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集合15篇)
端午节习俗1
中国传统节日丰硕多彩,有气愤勃勃的春节,秋意浓浓的中秋节……但是我最喜欢端午节,端午节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战国时期,请过为了同一中国,向楚国发兵攻打,但是却攻打不下来。就假装发求跟信,楚怀王就打算签下求跟信。这是,爱国诗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怀王,而受到楚王跟众臣的指责,被降职回老家。就在蒲月初五的时候,楚怀王被秦国杀害,楚国就灭亡了,屈原听到动静后,百感交集、心如刀绞。最后抱着一块石头,跳进了楚江里,自杀了。这是,恰是农历蒲月初五。
后来,屈原的爱国精神把平民百姓打动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们都到楚江边,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了屈原,就把米饭投进江中,不让屈原被持刀,还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闹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泛起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跟挂艾草的端午节习俗。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不仅是端午节,还有许多节日值得我们去探索,屈原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端午节习俗2
一看到妈妈泡米和桌子上满是粽叶,我就知道端午节又到了。
小的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过年一样隆重地过端午节。后来也只是知道一点点关于纪念屈端午食粽子是我们家乡的主要习俗。刚到五月,家里就开始浸泡糯米了。妈妈一般都会准备一盆米进行浸泡,同时也把粽叶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会更粘些吧,我记得多年来妈妈就是一直这样做的。
端午前一天,妈妈就开始动手包粽子了,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学包起来,可每次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看来包粽子也并不简单。
至于还有什么我就一无所知了。
端午节习俗3
福州作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其地位不言而喻,福州端午节习俗很大程度上也是闽南地区端午节习俗的一个缩影。
端午节,福州俗称“五月节”,又称“五日节”。一般节日多是晚上聚餐,而这个节日却是中午,故谓“端午”。时值农历五月,且从初一直到初五,故又称“五月节”、“五日节”。
传统的福州端午节习俗中要摆宴,除一般菜肴外,要喝雄黄酒(有毒,现在没人喝)、吃粽子及荷叶包夹红烧肉或米粉肉;小孩子要穿上新衣,挂“红肚兜”,佩“香袋”;妇女头系续命丝,佩符簪艾虎、浴兰汤;家家户户门上悬插蒲艾,书符作门帖;制雄黄筒,燃黄烟喷于屋壁、蚊帐等处,以驱虫毒。福州民谚“未吃月节粽,寒衣都没了”,表示季节肚兜的转换,之前则“凉九蓄三”,早晚地气冷,要多穿衣服,过了五月节,寒衣就可以收起来了。
农历五月初一龙舟下水,俗称龙船鼓转头,节日的气氛逐日浓厚,到初五达到高潮。
福州端午节习俗里龙舟竞渡最盛行、历史最悠久的是闽江南港苏岐一带。据《闽侯县志》记载:“台江、西湖、北湖及城内诸河皆有之,而苏岐尤盛”。
南港苏岐,位于福州南郊南通、南屿之间,系闽江抵南台岛后分成南北两港而得名。这里水深港阔,风浪不大,两岸人口密集,历来是福州端午节习俗中主要的民间龙舟竞赛地,歌谣:“五月五,是端阳,南港江上好风光。锣鼓震天冲破浪,蛟龙健儿争飞翔。两岸观众齐欢呼,热闹奢华又一场”。竞渡日,万人空巷,竞赛地两岸观众激情欢呼、喝彩,鞭炮轰响、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炎热的天气加上火爆的场面,形成中国式的“狂欢节”。
为使五月节过得红火,龙舟赛组织者早在四月下旬就开始做宣传工作,边敲锣打鼓,边唱“采莲鼓”歌谣,到各户、各商家募集经费。“手拍锣鼓响连天,采莲募款到街边。这间店号沈绍安,古董雅玩排堆山;脱胎漆器扬四海,店号创设乾隆间。宣政路上好排场,这间馆店聚春园;叽喳哔卟真务味,特色名菜佛跳墙。”现编的通俗顺口歌词,商家自然爱听,乐于出钱,凡出手大方的.则获取坐“龙头”殊荣。
自唐末至民国一千多年间,福州西湖都是龙舟竞渡重要场地,因此“湖天竞渡”成为福州西湖八景之一。民国四年(1915年)福建巡按使(省长)许世英手书“击楫”碑刻今尚存。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最流行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受奸倭排挤,报国无们,自沉汨罗江。民众争相划舟施救无果。为不使遗体被鱼龙吞噬,百姓把饭团以竹叶包裹投入江中,是日为农历五月初五。故而有端午节习俗有龙舟竞渡、吃粽,流传至今已达两千多年了。
端午节习俗4
一、活动背景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端午节也是如此。端午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是非常隆重的节日。
