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时间:2022-10-29 14:47:09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六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六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⒈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主线次线的安排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⒉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⒊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一)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三)文旨探究。(深入的对话与领悟)

  ⒈从人物形象入手:哪个是主人公?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进展,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讨论的展开:从琼珊、苏艾,到贝尔曼,最后聚焦在贝尔曼身上。初见贝尔曼——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再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重见贝尔曼——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由此,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领会人物形象对主旨的表现作用: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以多媒体呈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抓住有关语句强化朗读。

  ⒉从题目的含义入手。

  提示:从琼珊、贝尔曼两个不同的角度,探究最后一片叶子的表层义和隐喻义,并由此领悟文章的主旨。

  讨论的展开:对琼珊而言,最后一片叶子意味着生命的飘逝;对贝尔曼而言,这是他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更是维系他人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作品主题由此升华:最后一片叶子象征着艺术家关爱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

  多媒体呈现最后一片叶子。抓住有关语句强化朗读。

  ⒊从文章的结尾入手。

  提示:多角度质疑、讨论,体会逆转式的结尾对主旨的表达。

  (四)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五)作业:

  认真完成《名师一号》有关练习,迎接检查。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附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二、读一读理情节

  1、请生复述情节。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三、议一议析主题

  1、从题目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导:(1)叶子在全文中的作用,可从它对琼珊和贝尔曼两方面的作用或意义来分析。(2)必须结合文章语句回答,

  2、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导:(1)确定本文的主人公。(2)从刻画主要人物的一般手法入手,即描写(人物描写有哪些?)中见性格,性格中体现主题。注意要结合文章中的语句。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我认为,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生齐读课文第30节:初见贝尔曼

  概括: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生读课文第31—35节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愿意为你效劳”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重见贝尔曼:生读课文第52节

  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主题得以表现:

  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从结构安排入手谈谈对主题理解。

  引导(1)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省略了什么情节,为什么?

  四、学一学谈启示

  1、贝尔曼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运用你会发现美的眼睛找找生活中有“贝尔曼”精神的人。

  罗丹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渺小而伟大,平凡却崇高,一个悲悯的普通人骑行在灵魂之颠。——白芳礼

  1987年,白老先生在家乡吃惊地发现,村里大白天到处可以看到正在干农活儿的孩子。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上学?这一晚,他一夜没合眼。白芳礼老人做出了令全家震惊的决定:捐出多年蹬三轮车积攒下的5000元钱给老家的学校办教育;同时,继续在城里蹬三轮车助学支教。那一年,老人已经74岁。这位平凡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钱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今年9月23日早晨,这位“感动中国”的老人静静地走完了人生之路,享年93岁

  他是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公民,却始终怀有这样一个理想:让读不起书的孩子背起书包继续读书。为了这个理想,他在10年的时间里用300多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读书。为了救助他人,他拼命工作,省吃俭用,过着极其清贫的日子。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直到身患晚期胃癌后依然牵挂着贫困山区的孩子,将大家捐助给他的医疗费拿出部分给孩子们交学费。在病榻上,他多次向家人表露心愿:“如果我死了,将我的眼角膜等有用器官移植给有需要的病人,将遗体捐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让我为社会再做最后一次奉献。”他就是享有“中国最美丽的男高音”美誉的丛飞。

  五、作业

  1、划下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谈谈作者语言的风格。

  2、试学习作者语言风格来想象贝儿曼画常春藤叶的经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的品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

  乐学善思办法

  从小说的情节入手,整体感知全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和体味欧·亨利短小说意外的结局的特点。本课重视生命教育,围绕叶子这一问题,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提升内心感悟,逐步将学生推向生命本质的认识高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而那些在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为此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最伟大的赞美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小说。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1.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

  2.小组内读文,交流,汇报。

  (1)在别的叶子都飘落的情况下,他仍然长在那;

  (2)对于琼珊来说,那片叶子是她同人世间的唯一联系;

