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科学之旅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之旅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之旅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纲要》提出的:“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欲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以情境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操作实践中掌握10以内的加法,通过通关游戏,进一步加强、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所以我设计了《魔法森林之旅》
【活动目标】
1、学习10以内的加法。
2、尝试创编加法应用题。
3、积极参与并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10以内的加法。
难点:尝试创编加法应用题。
【活动准备】
经验:有一定的前运算经验。
物质:10以内加法算式卡片;小兔、乌龟、米老鼠、唐老鸭、苹果图片;应用题题卡、作业单。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魔法森林游乐园去玩,但是魔法森林的魔法师说:“想到魔法森林游乐园玩,你们会经过三片魔法森林,而且必须通过魔法师的考验,才能进魔法森林游乐园。”你们有没有信心通过魔法师的考验?
二、第一关:必答题
第一片森林的魔法师说:我手上给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张题卡,你们分成两队,谁答对了,就拿一个苹果图片粘贴在你们那组的黑板上,但是必须自己完成。而且知道答案后,老师请你了才能告诉小朋友哟!
——发题卡,并分别请每组幼儿答题。(两组一号,二号······)
小结:第一关已经完成,那我们一起来看看那组获得的苹果多,某某队得到几个水果,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暂时落后的小组不要气馁,在后面的环节还有机会。现在我们进入第二片森林吧!
三、第二关;“我说你答”
——第二片森林可好玩了,走着走着,老师发现兔宝宝手里拿了4个胡萝卜,兔妈妈手里拿了6个胡萝卜,小兔们回家一共能吃几个胡萝卜?(4+6=10)
——接着走呀走呀,他们碰到了乌龟,送给了小乌龟2个胡萝卜,乌龟妈妈5个胡萝卜,小乌龟和乌龟妈妈一共多少个胡萝卜?(2+5=8)
——我这里还有一张图片,谁来像我一样给它编一段话,让我来算一算。
1、幼儿自由讨论,请幼儿口述。
2、教师完整讲述,并附图:
——那第二片森林还有什么好玩的.事呢,你们来说说吧!(米老鼠队创编应用题,唐老鸭队列算式)。
小结:在第二关中,两组表现都很棒,我们再来看看各队水果个数。(表扬第一名,鼓励其他队)那我们一起去闯第三关吧!
四、第三关:谁是高手
——第三片森林队魔法师说:我手上拿的是第三片森林里发生的奇怪事,谁能帮忙解答出来,写上自己的名字或学号,并交给队长一起给老师就可以获得奖励哟!
——师幼一起检查幼儿的作业单。
小结:第三关米老鼠队获得了几个苹果?唐老鸭获得几个苹果?
五、统计
1、三关过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各队的水果得数。
2、结束活动,今天获胜的一队,一会儿老师带你们去魔法森林游乐园去玩,没有获胜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们下次继续努力。
【活动反思】
通过对核心经验数运算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我首先在活动设计中主要考虑对象就是幼儿,把握好本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从以上两方面着手,课程的大体方向就不会有太大出入。根据以上两点我精心设计了本节教育活动。
这次活动属于情境游戏型。游戏活动趣味性强,游戏情节吸引人,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都较高。物质准备较充分,但前期经验准备不足。整个活动能以故事贯穿全场,让幼儿在竞赛中,积极大胆的表述自己所思所想。以游戏竞赛形式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不足之处:教具不够大气;幼儿操作的题卡有点小气;如果能再附以记录单让幼儿记录可以进一步加深幼儿印象。
总之,在以后活动的设计多思考、多预设,争取让活动更有层次感,幼儿兴趣更浓。活动后多反思,多总结。
科学之旅教案 篇2
课题: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
尊称:近代科学之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八页“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
三、作业:
阅读“科学之旅”,说说你打算怎样学好物理课。
科学之旅教案 篇3
设计背景
上学期,我班新增了一些幼儿喜欢的管子玩具。有一天,我发现几个孩子这样玩管子:一个孩子用嘴透过管子往另一个孩子的头上吹,另一个孩子的头发被吹飘起来了;一个孩子把好几个管子连接在一起,把一个弹珠放进管子,弹珠从另一头滚出来了;一个孩子把一块积木也放进了管子,可是积木落下去一半,却出不来了……《纲要》强调,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孩子们的这些行为不正是在进行“哪些东西能穿过弯管”的探索吗?于是我决定利用管子玩具,让幼儿在假设猜测、不断探索中,了解事物的相关特性。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经验提出假设,乐意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实验获得物体穿越弯管需要具备的特性,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喜欢操作,大胆交流,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弯管玩具,螺帽(直径小于弯管的直径)、毛线、较长的硬钢丝、沙子、手电筒。
2.教学材料:大记录表一张(图一),小记录表(图二)人手一张,笑脸、哭脸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弯管拼搭
教师:看,这是小朋友们平时常玩的管子玩具,请你们用两分钟的时间赶紧搭一根弯管,比比谁搭得又快又有创意。(幼儿拼搭,教师计时。)
教师:举出你的弯管让所有的小朋友看到,说说你搭的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教师给予回应。)
2.预测假设
(1)寻找弯管共同点
教师:你们搭的弯管各不相同,真有趣呀,可仔细观察一下你们的弯管,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地方?(幼儿仔细观察,允许和同伴小声交流。)
小结:弯管的造型无论怎么变化,中间都是空的。
(2)预测
教师:弯管的中间都是空的,像一条弯弯的隧道,今天来了许多的小东西,它们想钻到弯管的身体里去旅行!看看,有哪些小东西?(出示统计表,表上有空气、沙、毛线、电筒、硬铅丝的图片。)
教师:这些东西能穿越弯管隧道吗,它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先来猜一猜!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笑脸和一些哭脸,笑脸表示能够穿越,哭脸呢?(不能够穿越)
(3)统计
教师:请你们想一想,猜一猜,哪些东西能穿过弯管,哪些东西不能穿过弯管,把笑脸和哭脸贴到相应的表格里。(幼儿把自己的猜想结果贴到前面的大记录表上,笑脸表示能穿过,哭脸表示不能穿过。)
教师:我们看一下小朋友的猜测结果,你从表格上看懂了什么?(点数表格上笑脸和哭脸的数量,把总数写在最后一栏,初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分析表格。)
3.验证、记录
(1)教师: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见,那它们到底能不能穿越弯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
教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请你们去做个实验,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到统计图上,能穿越的打?菁,不能穿越的打?菖。不要忘了每一样东西都要试一试哦!
