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1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以及电压的国际单位是伏特。
(三)[教学重点]
电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用对比法讲解电压。
(五)[教具]
支架,底部用乳胶管相连的玻璃瓶A、B,伏打电池,小电珠,开关,导线。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电灯为什么会亮?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因为有电流通过。
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怎样才能使自由电荷在电路中作持续不断地定向移动呢?
必须有电压。
(二)新课教学
1.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电压,先了解水压的作用。
取两个底部用乳胶管相连的玻璃瓶A、B,内装一定量的水,用支架固定,使A瓶中水位比B瓶水位高得多。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并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在原图上根据需要逐步添画,最后完成的图如图1所示。
这套装置的名称是什么?
连通器。
若把阀门打开会有什么现象?
水由A流向B。
是什么原因使水由A流向B?
因为两瓶水位不同,hAC>hBD,有高度差。(1)任取一液片E受到的压强PA>PB,在压强差PA-PB的作用下,小液片E向D移动,所以整个装置中形成由A向B的水流。若在F处装一架小水轮机,则水流对水轮机做功使它转动。但水流无法持久工作下去。当A、B两液面高度相同时,水流停止,水轮机也停止转动。这是因为压强差消失,水位差不存在了。
为了保持它的压强差(即水位差的存在)怎么办?
可以在A、B间装置一架小水泵P,不断地把B中的水抽向A中,保持A、B间的水位差。这样小水轮机F就可连续转动。它们之间的水压形成持续不断的水流。
由式可见:水压使水产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而流动的水可以做功。
2.电压形成了电流
演示:取一个伏打电池,把它的两个极板分别与小灯泡相连,当开关闭合,小电珠发光。表明有电流通过。
演示后,教师边讲、边画。最后板书。
伏打电池的正极A板(铜板)聚集有大量的正电荷,它是高电位。负极B板(锌板)聚有大量负电荷,它是低电位,A、B两板间存在有电位差,即电压。这个电压使得正电荷由正极向负极移动,负电荷由负极向正极移动(金属导体则属于后一种情况)。这样电路中的自由电荷由B向A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小灯泡发光(电流做了功)。如果负极锌板上的多余的自由电子全部移到了正极铜板上和正电荷中和完毕,电路中就不再有电流了,小灯泡也停止发光。但是电池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正极、负极各自始终保持有大量的正电荷及负电荷,使电路两端始终有一定的电压,电路中就有了持续电流存在。所以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电源保持(提供)了电压,电压形成了电流。
由此可知,电压是使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则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电压的单位
不同的水泵可以使水管两端产生不同的.水压,不同的电源在电路两端产生的电压也不相同。
电压用U表示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用V表示,简称伏。另有比伏特大或小的单位,它们的关系是:
1千伏(V)=1000伏(V) 1伏(V)=1000毫伏(V)
1毫伏(V)=1000微伏(μV)
需熟记的有几种电压:
1节干电池电压为1.5V,一个蓄电池电压为2V,照明电路电压为220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
其他见教科书第75页图6-4。
(三)巩固新课
提问:电压的作用是什么?单位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填写教科书第75页练习。
2.观察了解你家中各种用电器的电压(但要注意安全)。
(五)[板书设计]
由此可知:水压使水产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
由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压的符号U
电压的国际单位:伏特(V)
1千伏(V)=1000伏(V)
1伏(V)=1000毫伏(V)
1毫伏(V)=1000微伏(μV)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2
第二节音调、响度和音色(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二)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为烦燥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高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高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盘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的图3-10,读后教师作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扩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
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说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动的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多,又举得恰当。
3.音色
(1)讲述
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是谁的声音的。
同一个人的音色,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而变化。
三、归纳小结本课内容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一个特征?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
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四)说明
1.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2.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3.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3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和
测量范围以及常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常识性地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摄氏温度.
教学难点
体温计的构造及用法.
教学器材
常用水银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各26支,热水、温水、冷水各
一杯,挂图、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教材指导学生自学,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叫做热现象.举例说明热现象在日
常生活中和生产中的应用;
2.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举例说明温度跟人类的关系;
3.演示课本第36页图4-1的实验;
结论:温度的高低可以凭感觉来判断,但往往不可靠.
4.过渡引入新课 温度跟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
温度的判断和测量就显得十分重要.仅凭感觉来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
所以,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就要使用专用测量工具--温度计.
新课教学
第一节 温度计
一、实验用温度计
1.构造
(让学生认真观察常用温度计,再请一名学生回答其构造、最后
由教师概括)温度计由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几
部分组成.
2.原理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用投影片说明
其原理)
二、摄氏温度
要测量温度,就要先确定其单位.温度的单位跟长度单位一样,
是人为规定的.
长度的单位 温度的单位
常用: 尺、丈、寸、里 摄氏度
英尺、英寸、英里 华氏度
国际: 米 开尔文
提问:
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要求学生认真看书后再回答)
规定:
0(0℃)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100℃)度:沸水的温度:
1度(1℃)=(100℃-0℃)/100=1摄氏度
说明:
(1)摄氏温度用t表示.如:t=25℃;
(2)摄氏度的符号为℃:.如:34℃;
(3)读法: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
零下4.7℃摄氏度.
三、热力学温度
1.绝对零度
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为-273℃.
2.热力学温度: T
(1)定义: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
(2)单位:开尔文,符号:K.
(3)跟摄氏温度的`关系:
T=t+273K .
如:体温为t=37℃时,T=(37+273)K=310k.
四、体温计
(先要求学生观察体温计,然后回答)
1.构造特点
玻璃泡上方有一个做得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水银柱上升通过
缩口,但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因此,可以明确地显示人体温度.
2.刻度范围
35℃-42℃
3.最小刻度
0..1℃
五、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比较
(要求学生通过看书、观察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然
后,师生共同分析,正确地填写右边表格)
思考题
为什么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刻度范围是不相同的?
作业 课本上第37页-38页的第1-4题.
(用投影片将下表格投影到屏幕上)
比较
温度计
实验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不同点
构造
无缩口
有缩口
无缩口
测量范围
-20℃~105℃
35℃~42℃
-20℃~50℃
最小刻度
1℃
0.1℃
1℃
用途
实验用
测体温
测气温
相同点
构造
都是由玻璃外壳,内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组成
原理
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单位
都是摄氏度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12-28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12-28
初中物理运动的教案12-30
初中物理教案11-09
初中物理内能教案12-28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03-01
初中物理教案透镜12-28
力初中物理教案12-28
初中物理长度的测量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