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字经》上册教学计划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如何写好三字经的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上册教学计划,供大家阅读!
《三字经》上册教学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经典诗文,堪称世界瑰宝。
《三字经》是我国优秀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宋代以来盛传不衰。《三字经》作为古代蒙学教材,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百科、内涵丰富而极具文学性、韵律性,是中国古代知识的教科书。利用它们进行识字的同时,学生可获得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各种能力,修习其中良好的行为规范,无形中完成了美德熏陶,建立了汉语的节奏感的韵律感,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二、教学内容、思路分析: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相传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全书只有1140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全书均为三字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忆。
1.通过诵读《三字经》,让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校风。
2.通过诵读《三字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识字量、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
《三字经》上册教学计划篇2
教学理念
1. 诵读化。
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2.情境化。
即用优美的古典音乐,富有情趣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从而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古典文化的情境与韵律中,诵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
3. 故事化。
即用经典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学
4. 生活化。
即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设计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的环节,把学国学与学做人联系起来。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学习。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观点了解古训要求人们做什么,如果是不符合现代道德文化要求的内容,我弘扬人文个性,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5.课程化。就是要求教师们重视《三字经》的诵读教学,要保证诵读时间、诵读效果,切实诵读目标。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教案
教学目的:
小朋友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三字经。
知道《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懂得应该礼貌待人,不应该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孩子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本 杯子 三种颜色的糖果
教学过程:
1老师带领小孩子大声朗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2老师讲解
小朋友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很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3老师讲故事:周处除三害
从前,有个人叫周处,他个子高,力气大,常常欺负别人。人们背地里都把他和白额虎、大蛟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带着弓箭来到南山把白额虎杀了,然后又去杀大蛟。大蛟受伤逃跑了,周处就一直追。人们看到周处没有回来,以为他死了,都高兴得欢天喜地。周处回来后知道了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要重新做个好人。后来,他离开了家乡,拜师学艺,终于成为了一个正直的好官。
4老师提问:(请小朋友打开课本参看课本中的插图)
图中谁是周处?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周处?为什么把周处和大蛟、白额虎称为“三害”?
周处是一出生就是个爱欺负人的坏孩子吗?
周处后来怎样啦?
平时你是不是也欺负别的小朋友?
如果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心里会怎样?
老师小结:人出生时都是很善良的,所以我们要一直做个善良的小孩,不要学坏。我们身边有的人小时候都是好孩子,可是长大以后却做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事。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得注意,坏事不要做,也不要和坏孩子做朋友。即使做错了事,及时改正了还是好孩子。
5老师指导小朋友朗读与背诵。
6请小朋友表演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7背诵三字经的游戏:
扔糖果
小朋友面前平行摆放3个杯子,三种糖果各4颗。把同种类的糖果扔进同一个杯子里,每扔进一颗糖果,背诵一句三字经。糖果放完,三字经刚好背诵三遍。
例如:把4颗红色糖果扔进杯子时,扔一颗,说一句人之初,再扔一颗,再说一句性本善。以此类推。
活动延伸:这样对吗?
(背景:小区里有很多流浪猫,宝宝常常冲它们丢石头,吓唬它们。他说:“我又没有欺负别的小朋友,只是猫而已嘛!”)
请小朋友说说,不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孩子,那么欺负小动物对吗?为什么?
教学内容:
《三字经》中的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解诗文内容明白只要努力用功读书,就会取得好成绩的道理。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并且在熟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
3、明白学习别人的.优点可以使自己进步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对“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内容及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小黑板、图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文、理解大意
三、明理品读
四、拓展升华
五、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两篇小故事,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什么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讲述祖莹吟诗、李泌赋棋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讲的是什么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道理?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这两个故事有关的“三字经”。
二、初读诗文、理解大意
1、出示诗文,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教师语速适中,使学生听清字音)
(2)学生自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读准字音)
(3)指名读(多种形式:拍手读,男、女生分读,小组读,接龙读……)
2、理解诗文
(1)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讲解:赋棋、彼、尔、效等字词的意思。
(2)指名讲解诗文的意思(学生尝试讲解,教师适时补充)
(3)教师对诗文意思进行小结: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你现在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地读书。
三、明理品读
1、北齐的祖莹、唐朝的李泌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成绩?
2、我们应该向他们俩学习什么?
3、让我们再来把这两句三字经有感情的读一读(自由读后齐读)
四、 拓展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北齐的祖莹、唐朝的李泌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效法他们,从小就努力用功地读书,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
考考你
1、古人曰:“熟读( ),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A 三字经 B 论语 C 孔子
2、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第二课 养不教——习礼仪
一、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朗读三字经前八句子
二、教学内容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三、教学过程
1、 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 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 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2、讲解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先介绍岳飞(简介略)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 讲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请老师教育孩子的问题(此处略)。问一下学生知道朱元璋吗有的学生听过电视评书明朝那些事 ,对朱元璋的故事表示出了兴趣。有的学生听过电视评书明朝那些事,对朱元璋的故事表示出了兴趣。
《三字经》上册教学计划篇3
一、班级概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了一个学年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好,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作业按时完成,字迹端正,发言大胆积极,能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想,多记,多练,多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小动作多,爱听就听,不爱听就做小动作,学习兴趣不浓,习惯不好,但儿童可塑性很大,相信他们能学好。另外三字经在学生上幼儿园时已经背过一部分,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期目标
背诵三字经,了解有关故事,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内容
从“人之初”到“失统绪”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人之初”到“贵以专”
第二周:“昔孟母”到“断机杼”
第三周:“养不教”到“师之惰”
第四周:“玉不琢”到“习礼仪”
第五周:“香九龄”到“宜先知”
第六周:“一而十”到“夫妇顺”
第七周:“曰春夏”到“本乎数”
第八周:“曰仁义”到“人所食”
第九周:“马牛羊”到“乃八音”
第十周:“高曾祖”到“人之伦”
第十一周:“父子恩”到“勿违背”
第十二周:“凡训蒙”到“至四书”
第十三周:“论语者”到“说仁义”
第十四周:“作中庸”到“至平治”
第十五周:“四书熟”到“当讲求”
第十六周:“有连山”到“书之奥”
第十七周:“我周公”到“礼乐备”
第十八周:“曰国风”到“别善恶”
第十九周:“经既明”到“及老庄”
第二十周:“经子通”到“称盛世”
【《三字经》上册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音乐上册教学计划05-01
语文上册教学计划05-02
六音乐上册教学计划05-05
初一音乐上册教学计划04-29
英语二上册教学计划04-13
英语上册教学计划(通用16篇)09-11
初一英语上册教学计划12-06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计划04-04
初二物理上册教学计划04-05
初二上册教学教学计划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