端午节文化历经几千年,质是不变的,这个质就是源于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端午节文化的魅力,使端午节成为非常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端午节来临,人们就会包粽子,赛龙舟,插艾香,赠香包。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因此,我们五年级举行了“端午节习俗研究”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端午节习俗研究
(二)活动目标: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非常重视的日子。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端午节有关的知识。
2、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过年的热闹与快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彼此间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4,通过屈原的故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人员:五年一班
(四)活动时间:(五)活动分组:
收集文字资料:
摄影:
购买包粽子,叠葫芦的材料:
学习包粽子:
指导老师:(
六)活动准备:
1、活动前,学生通过上网或查找书籍的方式获得端午节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探究记录表,学生根据表格展开活动。
3、学生准备各种资料(包括小故事、图片,糯米,剪刀,粽子叶等)。
(七)活动注意事项:
1、活动在老师带领下有序进行,注意安全;
2、调查采访时态度诚恳,注意文明礼貌,并做相应的记录。
三、活动实施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项目(准备阶段)
(一)由中国传统节日引出课题“端午节习俗研究“。
(二)提出可以研究的相关问题:
1、关于“端午节习俗”你了解多少?
2、对于“端午节习俗”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端午节的来历、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活动等等)
3、把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为下一步作准备。
(三)学生分组确定研究问题
1、根据问题的类别,学生自由选择,成立研究小组(互相协调)。
2、分组讨论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上网查资料、调查、访问等)。
3、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
4、确定研究专题:
(1)回溯历史渊源——端午节的来历
(2)端午节的饮食文化——吃粽子
(3)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吃粽子,赛龙舟,戴五彩绳,插艾香,赠香包。(4)屈原的诗歌。
(四)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1、提供一份研究计划,供学生学习参考。
2、各组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和方法,设计调查表格和访问记录表。组员分工,商讨在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教师及时指导。
阶段二:各小组展开研究计划(实施阶段)
(一)每个小组分头行动,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最终获得所研究问题的结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第一组:端午节的来历调查小组。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计划开展活动,有的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有的走向图书馆,搜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最后进行加工整理,编写小报,供大家欣赏。
第二组:端午节的食俗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到食品批发市场、各大超市,了解端午节期间人们的购物情
况。其中,最重要的是粽子 ,喝雄黄酒。并学习了折葫芦,在现场折,并展示给大家。
第三组:漫话端午粽调查小组。
小组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查找书籍了解粽子的种类他们了解了包粽子的材料。粽子的品种,从实物到图片、文字,最后到自己亲自动手包粽子,从中感受到活动的无限乐趣。
。
第四小组:端午节民间习俗。
各小组通过上网,调查,访问的方法了解端午节民间的习俗。了解其中的故事和背景。学生编制五彩线,现场给老师同学送祝福。
(二)各小组整理归纳研究成果。
阶段三:信息交流会,展示动手实践、创作的成果。(展示阶段)
1、交流研究成果。
2、归纳总结各组的研究成果,并展示。
