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12-21 09:12:0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约分(约成最简分数)的正确率90%。

  教学重难点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准备:分数卡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回顾

  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

  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说一说。

  二、巩固练习

  师分数卡片判断

  1、找朋友:找出和相等的分数。(七个小矮人身上的分数分别是下列分数)

  你是怎样寻到的?说说自己的理由好么?

  2、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练习十一第8题

  师:我们在刚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表示2÷8,现在我们还可以用来表示。看,我们的进步啊,这就是学习的魅力。

  师: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

  =()÷()=()÷()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

  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快乐学习超市

  超市画面快乐套餐1快乐套餐2

  快乐套餐1:比一比○○0.4

  计算并化简+=-=

  在()填上最简分数20分=()时

  快乐套餐2、3同上。

  (分组练习小组代表汇报整合了练习十一10至14题)

  4、集中练习

  把0.5化成分数问问自己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

  请你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

  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9题,12、13、14题各自选2个

  课后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应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把非整万(亿)的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能正确读写小数。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比较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能够利用小数将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作单位的数。

  4、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按要求正确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

  课时安排:8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学内容:p.28~30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新的`单元“认识小数”。说说你可以在哪些地方看见小数。

  二、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1、学生说,老师板书。(学生在说的时候一开始可能会说超过1元的小数,引导他们说几个表示不满1元的小数。分两列板书。)

  看板书交流:(1)不满1元的小数。如0.1元,就是1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一;0.2元,是2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二……

  明确:几角就是1元的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2)超过1元的小数。分别看板书让学生说说它表示几元几角。重点明确: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一位小数,表示几角。

  2、我们现在买东西的商品价钱最小单位通常是“角”,老师小时候很多东西的都是用分来作单位的。

  比如:一支棒冰的单价是4分。你能用小数来表示吗?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1分是1元的百分之一。就是0.01元。4分是1元的百分之四,是0.04元。

  继续提问:一支雪糕8分钱,怎么用小数表示?……

  说说你的发现:几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提高练习:

  分别说出几类情况,让学生用小数表示:

  (1)几分的;(2)几角的;(3)几角几分的;(4)几元几角的;(5)几元几角几分的……

  遇到有困难的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4、读数对比:45.45元

  这个数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突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不同的读法)

  三、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1、举米尺,板书:1米

  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1米等于10分米;比分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1米等于1000毫米

  板书成: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读一读,记一记。

  2、练习:1分米=( )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分米?3分米?……

  一句话:几分米就是零点几米

  1厘米=( )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厘米?3厘米?……

  一句话:厘米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说一说:4厘米、9分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

  3、1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1毫米是1米的千分之一,用三位小数“0.001米”表示

  7毫米呢?15毫米呢?……

  重点解释“15毫米”:用三位小数,不够的位数用“0”补,补在前面。举例:如果补在后面,那就变成了“0.150”米,它表示多少?一样么?

  四、巩固练习: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把图中涂色的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每个图形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写出的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可能有的学生不熟悉这样的“整数1”,强化认识:直条的是平均分成10份,格子的是平均分成100份,立体的是平均分成1000份。立体图在看的时候,只要数正面的。

  2、练一练:(题略)

  (1)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6角5分”要先想成“65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

  (2)继续完成第2题。指名读一读。

  3、完成练习五第1~5题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涂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并在括号里写出小数。

  学生完成后,再指名联系图中的涂色部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具体含义。

  (2)读出下面各数,并把它表示的几分之几写在边上。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说各是几位小数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可选择第2、3个重点交流。突出一个“补0”问题。)

  (5)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元”(“米”)作单位的小数

  指名说一说。有困难的再给予指导。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3

  备课时间:

  xxx年12月11日。

  教学内容:

  复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完成“练习与应用”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认识复式统计表,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

  统计图与统计表

  教学进程:

  一、复习。

  小组讨论:

  这一单元,你学习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独立填表,再进行适当交流。

  要重点指导计算“人均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知道根据问题,应该用全果耕地的总公顷数除以总人口数。

  总结,得数大约是0.11公顷。

  2、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自由阅读,再交流体会。

  3、完成第2题。

  学生观察后,可以要求说说这里的复式条形图与此前认识的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体会复式条形图的具体形式是可以变化的。