(2)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及问题,提醒幼儿及时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交流实验结果
(1)空气:空气是流动的,所以能在弯管子里通过。还有哪些东西是流动的,也能穿越弯管呢?(风、水、声音、气味等)
(2)沙子:颗粒比较小,能在管子里滚动、穿过。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东西呢?(米、小豆等)
教师:怎样可以快速地穿过弯管呢?(个别幼儿试验后教师小结:放入沙子后,晃动弯管,更容易快速穿过。)
(3)毛线:线在穿越的时候还需要一点技巧呢!要抖一抖才能够顺利穿越。为什么线能穿越弯管呢?
教师小结:因为线是细细的,软软的, 那为什么老师还要在线上面绑一个螺帽呢?(因为可以增加它的重力,使它能够更加方便地穿越弯管。)
(4)光:它只能到哪里啊?
教师:手电筒照出来的光是直射的,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5)钢丝:因为长钢丝是直直的、硬硬的,不能拐弯,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教师:有什么办法让它穿越弯管吗?(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人们动了很多脑筋帮助它们穿过弯管。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宝贝(出示钢丝弹簧),钢丝变成螺旋形的样子后,可以伸到长长的弯管里帮助清理堵塞在弯管里的垃圾了!
小结:通过实验,小朋友发现流动的、小颗粒的物体可以比较容易穿过弯管,但是一些不能一下子就穿过弯管的东西,想想办法,可能也会穿过弯管。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科学角试一试,怎样让光穿越弯管。
科学之旅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
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及学生的动手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敢于猜想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漏斗、大小不同的试管、水、烧杯、水槽、惯性演示器、酒精灯、烧瓶、录音机、小人、扬声器、放大镜、纸板、铁架台、集气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让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展示引言部分。)
师补充:物理学是个知识的海洋,它需要我们去探索,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乘上《探索物理》这叶小舟,开始我们既充满乐趣又不乏艰辛的科学之旅吧!
看完这一段,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同学们一定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同学们讨论发言。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问题也提的非常好,在以下的旅途中,我们将一起找到答案。(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纸人跳舞
打开录音机,纸人随着音乐起舞,关上录音机,小人停止跳舞。
学生提出问题
师:通过下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同学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实验二:教师演示
(1)烧瓶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会看到,水沸腾。
(2)烧瓶从火焰上移开,水停止沸腾。
(3)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停止沸腾的水会再次沸腾。
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非常好,说明大家不仅对实验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而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本着这样的态度,同学们一定能够学会、学好物理这门课。大家提出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找到它的答案。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A、漏斗吹乒乓球;B、放大镜看物体;C、纸板托水;D、小试管爬山;E、吹纸。
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测结果,实验结束后,看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学们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
多媒体补充实验(纸盒烧水、多彩的太阳光、会变大的鱼、连电路)
师:以上这些实验有趣吗?物理就是研究这些力、热、声、光、力等形形色色的有趣的'现象的,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三、物理不仅有趣,也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进入科学之旅第二站──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生:正是有了电的发明,才使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光明,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
生:正是有了声、光的发现,才使我们的眼中看到了色彩斑斓,五彩缤纷……
生:有了物理知识的大量应用,才能使生产飞快发展,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师:物理的世界是如此的有趣,物理的用途是如此的广阔,同学们一定都想学好物理,怎样学习物理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三站。(多媒体展示学习方法)
(一)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师: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我们的同学是不是个有心人。
问题:1.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竖排的还是横排的?哪一种颜色的灯在上面(左边),哪一种颜色的灯在下面(右面)?
2.山地自行车后轴有很多的齿轮,上坡时要想省力应该用大齿轮还是用小齿轮?
3.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时你观察到什么?(冒白气)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上还是向下?