(1)研究“回溯历史渊源”小组搜集了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相关的典故等,并以资料的形式进行展示。制作手抄报。
(2)研究“端午节的饮食文化”小组,主要研究“粽子”的来历、程序及象征意义;,并现场折葫芦。
(3)研究“漫话端午粽”小组,主要研究的是粽子的种类和名称。现场包粽子。
(4)研究“端午民间习俗”小组主要研究的是赛龙舟,插艾香,赠香包。等习俗的来历和方式,学生扎五彩绳。(在展示阶段里,学生为了更好地汇报本组收获,小组成员团结协作,运用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特长,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合作性。
3、总结延伸:
(1)活动后,将有关“端午节习俗”的资料归类汇编成册,或制成专题网页,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展示。
(2)了解中国其他传统的节日
四,活动反思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突破了教材和学校的局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了解到了许多端午节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访问、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自己的活动成果以新颖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展示,社交能力及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此次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爱好及兴趣,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从主题的选定到小组成员,从制定计划到调查研究,教师只是对各组成员进行必要的指导,没有包办代替的现象。
2、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题的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同时又是协同互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活动中,学生不是讲台下被动的看客,而是活动的主人。他们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寻找资料,根据活动内容制作主题板报;可以通过询问父母了解粽子
的做法,葫芦的折法;也可以向手工艺人拜师学艺,制作各种有特色的民间物品。
端午节习俗5
端午节的习俗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都知道端午节这天,全国最为相同的是吃粽子。关于端午节有许多说法,比如我的家乡;在农历五月初一这天要给家人带两色丝线,五月初五要换五色丝线。传说;带彩色丝线上帝可以保佑家人身体健康,驱走瘟灾,万事如意。
端午节这天,太阳还没出来,一家人就要上山拔一些艾回来,用艾叶水洗脸,传说这样能够驱蚊虫。洗完脸之后就开始吃粽子,粽子是用糯米,红枣,红豆包成的,特别好吃,吃上一个还想再吃一个。还有将蛋黄煮灰了的鸡蛋。吃完饭太阳露出半个脑袋,一家人还要弄些柳条回来,再用彩色纸叠成葫芦,插在大门上方。这样就国泰民安了。传说;这是人们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留下的习俗,虽然是个传说但是家乡的.人都很相信。
妈妈说这些都是姥姥告诉她的。家乡的端午节非常隆重。
端午节习俗6
在古代,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叫屈原。他被皇帝开除了,因为他受到了叛徒的挑衅。但他仍然热爱他的国家。他终于跳进了河里。后来,人们有了今天的端午节来纪念屈原。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不复存在。然而,闽南仍有浓厚的民俗风情。
早上,每个人都会去割艾草。剪下的艾草挂在门前和屋后。整条街都是一片绿色,仿佛成千上万条绿色围巾在风中飘扬。这种艾草意味着驱除蚊子、昆虫和邪灵。
艾草祛邪的民俗流传至今,十二点更是令人难忘。
中午12点。每家每户都提着水壶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洗脚或洗脸,可以洗去你的'厄运。之后,人们将聚集在河边进行祭祀。不仅跪下,而且在贡品平台上还提供许多祭品,如鸡、鸭、鱼、酒、水果和蔬菜。当然,最重要的巧克力饼并不短缺。最后,其中六只被扔进河里喂鱼和虾。(这样屈原的尸体就可以躺在海底)祭品结束了。其余的贡品可以带回家吃,以获得一些运气和带来好运。
下午,端午节的另一个高潮;采莲。在一个穿着糟糕的醉汉的引导下,他带着一个木制龙头。龙首雕刻栩栩如生,眼睛明亮,威严神圣不可侵犯。随后是锣鼓、花童等。游行队伍将进入每家每户,舞动旗帜,拂去灰尘。主人应该招待客人,并送他们一些糖果和饼干。这支队伍有十多米长,由数百人组成。鞭炮声不绝于耳,锣鼓声响彻天空。动力真的不同!
在端午节,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得到一份礼物;香囊。颜色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绣有一些美丽的图案。据成年人说,香包里有很多好东西。余继祥,带着长辈们对孩子们的完美祝愿。
闽南的端午节总是那么独特和难忘!
