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策略
一、复习课概述
1.关于复习课的理解
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复习”一词的:“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使之巩固。”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复习重在一个“理” 字,即使所学的知识“纵成线”,“横成片”,达到融会贯通。
可见“复习”有巩固知识和为学习新知做铺垫的作用,也有通过再学习而获得新的知识或理念的意思。
综上所述,复习课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数学课型。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更不同于练习课。新授课目标集中,只需攻下知识上的一个或几个“点”;练习课是将某一点或一部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
2.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功能
(1)查漏补缺。复习课的教学要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为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进行查漏补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
(2)促迸知识的系统化。复习课应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规律把已学的知识迸行分类、梳理、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4)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课不仅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更要通 1
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课的种类
一般分为小节复习、单元复习、几个单元复习、其中复习、期末复习和学段总复习等几种。
4.复习课教学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疏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针对性原则。复习必须突出重点,针对性强,注重实效。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练习内容 。
(3)系统性原则。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根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系统规划复习和训练内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
(4)发展性原则。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但不是简单的重温,而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发展,同时向处延伸拓宽,而且方法要灵活,有利于学生创新。
(5)基础性原则。 无论哪一种复习都要抓住基础知识复习与基本技能训练。
5.复习课误区种种
(1)单纯地列举知识点。复习是一个回顾总结的过程,它必须再现已经学过的知识点。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了知识点的再现与强化,而忽视了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影响了能力的培养。
(2)上成了练习课。“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我们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角度依次变换,难度随之增加。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事倍功半。时间久了,学生对复习也就失去了兴趣。
(3)给学生空间不多。上“复习”课时,老师往往表现得主观意识很强,过度发挥了主导作用,很少照顾到学生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中,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 2
材的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4)知识迁移不够。教师往往重知识系统本身,很少引导学生思考与系统有关的知识,即很少举一反三,实际上丧失了复习课“温故知新”的功能。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认为,复习要在美好的情境中,和-谐的氛围里,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更易激发,创新的品质才能得到锻炼,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复习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会贯通更熟练,综合能力大发展的目的。
二、——“三五四”
三维:双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贯:1.探究体验贯穿始终2.情感教育贯穿始终3.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4.习惯养成贯穿始终5.训练评价贯穿始终。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环: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重点复习,强化提高—自主简评,完善提高。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教学目标:沟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提高复习效率。
操作要领:将现实生活与复习的数学知识相关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简明艺术地点出知识与情境的联系,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复习状态。
主要目的:凝聚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回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本环节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创设情境
关于数学教学情景,一个有效的数学教学情景应该由两部分生动地结合在一起生成:一是数学因素,一是非数学的因素(颜色、声音、形象、情节等)。前者使得我们的教学不脱离数学味,后者则可以迅速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鲜活的数学情景对于改变数学形象,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教师要根据复习的内容,准确捕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将“非数学 3
因素”(颜色、声音、形象、情节等)与数学因素有机结合,创设出鲜活的数学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地整理。
第二步: 导入复习
这一步是学生由欣赏情境的非数学因素,转入关注情境的数学因素,从而进入复习的关键一步。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找准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复习。
第二环节: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地对复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
操作要领: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回忆等形式再现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整理;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展现整理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系统的再建构,进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主要目的: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列举、比较、分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关于认知结构: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数学认知结构,就是人头脑里所形成的数学知识结构.它是主体在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意志的参与下,使数学知识通过其认知过程组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具有个性色彩的整体结构 。
简单地讲,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获得的数学知识结构,只不过是一种经过学生主观改造后的数学知识结构,它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内容包括数学知识和这些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与特征。
本环节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此环节一般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本步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进行知识的整理,并在整理中实施知识的再创造。
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罗列。由于每个课题都有着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在整理时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进行知识点罗列时要引导学生利用回忆再现或看书等手段,全面地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准确地搞清楚每一知识点的具体意义,这是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的重要基础。
