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制定一个计划。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好的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简析:
五年级三个班的学生都很天真活泼,反应敏捷,充满好奇心。他们正处于向独立性、反主性过度的年龄,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关心集体。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处于波动状态,极需要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品德课教学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3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全册教学目标:
1、着眼于做人道德认识的提高,着重于道德情感的培养,着力于做人行为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2、通过观察、发现快乐、寻找快乐并感受快乐,能够从多种快乐中领悟到只有付出的快乐更令人回味。3、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发展观,也基本了解祖先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先的钦佩感。4、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5、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懂得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观念,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的思想,培养对地球的亲近感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科学的教育。2、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3知道有关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的品质。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努力让学生学好社会知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用的人才。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2 一 1、从四大发明说起 23 2、圆明园在哭泣 24 3、悲愤的吼声 25-6 二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37 2、春天的故事 2 8 3、走进新时代 29-10 三 1、高峡出平湖 2 清明节(周二) 11-12 2、西部大开发 213-14 3、日新月异的交通 2 劳动节(周一) 15 四 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16-17 2、国际组织 318-19复习迎考端午节(周一) 20期末考试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三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分析
浙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话说社区;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三单元;
东西南北中;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
三、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 1.社区一一我的大“家”
第三周 2.可爱的社区人
第四周 3.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第五周 4.走进社区
第二单元 生我养我的地方
第六周 1.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七周 2.我来做个小导游
第八周 3、家乡特产知多少
第九周 4、了不起,家乡人
第三单元 东西南北中
第十周 1、我国的行政区
第十一周 2、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第十二周 3、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第四单元 人类共同的家园
第十三周 1、我们的地球
第十四周 2、世界真奇妙
第十五周 3、我们这样生活
第十六周 复习总结
第十七、八周 复习考试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第二单元为《我们爱和平》、第三单元为《只有一个地球》、第四单元为《我们一起走过》.全册共13课33个框题,其教材的编排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本册教材共设四个单元,每一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开放性.
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 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开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4.形式活泼.
教材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采用对话式的儿童语言,富有亲切感.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感受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并感到自豪.
2、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对非正义战争的痛恨之情和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之心;体会和平的美好,增强和平意识,激发学生向往和平、热爱和平的情感.
3、感谢地球对人类的养育之恩,激发热爱地球的情感,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能正确认识自然灾害.
4、感受成长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感受浓浓的.师生情及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体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的多彩及六年小学校园生活的美好.
(二)行为与习惯:
1、关注和同伴的公共事件,关注祖国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养成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达成共识的习惯.
2、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主动关心国内外形势,为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事.
3、逐步养成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好习惯;培养冷静、正确应对自然灾害侵袭的能力.
4、能为母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并为母校、为老师、为同学弟妹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外交往的历史,知道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知道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外交方面的主要成就,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而得不断提升.了解奥运会历史及我国申办、筹办奥运会的历程.
2、了解历史上各国人民为世界和平事业所做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知道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以及维护和平的重要性,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责任.提高冷静观察、客观分析社会事件的能力和收集、归纳有关信息及资料的能力.
3、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知道由于人类的种种不良行为,地球正遭到破环;知道自然灾害是自然界发生的异常现象,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
4、知道中学生活与小学生活的不同之处;能为即将到来的中学生活做好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准备.
三、学生分析
本班共48名学生,整体素质一般,部分学生思想表现好,遵纪守规,学习认真、自觉,劳动观念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学生们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学生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本册教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1、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的方式建构教材体系。
2、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教材编写模式。
3、在内容上遵循三原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当拓展;以生活原型为依据使内容生活化,标准化;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4、教材内容呈现上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特制定本期教学计划:
三、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
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获取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树立家乡小主人意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们天天在进步》、第二单元为《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第三单元为《我们出行真方便》、第四单元为《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其编排特点如下:
(一)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四年级下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第四单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历史演变、未来通信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文明通信,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的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的无痕性。
(二)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四年级下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下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如第四单元,让学生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和陌生,教材从“吃穿用哪里来”切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饮食,首先把握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到农村去看看”和“到工厂去看看”两个主题活动,让学生认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基本过程。
(四)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下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五)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投入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1、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了解自信的含义。
2、体验通信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知道在信息社会中,必须遵守网络文明道德,学会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分享人类共同的信息资源。
3、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学会看懂常见的交通标志,学做文明人。
4、通过研究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产生对从事工业、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5、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6、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四、教学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我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
(2)要动情用理,辨析导行。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鼓励学生暴露思想,大胆发表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 第一课
第三、四周: 第二课
第五、六周: 第三课
第七周: 第四课
第八周: 第五课
第九周: 第六课
第十周: 第七课
第十一周: 第八课
第十二周: 第九课
第十三、四周: 第十课
第十五、六周: 第十一课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与规则》;第二单元为《我是小小的志愿者》;第三单元为《我崇敬的人们》;第四单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信》。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
1、我的家乡在哪里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3、浓浓的乡土情组成。
二、教学目标:
1、本单元在使学生具有家乡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使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乡。
2、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形成地理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3、了解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是对小学低年级家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方面,多角度的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