端午节习俗7
世界上的节日非常之多,以我国来说,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节日文化是既深厚又丰富的,端午节是我们纪念屈原的节日,龙舟和粽子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嘉兴的端午节,习俗却是有另一番讲究,你对嘉兴端午节习俗有多少了解呢?本期传统节日为你解析。
举办规模盛大的'南湖龙舟竞渡之前,参赛船队先要抬着龙头进行神龙祭。然后,将龙头安装在船头,在龙舟上挂上彩灯,抬龙舟下水。由祭司(仪式主持人或现场年龄最长者)用毛笔蘸朱砂,点于龙头上。一声炮响,百舸争流,引得两岸欢呼,万人喝彩。饮食习俗。
一是吃蚕花饭。端午节正是嘉兴春蚕收获的季节,为庆祝蚕花丰收,当天晚上蚕家点烛焚香,供奉鸡、猪头等祭祀蚕神嫘祖,磕拜“蚕花利市”,也有犒劳自己的意思,俗称“吃蚕花饭”。
二是吃“五黄”。即在端午节当天吃黄瓜、黄鱼、黄鳝、黄泥蛋(咸鸭蛋)、雄黄酒。三是吃粽子。作为稻作文化发祥地之一,端午节包粽、吃粽的风俗千百年来盛行不衰。嘉兴五芳斋粽子在全国乃至东南亚一带都享有盛誉。
娱乐习俗。在嘉兴历史上,南湖龙舟竞渡一直是端午节的主要民间赛事。清代著名诗人马学乾、吴锡麟在烟雨楼上目睹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况后,曾分别赋诗《烟雨楼观竞渡》、《五日南湖观竞渡》。
一是家家户户挂菖蒲、大蒜、艾叶。
二是燃熏苍术、白芷。
三是用雄黄在小孩额头上写154“王”字,身上佩香囊。旧时新丰、净相乡一带,农家有以砖测午(在院子当中竖砖一块,当看不到砖影时即为正午)的习俗,并在此日熏黄烟(用硫磺、雄黄等物)驱虫。
四是妇女用丝绸制成小人、老虎、蜈蚣、蛇等形状的发饰,插在头上,谓之“健符”,以辟邪健身。
五是在堂上悬挂钟馗、关帝像除邪;市面上敲锣打鼓,跳黑面钟馗、红须天师舞驱邪,祈求平安。
嘉兴素以“天下粮仓”、“鱼米之乡”着称,又是最早和最主要的端午竞渡文化区,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和吴越文化的深厚积淀,为嘉兴端午习俗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嘉兴端午习俗历史悠久,节日内涵丰富,传统习俗完整,地方特色浓郁。嘉兴端午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习俗8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各地有许多的习俗,让我来介绍一下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吧!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古代楚国人因不舍得屈原投江而死,所以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他,用划龙舟来驱散江中的鱼,免得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每到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的馅品种很多,有豆沙粽、鲜肉粽、火腿粽、蛋黄粽等。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可以避邪驱瘟。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丝布,清香四溢,用五色丝线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端午节,人们把插悬艾叶、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酒,杀菌防病。
现在我们更重视过端午节了,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浓了,这些传统习俗我们应该保持下去。
端午节习俗9
鄂州百姓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还在各地修建了一些建筑物,供人们祭祀纪念。
史载,明正德年间,副使恽巍在西山绝顶(现西山松风阁北面)建望楚亭一座,取屈原诗“乘鄂渚而反顾兮”之意。后毁重建,以示对屈原的怀念。
清光绪《武昌县志》载:鄂州城区小东门外建有“三闾大夫庙”,在县东北。祀屈原,俗传屈原之女寻父至此,故立庙祀之。“今三闾大夫庙,在县治小东门外江滨,额题‘忠洁王庙’(后来毁掉)。”
因受时代和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鄂州地区端午节有些习俗消失了,如喝雄黄酒,当代人知道有毒副作用后,不再饮用了,有的'习俗则保留了下来,沿袭了几千年。在华容一带,出嫁之女,此日要回家探望父母;各地有吃粽子、咸蛋的习俗;临江还有用独蒜及艾叶煮蛋吃的风俗;食品店用木模制作并售卖芝麻糕和绿豆糕等食品。