  学生填表后,适当可以组织交流,使学生体会我国城乡社会经济正在不断发展、进步。

  4、完成第3题。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再组织对统计图的观察与分析。

  要启发学生根据对条形统计图的直观观察从整体上评价这两只球队,看出红队的状态不够稳定,而蓝队的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 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 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五年级数学教案5

  一、学情分析:

  五(2)班共有学生38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钻研,敢于探索,爱提问和质疑。五(1)班共有学生38人,相比之下,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成绩也不好;近10名成绩过差,勉强达到四年级水平,主要表现在知识欠账过大,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有时有照抄作业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这些内容: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分数除法、长方体

  (二)、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统计和总复习,共计7个单元。另外还安排了“数学与生活”、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有: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2.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针对分数应用题);3.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难点有:1.整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的意义之间的联系;2.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4.感受1立方米(m3)、1立方分米(dm3)、1立方厘米(cm3)以及1升(L)、1毫升(mL)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结构,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并运用所学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

  3.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百分数,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

  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在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和题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的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选择使用;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四、主要教学措施:

  1、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有学会向会学转变,有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充分把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4、抓好每月一次的单元测试,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一)(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法(二)(整数乘分数)、分数乘法(三)(分数乘分数)、练习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经历观察、猜想和证明等数学活动,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运用分数乘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借助分数乘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从而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单元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

  四、单元教学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五、单元课时划分

  共7课时

  第1课时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分数加减运算题。(临时定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1/5×3=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1/5×3表示什么(表示求3个1/5的和是多少)?该如何计算?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1/5×3=1/5+1/5+1/5=3/5;

  学生2:1/5×3=??

  教师和学生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2、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课本2页3题;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1/5×3=1/5+1/5+1/5=3/51/5×3=??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提问:

  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述:说得好,对不能用整数准确表示结果的问题,我们可用分数来解决.即: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或者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3,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分数的知识.

  (1)相互交流:① 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请把已知道的讲给同学们听.

  (2)自学理解:① 关于分数,自学后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② 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③ 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课件1]

  (2)填空.[课件2]

  ①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3/8,并涂上阴影.

  (4)抢答. [课件3]

  ①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② 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③ 把这个文具盒你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为什么是1/2 若平均分给5位;10位;50位同学呢

  ④ 如果这个文具盒里只有6枝铅笔.现在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⑤ 如果把8枝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100;1000枝呢

  (5)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课件4]

  5/7 3/8 3/( ) ( )/9 ( )/( )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把它叫做单位 "1".

  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比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7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4---35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22支铅笔、多媒体课件(或1个红苹果、3个青苹果、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34页“画一画”的三种画法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3分钟)

  1、师:我们三年级的时候认识了分数,能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吗?(生:,......)

  2、师:你能选择一个分数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吗?(指2人说,同桌说一次。)

  3、简单做一总结:就是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一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结合具体情境,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1、活动一:(5分钟)

  呈现4个不同颜色的水果(1个红苹果3青苹果。)

  师:你能从这些水果中看出分数吗?

  生1:红苹果是

  师:谁的?

  生1:红苹果是整体水果的(是四个苹果的)

  生2:青苹果是整体水果的。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很好,他说整体水果,你怎么理解呢?

  生:就是把1个红苹果和3个青苹果看成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

  师:大家也是这样理解的吗?(是)假如我再给你们一个更为强大的队伍,你还能找到分数吗?

  出示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让学生观察,写下自己找到的分数,然后指名汇报,要求解释自己所写分数的`意义。学生可能出现:、、、、(红、白两色圆片占整体圆片的,师:假如老师拿走八分之八的圆片,其实就是拿走了多少?生:拿走了整体“1”。)

  师:原来我们不但可以把一个物体或者图形中的一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而且还可以把几个物品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然后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2、活动二:(10分钟)

  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8、6、8支铅笔。

  师:这里有三盒铅笔,你能不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整体的?请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请三名学生到前面准备拿铅笔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现场组织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从一堆铅笔中拿出。结果三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生1:我认为三盒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师:请你上来帮助数一数,看看是不是数错了呢?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证实数对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是3支。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也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师生一起小结:哦~~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喔,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是)

  3、说一说(2分钟)

  出示教材P34的说一说情境图。

  师:根据你对分数新的认识,请你帮助判断一下这两个小朋友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判断的依据。

  4、画一画(5分钟)

