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技巧>《文包诗教学策略

文包诗教学策略

时间:2022-09-25 05:19:58 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包诗教学策略

一、探究原因

文包诗教学策略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安排了“文包诗”,编者的意图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古诗的自学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拿到一首未曾学过的古诗,就能从资料当中理解古诗。这三个年段,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目标一以贯之,设计科学合理,分层向前推进。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自然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文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对“文包诗”教材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教材特点

“文包诗”,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短文大都编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文的开头、中间或结尾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而且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儿童学习的需要,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优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的场景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做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分析“文包诗”的体例,发现它有这些特点:首先,它以平实浅近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再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佳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为儿童自学古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它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要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着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双重功效。另外,学生在读文学诗的过程中,势必要“文”、“诗”对照,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及结构特点,这就可以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发挥综合效应。

三、教学方法-论证

“文包诗”,无一不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再加上一首首千古流传的古诗词,着实让人有一种“舒畅”、“陶醉”之感。古诗词美就美在它的那份浓缩精炼,美就美在它的那份深邃意境,而这正是学生所无法深刻体会的。“文包诗”,编者通过自己的想象,为学生营造了这样一份浓浓的意境。读着读着,那在重阳佳节遥望远方惦记着家乡兄弟的王维,那在月朗风清的中

秋之夜独自一人望月思念弟弟的苏轼,那独自伫立江边凝望江水思绪万千的李白……都清晰地浮现于我们的眼前,他们的佳作也会情不自禁地萦绕于我们的脑海——这就是“文包诗”的魅力所在。

那么,在我们进行教学时究竟是应该“以文为重”,还是应该“以诗为重”?

经过充分论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为“文包诗”一类的课文时,过于侧重文中诗歌(工具性)的理解,或者过于侧重文中的情感因素(人文性),这两种策略都是有失偏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诗的理解,也要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教师必须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教学理念

在设计“文包诗”课型的教学时,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以下几点。

1.粗知大意,整体感知,发现联系。初读课文,要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课型的基本特征。要让他们明白,这类课文第一是要学习一首古诗,第二是通过读课文学好这首古诗。然后再让学生选准角度,定好方向进行初读。除了要求像对其他课文一样认真进行“正确认读”之外,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发现“文”、“诗”的联系,主动寻找借“文”学“诗”的途径和方法,预测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程度。

2.精读文本,品“文”悟“诗”,体会联系。精读课文时,强调“文”、“诗”对照。教师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体会到“文”、“诗”之间的联系,进而突破学习难点。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

《少年王勃》一课,短文第三自然段中写道:“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与其对应的诗句则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对古诗句意的解释,没有采用呆板直译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换一种说法来说明。通过反复对比诵读,学生不光能顺利地领悟诗句含义,而且能充分感受到古诗句式结构的奇妙和母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还能接受到语言结构美的熏陶。

《文包诗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借文学诗,“诗”“文”共赏,加深联系。“文包诗”中的短文,不是对古诗背景资料的罗列和对诗句意义的译注,而是作者根据诗歌的背景写出来的一篇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散文。它们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个抓手,而且本身就是一篇篇美文。所以,我们既可以借助短文学习和欣赏诗句,借助短文深入品味诗句,更可以读文吟诗,诗文共赏。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与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完美结合。短文作了这样的生动描绘:“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样的生动描绘就深刻地揭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主题。如果仅仅把它作为理解古诗的“拐棍”,用一下就轻易丢掉,是很可惜的。如果把它作为一篇美文,与古诗一块进行反复赏读、吟诵、玩味,不但能拓宽、深化对古诗意境的领悟、提高古

诗鉴赏能力,而且可以从短文中学习语言、增强语感,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这就收到了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

五、教学例举

“文包诗”应该怎么教?它的核心应该是诗,教学时理应由诗入文,最后再回到诗上来。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课文《少年王勃》的时候,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扣题导入,初感王勃“真是奇才”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少年王勃。读出你的敬佩,再读一遍。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生字新词大家都会写了吗?李老师想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生字掌握情况。

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准备默写,再找两个同学到前面来默写。

宴会文章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写过后,教师点评:既要写正确,又要写美观。再请下面的同学自己完成修改。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感觉少年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很有才气,奇才!真是奇才!师相机板书。)

(二)品诗悟文,领会王勃“奇才”表现

1.感悟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文对照。

师:王勃的才气表现在哪里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 生:听说王勃很有才气。

生:王勃写出了好文章。

生:阎都督夸赞:奇才!真是奇才!

师:阎都督是因为少年王勃写出了什么句子才夸赞他的呢?