龙舟竞渡要在农历五月初三至初五举行。龙舟按地区分白、黄、红、青四色,约百余只,各船桨手(又称“桡子”)均着龙舟本色服装及头巾。竞渡时,南湖(现已成为明堂体育场)四周铳炮齐鸣,各桨手高呼口号:“桡子!啊!嗬嗬嗬……”水面上,百舟竞发;湖岸上,观者如潮,气氛热烈。获奖物品多置于彭家山、九曲亭及魁星阁(今明塘路新世界商厦东北)等处。各船选手弃船抢岸后还要长跑一段,后来居上者必须从侧面抄上前面一名选手,到达终点,才算夺标。
端午节后,人们将艾叶剪短泡入温水盆内,用水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祛痱止痒。
清光绪《武昌县志》载,鄂州端午节习俗还有“俗谓初五为小端阳,十五日为大端阳”。农历五月十五至十八为大端午节,有放神船的盛举,俗称“茅船会”。神船俗称茅船,下面用旧木船底做神船底,上扎2层楼阁,飞檐翘角;前扎龙头,后扎凤毛,中间扎有金花圣母等数十尊神像,神像着绣花缎子衣服,戴的耳环系纯金制成(船放入大江时,衣服、耳环都取下来,次年再用),神像栩栩如生。
1949年后,端午习俗保留了吃粽子和用雄黄酒涂抹小伢身体以避虫害的习俗。五月初五这天,家家户户均插菖蒲、艾叶于门首及窗户上;中午,点燃雄黄熏于室内阴暗角落,如床、柜、箱子的底部暗处,用旧脸盆烧中草药末燃烟,以熏虫之用;从中药铺购回配好的中药香料粉,用针缝于布绸做成的香袋中,挂在身上。
泽林镇泽林村纪念屈原的日期定在五月十五至五月十八之间,据说是泽林人民得到屈原沉江消息时已是五月十五了,故一直延续下来,每年端午风俗要祭游龙舟、唱会戏。1993年,泽林重启这种民间活动,除了游旱龙舟、唱会戏之外,还举办吟诗作赋、书画展等活动。
在梁子湖区沼山镇,还有穿花龙舟表演习俗,20xx年开始,曾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龙舟大赛活动,获得金奖和银奖。
近年来,龙舟竞渡活动也逐渐恢复。
端午节习俗10
大多数人过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苏州人却是为了祭祀伍子胥。那么,苏州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苏州端午节习俗1:龙舟竞渡
每年的端午节,苏州人也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以此纪念伍子胥。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於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苏州端午节习俗2: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苏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节前夕,在苏州小巷深处,朱门半掩,厅堂里妯娌婆媳团团围坐,或者就在弹石路边,小藤椅几张围拢来,满目青绿的箬叶,糯米的晶莹,傍晚,就飘来了香气,还有要好乡邻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艺,味道咸淡,卖相如何,这是现代人生活里难得的悠远古风,是苏州人津津乐道的佐餐美食。
苏州端午节习俗3:佩戴长命缕
苏州民间有端午节佩戴长命缕的.习俗。长命缕由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线编织而成,这种长命缕通常都会编织得很长,以表达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同时五色也代表了五方之神,也有向神灵祈福的意愿在内。
苏州端午节习俗4:伍子胥公祭活动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可苏州的端午却有所不同,是祭祀早于屈原200多年的伍子胥。如今,伍子胥公祭活动已成为苏州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伍氏后人都会在端午聚集苏州。
苏州端午节习俗5:摆“五黄宴”
在端午民间习俗除了吃粽子外,就数吃“五黄宴”了。吃“五黄”是江浙一带民间的习俗。端午节最大的风俗就是吃,古代南京和苏州、常州、杭州都吃五黄,为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
苏州端午节习俗6:斗草游戏
端午时,苏州民间还有斗草的游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之句,可见宋代斗草之盛。所谓斗草,一种是互答花草名,《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环比答,谁能答到最后为胜。另一种是到野外采集茎草,二人草草相绞,断者为败。
苏州端午节习俗7:悬挂菖蒲