  师:机灵狗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是被一道题目难住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课件出示题目)

  师:看懂题目了吗?你觉得这三个小朋友画的对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画的对,因为一个图形的是□,就说明这个图形有4个□,而这三个小朋友画的都是4个□,所以都是对的。(一个学生说不完整,可以由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师:哦,原来这个图形只要是4个□就可以了,形状可以不同。你们还有其他画法吗?在作业本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画一画,然后交流展示。注意让学生判断画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35练一练中的题目。

  1、第1题(3分钟)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1、2、3、6个图形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或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两份没有分开,但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应是;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也可以用表示;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或表示。)

  2、第2题(2分钟)

  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说想法,让学生体会涂法的多样性。

  3、第3题(4分钟)

  学生画一画,并说一说画法,体现画法的多样性,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然后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吗?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4、第4题(3分钟)

  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关键是让学生解释理由。

  四、你知道吗?(1分钟)

  学生自己阅读,感受分数的历史悠久和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五、课堂小结(2分钟)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

  2、学过今天的知识,你想到哪些分数?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中的单位“1”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8

  学习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结合现实情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易混点、易错点:感受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认知基础:生活中见到过负数。

  时间分配学20讲10练10

  教法学法

  自主探索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一、自学例1

  1、通过查资料了解“℃”和“℉”的含义,并学会看温度计的方法。

  2、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4、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

  二、自学例2

  1、了解海拔的意义。

  2、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试着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

  学生活动教师助学课后改进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学生汇报预习情况。第二板块:根据预习情况,学习例1

  (1)交流“℃”和“℉”的含义,说明我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并指导看温度计的方法。

  (2)交流: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5)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零上4摄氏度记作+4℃或4℃,零下4摄氏度﹣4℃)

  第三板块: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学生看温度计,选择合适的卡片表示各地气温。

  第三板块:交流学习例2

  交流: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共同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43米,可以计作+8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可以计作﹣155米。

  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把这些数分类。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先指名读一读,再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图中数据。

  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些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三幅分别显示三个城市某一天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图。

  根据学生的预习,共同学习交流认识新知。

  (4)上海的气温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以0摄氏度分界,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一上一下,正好相反。

  2.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4”读作正四,“+4”的正号也可以省略不写,直接把“+4”写成“4”。“﹣4”读作负四。

  3.指导完成“试一试”。

  (卡片上分别写有+11℃、﹣11℃、19℃、+19℃、﹣7℃、+7℃)

  二:教学例2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出示例2中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图。

  三: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⑴出示+4、﹣4、﹣7、﹣11 、19、+8844.43、﹣155这些数,提出要求:前面,我们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以下的高度。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

  ⑵小结:像+4、19、+8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7、﹣11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⑶提问: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四:练习

  做“练一练”1,2题

  2.做练习一第1题。

  3.做练习一第2题。

  4、练习一4、5、6题。

  五:作业

  练习一第3题。

  交流认识新知。

  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课后反思

  得:

  首先,对教材的编排作了重新的审视。在教材编排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学习负数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经历“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

  失: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由于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完成第21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练习四

  一、第2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由于这4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这几个梯形中,除左起第3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二、第3题右图是直角梯形,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直角梯形中与上、下底垂直的那条腰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三、第5题要注意两个问题:1、统一面积单位;2、讲清楚数量关系。

  四、第6题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五、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的进行补充和强化。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 的倍数。提问: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5× = × = 125×= ×= ×= ×80= ×20= 250×= ×=

  2、简便计算:

  32×25×125 79×21+21×21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2、出示:观察并计算,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 (×)×○×(×)

  ×+×○(+)× 3、通过观察、计算、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4、揭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5、你能用这些运算定律来巧算吗? ×× ×+× (+)×4

  a.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b. 让学生汇报:你应用哪条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分层练习:

  1、将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积或两个数的差:

  =8× ( ) =0.8× ( ) =× ( ) =10- ( ) =100- ( ) =1- ( )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5×125 ×99+ 64×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书P17—练一练)

  4、你认为怎样算简便?×

  四、课堂总结: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五、思考题: 判断是否正确(机动)

  × + ×38 = ×( + ) = ×10 = 83

  六、板书: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2、结合具体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多个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顾回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插图1,让学生观察一个棱长是50厘米箱子放在墙角处时,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观察图片并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露在外面的面有3个;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3=75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插图2,让学生观察4个棱长为50厘米的正方体纸箱堆放在墙角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观察数一数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并计算一下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9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9)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4个正方体学具换一种堆放方式来试一试,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P93~94练习二十第3~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学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练习。通过这节课的练习,第一要让你们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第二能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看一看,比一比,哪些同学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学得扎实,学得灵活?

