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人事资料>政教>《中医文化与思政教育

中医文化与思政教育

时间:2022-09-25 06:00:43 政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医文化与思政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酝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养,还酝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思维成果不仅有益于我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民族特色、认同感、丰厚感与感染力,也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历史经验的自觉借鉴,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中医文化与思政教育

[1]的有效性。”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医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文化浓缩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当代中医大学生不仅承担着继承与创新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的社会责任,同时还肩负着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这就给中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特点,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中医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贴近大学生思想与专业实际,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1、利用中医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中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发展中医的信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价值信仰和优秀品格,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社会角色,对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所积淀的丰厚的文化遗产本身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既有彪炳史册的爱国主义英雄,也有留芳千古,活人无数的歧黄大家;既有早期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光辉,也有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高妙神奇;既有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也有中医药的历史辉。

就科学技术成就而言,在十六世纪以前,中国科学技术成就总体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别是令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曾经对西方的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医是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体系。早在秦汉时期,中医学完整的学术体系就基本形成了。二千多年来,中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做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在16世纪以前,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疗效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近代以来,在西方科学的冲击下,中医不仅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至今还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被称为“科学史上的奇迹”。随着世界范围的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中医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与欢迎,中医药国际化的趋势不可挡。几千年中医药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有效的临床经验,这些现象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科学内涵,甚至“包含着若干项诺贝尔奖级的课题”,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揭示其科学内涵,能够“引发一场医学革命,甚至科学革命”。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教育,可以让中医大学生了解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与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传承文明、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坚定信心,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运用中医文化的“仁术”思想,培养中医大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伦关系为核心的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范畴,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仁者,人也”是提倡以人为本,以人为贵,将人类生命的价值视为至高无尚的。“仁者,爱人”,就是要求人人具备爱心、同情心与怜悯心,不仅要爱亲,也要爱众,“已所不欲,勿施与人”。汲取儒

家的仁爱思想的精华并结合时代精神加以提升,对于在大学生中弘扬“尊长爱幼”、“成人之美”、“济困扶危”、“患难以共”等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医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以追求人类健康为其出发点与终极目标。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浸润下,中医文化表现出浓厚的伦理特征和道德追求,“医乃仁术”便是其最高概括。“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2]医为仁术,突出了医学的伦理价值,强调良医是仁爱之心、高尚道德和精湛医术的高度统一。医生的社会职责首先是救治生命,而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尚的,因此,学医者首先必须具备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济世救人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医看来,“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命至贵,有贵千金”。医学的济世功能主要是通过治疗疾病、挽救生命来实现的,“不为良相,但为良医”,医学就是要“使百姓无病,上下亲和,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忧时”, “上以疗君亲之病,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其次,医乃仁术,要求为医者具备仁爱情怀和高尚医德。“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态,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死生之系”。另外,为医者还需要具备精湛的医术,“医为人使司命,不精则杀人”,医术虽不是品德,但医术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安危,“大医精诚”深刻了揭示出了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体现着真正的医是高尚的医德与精湛医术的高度统一。

《中医文化与思政教育》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医乃仁术”所体现的以德为崇的医学伦理规范,以德为医的高尚道德境界,以技为精的职业技能要求,以诚为美的医学道德风尚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伦理价值,对于提高当代中医大学生医学道德素养,培养既具有高超的医术又具备高尚医德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汲取中医文化的和-谐思想,为构建新型人际关系与和-谐校园提供借鉴。

重视和追求事物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的最高原则,“以和为贵”的理念是国人普遍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致中和,天地位也,万物育也”到“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无论是万物生化,还是人情世故等无不贯穿着“和-谐”这一主线。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生命与健康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基因,而且进一步强化与深化了和-谐观念对生命及健康的价值。首先,在中医看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保持生命与健康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失调而致,“顺应自然,法天则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中医治病养生的一大原则。其次,中医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在一起,构成了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相互协调与和-谐的统一整体,这种和-谐统一是维系生命正常活动的基石。中医治疗以调整阴阳、调理脏腑、调和气血为原则,目的就是通过调理,使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另外,中医还十分注重社会环境及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认为保持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心态对于健康与养生意义重大。中医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中医文化和-谐思想内核,并赋以时代精神,对于现代大学生构建新型人际关系与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首先,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确立生态文明的新型自然观念,建设“和美校园”。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运用,人类过于强调对自然的征服、改造与利用,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出现了一系列生态危机,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中医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重新认识与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中医文化和-谐思想,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和-谐统一的“和美”校园,来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其次,在人与人关系中确立协调发展的“人际和-谐”理念,建设“和气校园”。现代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自我意识过强,以个人为中心,缺乏合作意

识与团队精神等不足。借鉴中医文化的和-谐思想,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讲团结、讲和气、讲合作的和-谐精神,形成宽厚友爱、风清气正的人际氛围,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谐,为他们未来从医职业生涯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再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确立健康发展的“身心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校园”。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完善,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从中医文化中汲取身心和-谐的理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乃至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积极意义。

4、借用中医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帮助中医大学生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