苏州人家端午节在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许多家庭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和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苏州人用菖蒲、艾草、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艾草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杀虫。
苏州端午节习俗8:挂香袋
苏州民间在端午节期间有“挂香袋”的习俗。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
苏州端午节习俗9:药店施药
早年间,苏州的端午习俗中,药店施药是一个重要的习俗。因为季节的关系,端午节前后,是各种毒虫出没较为频繁的时节,人们在田间劳作,常常会遇到被毒虫咬伤的情况。因此,每到端午节,苏州各地的药店都会向市民施舍苍术、白芷、大黄等治疗毒虫咬伤的常用药。
苏州端午节习俗10:悬钟馗像
苏州端午习俗中一项内容是家里悬挂钟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挂整整一月之期。如果原先中堂挂了其他诸如山水花鸟福寿图,这时就要暂时取下,等到一个月过后钟馗像取下时再挂。家中桌上还要瓶供蜀葵、石榴等物,号为“端午景”。
端午节习俗11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这个时候,各家各户都包好了粽子,准备那一天吃得饱饱的。还有一首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怎么样,这首儿歌好听吧。
这是奶奶在端午节时教我的歌谣。记得爸爸常跟我说起他童年的往事,在他的故事里,端午节对他是一个充满好奇而又充满期待的节日:在初夏那个节日的晚上,剥开一个粽子,满屋飘香,大家围在一起,小孩缠着大人讲那个熟悉但却百听不厌的故事:两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国战火纷飞,在农历五月初五的那一天,有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看到自己的国家面临着亡国危运,而他心中的抱负却无法实现,他悲痛欲绝怀抱着石头投向波涛滚滚的汨罗江,他就是屈原;渔民划着船,四处寻找他们爱戴的'屈原,他们为了让水中的鱼儿不吃掉屈原的身体,就把糯米裹在散发着清香的竹叶里,投到了江里……每当故事讲到这时,大人们总会指着天空说:“你看,天空中那颗最明亮的星星,就是屈原化成的。”而小孩子们便会抬起头遥望着那深邃的天空,寻找那颗最明亮的星星。
我们九江过端午节的方式是:一大早,大家先去买艾叶和菖蒲挂在门口,再贴上红纸。我奶奶还会包粽子,粽子的材料是豆子、板栗、猪肉。吃起来可香了!
端午节习俗12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名端阳、蒲节。端午节习俗多,主要有:插艾草,吃五毒饼、饮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带香囊等。
又是一年端午节。清晨,露珠从花上滚落,钻进泥土里。“吱——”我和奶奶从屋里出来,拿两个小凳子,奶奶笑着,抓起一把米,对我讲道:“这粽子要用蜜枣,花生、糯米合起来做,外面要用粽叶包住”。说着,糯米已经洗好,我们祖孙二人相对而坐。映入眼的是备好的食材,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一片叶子,卷成三角形,放上米和枣,哎呀,没地方放枣了。奶奶招呼我看她的包法,奶奶包粽子速度很快,眨眼间就包好一个。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弄几下,结果,粽子形不错,但绳系不上。包粽子看起来简单,做起来怎么这么难!我撅着嘴说:“奶奶,我不想包了”。“加油,你要绕着系,奶奶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
我又拿起清香的粽叶,围成三角形,挖一勺白净糯米,点缀上几个小花生,塞入一颗蜜枣,封上口,轻轻绕上绳子,一枚可爱的小粽子就出世了!“终于包好了”。我伸伸累酸的`腰,高兴地喊。“我包粽子速度越来越快,不一会,一个个粽子变成一盆粽子。一口大锅,添上水,生上火,小粽子就开始在水里游泳,水越来越热,它们上下窜动,盖上盖子,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锅中散发出清香,怎么还没好,我的耐心就要被时间磨尽时,奶奶喊了一声:“小馋猫,可以吃了”。我立马捞出一个粽子,小心剥开,洒上白糖,白白胖胖的粽子进入口中,甜丝丝的感觉,加上米香,妙不可言。
这个端午,我收获了包粽子的方法,美味的粽子。端午节,我爱你,更爱你那甜甜的味道。