  (3)对贝尔曼来说,那片叶子是他的绝笔,是他的临终杰作。

  3.指名读出琼珊关于最后一片叶子的语句,谈感受。这是对他的语言描写,读出了琼珊对生命失去了信心。这一切被前来探望的贝尔曼知道了,出示句子:“听了琼山的事,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担心的凝视着窗外风雨中的常春藤。”贝尔曼做了什么?指名读出语句。老师板书。

  4.分角色读最后一段,(旁白、苏艾)出示句子“后来,他们在……颜料”过渡:作者并没有实写老贝尔曼画叶子,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想象:老贝尔曼是如何画的叶子?要求: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有适当情景描写。

  5.琼珊能康复,除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用外,还需要其他因素吗?

  当然,琼珊的康复仅有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她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要看她自己呢?就是因为在这生与死的抗争中,只有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获胜。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它,有没有勇气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的低谷,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绘出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至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支柱。

  三、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可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修鞋姑娘》一课也采用了这样的描写方法。小组内学习:

  画出对修鞋姑娘的动作、外貌、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修鞋姑娘具有什么品质。

  四、板书设计:

  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生病---病危进医院---去世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4

  【 教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教学难点:

  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导入:

  我们初中曾经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莫泊桑(此处先让学生思考回答)。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介绍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

  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俄——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哀伤》

  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2、介绍作家作品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十余年中创作了三百多篇小说。主要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同情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欧·亨利式的结尾”——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些铺垫,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始料未及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的巧妙令人赞叹。

  二、体验分析文本

  1、学生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体验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

  琼珊因生肺炎而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去然后随它而去,好友苏艾给与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而琼珊因此恢复了生活的信心。老贝尔曼却染上肺炎死去。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

  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迷: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终生追求的杰作,也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生的信念。

  3、这样的结尾合乎情理吗?前文中有哪些铺垫?

  (1) 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 为什么会是贝尔曼来画这最后一片叶子?

  明确:

  ( 1 )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琼珊就像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琼珊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哀莫大于心死。把最后的一片藤叶作为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贝尔曼画的常春藤叶慰藉了这个寂寞的心灵,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本应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子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想死是罪过。”

  ( 2 )铺垫:“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他们担心的瞥着窗外的常春藤。”心地善良:“可怜的小琼珊小姐”“愿意替你效劳” 苏艾早已知晓但故意保密,当琼珊脱离危险,不寄希望于叶片,苏艾告诉她“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4、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结尾处向读者简单透露了贝尔曼画藤叶而死的事实,但对他的具体行为却不着一笔,在情节结构中留下了一大块空白。使得小说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风雨交加的夜晚,用自己的心灵去想象再造)

  三、鉴赏人物形象

  1 、讨论小说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从全文看,贝尔曼是作者所要竭力赞美、讴歌的人物,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因为,作者所要表现的底层人之间的真诚友爱,灵魂的高尚这一主题是由贝尔曼体现出的。只是,前文中没有用太多笔墨,而且始终是作为普通人来刻画的。这也正体现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征。

  2 、讨论主人公——贝尔曼的形象。

  要求:圈划描写贝尔曼的语句,理解小人物的平凡与伟大。

  前文写他邋遢,喝酒过量,脾气暴躁,唠叨,说大话。但他的不凡举动表现了贝尔曼平凡、普通的外观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先抑后扬)

  “锯齿型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的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这不只是一片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苦难的世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贝尔曼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四、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找出例句品读)

  例句 1 :“到了 11 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例句 2 :“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少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作者用幽默、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幽默的描写中领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五、作业布置

  1、发挥想象,补写作者隐去的那段画家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节。

  范文:寒雨夹着雪花落个不停,贝尔曼哆嗦着蹬上了摇晃着的长梯,一边用手搪着调色板好让雨水不溅到新调的绿颜色中去,一边用干布在墙上擦出一块干燥的地方,好让画上去的颜料不散开来,雪落在他的身上融化了,冰冷的水透入了衣服中,又湿又冷,但他却顾不了这么多,一片翠绿的常春藤叶画好了,他细细地端详了一会儿,最后他又挤了些黄色的颜料到调色板中用画笔把两种颜料和在一起,抹在叶子的边缘,这回他僵硬地笑了笑,带着一份满足,颤抖着下了长梯。