当学生搜集出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以后,首先重要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整理,实施再创造,而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也就是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这是学生反思学习成果、深化认识的重要环节,要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
整理时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各纵向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二是把各横向的知识点有效地分化开来,组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所学的分散的知识“竖”成线、“横”成块,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其科学的知识网络,这些形成的“线”和 “块”就是学生创新的成果。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归纳与概括”等。整理形式,一般采用“树枝图”、表格、图画等学生所喜爱的形式;整理的结果:力求简单、明确,使人一目了然。
第二步: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在学生自主整理后,要给予他们充分交流展示整理成果的机会。交流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借助实物、图表和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成果和思维过程。形式有同桌间的展示、学习小组里的交流、面向全班同学的汇报等形式,主要目的是创生更多的学习资源,让那些不一样的认识、不一样的学习成果、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充分碰撞,在交流碰撞中起到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作用。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如果学生的整理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教师就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如果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系统”这一目标的需要时,教师应积极进行引导、质疑、激发、补充,不断完
善,帮助学生准确地建立起各类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知识系统。
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系统后,教师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自主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矫正完善,实施第二次创造优化。
第三环节: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并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操作要领:先呈现能代表知识块重难点的典型例题、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析疑解难和重点强化;再呈现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解决问题等有层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目的: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查漏补缺,既使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稳固定型,又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此环节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在学生知识系统已经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整理、交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作进一步的强化分析,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可用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或典型例题进行呈现,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另一方面要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认识,巩固所学,有效地增进系统的构建。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在练习内容上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在练习形式上要注意抓一题多变。同时在练习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的层次性,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针对性。
第二步: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复习除了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与发展,将旧知识进行生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复习时还要注重对知识创新点的准确把握,围绕知识的创新点,去积极有效地组织练习,强化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所谓创新点,即是所复习的知识与生活的实质性联系,与其他相关知识
的实质性联系以及先后知识的实质性联系。寻找这些联系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也是拓展深化的过程。在内容上,要结合复习的实际,在知识的“高度”、“宽度”上适当向外拓展延伸;在形式上要以综合性练习、探索性练习、开放性练习、解决问题练习进行呈现。拓展深化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托,不可任意提高标准,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
第四环节: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我检评、自我鉴定、自我反思,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操作要领:呈现有针对性、典型性的测试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主要目的: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评价别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此环节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自主检测
本层主要是通过一组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来进行自我检评、自我鉴定。
第二步:评价完善
在自主检测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既要系统归纳整个课题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还有待加强;还要针对学生情意领域进行总结,对学生学习的状态、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等方面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主要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
三、策略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学流程操作的时间上要灵活机动。本流程反映的是复习课最本质的规律,描述的是一个知识板块(小节、单元、几个单元、整册、整个学段)复习的整个过程。其操作时间可能会因为知识点的多少、内容的深浅、学生的掌握情况、整理展示的方式等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知识点单一、学生程度高、内容较为简单的知识板块的复习,四个环节可能在一节课中能够完成,而知识点多、内容较难、展示交流复杂的知识板块的复习,可以用两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完成。
第二,教学流程操作的环节上要灵活机动。整个的教学流程呈现出四环节八步进行,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重难点的不同、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不同
等有意识的强化某些环节,也可以弱化或者是去掉某些环节;有些环节可以在课内完成,有些环节则可以以实践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有些课解疑析难占得分量重一些,有些课则要进行较多的练习;有些课重在整理,有些课重在交流和争辩等。
第三,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复习课的实质不仅是强化,更重要的是整理和拓展,只有抓住了这个特点,才能使旧知识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罗列和练习的层面,那是机械的,也是毫无生机的,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启发或者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展示知识间的联系,也就是教会学生创造。教师还要重视挖掘知识与知识间、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向学生呈现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现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使“死”的知识鲜活起来,也才能收到应有的复习效果。