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导生读好这句话,并范读。)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文的哪里具体写了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

师:这段话美吗?(美)请大家读出这段话的美。

(生练读这两句。)

师: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你能不能表演一下这里“缓缓地飞翔”的动作? 生:出现了一只野鸭。

生:出现了灿烂的云霞。

生:出现了落日的余晖

(生体会表演“缓缓地飞翔”的动作。)

(师引导生看插图,体会美景。)

师生配合读书:

生读文,师读诗;

师读文,生读诗。

让学生把本段话背下来。

过渡:少年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请大家默读一下课文的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找一找原因。

2.精读课文的第四段,体会王勃写文章的才华与都督阎公对他的赞叹。

交流体会: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说明他既在仔细地观察,又在认真地思考:这给我们写作文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在作文的时候,既要认真观察,又要精心思考,才能写出优美的作文来。)

师:我们来看一看少年王勃写文章时的表现,指一生读一读课文第四段中王勃的表现。

生: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相机理解几个成语的意思: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让生读好王勃说的这句话,要读出王勃的自信。)

学生练读。

师:面对王勃写出来的这么美的文章,姓阎的都督是如何表现的?

生: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指导学生理解“拍案叫绝”的意思,并模仿着都督说一说这句话。

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并试着让学生背诵下来。

3.师补讲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将王勃写《滕王阁序》的背景交代清楚:(故事略)

4.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巩固王勃“奇才”形象

王勃不仅写过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他还写过很多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投影出示这首诗,引读学生读这首诗。

相机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关于王勃的材料,作一个交流。

这是我在一次全县公开课上的教学实录,目的便是探究一条适合“文包诗”课文的执教策略。在本节课,我的意图很明确:少年王勃被阎公如何称赞?(奇才)他为什么被称作奇才?(因为他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王勃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这样环环紧扣,由诗到文,由文到诗,学文悟诗,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上了一个来回,进而领悟王勃被称作奇才的真正原因。当然,这是我对“文包诗”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尝试。

《文包诗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六、教学体会

“文包诗”该怎么教?我们应该关注三个方面。

1.关注背景。教师要关注诗歌所创作的背景资料,知道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缘起,这对理解课文与诗歌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执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前面的故事背景帮助自己理解诗句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达到理解故事的目的。

2.把握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文中关键词句和诗歌紧密相连,抓住这些与诗歌内容紧密联系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在此基础

上,抓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能让学生进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3.学以致用。对小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有它的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着的理由,这样的文本是个“例子”,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为学生自学诗歌铺平道路,消除他们学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从中找到收获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七、教学模式创建

基于对“文包诗”教材的研究思考,我们对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探索,简要总结如下。

(一)低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1.教学要求:

(1)自主识字,初读课文,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2)将学文、察图、吟诗有机结合起来。

(3)反复吟诵,背诵诗歌,升华情感。

2.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1)初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

(2)自主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3)再读课文,诗文结合,理解诗意。

(4)联系背景图、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情感。

(5)巩固生字,指导写字;评点反馈,强化矫正。

第二课时

(1)精读古诗,再现画面,抓住重点语句谈感受。

(2)理解课文,诗文对读,语言迁移训练。

(3)赏读诗文,积累语言。

(4)拓展古诗,激发阅读兴趣。

(二)中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1.教学要求:

(1)扣诗入文。(2)由文悟诗。2.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3)整体把握文章大概。(4)初步理解古诗。(5)精读文章,走进文字。(6)紧扣中心,交流感悟。(7)回到中心,整体悟诗。

(8)布置作业,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背诵古诗。

(2)阅读迁移,补充资料。

(3)读写结合,当堂练笔。

(三)高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1.教学要求:

(1)把握关键词句,体会诗歌意蕴。

(2)揣摩故事内容,学以致用。

2.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揭示学习内容。

1.直奔主题,明确学习诗歌内容。

2.朗读古诗,读准节奏,读正确、流利。

3.初步体会诗歌感情,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4.质疑诗歌内容,展开教学活动。

(二)诗文对照,体会课文情感。

1.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课文。

2.汇报交流,理解诗句。

3.综观全文,体悟故事情感。

第二课时

(三)反复吟诵,深化理解。

1.品味文句,赏析诗句。

2.感悟诗人情感,深化理解。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迁移仿写句段,提高表达能力。

2.积累相关诗作,丰富学习内容。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所以,“文包诗”此类文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要借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比如《别董大》

