人动作熟练,干活利索,经验丰富等)

  小结:这些动词用得非常的准确,写出了鸬鹚捕鱼时的动态,欢快活泼,也写出了渔人从鸬鹚喉囊捕鱼时的利索劲儿,湖面上鸬鹚在跳跃,渔人在忙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鸬鹚不断的跳上渔船,渔人都快忙不过来了,作者的心情怎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答)

  闭上眼睛想象,你的头脑中仿佛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过渡:鸬鹚捕了这么多的鱼,十分辛苦,那么渔人又是怎样犒劳这些为他带来收获的功臣的呢?

  3、学习第三部分

  默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一条条抛小鱼给鸬鹚吃)

  这时的湖面又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平静)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

  (说明人们都开始做晚饭,时间已近傍晚,湖面又向平静过渡)

  ②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

  (这时再也听不到水鸟下水时发出的响声,湖面上不会有波纹,浪花也不在跳跃了。)

  ③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起什么作用?

  (这一词用得很贴切,点明了湖面原先是平静的,现在也是平静的,这种写作手法叫前后呼应,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上也能运用上)

  四、全文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文章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本文通过描绘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夕阳图”、“捕鱼图”、“渔舟唱晚图”三幅画面,表现了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美好生活,从而也使我们每个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同学们我们就要告别这个小渔村了,你想对小渔村的人们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夕阳图——平静

  5、鸬鹚捕鱼图——热闹前后呼应

三年级教案14

  教案示例

  乘车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车

  2+1+4=7 7-3+2=6 6-3-3=0

  教案点评: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三年级教案15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课文所记叙的泰国妇女阿玲助人为乐的事,感受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悦耳”、“沉思”、“绝技”、“佩服”、“焕然一新”等词语;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能用“悦耳”、“赞叹”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7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洗车的经过,感悟热心助人的泰国妇女阿玲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我为什么赞叹小象和阿玲的三次微笑体现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1、有关大象的录象。

  2、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三次雾色的变化来感受曼谷景象的优美。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 了解三次雾色的变化与作者表达的中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审题质疑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象吗?有没有看过象的表演?大象它看起来很笨重,但表演起来却非常灵活。尤其是那引人注目的长鼻子,更让人赞不绝口。其实,象不仅在动物园里是大家的好朋友,在生活中,它更是得力的好帮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曼谷,看看那里的可爱的小象,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29课《曼谷的小象》。

  2、审题质疑:曼谷的小象是一头怎样的小象?作者为什么要写小象?为什么要写曼谷的小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上述大家质疑的问题。

  2、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3)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3、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果把课文分成三段。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三、朗读课文,画句欣赏

  1、同学们,泰国的风景美吗?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画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2、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出示景色描写句子。读后引导学生欣赏曼谷近郊景色之美。

  (1)“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

  (2)“从(桔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

  (3)“小象转身走进(金色的)雾中……”

  (4)“……缓缓地走进(已变得紫微微的`)晨雾里。”

  3、投影去掉括号里色彩描写部分,进行对比,哪种写法好?为什么?当然是不去掉句子中的色彩部分描写的写法好。加上这些色彩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更准确、更具体。

  4、再读一读以上四句话,感受曼谷景象的优美。

  5、体会曼谷的三次雾色美。请你仔细想一想,为什么雾色会有这三次变化。注意联系前面我们的分析。

  四、课堂小结

  泰国首都曼谷近郊的景色确实很美。那么生活在这里的人怎么样呢?下节课读讲了课文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板书

  29 曼谷的小象

  景美 雾色 橘红色—金色—紫微微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课文所记叙的泰国妇女阿玲助人为乐的事,感受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2、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洗车的经过,感悟热心助人的泰国妇女阿玲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我为什么赞叹小象和阿玲的三次微笑所体现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口述目标

  导语: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曼谷近郊的美丽景色。请你说说你眼中的曼谷。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一说?(阿玲指挥小象帮中国司机把陷在泥坑中的汽车拉出来并冲洗干净的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通过这件事,感受泰国人民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七小节。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二、重点学习第四小节,感受阿玲的形象美

  1、当作者一行人的汽车轮子陷进泥坑急需帮助之时,谁来了?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2、什么叫悦耳?(悦,愉快;形容声音好听。)

  3、画出描写阿玲外貌的句子。读一读。阿玲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和蔼可亲。)

  4、齐读第4自然段。

  三、学习五--八小节,感受阿玲的出色指挥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作者两次赞叹小象的句子。

  奇迹,真是奇迹!小象的绝技真令人佩服。

  啊,多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赞叹。

  2、结合你读文章的情况,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问吗?

  3、结合学生的质疑情况,归纳总结整理,共同研读这两句话。

  第一句话:理解的重点在于“奇迹”和“小象的绝技”。

  (1)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六小节,找出作者具体描写小象拉车绝技的句子。

  聪明的小象走到坑边,用它那十分有力的长鼻子东一掀,西一撬,很快就把汽车从泥坑中拉出来了。

  (2)学生做动作演示理解“掀”“撬”。

  (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理解阿玲的聪明指挥。

  小象如此轻松地把汽车从泥坑中拉出来,它的绝技真令人佩服!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这么聪明,难道这都是它的本能吗?请在书中找出阿玲指挥小象拉车的句子。

  这无声的指挥是阿玲平日训练的结果,请你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把阿玲的动作变成对小象说的话,把她的指挥过程写出来。

  “阿玲绕着汽车走了一圈”,她是在了解_______。“她沉思了片刻”,是在想______,于是她“拍拍小象的长鼻子,用脸贴贴它那扇子似的大耳朵”。

【三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教案11-10

小学三年级教案11-06

三年级古诗教案11-19

三年级教案荷花11-18

三年级蜜蜂教案11-20

三年级体育教案11-25

三年级上册教案11-05

三年级综合教案04-01

三年级蜜蜂的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