总之,复习课需要更高的教学艺术,更大的对教学资源的把握能力,需要教师付出更辛勤的劳动,那种传统的罗列知识点、机械训练甚至过度练习为主的复习方式必须加以改革。
教学策略考前复习2017-05-12 20:03 | #2楼
一、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5分)
1、教学中“讨论”就一定会让学生学会交流。(P149)⑥ 答:错。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课堂教学中,讨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班讨论。即全班学生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看法,分享经验。另一种是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就问题展开讨论。无论是全班学生一起讨论还是小组讨论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2、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义是活跃课堂气氛。(P14)② 答:错。学生是蕴藏巨大发展潜力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教育必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了解学生的性格特质,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教学目标要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发展水平,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必须制定出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与他们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3、教学中“提问”可以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特点的一种方式。(P141)⑥ 答: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加血策略。这一教学策略适合任何的教材,任何年龄的学生,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关键性的教学技能。课堂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控教学过程。好的提问是高效率的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4、学生形成“能力发展观”,有助于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P195)⑦ 答:对。形成“能力发展观”,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信念,促使其产生不断努力的动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形成积极的认识,不把自己的能力视为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而是抱着自我超越的观点和挑战困难的价值倾向。
5、运用“制止策略”的效果与制止方式的公开程度成正比。(P256)⑨ 答:错。(一)制止策略 2、制止策略的两个维度 运用制止策略涉及两个维度:一是教师的权力范围低、中、高三种强度;二是表达权力有公开和隐蔽的两种方式。
6、适宜的强化特点之一是强化能够增强学习者自信心。(P233)⑧ 答:对。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措施是对学习成绩和努力行为的表扬与奖励。
最需要给予肯定性强化的是接受失败者,因为他们的失助现象的形成本身就是因为缺少对他们的能力和努力的肯定和积极强化。在对他们的强化中应注意: (1)要及时强化;(2)评价标准在性质上保持一致性;(3) 小步子强化,不能指望他们在短期内发生较大的变化, 只有将重点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才能逐步引导他们进步。
7、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冲突导致的结果是“同化”。(P43)③ 答:错。同化 (人们运用已有知识,根据自己所拥有和喜爱的方式对外界事物作出解释和构造。 )和顺应 (在对客体或事件作出的反应之中,人们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环境的要求。 )及平衡时认知发展的技能。在认知发展过程中, 同化和顺应不可分割地发生着, 一方面 “同化于己” , 另一方面 “顺应于物” 。
8、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学策略。(P14)② 答:错。一、影响教师目标策略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学生、社会、文化(或学科)。教师必须研究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研究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文化或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价值;还必须研究三大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在这三者中作出权衡。教师只有在对这三大因素演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出明智的抉择。学生是蕴藏巨大发展潜力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教育必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了解学生的性格特质,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教学目标要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发展水平,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必须制定出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与他们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9、教学中“提问”主要意图是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P141)⑥ 答:错。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加血策略。这一教学策略适合任何的教材,任何年龄的学生,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关键性的教学技能。课堂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控教学过程。好的提问是高效率的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1、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2、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通过提问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获取反馈信息 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由此来调整教学——提问过程是师生间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
10、“概念关系图”等结构化的知识呈现方式的特点是简化知识。(P61)③ 答:错。通过对知识的结构化呈现、结构化的表达,或者教会学生用一定的形式组织知识,会使知识在学生脑子里的结构化表针更
加清晰。在教学中,可以用表格、概念关系图、纲要等形式表达知识之间的各种关系。概念关系图是用连线把关键的概念联结起来,清晰的表示概念之间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11、教师运用“发现法”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P124)⑤ 答:错。发现法受到布鲁纳的大力提倡,他强调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理解知识,而不是载毫无感触的状态下刻板地接受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布鲁纳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还要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最为重要。运用发现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一系列有关联的知识,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发现既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的操作活动的提炼进行,也可以通过对规律的猜测和验证,以及对知识的了解和归纳实现。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你对“自我发展的主要机制”的理解。
答:1、自我发展的机制是一个形成周围事件和目标的意义,并产生调控作用的过程。1)观点采择2)、外力内化3)、活动形成自我4)、自我选择与建构
2、促进现实的自我调控 1)提供适宜的强化 A促成自控的感受“习得性失助”现象对于教育的启示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表现积极的作出反应,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是能够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这正是自控训练产生的基础。B鼓励客观评价C、选择适宜的强化情境D、选择适宜的强化表述(2)形成自我调控的动力A强化积极体验 B形成“能力发展观”
3、在积极的集体交往中发展自我1)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场合认识自我2)在融洽和进取的氛围中建构自我3)组织“伙伴教学”
4、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1)多角度培养内在动机A、可控制的挑战B、唤起好奇心C、唤起想象力2)在认识和参与社会情境中建构自我3)在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文化活动建构自我
2、简要说明“问题图式”的意义和形成“问题图式”的策略。