师: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不是我们没看见,而是多数人都是“视而不见”,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如果大家都是有目的去观察,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得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
物理知识都是经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考总结出来的。因此我们同学们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同时还要多动手多实践。
学生实验:要求做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能叙述实验及现象。
1.鸡蛋的沉浮(新鲜鸡蛋在水中会下沉,陆续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会看到什么现象?继续加盐,鸡蛋;在水中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惯性实验
师:同学们在实验的时候,不仅要善于观察,勤于动手,而且要开动脑筋、多问自己为什么,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发生的现象,只有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
(二)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物理中有很多著名的理论都是科学家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得出来的。
(多媒体展示)牛顿的伟大发现地球引力及白光的分解。
师:物理是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
(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和其它现代科技的发展,就没有我们现代方便快捷的生活(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由于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同学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小范围内讨论,发表你了解的情况、并能给出建议。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特种减少等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关心这样的问题。相信有了广大同学们的参与,环境会越来越好,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四站。
四、课本STS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第8页的STS,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伟大发现。(多媒体展示画面)
五、结束语
六、作业
调查:一些物理学家的生平、成就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科学之旅教案 篇5
课标要求:
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二是初步了解学好物理应该注意的事情。
三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及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及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与讲述相结合
学法指导:阅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具准备:烧瓶、水、试管夹、烧杯、喇叭、放大镜、漏斗、乒乓球、鸡蛋、气球、单摆。
教程:
一.引言
让学生阅读致同学们
二、科学之旅
1.找一个同学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物理学是一个知识的海洋,科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索过程,充满乐趣和艰辛,探求科学知识是我们的渴望。
2.有趣.有用的物理
(1)演示实验图0.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怎样。
图0.1-2会跳舞的小人。
图0.1-4乒乓球会下落吗?
(2)想想做做
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
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
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3)阅读P5的课文及图0.1-5.0.1-6
(4)物理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它研究声、光、热、电、力、原子及原子核的变化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它不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
3.怎样学习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物理规律,重大发明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思索而出来的。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观察、实验、看书、听课、都要多动脑子勤于思考,对于科学知识不满足于背诵条文,要力求理解,应该养成看、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又要用到实际中去,为改善人们的生活,造福人类。在物理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忘记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没有物理学和其它科学技术的成就,能有我们今天的生活吗?
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是不是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不断提醒大家,一起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4.STS.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
(1)让学生自己阅读
(2)引导讨论
a.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的摆动,并发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
b.伽利略在在观察中推出了什么疑问?
对于这些疑问作出了什么猜想?
c.伽利略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d.科学家对于摆动规律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说明了什么?
三.:略P9
让学生回答:什么是科学之旅?
四.作业
1.阅读课文
2.你觉得物理有趣吗?你打算怎样学好物理这门课?
3.预习第一章.声现象
科学之旅教案 篇6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
●能够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能够探究婴幼儿和老年人的生活,并写出调查报告。
科学知识:
●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知道怎样划分人的一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
●体验到制定计划在调查活动中的作用。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
(2)有提示语的记录单。
●学生准备:收集婴幼儿和老年人生活的资料。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谈话:我们来猜猜,这种动物是什么?讲述“斯芬克司之谜”。
2、学生自行划分人的一生有哪几个时期。
谈话:古希腊神话故事说的是,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划分人的一生?如果要你把人的一生划分为若干时期,你准备怎样划分?
学生活动。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此时教师可以把人的各个时期的图片发给他们,帮助他们思考。同时可提供一份记录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每种结果只要大家同意划分依据就可通过。之后,可以一起看看教材上爱因斯坦的照片,说说都是什么时期的。
4.讨论交流:说说你看到婴幼儿是怎样被照料的?老年人是怎样生活的?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应怎样做?
5、指导怎样写调查报告。
(1)通过谈话向学生讲明活动为什么要做访问。“科学家有时会利用一些沟通技巧来收集信息。对可能会提供有用信息的人进行采访是科学家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采访中,通常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问一些和某个主题相关的问题。”
(2)步骤:(要提供给学生)
①想出一位你要采访的人,可以是你的父母、叔叔、阿姨、祖父母,或者是熟悉的邻居;
②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接受你的采访,记住交流的时候要表达清楚,约定一个采访时间;
③在采访开始之前,先要把你要问的问题列出来;
④在问完对方所有的问题之后,要向对方表示感谢。
(3)整理采访资料,完成调查报告。
可以针对以下几项来完成。
①调查对象;
②调查人数;
③调查内容;
④调查时间;
⑤调查问题;
⑥调查结果;
⑦其他。
调查活动结束后,通过交流,让学生们谈谈感受。
此项调查活动建议每个小组只调查一组人群。
科学之旅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4、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1)教师讲解: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
(2)提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谁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应组织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再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确切,教师应认真去听,并整理正确的答案,为下一步归纳小结做准备。)
二、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1)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2)组织学生做相关的试验:
①把沙子倒进沙盘,均匀地晃动,使沙子的表面尽量平坦。把牙签垂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碰到沙盘的底部。在牙签与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笔做个记号,这个牙签就相当于标尺。
②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不一的石子丢入沙盘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盘的旁边,用另一只手拿着石于到沙盘的上方,确定好高度后,松手丢开石子。
③小心地拿走石子,尽量不要碰着沙子。石子在沙盘中砸下一个坑,把牙签按照刚才插入沙盘的`方向再次插进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做个记号。
④用小尺测量两记号之间的距离,确定沙坑的深度。
(3)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4)模拟实验完成后,让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三、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工程。
(1)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美国人在1969年7月20日 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2)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内部消息,我们中国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们国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月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的人作为导游,如果同学们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啦!