端午节习俗13
韩国端午节习俗介绍
在过去,韩国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当天吃艾子糕,用菖蒲汤洗头。人们还会穿着传统服装参加祭祀、演出和体育活动,女人荡秋千,男人则聚在一起进行摔跤比赛。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过去在韩国许多地区都保持的端午习俗,现在已经少有人能记得并传承了,尤其是在首尔这样的大城市。虽然有些家庭还会保留过端午节的习惯,但因为城市生活条件限制,已不再有运动会和摔跤比赛,人们只是象征性地在桌上摆出艾子糕等食品,做一个简单的祭祀台,以示庆祝。
现在韩国唯一完整保留端午习俗的是位于东海之滨的江陵。韩国江陵端午祭起源于新罗时代的山神祭,原是村农祈祝丰收的庆典,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虽然受中国端午节影响,但经过多年发展变化已与中国的端午节有很大不同。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江陵端午祭的程序是从酿制神酒开始的。农历四月五日,人们用江陵旧官府七事堂发放的大米和米曲子酿制神酒,准备端午祭时敬神和饮用;四月十五日举行大关岭山神祭和国师城隍祭。
祭祀结束后,锯一段神木,人们将青红礼缎挂在上面,然后在神木的引导下,组成迎神行列,农历五月初三傍晚时分,回到江陵国师女城隍祠(郑家女)接受奉安祭,也就是端午祭的前夜祭。祭祀结束后,将大关岭山神和国师城隍牌位送往南大川露天祭场。从初四到初七,每天的早晨举行朝奠祭。
江陵端午祭的祭祀仪式分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两种。儒教式祭仪以奉读汉文祝祷词的形式进行,祝祭的内容涉及除祸招福、健康安宁、治愈疾病、农渔丰收、禽畜繁盛等。儒祭之后,开始伴随歌舞戏剧表演进行的巫俗祭仪,直至深夜。
韩国端午节吃什么
农村过端午祭的气氛比较浓,在五月初五这天,全家人会穿上传统的韩国服装聚集在一起吃饭聊天;传统的食品有车轮饼食,类似我们的煎饼,是用小米、粟米等淀粉加香菜、葱粒等煎成的,但他们不吃粽子。游戏活动有荡秋千等,此外还有一些民俗戏表演如官奴假面舞剧以及民谣演唱,荡秋千比较常见,但不划龙舟。
韩国人喜欢在端午节的正午时分将用黄纸红字写成的条幅贴在堂屋或者顶楼的墙上,这个条幅被称为端午符,目的是为了驱除一年的晦气、保佑家族的平安。
在端午节,亲友之间互赠端午扇也是韩国流行的风尚。由于端午节时正值夏日,扇子可以赶走暑气,为人们带来一丝凉意。据说在李氏朝鲜朝代,宫廷中人们会自制扇子进贡给皇帝;在民间,同样流行制作扇子赠予长辈的风俗,而长辈之间也会互赠扇子、祝福安康。
韩国端午节和中国端午节的`区别
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缕,划龙舟、纪念屈原等习 俗,在韩国的端午习俗中并不存在。但韩国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祭祀、演戏、游艺是其主要内容。其中的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 容,可以说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这也是韩国江陵端午祭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财产的主要原因。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保存完好的传统 江陵端午祭是现在韩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节日习俗之一。原来在韩国许多地区都有端午习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了,唯独江陵地区完整地保存着。
端午节习俗14
“五月五,过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个荷包香馥馥。”这是一曲曾在旧时青岛广为流行的端午节歌谣,唱出了过端午节各项丰富有趣的民俗活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农历五月初五已经成为大江南北中国人共同的节日了。旧时青岛的端午节民俗不仅丰富有趣,而且还具有胶东一带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
旧时青岛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结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绢把庄稼苗或草叶树叶上的'露珠采下来,用它擦眼擦脸,据说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少男少女还把拉的露水带回家,给老人擦脸擦胳臂,据说可一年不生疮疤癞疖,这一风俗在胶东半岛曾经盛行。