  二、指导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练习二十第3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三角形面积。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引导分析:要求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

  (2)学生讨论后交流。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6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8题。

  (l)学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理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2)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三、巩固拓展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12厘米和l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弄清题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底和对应的高。

  (2)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

  (3)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答问题,然后组织汇报。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9*题。

  (1)教师出示题目。

  引导观察,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

  (2)学生独立解题。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引导学生观察:A点是中点,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平均分成两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部分。

  (2)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阴影部分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大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组内交流解题方法,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下图中三角形ABD的面积是20cm2,BD的长为5 cm,DC的长为3 cm。求三角形ADC的面积。

  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尝试解答。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三角形ABD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DC的高。

  三角形ABD的面积

  BD边上的高→这个高也是三角形ADC的高

  BD的长三角形ADC的面积

  DC的长

  规范解答:h=2S÷a S=ah÷2

  =2×20÷5 =3×8÷2

  =8(cm) =12(cm2)

  答:三角形ADC的面积是12 cm2。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93~94页练习二十第5、7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一、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的相关内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分数的再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通分、分数大小比较。

  后续的相关内容:本册第五单元 异分母分数加减;加减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第十册: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二、单元编写特点与教学策略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分数相对性就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对应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出现“分数相对性”这样的专门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就可以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教材安排了“拿铅笔”等多个情境活动,教学时,教师要联系这样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的交流。

  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教材都只给出了描述性定义,要让学生自己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错觉。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除法计算不能整除时,除得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表示除法结果的需要,也是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基础。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表示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因为带分数的计算在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用不是很多,所以学生只要能理解互化的方法并会正确进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练程度上不要作过高要求。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探索分数基本性质,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分别是“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和“在折纸活动中找到与3/4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观察、发现分数基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数基本性质。

  4、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含义,掌握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本册教材对公因数、公倍数的知识与约分、通分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在分数单元学习约分、通分前,安排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册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如求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0以内、,求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以内等。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教材还安排了“找最小公倍数”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在探索和掌握找公因数、找公倍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约分和通分。

  三、从《分数的基本性质》谈教学策略

  “整体----部分-----整体”观察策略。对观察对象的整体先作初步的了解,发现这一类现象可能存在着某种规律,然后分出个部分,分别作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存在于各部分中的基本规律,进而再研究各部分间的联系,发现共同的结构,提出假设。

  (1)整体观察。发现这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起了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可能存在某中规律。

  (2)部分观察。先引导学生对其中一组数 = = ,从左向右观察,并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可以把这组分数改写成下式让学生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接着,引导学生从右向左观察,并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在让学生观察其他几组分数,能得出同样的规律。

  (3)整体观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这组例证,概括得出结论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要求能运用商不变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说明为什么要“零除外”。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生活中有许多图形,老师今天准备了4幅,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如果求它们的面积可以怎样求?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课件逐一出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让学生发表意见。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队旗的面是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4:七巧板是由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生2:有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师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图一:是由三角形、长方形、加上长方形中间的正方形组成的,

  面积= 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图二: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方法一: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是由两个梯形组成的。

  师: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梯形?怎样分成两个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将它转化成以学过的简单图形以及在图中作辅助线。

  师:是的,可以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图形来计算。

  (板书:转化)

  大家想想,用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不同的作法吗?

  方法二: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作辅助线补成一个长方形,使它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图三:是由四个三角形组成的`。

  面积 = 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2 新知探究

  (一)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三角形+正方形 )

  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是把它们分割成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3 巩固提升

  (一)这是学校教学楼占地的面积平面图,你能用几种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二)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这张硬纸板还剩下多大的面积?

  (三)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四)学校要油漆60扇教室的门的正面。(单位:米)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五)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六)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七)如图,有两个边长是200px的正方形放在桌面上,求被盖住的桌面的面积。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组合图形,并能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

  板书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11-08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数学教案08-20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02-0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10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2-15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18

五年级数学教案【推荐】04-02

【推荐】五年级数学教案04-24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