(3)学生介绍已有的月球知识,讨论自己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教学反思:本课中有一个实验,内容是模拟环行山的产生。实验用细沙代替月球表面,用大小不等的石子代替流星与陨石,用石子撞击细沙模拟流星与陨石对月球的撞击,从而研究环行山的大小与陨石大小和撞击速度的关系。实验分两步,第一步是用大小不同的石子从相同的高度落下,第二步是用相同的石子从不同的高度落下。
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实验前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要求,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然而在实验中却暴露了不少问题,有的撞击点重合,有的撞击点过多,难以观察到实验现象,有的对两步的要求不明确,实验混乱,没有观察价值。
科学之旅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科学之旅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了解月球概况——解释环形山——激发学生探月兴趣,让学生对月球有个初步的了解。内容是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所以教学时要将人类对于月球的认知以及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作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鉴于六年级学生对于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因此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要多一些。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因其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所以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月亮和有关月亮的神话有简单的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已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和独立意识增强,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他们能较好地完成相关内容,并能有效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一段有关中秋月的视频。(出示不同风景区的月亮视频)
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想说些什么?(美丽、诱人、月亮上有什么、想上去看看……)
师:是呀!这么美丽的月球上究竟有什么那?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因为当时的科技不发达,从而编制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你能说出一、两个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师: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吴刚、玉兔吗?(没有)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月球,来一场登月之旅。(板书:登月之旅)
二、初识月球,了解环形山。
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出示伽利略和他自制的望远镜图片)1609年伽利略用他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出示伽利略观月图)
师:他观察到的月球表面是什么样的呢?(出示月面图让学生说)。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适时让学生认识“月陆”、“月海”、“环形山”。(板书:环形山)
师:你能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吗?你们知道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吗?
师:30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后来在地球上发现了被流星撞击形成的陨石坑,科学家们经过比较,在大约50年前,得出了新结论:认为这些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的撞击而形成的。(板书:陨石撞击)
三、探究环形山形成的秘密
1、质疑探究,讨论实验
师:看着这些环形山,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陨石为什么会撞击月球?
生2:撞击的陨石哪去了?
生3:为什么环形山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师: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真浓,这些问题也正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研究环形山为什么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这个问题。(板书:大小、深浅)
师:大家想一想,环形山的大小可能会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生1:环形山的大小可能会与陨石的大小有关;
生2陨石大撞击出的坑就大而且大,陨石小撞出的坑就小。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得用实验来证明,下面我们就来模拟一下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情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模拟陨石?用什么来模拟月球表面的土壤,也就是月壤?
生:用沙子模拟月壤、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拟陨石。
师:你怎么想到用沙子呢?
生:因为月球表面相对比较松软。
师:好,现在模拟的材料我们都有了,如果我们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这个实验该如何来做
生:将大小不同的玻璃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在沙盘上形成的坑的情况。
师:为什么一定要从同一高度丢下呢?
生:因为在同一高度才能比较石子大小对环形山的影响。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做这个模拟实验。做实验前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实验注意事项)请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实验,完成“模拟环形山”实验记录表(一),看看哪组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板书:陨石有关、大小)
师:你们觉得环形山的深浅可能会和什么因素有关那?
生3:环形山的深浅可能会与陨石的下落高度有关;
生4:陨石下落的高度越大,撞击所形成的环形山就越深;陨石撞击月球的高度越小,环形山就越浅。
师:我们怎样用实验来验证环形山的深浅与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呢?
(生:将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从不同的高度丢下,观察在沙盘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师(追问):玻璃球为什么要大小相同?
生:因为我们要判断是否与高度有关,玻璃球的大小必须是相同的,否则就无法判断。
师:请组长带领大家开始实验,并且完成“模拟环形山”实验记录表(二)看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环形山的深浅与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板书:下落的高度)
四、日照实验,了解观察时间。
师:如果我们想在地球上观察环形山,大家想一想,在哪天晚上观察好?(生猜测)
师:是不是向你们说的那样?下面我们来做实验证明一下。
师:请组长拿出手电筒。用手电筒光直射“陨石坑”,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看此时的“陨石坑”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陨石坑”的样子?(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师?现在请大家从侧面斜射“陨石坑”看看此时看到的“陨石坑”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陨石坑”的样子?(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说,当阳光怎样照射月球时观察环形山好?(斜射)
师:对,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时选择每月的初七、八或二十二、二十三,这几天比较好。因为这几天阳光斜射月球,影子明显。
五、飞天登月,再识月球。
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从古时候起,人们就一直渴望着了解月球,更多地认识月球,甚至幻想着能飞上月球。人类的登月梦想实现了吗?(实现了)
师:你知道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是谁吗?他是哪个国家的?他乘坐的宇宙飞船叫什么名字?