  2、拓展阅读《麦琪的礼物》,隐去结尾,为它续写结尾。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精妙。

  【 教学反思 】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篇小说,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我抓住欧·亨利小说情节设计出人意料,扣人心弦的特点,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给你印象最深,触动最大的是哪个人物?全文以什么来贯穿始终?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斯的生命?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贝尔曼身上闪烁着怎样的人性光芒?从情节结构的梳理到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后过渡到思想意义的讨论——赞美平凡人之间相濡以默的友情,赞美人性的美好。正因为人性的善良,世界的美好,才让我们对生充满了眷恋。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同时, 要激励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坚定信念,活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加精彩,这才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最好方式。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那片不肯凋零的绿叶,那是生命的绿叶。让我们永远记住的那一抹绿色吧!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结尾写法之妙。

  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设身处地体验人物性格,理解人性美

  教学难点:

  展开联想,补写贝尔曼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体会结尾的高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投学习目标

  三、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中这片小小的叶子联系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能否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不同的学生复述补充后投影故事情节)

  我们发现这些故事情节都与“最后的常春藤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探讨人物形象

  1、探讨: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可能会认为:

  琼珊: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苏艾:琼珊病了,是她照顾,琼珊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2、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一一投出思考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互相补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思考一: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贝尔曼

  第一次正面描写:

  第30节,请一学生齐读,其余学生画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

  第二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让学生读相关语句分析

  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第33节“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第35节(见文中)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侧面描写:第52节医生说:“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第55节最后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师巧妙过渡:第55节最后写到:“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思考二: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思考三:既然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1)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欧亨利式结尾: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第55节中有关语句描述一下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

  学生用文字描述后,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要求从语言、情境、精神方面去评),从而掀起一个高潮。

  教师总结:

  教师包含深情地概括,尽量在语言上、情绪上感染学生:

  五、总结

  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同时在歌声中打出拓展内容:

  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

  (1)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三、教学方式:文本研习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引出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1.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

  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注: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2.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注:这里有两条线索,学生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从最后一段医生的话里“他还肺炎,只病了两天。”找出。

  3.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是由什么将其串在一起的呢?

  明确:正是这片常春藤叶才将琼珊和贝尔曼联系到了一起。

  注: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会答到“苏艾”上,但是如果不是常春藤叶,仅有苏艾并不能使情节得以发展,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4.引导学生对叶子展开探讨研习。

  (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明确:

  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

  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

  联系课文: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

  联系课文: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结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注:让学生在对贝尔曼的形象进行分析时,能抓住外貌、语言、侧面多角度展开。对第二次的语言描写的赏析,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来进行体验。

  (2)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的叶子。

  自然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系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从这个角度说,自然中的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寄托。

  画出的叶子,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第一,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第二,对贝尔曼来说,是绝笔和杰作;第三,从整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2)探讨:叶子的不落?

  文中有没有暗示最后的一片叶子是假的?有伏笔吗?

  明确:有,文中有三处伏笔。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黄昏时,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树上。”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注:是作为欧亨利小说结局的鉴赏而提出的。这个问题应提示学生在文章后半部分找出有关叶子的句子,再来分析。

  5.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然节,让学生来品味鉴赏。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6.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以其独特的构思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换个角度,如果让我们来讲述一个关于老贝尔曼的故事,你觉得哪一个情节必不可少?

  请用你手中的笔补写出这一想象的情节。

  要求:

  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明确:引导学生得出“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叶子“的情节必不可少,最震撼人心。

  补写举例: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交流,加深学生对老贝尔曼这个形象的理解。

  7.总结: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请拥有“爱”的信念,珍爱生命,珍惜使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点!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P7,T6、T7

  2.将《评价》P7,T1—T3相应内容整理到整理本上。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02-23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01-26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五篇10-24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八篇10-31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5篇03-1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5篇)03-07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5篇02-25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5篇02-27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5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