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2-07-25 19:13:3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精选文言文教案3篇

  在日常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文言文教案3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了解翻译常见错误,强化翻译基本功,提升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和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提升翻译文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一)、翻译下列句子,谈翻译心得: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译文:明天不可不一大早亲自来向大王道歉。

  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文: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是能够)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二)、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总结归纳:

  1、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注意词语的语法特点:包括古今意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况。

  2、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3、删削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4、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③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④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⑤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

  5.调整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等。

  三、分析错例,加深认识。

  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在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速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翻译:楚地有个人学习驾船,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是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感谢了船师,用锤敲着鼓快速前进,很快就遇上大的危险,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进江中舵失去控制。

  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用锤敲着鼓快速前进,很快就遇上大的危险,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进江中舵失去控制。

  四、语段翻译训练

  永公(智永)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坟)”。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缸)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五、挑战高考真题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①狴(bì) :监狱.。②箦(zé):竹席:。③鞠(jū):审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苦恼。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六、作业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到李广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文言文翻译参考:

  (欧阳)公名颍,字孝叔。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考上了进士,开始担任峡州军事判官,因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声远扬,就被州中任命为秘书省著作佐郎,担任建宁县知县。不到半年时间,峡路转运使薛颜巡视检查到万州,撤消那些不称职的官吏,认为要替代那些不称职的官吏没有那些能力特别突出的官员是做不到的。因而上奏朝廷从建宁县派遣欧阳颖前往担任。到任后又因为治理得力而闻名,从万州担任州级长官连续九次担任州级长官并且都治理得很不错。一迁再迁而到那叫做鄂州的地方,他两次推辞没有到任:第一次是安排在彭州,因为母亲老夫人年岁太老,没有真正到任;最后安排在嘉州,因为年岁已老,而告老还乡,也没有到任。真正治理的是七个州,大州繁杂宽广,小州民俗恶劣而奸窄,都是世人所指的难于治理的地方。其中特别历害的是歙州,这地方的百姓都熟悉法律令法,本性就喜欢诉讼,家家户户自备有簿书,凡是闻听到别人的一点点阴私,日常的行坐起立的句言片语,慢慢的都记录下来,等到有诉讼的时候就拿出来作为证据。他们把进入监狱戴脚镣手铐,就好象戴帽子束腰带,在竹席上睡觉一样,泰然着啊。有强盗把当地百姓董氏杀死在大街上,捕捉了三年还是没有捉到,州太守一到,就把这强盗逮捕了并将他按法律处置了。又有一富家有盗贼夜晚进入他家仓库偷盗东西,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想要尽快捕捉到,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欧阳公说不要追捕和悬赏捉拿,只是召来了富家的两个儿子,把他两人戴上刑具关进监狱,审讯他们。州里的官吏百姓都说“这两人一贯是好孩子呀”,感到非常奇怪,还有的疑虑弄错而相互到欧阳颖公处谏劝。欧阳颖公坚持没有答理,审讯更加急迫,这两个富家儿子认罪服法。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等到在某此处所取出他们所偷盗某些物件时,大家才认为欧阳颖公是对的,然后欢呼着说:“欧阳颖公,真有如神明啊。”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想而知道了。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学奕》是一篇叙事明理的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讲述了围棋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因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二人学习结果也迥异不同的故事。告诉人们,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别,而是后者不用心学习,三心二意,自然学不好知识。故事告诫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寓意深刻,是孟子的传世名篇。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的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

  《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第三次接触文言文。尽管学生以前接触了两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已有了接触和了解,但前两篇相比本文来说比较浅显。因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从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句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目标】

  1.学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节奏停顿得当、讲究抑扬顿挫。

  3.理解重点词句,能从课文中领悟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一定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法学法】

  范读示范法、朗读指导法、点拨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2.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单元导读”。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二、简介孟子,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指名朗读。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问:大家知道这些句子出自何处吗?(《孟子》)

  你对孟子这个人又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之作——《学弈》。(板书课题)

  “弈”字是什么意思?“学弈”呢?

  三、范读引领,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个别难度的句子,对照译文多读几遍。同时圈出难理解的词语,在相应的地方标上注释或记号。

  2.解决生字词。

  ì hóng hú zhuó fú ǐ

  学 奕 鸿 鹄 弓 缴 弗 若 之 矣

  3.教师范读。要求:边听边想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平时读课文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总结:老师读的速度比较慢;在句中的停顿比较多;读出了不同句式的语气。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度通顺的困难。

  四、研读探究,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五、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六、再读课文,总结学法。

  1.自由读课文,试着背诵。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

  总结: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全文----明道理

  七、作业超市。

  自选其二: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3.选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的文言成语故事,并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学习。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第二课时

  一、品读名句,激趣导入。

  1.出示孔子名句:“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教过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可谓学识渊博,可他也曾被难住过,想不想知道是谁,用什么问题把他难住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中的第二则文言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交流共议。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学。 辩斗:辩论,争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

  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②一儿曰:我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 去:离。 日中:中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远

  一儿 远 近

  ③一儿曰:日出处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出处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及:到。 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 为:原因。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④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知:知识。

  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赞同哪一个小儿的观点,请你用科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课后查一查相关资料吧。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认识活板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及重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

  ②认识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会整理归纳文言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同义词及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教学时间】 ( 第一 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1、由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释题并简介作者

  (二)自学

  自学内容(一)走进文本,疏通文意

  自学方法1、朗读课文

  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

  (1)给下面加粗的生字注音。

  昇( )炀 ( ) 砥( ) 贮( ) 燔( ) 讫( )

  又为活板( ) 薄如钱唇( ) 蜡和纸灰( )

  数十百千本( ) 更互用之( ) 以纸帖之( )

  予群从( )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已 后 典 籍 皆为 板 本

  其 上 以 松 脂、蜡和 纸 灰 之 类 冒之

  则 以 一 铁 范 置 铁 板 上

  以 备 一 板 内有 重 复 者

  用 讫 再 火 令药 熔

  其 印 为 予 群从 所 得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要求: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方法指导:留、换、增、删、调。

  (三)当堂检测(归纳总结):

  1、通译全文。

  2、通假字

  (1)活板 板通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

  (3)若止印三二本 止 通

  (4)文理有疏密 文 通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A、板印书籍

  B、火烧令坚

  C、木格贮之

  (2)名词作动词

  A、则以纸帖之

  B、用讫再火令药熔

  4、一词多义:

  (1)为

  唐人尚未盛为之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又为活板

  每字为一印

  满铁范为一板

  未为简易

  每韵为一帖

  不以木为之者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2)印

  板印书籍

  每字为一印

  (3)就

  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4)帖

  则以纸帖之

  每韵为一帖

  (5)其

  其法

  其上以松脂……

  按其面

  其印自落

  其印为予群从……

  (6)火

  火烧令坚

  持就火炀之

  用讫再火令药熔

  (7)之

  唐人尚未盛为之

  之类冒之

  持就火炀之

  更互用之

  则以纸帖之,木格贮之

  旋刻之

  不以木为之者

  以手拂之

  (四)作业:

  1、归纳总结本文的'重要实词、虚词。

  2、翻译课文。

  3、预习: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活板的制作过程吗?

  (2)在说明活板制作技术时,采用的顺序是什么?(结合文中句子归纳)

  (3)活板有什么显著特点?体现在哪里?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9-06

文言文教案03-08

文言文教学教案11-07

文言文《口技》教案01-23

文言文《离骚》教案05-31

文言文教案五篇12-28

【精选】文言文教案四篇04-28

【精选】文言文教案三篇04-30

文言文教案15篇03-23

【精选】文言文教案3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