师: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播放《阿波罗登月》视频)
师:谁记得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说的第一句话?
生: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出示这句话)
师:齐读。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师:对于阿姆斯特朗个人来说,他只不过是跨出了一步,做了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但这件事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却是标志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巨大突破,人类已经能从地球登上月球。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
师:当人类登上月球,月亮神秘的面纱被撩开后,人们有哪些发现?(学生自由回答:月亮上没有水、没有空气、甚至没有生命,昼夜温差很大,月球很有趣,在那里引力只有地球的1/6等)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踏上月球是征服宇宙的第一步,美国人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我国也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探月计划。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15年过去了,“嫦娥工程”都取得了那些成就呢?你们知道吗?(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的资料)
师:目前,嫦娥四号已经完成了首次月面生物实验,棉花的种子已经在月球上发芽!
师:下面让我们来观看一段有关“嫦娥四号”的视频看了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还有什么想法?
师:我国在航天领域已经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飞天英雄杨利伟说,我国宇航员会在2030年前后登月。同学们,为了早日实现登月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师:在你们的努力下,2030年,我们终于可以乘自己的飞船进行月球旅行了,在出发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学生说出准备的物品后要追问为什么要准备此物品。生1:食物、水、氧气,生2:宇航服、排泄物收集器,生3:照明灯、无线电话)
师:你们考虑的真周到,相信你们的月球之旅一定会很愉快。
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环形山 陨石撞击
大 小 大 小
陨石 (有关)
深浅 下落的高度
科学之旅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克服了种种困难。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知道月球的基本信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验人类探月过程
难点: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草稿纸每人一张、科学书每人一本
分组材料:沙盘、大小不同的石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人类初识月球
1、谈话:(在黑板上贴上地球)在广阔的太阳系中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一位近邻,它是?(生回答月亮)没错就是月亮,当我们站在地球上仰望夜空时(黑板上贴上小人),你曾经看到过什么样的月亮?
学生回答:曾经看到过弦月、满月、峨眉月等(事先准备好各种形状的月亮,当学生说到某一种时在地球的对角线部分贴上相应的月相)/学生回答看到夜晚月亮发出淡黄色的月光、很朦胧等
过渡:就是这样美丽的月球引起了古人的注意,月球上到底有什么?人们迫切的想知道,但是在古代,由于技术有限,那时的人们只能借助肉眼(板书:肉眼)来观察,并且编织出了各种神话(板书:神话)。你们知道有关于月球的神话吗?
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当学生说出名字后(在黑板上贴出嫦娥/玉兔的形象)请他继续简单说一说神话的内容。
这些美妙的神话表达了人们探月的美好愿望。可是啊,仅仅凭借肉眼能观察到的是非常有限的,怎么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月球呢?(学生回答借助工具)随着时间推移,科技在进步,人们开始尝试借助工具来观察月球了。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板书:望远镜),并利用它来观察月亮,人们才看到了真实的月球。
(出示伽利略手绘的月面图)真正的月球是什么样的啊(生答表面看上去是凹凸不平的,有亮的地方也有暗的地方)
是哦,原来月球并不是那么美的,月球上暗的部分是地势低洼的平地,被称作月海,明亮部分层峦叠嶂,伽利略把这种月球上最典型的特殊地表特征命名为环形山。(板书:环形山)
发射航天器,再探月球
人类探月的脚步就此停止了吗?如果是你的话,想更多更真实的了解月球,你会怎么办?(最好能亲自登月看一看)没错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非常渴望可以登上月球亲自看一看!登月(板书)容易吗?最大的难题是什么?(距离远、克服地球的引力、克服大气层摩擦)月球离我们有多远?你们知道吗?(让学生先猜一猜)距离我们地球有38.4万千米(ppt出示图片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这么远的距离,如果走路需要多久才能到?我们来算一算好吗?如果人以4km/h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投影出示速度的数据),那么需要多少年才能走到月球呢?
学生在事先发的草稿纸上进行计算。(我们需要走384000÷(4x8)=12000天)教师:也就是说以这样的速度走路我们要走大约33年才能走到)
如果再加快点速度使用一些交通工具呢?会不会快一些?我们也来计算看看。
投影出示:马车的速度20km/h高铁的速度300km/h飞机的速度1000km/h
教师现场利用电脑中自带计算器算出数据。
即使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高铁也要花费5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到达月球呢。为了拉近了人们和月球的距离,科学家们不断努力,设计出了时速可以达到7.9km/s(28440km/h)的多级运载火箭,就在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5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科学家们利用这些运载火箭一个个月球航天探测器(板书:航天器)送入太空!
