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习作教学策略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教学的经历,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习作教学策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习作教学策略 1
几乎每个语文老师都深感作文教学是一件头痛的事。纵观学生的作文,几乎都存在着这样的毛病:废话连篇,内容空洞无物,缺乏想像力,有时还让你啼笑皆非。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克服。
一、 积累、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比如,背诵喜欢的部分,把喜欢的语句抄写下来,对一些含义深刻,表达准确的句子进行品读加深体会,在课堂交流中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中来。刚学的新字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说,还可以让学生用四五个词语来写一段话,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 多读、多练
课外时间鼓励学生多读书,选择有知识性,趣味性的书,让学生阅读,提示阅读的方法。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并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地读,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故事情节中去切身体会。大量的阅读可以扩宽知识面,可以积累好词好句,可以丰富情感,可以培养想象力。还要鼓励学生把自己读书的所感所悟写下来。
让学生经常练笔,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比如《中彩那天》车开走后的情景想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人物各自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让学生有兴趣去写。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记在日记本中,学生日记中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肯定,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就能进步。
三、 观察、思考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通过观察收集写作的丰富素材,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积蓄”的训练,认为作文实际上是倾吐“积蓄”。对小学生作文来说,首先要有材料上的思想上的积蓄,才能“言之有物”,其次才是语言技巧上的“积蓄”。要想学生的作文不再空洞无物,就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生活,学会通过思考,根据做题目(或文章中心)选择材料,学会动笔前的思考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顺序,还要学会边写边思考有条理的下笔成文的能力。
如一个四年级学生不会选择材料,每篇作文百来个字,而且内容单一、枯燥,语句不通顺。经过多次的教导,教他留心观察事物,学习观察方法,写日记时,尽量选择新鲜的、有趣的事。他竟能以《一个煮饭不放水的人》为题,写了一篇日记,并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开头“那个煮饭不放水的人是谁呀?是我姐姐!”接着写姐姐淘米煮饭,因为关心正在播放的动画片,叫我不时看饭锅,我发现有焦味,她却不介意,当她亲自去看时,焦味扑鼻,此时大声惊呼“啊,全焦了,我忘了放水!”文中的语句虽然还不是很通顺,但事情的情节却写得真实、具体、感人。
四、 修改、赏识
《全日制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高年级分别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语”,“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学生自改作文对提高作文质量至关重要。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改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 示范修改。教师可出使学生习作中常见的毛病。如这样一句话:“人民公园是个风景壮丽的地方。”分析给学生听,公园里的风景不能用“壮丽”,应该用“秀丽”形容。
(2) 集体修改。出示学生的习作,组织学生集体讲评。引导学生讨论,分别指出需要补充修改的地方。也可将需要修改的文章(或片段或语句)先令同桌俩人试改,再集体交流。
(3) 个人独立自改。起初学生一下难以发现的语病,教师可先画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再令学生尝试修改。凡学生能找出并能自行修改时,应及时肯定,当然还需教师再次批阅。
对于每个学生的习作,教师都应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不同的方式给予赏识。教师的赞美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
总之,写作文是一门艺术,要想使学生写出更多,更好的个性化作品来,就要我们教师正确的引导、独辟蹊径,给他们提供生活,丰富其知识,教会其方法,逐步提高写作技能。
小学习作教学策略 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防止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好多语文老师都觉得作文教学难,主要是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1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 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2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3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写感兴趣的话题、熟悉的事物,学生才会顺利写作,表达真情。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麦子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其次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三、教师对学生作文方法的指导,是解决学生“怎样写”的关键。
在对学生作文方法指导方面,一是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二是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文中的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部分,既写出了刘老师身有残疾的特点,又流露出了刘老师忠厚老实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描写人物外貌时,既要抓住主要特点去写,还应从外貌描写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再如课文通过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件事情来表现刘老师的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明白写人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课文着重写了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的令人胆寒两部分内容,从中让学生明白对表现文章中心关系紧密的内容要详细,重点写,对表现课文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要一笔带过,要略写;又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对赤壁之战之所以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是因为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很明白,从中要让学生懂得作文做的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把内容写清楚,给别人留下清楚的印象。三是要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四、注重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让学生学习修改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