2、本单元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四、课时分配: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共计6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生产与生活由
1、吃穿用哪里来
2、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和生产活动,形成“生产”概念,从而建立生产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2、观察日常生活使用的某件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3、了解生产的发展与人们需求变化的相互关系,并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农业和工业方面整合为一个单元,目的事使学生立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能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社会生活本身。
2、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大家对生活中各种物品越来越要求多样化和便利化。
3、本单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时分配: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共计6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交通与生活由
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2、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3、从古到今话交通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变化。
3、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让学生认识交通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学生了解车站、码头、机场有哪些是为旅客服务的机构,乘车、乘机时要履行那些基本程序。
随着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汽车噪音、尾气带来的污染,以及发展交通带来对耕地的占用和城市交通的堵塞、能源的消耗等问题。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共计8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信与生活由
1、通信连万家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小窗口大世界
4、从看电视说起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
3、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课程标准中通信与传媒两个要点的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一二课内容主要侧重于通信,三四两课内容侧重于大众传媒。由于通信和大众传媒与当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本单元在编写时注意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贴近,力求让同学认识到通信、传媒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2、半单元注重将社会常识方面的内容与学生的品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注意针对当前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产生较大的影响的现实情况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共计8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50名,其中三(1)班有23名,三(2)班有27名,年龄大多在9-10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单元。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让校园更美丽”入手,培养他们爱校护校的精神。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这一单元中,还贯穿了学习辨方向和学画平面图的基本知识面。然后将学生的视角由学校扩展到社区,开始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温馨的社区生活。最后安排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在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设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平面图的知识,让学生画画自己生活的学校,对学校的位置和环境有所认识,并进一步让学生画画上学的路线图。读图、识图和画图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人们常说“一张地图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图知识技能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中开展地图知识的学习,是为学生的未来生存做准备。教材编写从学习辨别方向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学画平面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掌握画平面图的基本技巧,并有游戏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编排了“为校园画张像”、“学画平面图”“我们学习的场所”和“我为学校添‘绿色’”四个主题内容。每一个主题的学习,教师都要结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渗透。
每二单元“温馨的社区生活”。主要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社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到社区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认识社区里为大家服务的人们,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体育、教育、环境保护、社会捐助、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从小做文明的社区一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引导学生为自己生活的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教材编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区活动”、“文明的社区生活”、“感谢社区服务者”、“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五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和自然灾害惩罚人类两个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在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教育。针对近年来逐年上升的火灾和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一旦遇到火灾,要懂得逃生的办法和基本知识,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减少生命损伤,学会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灾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灾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引导学生不要惊慌失措,要学会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教材编排了“认识自然”、“当灾害来临时”、“防止火灾”、“模拟游戏——争取生存时间”四个主题内容。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一)、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辨别方向,学画平面图、路线图的兴趣,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养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习惯。加深对学习环境的了解,更加热爱学校的设施,热爱和保护学习环境。培养乐于合作、认真做事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周围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要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体会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训练动手操作(画平面图、路线图)的能力,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对不同社区环境的比较能力。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3、学会遇到意外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访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等活动,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并能够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懂得周围环境、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劳动者。懂得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懂得关心弱势群体。知道遵守文明公约。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通过“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美化社区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和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2、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五、突破重点,难点的具体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六、专题研究计划
根据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特制定本学期教学专题研究计划如下:
主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方法:
1、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
2、教育学生多掌握一些自然灾害的自救和互救知识。
七、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我班品德与社会方面的学困生有:程铭静、张萧、陈培高。主要原因是理解能力差,记得慢。转化措施如下:(1)因材施教,课上提一些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体能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2)课下安排学习组长帮助他们。
2、尖子生的培养
(1)重点培养,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练习。
(2)隔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比赛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八、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让校园更美丽 10课时
第二单元 温馨的社区生活 12课时
第三单元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8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指导思想
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纲要”的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追求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判断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社会知识的掌握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新课程标准为精神,以现有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经验、体验、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二。基本情况概述
我校一至五年级学生约300人,大部分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少部分为本地段生,家庭条件也较差,属于低保收入家庭,因此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和文明习惯均较差,许多孩子的身上有不讲卫生、说粗话脏话甚至打架的'陋习。家长的文明习惯和文明程度也较低。
三。任务及目标
1、端正学生思想,提高认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积极完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教材中的事例及道理来教育学生。
5、注意联系周围的环境、人和事,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6、每月定期召开教研组活动,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四。方法和措施
1。教师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对课程标准进行“温故知新”,及时将教改精神与教学
实践相结合,并做好摘抄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网上学习,及时了解最新教学动态和信息。
2、能按计划备课,按时完成授课任务。认真学习教材,分析各班学生的情况,根据各课教材的教育要点,结合教学建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好教学目标要点、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授好课。
3。重视课堂教学,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能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处理课堂中新生成