6、ppt介绍一些探月卫星、探测器
出示玉兔号和探月工程的图片,介绍:这是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一部分实现了探测器登月的重大突破,而我们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实现探测器登月的国家。
7、通过这些探测器,关于月球,人们有了哪些更深入的了解?(出示月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以及文字: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自西向东进行公转,其公转一周的周期为27.3天)
8、学生阅读ppt文字部分后说一说(根据学生反馈,在航天器下板书:自西向东公转、公转周期27.3天)
9、教师补充: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月球的公转轨道的形状,实际上它是一个椭圆,当月球运动到这点的时候(ppt上出示红点)距离地球特别近,我们把轨道上的这个位置称为近地点(板书),而当月球公转到这一点(ppt出示远地点的红点),这是距离地球的`距离是最远的,因此把这个位置称为远地点(板书),之前我们说的地月距离38.4万千米指的是地月平均距离。
10、关于月亮老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观赏满月时看到的情况都不一样,有时候特别大又圆,(出示超级月亮的图),好像就快接近地球了一样,而有些时候月亮虽然很圆,但是看起来却非常小(出示一般的满月图片),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利用刚才讲述的近地点远地点进行解释:可能是因为月亮恰好运动到了近地点,所以看起来特别大,当我们看到比较小的时候是因为它运动到了远地点。
原来如此,谢谢你们帮助王老师解决了疑惑。幸运的是11月14日我们就能看见超级月亮哦。
人类成功登月
1、投影出示神话、望远镜和航天器的图片,提问学生:从上课到现在我们讨论了那么多,到目前为止人类登上月球了吗?1969年人类探月史上有了重大突破,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登月成功!(板书:人类登月)当他们站在这片土地上回看遥望地球时,看到了地球是什么样的?Ppt出示图片(学生回答,同时将黑板上地球和月球翻面)这么美丽的家园我们可要好好保护它才是!
登月成功后宇航员们开展了一系列探测活动(地球翻面),人们对月球又有了哪些了解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本p44内容。
学生阅读后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温差大(当说到温度时,最高温是多少最低温是多少?计算温差,追问造成这样大温差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没有空气的保护,有阳光照射时温度会直线上升,而没有太阳照射时温度则会骤然下降)、引力只有地球1/6。
4、刚刚同学提到了月球上没有液体形态的水,这是什么原因呢?
5、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最高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水会变成水蒸气,加上引力小,气体状态的分子很容易飘散到宇宙中,而最低零下170摄氏度可能变成固体状态的水。不用特意提出
6、你们想不想看看当时登月时的情形,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的视频,宇航员的走路姿势怎么会这么奇怪?(学生解释,还是引力小的缘故)
7、登上月球后人宇航员们开展了很多探测活动,其中最感兴趣的还是月球上特殊地形,是什么?(出示月球大大小小环形山的图片)。这些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
8、学生猜测,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9、想来模拟一下这个过程吗?怎么模拟?
10、学生尝试提出方案(可以用沙盘模拟月球表面,石子模拟陨石,用石子砸向沙盘)(根据学生的汇报ppt出示具体步骤)
11、我们来试试好不好?友情提示:可以重复实验,但是每次实验前要把沙盘磨平哦。请小组长上来领取材料。
12、分组实验
13、汇报: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1、(陨石大的话,环形山也会大一些)(你们是怎么做发现了这个现象的?)(用大小不同的石子从相同高度砸向沙盘)
预设2、(陨石下落高度高的话,环形山也会大一些)(你们是怎么做发现了这个现象的?)(用大小相同的石子从不同高度砸向沙盘)
14、关于环形山成因的说法有很多,陨石的撞击是其中一种可能性,也有科学家认为环形山是由月球上火山喷发形成的。真正的原因科学家们仍然在探索着。
总结与拓展
1、从最开始人们只能用肉眼观察,到开始利用工具观察,再到人类登月,这期间经历漫漫长路,所以当阿姆斯特踏上月球的表面后非常激动地说道:这对一个人来说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却是巨大的一步,现在你们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吗?
2、请学生回答。(要克服地球的引力(教师补充速度达到7.9km/s时才能摆脱地球引力),和那么遥远的距离,宇航员还要专门配备服装食物来适应月球的环境,还需要适应失重的环境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ppt哥伦比亚号失事)
3、是的,我们就是这样孜孜不倦的探索,一步一脚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完成了几千年来人们登月梦想。
4、美国一家公司将提供首次月球旅行(将黑板上地球和月球翻面),预计首批月球旅客将于未来十年启航,每位乘客的旅行费为15亿美元,设想一下如果这一计划成为现实,在未来,月球的旅游资源被开发,而你是月球上的小导游,你会开发什么样的旅行项目吸引人们呢?你想提醒即将完成登月之旅(板书:之旅)地球人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来迎接呢?
5、小组内交流,选取一名代表说一说。
6、课堂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探究还要继续哦,月球上还有许多秘密等待着我们找到答案!下课!