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二是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三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总而言之,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多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时间与方法,在讲评时,要表扬学生的进步,从每篇习作中找优点,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找到写作的乐趣就不再是困难的事。
小学习作教学策略 3
一、针对问题
(一)学生语言建构培养的概念化
习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建构出现概念化的现象。教师常常采用传统的习作指导模式,将文章阅读与习作分开指导,精读课文的习作指向性不明确,导致学生缺乏语言的完整认识和意义建构。
(二)学生语言运用方面存在问题
教师对习作的要求总会加上字数和内容上的限定,导致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部编版语文小学从中段开始出现习作,一部分学生对习作无从下手,而习作是检验学生语言运用的直接方式。因此,教学在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中间搭建“桥梁”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我们对中段习作单元进行系统的梳理,寻找习作教学的策略。教学过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练习生成中发现问题。教师则及时反思调整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从课文中建构语言,在习作中运用语言的认识结构。最终,教师与学生通过习作单元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二、关键词界定
(一)习作单元教学
本研究中的“习作单元教学”主要指围绕部编版小学语文中段的习作单元。习作单元围绕语文的语言表达要素展开编排。
这样的编排有其内在逻辑:课文分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精读课文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习作例文提供学习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仿写。“交流平台”的形式对本单元学到的表达方法或要求进行梳理和提示;“初试身手”提供一些试写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最后让学生在获得充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进行单元习作练习。
(二)关于“语言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新修订)中提出“语言运用”包括:
1、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语言的特点和运用规律。
2、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具有规范运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汉语具有深厚感情。
语言素养指在语言要素的逐渐积累的基础上,锤炼和提升语言能力,实现语言品格和涵养的升华。(刘秀媛2022)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从小学中段习作单元的教学中,探究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方法和策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结合语言素养分析习作单元的内容板块
2.习作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策略
3.习作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实际应用
4.习作单元教学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研究效果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本研究以“习作单元教学”、“语言素养”为主题,搜集整理了相关文献,确立了小学中段习作单元教学的板块,分析并搭建语言素养培养框架。
2.课堂观察法
本研究通过课堂观察,结合教学设计记录教师进行教学实施的教学片断,同时观察并记录课堂中学生的课堂行为。由于习作单元教学周期过长,笔者选取本校及本区教研中的小学三、四年级习作教学的课堂进行观察。观察结束后,笔者从中选取有启发的片断作为研究的例证。
3.文本分析法
为了提升研究的可推广性,本研究选取近年来部编版语文小学中段习作单元的相关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结合学生的习作文本内容,分析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际情况。
(四)研究过程
首先,本研究以“习作单元”和“语言素养”为主题进行文献查阅,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已确定研究的起点。
接着,我们结合中段教学目标与部编本教材的习作单元编排特征,研读相关的教学设计以确定研究的框架。
研究过程中,我们会邀请组内教师观摩展示课,相互讨论交流。根据课堂观察与学生的习作文本分析,我们获取形成性诊断,并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进而优化教学过程。
最后,通过设计改进方案,将反思经验渗透到习作修改的环节,以期学生获得语言上的建构并提升语言运用的迁移能力。
因此,本研究的研究过程确定为:明确问题、文献查询——文献分析、建构框架——课堂观察、资料分析——发现问题、改进方案。
四、研究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 习作教学观念从教学生“写什么”转变为教会学生“怎么写”
传统的习作教学注重教授学生“写什么”,侧重于学生对内容和写作技巧的把握。本研究中,教师转变为教会学生“怎么写”,学生的习作有场景、有对象,增强了生活应用性,侧重于学生创造性的表达。习作习作教学需要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让学生的习作能够与生活紧密结合,打开学生创作表达的窗口。
2. 语言素养的培养过程:语言的积累、模仿性运用、创造性运用
语言素养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获得一定的语言活动经验。其次,通过引导学生仿写句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的规律和方法。最后,学生能在生活和学习中创造性使用语言。这一系列过程既是语言素养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品质提升过程。
(二)操作性成果
1.结合语言素养分析习作单元的板块