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课堂练习的指导,切实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益。
4。善于走进学生当中,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相统一。
5。定期对学生中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工作进行整改。同时结合学校大队部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行为进行及时的督促教育。
6。结合教材,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中、生活中体验,引导学生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培养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创意生活的乐趣,勇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使他们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具体安排:
二、三月:
1。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温故知新
2。各年级分析第一、二单元教材
四月:
1。网上学习《如何指导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2。《品社》学科的专题探讨,避免课堂模式单一的教学思路。
五月:
1。各年级分析第三、四单元教材
2。拟定三年级品社课校内展示课,课后集体评课,并写好反思。
六月:
1。网上学习《中日两国小学社会课的比较研究》、《黄浦德育研究》
2。结合新综合素质评价表,以激励的评价机制为主,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39人,他们大多来本村或周边村子,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讯与生活&”。
第一单元重在告诉学生要探究和了解家乡,共同感受家乡的乡音、乡情和独特的家乡文化。
第二单元是关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从中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奥秘。
第三单元是关于交通与生活的。告诉学生交通不仅方便了我们的出行,而且它的发展也影响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着世界。
第四单元是关于通讯与生活的。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一、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潜力、情感价值构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必须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构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用心参与到课程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去。
三年级学生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用心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忙,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多数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理解,用心改正。
二、教材简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人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资料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的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由前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范畴构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资料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环境和环境中的人,明白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过本册的教育资料,让学生树立主角意识、职责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决定潜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忙儿童构成初步的是非决定潜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资料的体现,如《我想要我能要》帮忙学生建立此刻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个性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等。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透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透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明白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荣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感受与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忙。
4.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5.感受群众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构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规律。
6.透过学校和班级等群众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好处,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潜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8.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9.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系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必须的家庭职责感。
10.明白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方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四、课时安排
第一周——1.自画像
第二周——1.自画像(2课时)
第三周——2.同学之间(2课时)
第四、五、七周——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2——3课时)4.同样是学习(2——3课时)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八周——5.我不耍赖皮(2课时)
第九周——6.平安回家(2课时)
第十周——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2——3课时)
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课时)
第十二周——9.家庭树(2课时)
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爱(2课时)
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此刻的我能做什么?(2——3课时)12.家庭的记忆(2——3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40人,他们大多来本村或周边村子,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第一单元重在告诉学生要关爱、善待植物和动物,也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单元是关于安全方面的,重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危险发生后的紧急情况,同时防止事故的发生,以免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
第三单元是关于消费和理财的。告诉学生要学会合理的花费。
第四单元是关
关于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善于关爱别人、理解别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责任感。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四个主题单元。第一单元《我会保护自己》,设计了四课教学内容,由近及远,首先从保护自己的身体开始,让学生知道人的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直接影响着自己的身体健康,要爱护和保护自己的身体。然后,将关注的视角转向我们生活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从中找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特别是交通安全问题,以及人为的一些伤害和危及学生安全的行为,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保护自己的相关知识,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最后,通过《学会自护自救》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事故的预防和解除。
第二单元《我尝试自主学习》,设计了三课教学内容,将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以及良好的学习心理等内容加以综合,以贯彻《课程标准》中有关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珍惜时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教学内容要求。让学生通过两个小主人公丹丹和曾兵在学习中的成功经历,体验到的学习心理对学习成功的重要性,进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做学习的小主人。
第三单元《我和我的朋友》,本单元以大课文的思路,将丹丹、何莹莹、张青三个小主人公贯穿于整个单元之中,并通过她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与朋友交往应该学会宽容、以诚相待、互信互助。重在引发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很容易联系到自己平时的言行,反思自己,并从她们的故事中学会正确的交友之道,感受有朋友的快乐,没有朋友的痛苦。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在一起》是关于集体生活的内容,本课从集体生活需要规则--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维护集体荣誉--集体生活中的民主这三个层面,让学生对集体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责任和权利,从而更好地在集体中成长,更好地为集体服务。
三、教学目标
1、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自觉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和行为,知道交通规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在面对各种诱惑或求助骗局时,能够沉着应对,不上当受骗,掌握一些事故的预防及解除办法。
2、知道学习、做事要抓紧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对自己有信心,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体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愉悦;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3、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够意识到别人的不高兴,知道日常交往中让人讨厌、生气的言行举止;当朋友间出现和矛盾时,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行,并以恰当的方式加以化解;知道真正的朋友应该以诚相待]、互信互助。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一、学生基本情况
班上的学生能听从教师的教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听从老师教诲。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能积极完成学校交给的各种任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懂得与同学友好相处。但部分男生自制力差,责任心尚未形成,对待学业得过且过。总之,引导本班同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二、教学内容
1、成长的快乐与烦恼;2、追根寻源;3、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4、我们生活的地球。
三、教材特点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
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加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时要注重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尽可能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程资源。
教学进度表
周别 教学内容和课时
1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1 生活中的快乐(3课时)
2 拥有好心情(3课时)
3 尝尝苦滋味(2课时)
4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5 吃穿住话古今(一)(2课时)
6 吃穿住话古今(二)(2课时)
7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3课时)
8 汉字和书的故事(4课时)
9 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10 伟大的先人(2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2-08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24
《品德与社会》教案01-08
品德与社会教案06-20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4-27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4-29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6-27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6-28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