科学之旅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之旅”是初中物理全套书的序言,是学生开始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一节启蒙课,本节课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物理的初步认识和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物理前学生迫切的想要知道什么是物理?物理要学习些什么?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学了物理有什么用?“科学之旅”就是要回答学生的这些问题,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物理学的学习是一个充满着乐趣和艰辛的科学探索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内容。
2、初步了解怎样学习物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有趣的物理现象。
2、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会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
3、通过阅读“STS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2、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探究的方法。
【学情分析】
物理学科属于一门自然学科,学生们在小学的时候接触过自然科学,但也仅限于书本上的表述,真正动手做过实验,知道一些现象深刻道理的学生很少。初二的学生们正处在对新奇事物好奇的年龄段,可塑性强,所以学生第一次上物理课,第一次做物理实验,兴趣很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不是很强,教师需要多方面引导,才能顺利完教学。
【教学用具】
玻璃杯、纸片、放大镜、乒乓球、漏斗、气球、广口瓶、手摇发电机、
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法】教师通过较多的演示实验,展示物理学科的各部分内容特点,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与讨论。
【学法】学生认真听讲观察并亲自动手实验,获得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科学之旅”篇首语,在朗读中体会奇妙的科学之旅。
教师致词: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开启科学之旅吧!
二、进行教学:
一、什么是物理?
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本第3——4页,给出准确的答案。
物理是研究 声 、 光 、 热 、 力 、 电 等物理现象的一门有趣的科学。
1、有趣的物理
①演示实验:
请同学们一起站起来
覆杯实验——玻璃杯、纸片、水
发电——手摇发电机发电
课本上的实验危险性比较高,操作不是太方便,所以我选了上面这几个实验,既操作方便又效果明显,学生也比较喜欢。(也可以设计其他实验,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即可)在实验前,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先进行简单的猜想和假设的过程,然后再做实验,观察现象并验证前面的猜想和假设,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
②学生分组实验:
利用放大镜观察近处和远处的物体(提醒学生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强光源观察,如太阳)
吹乒乓球——漏斗、乒乓球
惯性——橡皮、纸片
③学生展示分享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实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的基础,物理实验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既新鲜、又神秘,所以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这正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好时机。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告诉学生有些事情不是靠想当然,而是要用实验去研究它,找到真正的本质这就是物理。
2、有用的物理:
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各种各样的图片,从我们的衣食住行、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展示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进步做出的共献。
举例说明:吃饭时用的筷子、走路时的摩擦力、升国旗时的滑轮、
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手机、卫星、天眼、以及新能源等等方面。学生在看在听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并把物理与自身周围的现象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
二、怎样学好物理:
1、学生自读5——6页内容,总结学好物理的方法有哪些?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以课本上图7(冰棒上的白气方向朝哪?)、图8为例,学生交流讨论说一说,思考“观察”和“看见”的区别?提醒学生:科学不仅在课堂上,更多的在我们身边,要做个“有心人”。
再以图9、10实验为例,可以让学生代表演示图9的实验,实验很好做,但为什么呢?学生不一定能回答出来,但要让学生知道在观察和动手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多问自己“为什么”。
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变化,从正反两方面谈一谈科学技术的应用对社会的影响。时间上可以灵活掌握,如果有时间可以适度展开。
2、学生认真阅读“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资料,并交流讨论课本上的几个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学家伽利略是如何应用学习物理的方法的,在学生解决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总结初步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动手实践——验证猜想——得出结论。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个程序化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不断地熟悉、强调这些环节。
三、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或学到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科学之旅
1、有趣的物理:
物理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一门有趣的科学。
2、有用的物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3、怎样学好物理:
①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②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③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五、布置作业:
①每人写一篇关于“如何学好物理”的作文。
②预习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科学之旅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知道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物理的广泛应用。
3.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具
玻璃杯、鸡蛋、硬纸片、圆底烧瓶、铁架台、旋转七色板、放大镜、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牛顿管。
(三)教学过程
导言:从现在起,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物理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些内容在小学自然课上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如摩擦起电、热胀冷缩等。有一些我们还不了解,尽管它们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1.物理研究什么
课本图0一1中所列举的现象,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也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们分别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
其实在生活中,使我们感到新奇的现象还很多,这些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例如: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用望远镜为什么能看得远些?(此处举例应包括力、热、电、光的现象。)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曾经使你感到新奇的现象?(引导学生发言,并指出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哪一些是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指出这都是物理研究的内容。若学生发言涉及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也给归类,说明不是物理研究的内容。)
这些物理现象现在我们还不能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当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不仅能解释这些现象,也能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
2.物理是有趣的
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像一个个的谜,当谜底揭开的时候,我们的心情自然是欢畅的。在这众多的谜中,有许多就是初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到时不仅能揭开谜底,而且还能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增长我们的才干。
物理课上研究的一些现象,许多是我们没有见过,也没有想过。下面我们将要做的几个实验,虽然我们今天还不能揭开它们的谜底,但可以告诉我们,物理学研究的现象是十分有趣的。(展示一些简单而又效果明显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实验一: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将一长纸条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把钢笔帽立在纸条的一端。你能不能把纸条从笔帽底下抽出来,但要保证笔帽立在原地不动。(有的同学慢慢地拉动纸条,笔帽倒了或是笔帽跟着纸条走。)教师演示:快速抽动纸条笔帽立在原地。
为什么要快速抽纸条。才能休证笔帽不动。而慢慢地拉动纸条不会成功?这就是物理研究的内容,今天我们暂不研究,但我们毕竟知道了怎样做才能成功。
实验二:课本图0一2实验
有了前一个实验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应怎样弹出硬纸片,才能使鸡蛋落入杯中,而不会随纸片飞出。
实验三:旋转七色板实验
先介绍实验装置的构造,将可以旋转的圆盘分成若干个扇形,分别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要强调其中没有白色。
提出问题:当圆盘飞快旋转的时候,圆盘该多好看?