中西医是从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范式。现代中医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是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其知识结构与传统中医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不仅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时代差异,而且也存在着东方与西方类型的不同”[3],知识结构的反差与思维方式的冲突在学生学习中医理论过程中在所难免,容易导致学生对中医概念理解上的偏差,甚至对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中医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信心不足,专业思想发生动摇。因此,在高等中医教育中,专业思想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中医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中医科学属性与基本观念,准确把握中西医学在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念与信心。

首先,通过中医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中医的科学性。中医属于中国传统科学,从时间上看,中医学属于古代科学,带有古代科学的直观性、思辨性色彩;从地域上看,中医学属于东方科学,带有东方科学的辩证性、人文性等特征。中医与西医的差异是文化的不同、科学形态的差异,不存在着科学与不科学、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因此,认识中医的学科属性,既要从科学性入手,也要从实践性、人文性方面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医的学科属性有一个全面把握。

《中医文化与思政教育》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其次,通过中医文化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医基本观念的合理性。中医学在生命观、疾病观、养生观与西医相比存在着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在生命观上,中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生命的整体层面、功能层面,体现在对生命复杂性的直观观察与直觉体悟上。在疾病观上,“中医的优势体现在未病养生的预防观念、辨“证”求“本”的诊断方法及挖掘正气潜能、自稳自组织调节的治疗原则上。”[4]这种未病先防、顺应自然、重功能调节的疾病观与养生观不仅与生命的本质相契合,而且与现代人的健康理念相一致,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和发展前景。 再次,通过中医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中西医学在思维方式的不同。从方法-论层面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集中表现为直观观察、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直觉体悟这四种方法。与西医思维相比,中医学思维方式具有重神轻形、重合轻分、重用轻体、重时轻空、重悟轻测等特征。“事实证明,中医思维方式无论在揭示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还是指导中医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实践,都是有效的、有用的,它使中医学具体整体、动态、灵活、简便等优点。”[5]

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2017-05-13 11:22 | #2楼

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17年初,胡-锦-涛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中也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可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1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1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既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有时代特征。中国文化既包括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又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笔者比较推崇杜超老师的观点。杜超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书中说:所谓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

1

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

1.2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精华

1.2.1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国历史,爱国主义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

1.2.2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念《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要求公民奉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这些在当代社会大力弘扬的“诚实守信、自强不息、与人为善”等价值观念其实一直都蕴含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俭节则吕,淫佚则亡”;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周易》中也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不要求以和-谐为主导思想。

1.2.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大量激励个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内容自强不息的思想,从中华民族产生之时就已产生,其最早的理论代表作当推《周易》。《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为曾经在黑暗中的中国人点亮一盏明灯。中国古人崇拜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体现了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孑L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白有云:“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些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奋斗乐观向上的诗句素材都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1.3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1.3.1崇古守旧崇古守旧表现在人的思想上温顺保守,容易满足,不思进取和革新。这是中国人比较显著人格特征,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缺陷所在。这种对上古社会的推崇,造成了中华民族心理上的循古、好古、崇古的习惯,厚古

2

薄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阻碍着人们的创造活动,影响人们的创新进取精神。

1.3.2纲常礼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三纲五常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在国家社稷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价值、尊严、个性等等都是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这种封建的纲常礼教在两千多年来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枷锁。

1.3.3重情轻理重情轻理是“天人合一”影响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是融于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征服自然,因此,中国人不需要发展精确的思维去了解、认知自然,并令自然为己所用。所以,中国的“天人合一”则造就了中国重情轻理、缺乏科学理性的局面。中国人由于缺乏抽象的理论探索和严格的逻辑推理,因此,相应的也就缺乏科学的知识和理性的精神,更多的中国人看重的是对人生大智慧的领悟,却缺乏对细微事物的彻底了解,对许多事情不是通过客观的分析,这反映在人格特征上就是笼统无知和情绪化。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有价值的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我国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外来文化进入到中国,致使部分国人出现信仰危机,民族意识有所淡薄,因此,在现阶段更要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继承传统诚信观,诚信立人。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践行、弘扬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要教育学生言行相符,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言行一致和责任义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建立艰苦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量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事迹,是教育当代大学生顽强奋斗、百折不挠、乐观向上最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定信念、自强不息,还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坚强不屈,在面对成功时能胜而不骄,能妥善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感情挫折、就业困难等问题。

2.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2.1阻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崇古守旧”的传统文化思想压抑了人们创新精神的发展;“中庸之道”则要求人们看待问题不要走极端,执其中而求其平。大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容易变得没有个性特征,无创造精神。与现代创新教育所追求的培养创新精神、个性张扬、塑造独立人格的教育目标相左。

2.2.2不利于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植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而儒家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伦理政治型文化,道德价值具有至上性,而且传统伦理反映的都是一种义务观念,而忽视了人的权利,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利观念严重缺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重视做人、人际关系,是将人放在传统伦理规范中来考虑的。不是肯定个人价值,而是肯定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意义。这固然有利于培养人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意识,但却忽视了人本身的权利,从而对培育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

【中医文化与思政教育】相关文章:

思政课教案03-10

学校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12-09

思政名词解释02-27

思政部思政教研室09-25

思政课教案(精选10篇)09-05

思政专业考察报告05-06

思政会议大会通知05-17

“大思政课”的班会教案12-12

小学思政课校本研修计划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