作家丁宁在散文《端午》中这样描写道:“鸡鸣头几声,事先约好了的几个好朋友,便在朦胧的晨曦中集合在街头,手拉手儿,叽叽嘎嘎,嘻嘻哈哈,又说又笑,惊得各家的狗一齐狂吠。每人拿一条羊肚子毛巾,直奔野外的河边、山坡,找那些绿草长得最丰盛、最鲜亮的地方,把毛巾搭在草梢上,一手捏一个角儿……来回奔跑……一会儿,毛巾湿得透透的,鞋子、裤脚也湿得透透的,就算成功。这时,太阳还没有露头……”
人们拉露水回家时,常常要采些艾蒿带回家,插在屋檐下、门窗上,因相传插艾蒿可以驱虫避邪。《胶澳志·民社志》转录旧县志记载:端午节“门悬蒲艾,人簪艾叶,儿女系五色丝于臂,以辟邪。”这一端午习俗至今仍在青岛民间沿袭。
端午节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即墨县志》记载:“儿女系五色丝于臂以辟邪。”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红、绿、黄、白、黑为吉祥色。这天家长给儿童手脖、脚脖、手指上系五彩线;给女孩子发髻上插艾叶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样装着药材的香荷包等。这既可以驱邪,又是很吉祥的装饰品。
清代《即墨县志》记载:“端午食角黍、泛雄黄酒饮之。”旧时青岛民谚:“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袄扔。”角黍即粽子,旧时青岛人多吃用大黄米加大红枣包的粽子。每年一到临近端午节时,城乡集市上便有了卖芦苇叶和波罗叶的商贩。端午节前包粽子是一项很有意思的节令活动,一家大小不论是会包粽子的还是不会包的,都围在一起包粽子,说说笑笑特别开心。
另外,粽子锅里煮的鸡蛋有一股淡淡的苇叶清香气味,特别好吃。端午节亲友邻里之间互相赠送粽子、鸡蛋,是一项人情味很浓的社交活动。即墨人过端午还吃一种荷叶形的面食“荷叶”,端午节时还多喝雄黄酒,儿童不能喝酒则将酒点在耳孔里,相传此俗可以辟虫蛇。
旧时青岛端午节食品中还有一种叫作“粘占”的美食。端午节前后,人们将青麦穗上的麦粒煮熟,搓去外皮以后,再用石磨磨成长条形的“粘占”。“粘占”清香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端午节孝敬老人和哄孩子的美食。
端午节习俗15
夏季最令我难忘的节日要数端午节了,看着那三角形的粽子,就直馋人;闻着艾草淡淡的香味,吃着糯米夹着红枣的粽子,使人忍不住想起它的.来历。
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因被奸臣所陷害,不得不背井离乡。他想起奸臣陷害他人的场景,想起朝廷腐败的场景,一边走,一边吟诗。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江边,他叹了一口气,气愤地跳入汨罗江。村民们看见了,就拿起用竹筒包好的糯米,乘着小船,向屈原跳江的地方驶去。他们纷纷扔下糯米,为的是让鱼、虾、龟等动物吃饱之后,就不会再伤害屈原的身体了。
屈原跳江的这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每年的端午节吃竹筒划小船,到后来变成了吃粽子,赛龙舟。
去年的端午节,依然记忆犹新。早上一醒来,便闻见一股艾草香味。我一骨碌翻下床,走到厨房,妈妈正在做粽子,妈妈说:“文博,我们一起包粽子吧,包完了咱们就看赛龙舟去。”我答应了一声就跟着妈妈包粽子了。包粽子有个技巧,一只手托起艾叶,另一只手夹起一块红枣,放在艾叶上。将艾叶放在桌上,放少许糯米,把艾叶两边卷起来,一个完整的粽子就做好了。
大老远的地方,就已经听到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了。桥头挤满了人群,岸边人山人海,五艘龙舟一字排开早已准备就绪,就等那枪声发号施令。只听得“砰”地一声响,五艘龙舟争先恐后,两岸的呐喊声不绝于耳。“一二,加油”一艘龙舟已到达终点,人们大喊胜利。
艾叶发出的香味,它是想告诉人们,不要忘记屈原,不要忘记五月初五,我们的习俗——端午节。
【端午节习俗】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习俗10-30
端午节的习俗11-18
端午节习俗11-12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1-03
端午节的各地的习俗07-30
2021端午节的习俗08-01
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04-07
中国端午节习俗11-23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11-20
端午节日习俗作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