小学中段习作从横向编排系统(内容)来看,每个单元包含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这些板块之间相互联系,这是学生习作练习的内容基石。
从纵向编排(要素)来看,小学中段总共编排四个习作单元,包含的训练要素有观察、想象、写事和写景。由学生眼中的缤纷世界到奇妙的想象,从生活中的大小事到按顺序地描写景,主题贴合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学段的身心发展规律。
从立体的三维角度来看,语言素养的提升是学生发展的“暗线”,从语言的建构到语言的运用是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过程。
2.习作单元教学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策略
小学中段习作单元的训练主题及语文要素培养息息相关,结合相关策略,本研究将学生的语言素养定位为螺旋式发展:语言积累——语言诊断——渗透表达——独立创作。
3.习作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实际应用
(1)多感官观察,语言积累
习作起步阶段,学生面临不知“写什么”的素材匮乏问题。所以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设计中,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之后会向学生布置观察任务: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视角,在生活中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并记录观察所得。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图文并茂的观察记录,可有效丰富观察所得所感,为后期学生的综合习作提供有价值的素材。
(2)初试身手,语言诊断——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初试身手》教学案例
习作单元板块中,《初试身手》要求学生尝试习作单元相关主题的练习,比如三年上册要求学生初步尝试写一个事物或一处场景的观察所得,没有字数、质量等方面的限定。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发现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重难点,突出评讲的诊断作用,必要时可以结合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总之,我们从课文的语言建构到习作片段起步,让学生实践运用过程中生成和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进而结合习作的修改反思,让学生从精读课文中建构语言,在创造中运用语言,实现语言素养的螺旋上升式的发展。
五、研究效果
(一)教师关于习作单元的教学能力提升
1.教师准确定位中段习作的教学目标
小学中段出现习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习作的起步阶段。通过对习作单元的研读与教学实践,教师能够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根据学情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在“最近发展区”得以充分发展,从而建立习作的自信,自然而然爱上习作。
2.教师从习作单元教学中更加注重单元的整体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单独设立的习作单元不仅是教师教的阶梯,也是学生学的支架。通过实践教学研究,教师能够对单元进行整体的把握,关注课文、初试身手、交流平台及习作的相互关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能灵活多样的组织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习作的方法,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
3.教师丰富了习作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拓展教学思路,探索出多样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将学生的习作场景从课堂中拓展到生活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了表达的场景性、对象性。
同时,教师关注到学生的习作过程, 及时扩充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针对性指导。比如,在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小动物特别感兴趣,以此为依据补充小猫玩球的视频资料,并通过动态和定格观察,让学生深化动物描写的语言表达。
(二)学生通过习作提升语言素养
1. 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和过程
小学中段的学生,由于缺乏习作的经验储备,所以我们通过学科融合的主题观察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科学课的实践与语文的观察,进行培养豆芽、种植蒜苗等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实践中学会使用观察的方法。这样的活动融趣味性与科学性一体,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降低习作表达的难度。
2.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积累建构语言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的方式。阅读是输入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建构语言系统。比如在习作《游_______》中,学生通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移步换景的方式写景,通过《颐和园》学习建构游览路线图,为有顺序地写出心中的美景打下基础。
3.学生学会在习作中创造性运用语言
学生习作过程是一种“输出”的过程。通过习作,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我。同时儿童的创作又是独特而充满创造性的。例如学生写“天上的云”,描述如下:
下了两天两夜的雨后,天空变得晴朗起来。天上飘着一片片变化多端的云朵,棉花糖一样,看起来软软的,别提有多美了。它们一会儿像山羊在吃草,一会儿像一个甜甜圈,一会儿像一颗发芽的种子。
还有学生写“蝉”:
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蝉在地上乱舞呢?我手一抓,他就成了我的手下败将。……他有一件华丽的黑黄色大衣,记得早上退壳时他是黄黄的,现在已经黑黄黑黄了。
(三)问题讨论与建议
1.小学中段习作单元的教学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本研究涉及的班级数量有限,其普遍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2.研究的过程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对《奇妙的想象》《生活万花筒》的案例和作品涉猎较少,后期我们会进一步完善。
【小学习作教学策略】相关文章: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策略09-25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策略09-25
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09-25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03-06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09-25
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策略09-25
小学现代诗教学策略09-25
小学习作教案02-23
小学数学的开放式教学策略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