浅谈文包诗教学策略2017-05-12 22:01 | #2楼

高雪“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课文结构形式,这类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现代白话短文中。它既不同于一般白话文,又不同于古诗,而是根据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的故事。在这类课文中,文是诗背景的诠释,诗是文情感的升华,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那么,教学时如何体现“文包诗”诗文包容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呢?根据教学实践,以《但愿人长久》一课为例,谈谈我对“文包诗”教学的一点感想。一、扣“诗”学“文”理文路在“文包诗”类型的课文中,有的先 “诗”后 “文”释诗意,如《李广射虎》;有的引“诗”画龙点睛,如《推敲》;有先 “ 文”后“诗”表情感,如《但愿人长久》。教学时,可以由“文”到“诗”,也可以由“诗”到“文”。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遵循“文包诗”课文的结构——“诗”“ 文”并举、贯穿课文的线索,而引导学生找到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诗人的所思所感所悟,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则显得更为重要。在教《但愿人长久》这课时,我以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中秋之时,月圆之夜,在我们与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时。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短短的谈话,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幽幽惆怅、浓浓思乡的氛围。诗人苏轼正是漂泊在外万千游子中的一个,他在中秋节创作了一首千古佳作《水调歌头·中秋》,让我们走进今天课文去看看他为何会创作这首诗!

在初读课文时,除了要求学生像平时学习课文一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外,还要引导他们发现“文包诗”的结构特点之一——“诗”“ 文”并举。在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于是,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什么会创作这首诗?他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以“诗”入手,紧紧围绕古诗切入教学,让学生理解创作古诗的缘由。 象上述由“文”体情,把握住了苏轼的情感变化,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就印证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诗”“ 文”对照释诗意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古诗词深刻的含义,教师要突破这个难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获得的效果未必像想象中那样好——学生对于诗意还是一知半解。而“文包诗”另外一个特别之处就把这个难题轻而易举就解决了——“文包诗”中的诗意在课文中能找到相应的句子。这样,让学生觉得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不再是难题,他们只要稍微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树上的苹果。在《但愿人长久》中,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算困难,但课文最后出现的古诗,却是一道“拦路虎”,把学生难住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给学生一级台阶,让他们成功踏上理解诗意的平台。“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看看哪些句子描写的是诗意?这些句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就将古诗的诗意找到,并借助课文的原句,畅谈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学生抓住“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知道了人一生中有悲伤难过的时候,有快乐幸福的时候,有离别分手的时候,也有再次相聚的时候,也就是古诗中的“悲欢离合”,诗人正是在“离”的情况下写下的这首诗。“千里共婵娟”则说出了“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望着明月就等于看到了弟弟。”如此“诗”“文”对照,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诗意,并说说自己的理解,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而且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学习“文包诗”诗意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三、“诗”“ 文”并茂悟诗情古诗,诗情的绽放,诗情,古诗的灵魂。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咏物诗,或浓或淡或隐或显都承载了诗人的情感。诗因情而美,亦能以情动人,古诗的感染力就来源于诗人的真情实感,这就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为此,教师应抓住“文包诗”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古诗和精彩片段,双管齐下,引导学生去朗读、品味、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但愿人长久》字里行间体现了诗人和弟弟的手足情深以及他对弟弟深深地思念之情。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读读课文,哪里体现了诗人和弟弟的手足情深?哪里看出他对弟弟的思念?”学生抓住“形影不离”感受到了兄弟之间的情比金坚,抓住“ 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感受到了他们分别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离别之际都有惆怅,更何况七年!抓住“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体会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如泉水一般涌起,这正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抓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会到诗人托月寄情,让月亮捎去自己对弟弟的真情和思念,以宽慰自己,最后的古诗则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可见,“诗”“文”并举,无论是古诗,还是文章,都使学生明理、动情,从而触及学生的心灵,诱使情感升华,让他们体会到文美、诗美、情更美!四、以“文”汇“诗”拓知识“文包诗”里有的古诗不会完整呈现,有的古诗有其他一些类似表达同样情感、相同写作手法的古诗,即“姐妹篇”。这就要求在教学时,立足于“诗”的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适当拓展学习范围,对诗词进行补充。《但愿人长久》是典型的手足情深,思念亲人的课文。课至尾声,我请出了《新人本读本》中《水调歌头·中秋》的完整版,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成诵。其次,我还补充了另外一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在朗读背诵了思乡诗以后,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象这样由“诗”及“诗”,再以“诗”应“文”,而后,由“文”再汇“诗”,回旋式地课外阅读,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内涵,又践行了改课中的“大阅读”理念。而这恰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有较丰富的积累”主旨所在。总之,“文包诗”不同于古诗,也不同于普通的课文。它能够引领学生更便捷地融入古诗,走近作者,感

受他创作的背景,体验当时的情感,更能够,也更利于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精妙。相信,上好“文包诗“这别样的课文,只要不断探索,也能拥有同样精彩的课堂效果!

【文包诗教学策略】相关文章:

小学现代诗教学策略09-25

高考必看小学语文实用文的教学策略09-25

小学语文实用文与文学作品教学策略09-25

读写教学策略09-25

教学策略的选择05-12

有效教学策略设计09-25

儿歌朗读教学策略09-25

儿童故事教学策略03-17

英语教学策略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