演示:当圆盘旋转时将出现白色。
本来圆盘上涂有各种颜色,当它旋转的时候,却偏偏呈现它所没有的颜色——白色。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们学过光学之后,这个谜底就不难揭开。
实验四:放大镜观察实验
我们常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也称为凸透镜。大家可以隔着放大镜看看自己的手纹,看看书上的字,是不是放大了。
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是不是总是放大的?
让学生手拿放大镜,伸直手臂通过放大镜看黑板上的字或墙上的标语。(要让学生观察远处较大的,且容易分辨倒立、正立的物体。)学生观察后,回答观察到的现象。(看到的是缩小的,而且是倒立的)
用放大镜看物体不总是放大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放大的,什么情况下是缩小的?这正是光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实验五:课本图0—3实验
首先解释沸腾:日常生活中常说把冷水烧“开”了,水“开”了在物理学中则叫沸腾。通常为使水沸腾,需要加热,今天我们要做一个用冷水使热水再次沸腾的实验。
演示实验:将保温瓶中的热水倒入烧瓶,使水占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将烧瓶置于预热的`电炉上加热,让学生看到水在沸腾时有大量汽泡产生。迅速将烧瓶加塞后倒置于铁架台上。在用冷水浇烧瓶前要让学生观察瓶中的水是平静的。浇冷水时,烧瓶中的水会再次“沸腾”起来。
实验六:课本图0—5实验
散开的塑料捆扎绳(应将扎绳尽量“破”细些)用干燥的手捋几次,扎绳不仅不能合拢,反而会膨散开,甚至会被手“粘”开。
3.物理是有用的
①导言:前面的实验包含着重要的物理知识,学了物理就会知道它们为什么发生,我们还要应用这些知识为人类眼务、造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曾运用过许多物理知识,只不过有的我们知道为什么,有的我们还不知道。例如:乒乓球瘪了,用热水烫一下能使乒乓球复圆。再如我们常用棍子来撬动一些笨重的物体。由于在小学里学过热胀冷缩、杠杆等知识,就懂得为什么这样做。
②列举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如照相机、高压锅、电热杯、收音机等等。这些事例学生还不懂为什么,说明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③列举事例说明在工农业生产、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有的就是在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懂得它们,就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④举例说明物理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它使我国某些尖端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如: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原子弹、氢弹、低温超导技术、十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等。
⑤举例说明物理也是学好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不可缺少的基础。
⑥简要介绍课本图0—6“科学家的设想”,说明在未来的科学中,物理应用将更为广泛,未来物理将更有用。
4.怎样学好物理
要学好物理,就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从观察和实验得来的,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观察决不是简单的看看,重要的在于思考,要注意观察的现象有什么特点,要明确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这样才能有所发现。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些现象,是否也能有所发现。
实验七:物体下落实验
(此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如何观察)
取一张纸和一支粉笔头,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演示)。演示后让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粉笔头落得快,纸片落得慢)从现象来看,粉笔头落得快。类似的现象同学们见过很多:树枝和树叶落地快慢不一样,石子和羽毛落地快慢不一样。通过这些观察会想到“是不是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带着这个问题再进一步的观察,这就是明确观察目的。
教师:现在我们把原来的纸片,团成纸球。
问:纸球是否比原来的纸片变重了?(没有)
演示:再使纸球和粉笔头同时下落。请同学们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少停一会,学生有所思考后再演示,结果将是两者同时落地)。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张纸,展开的纸片飘飘悠悠的慢慢落下来,团成纸球就很快地落下来,两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在观察中,就是要注意这种变化,并考虑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纸片落地慢的原因(纸片面积大,受的空气阻力大)。
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物体落地快慢不同,是由于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而不是物体的轻重,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空气的话,纸片、粉笔头将怎样落下呢?
实验八:牛顿管实验
(借助此实验,着重讲什么是实验和如何做实验)
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就要在没有空气的空间中观察物体下落的情况,这种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叫做实验。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
出示牛顿管。介绍装置,说明管内空气已事先抽空。长管内放了铁片、羽毛、火柴杆等轻重不同、表面积不同的物体。
提问:在空气中铁片、羽毛能否同时落地?(不能)在真空中这些物体怎样下落呢?(做演示,证明同时落地)
实验证明,在真空中轻重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这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物理知识。今后物理课上,许多地方都要通过实验来获取物理知识,同学们自己也要做一些物理实验。在实验中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按规则操作,仔细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并根据观察和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总结实验七、八的认识过程,指出要学好物理,就要重视观察和实验;要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同时要重视应用知识,使之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5.作业:用手帕、细绳、螺帽自制一个降落伞,观察它下落的情况。
【科学之旅教案】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教案01-11
《孤独之旅》教案01-19
神奇的探险之旅教案04-07
科学的教案11-13
孤独之旅教案(精选15篇)03-08
孤独之旅教案九篇08-09
《世界文化之旅》教案03-03
孤独之旅教案(15篇)01-13
孤独之旅教案 15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