答:图式:知识储存的大的结构;也就是结构化的知识单元。专门用于解决问题的图式称为“问题图式”问题图式的作用: 用于解决一类问题,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产生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认为,能否做出合理的问题表征,关键在于是否形成了有关图式。当脑中具有一定的问题图式时,学生就会根据图式对面临的问题加以解释和推理,很快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的办法。由于图式既表征了抽取出来的一般性命题,又有附属于命题的具体解决思路,因此图式的形成特别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产生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问题图式的形成1、变式训练 : 问题的本质不变,非本质的因素发生变化的训练。问题图式的变式训练原则( 1)要提炼具体问题的解决规则;( 2)要提供多种变式情景,让学生形成对解决问题规则的具体体验;( 3)在变式训练过程中要不断概括比较。2、样例学习( 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照解答好的例题,需要是自学。 ) 策略3、图式的开放式训练策略不针对特定问题,而是从知识体系的系统化的角度进行的训练。如无特殊问题和无特定条件的解题训练;学生自命题作文等。
3、简述你对影响教师目标决策的各种因素的理解。
答:外部因素: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教育的要求、教学内容的规定、学生的特点、不同文化传统。
内部因素:(一)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社会本位” :“教育活动的目的产生与对社会需求的选择,归根到底受社会需求及社会条件的制约”。 它认为,教育应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个人本位”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体的发展,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 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实际上是不同教育价值观的反映。(二)教师的学生观两种基本学生观将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的个体令学生掌握知识将学生看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教师的教学观“形式训练说”与“实质教育论”(四)教师的知识观根据反映的深度,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根据反映的内容,知识可分为自然的、社会的、思维的知识;根据知识的来源,知识可分为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首先,教师必须先意识到知识观的变化,并且能够接受新的观念;其次,教师应能理解新的观念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如教师需要重新界定“掌握知识”的意义,对“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关系也需作新的探究;再次,教师应以现代知识观指导教学目标的确定,划分教学目标的层次。
4、简述概念获得模式的教学特点。
答:1、概念获得模式是由乔伊斯和韦尔在布鲁纳等人的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概念获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通过分类进行”,它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形成概念。概念获得模式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概念 。布鲁纳的概念五要素:名称 ; 范例 ;属性 ; 属性价值 ; 规则 。
2、基本程序A 呈现资料 【概念获得模式是使学生从实例开始学习概念】B 验证C 思维策略的分析
3、运用模式的要求A 选择合适的范例 教师在选择范例时,主要应考虑三点:第一, 必须选择能充分体现这个概念的肯定系列范例;第二, 要选择合适的否定范例;第三,范例的选择要有顺序。教师要对概念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范例B 合理安排范例的呈现顺序C 选择恰当的范例呈现方式
概念获得模式的三种变式( 1)在接受学习模式中( 2)在选择学习模式中( 3)在无序材料学习模式中
5、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策略的运用。
答:一、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策略(一)对学生差异的认识1、水平的差异2、类型的差异(二)学习风格的差异1、学习风格的内涵2、学习环境因素的偏好(学习时间的偏爱、环境声音的偏爱、环境光线的偏爱)(三)因材施教的一般原则1、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 2、有针对性地提供与学习风格相匹配的教学方式 3、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内容调整学习方式
二、认知风格与教学策略 (一)认知风格的研究1、场依存与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2、心理表征的偏好3、整体型和序列型的认知风格4、机能型与表语型的认知风格(二)提高不同认识风格者的学习效率1、避难就易策略2、强化加工策略3、改变认知风格策略
三、成就动机类型与教学策略1、成就倾向的两个维度“力求成功者”的成功倾向高,避免失败的倾向低,他们的成就动机过程冲突不大。“避免失败者”的避免失败倾向高,成功倾向低,常常处在害怕失败的焦虑情绪中。A 同时受到高接近和高回避的驱力作用,这两种驱力是对立且强度相等的,因此他们常常处在高冲突的紧张之中,从通过避免失败来获取成功,考温顿( Covington)称之为“过度努力者”与 A 形成对照的是 D,对成功和失败都无所谓,即很少抱有成功的希望,也不大产生对失败的害怕,这种类型者冲突极小,同时学习所获也极小,考温顿把这类人称之为“接受失败者”。
学习动机的选1、嘉奖的选择性呈现2、激发内在动机的特异性条件3、对成绩评价的不同引导
6、比较“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和“概念获得模式”异同。
答: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是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扩展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是同化新知识被同化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是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基本程序A 呈现先行组织者B 呈现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C 增强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概念获得模式概念获得模式是由乔伊斯和韦尔在布鲁纳等人的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基础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通过分类进行”,它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形成概念。 概念获得模式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概念 。布鲁纳的概念五要素:名称 ; 范例 ;属性 ; 属性价值 ; 规则 。基本程:序A 呈现资料 【概念获得模式是使学生从实例开始学习概念】B 验证C 思维策略的分析
运用模式的要求:A 选择合适的范例 教师在选择范例时,主要应考虑三点:第一, 必须选择能充分体现这个概念的肯定系列范例;第二, 要选择合适的否定范例;第三,范例的选择要有顺序。教师要对概念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范例B 合理安排范例的呈现顺序C 选择恰当的范例呈现方式
概念获得模式的三种变式( 1)在接受学习模式中( 2)在选择学习模式中( 3)在无序材料学习模式中两种模式的相同点 : 1. 为教概念而设计的2. 以信息加工为主导策略 3. 强调实例对学习概念的重要性 4. 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概念获得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过程中对信息的归纳能力;先行组织者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比较能力。区别:概念获得模式主要教单个概念、以范例为导向,采用归纳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控制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程度高。先行组织者适合教一组有关联的概念或概括、以先行组织者为导向,采用演绎模式、主要由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要求更宽松的教学气氛、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7、阐述“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
8、简述“概念关系图”等结构化的知识呈现方式的特点。
三、论述题(10分)
一、有哪些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结构化的教学方法有:发现法、接受法、结构化的知识呈现方式、指导学生整理知识它们各自特点是:
发现法: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最为重要。运用发现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想学生呈现一系列有关联的知识,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取获得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发现既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操作活动的提炼进行,也可以通过对规律的猜测和验证,以及对知识的了解和归纳实现。
接受法:根据接受法的原则,在新授课中,位于课堂教学启示阶段的复习和导入就具有了特定的人物---呈现学习新知识的组织者,或者说,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接受点。因此,新授课前的复习不一定要围绕前一次课的内容进行,而主要是为本节课新知识的教学起组织作用,即通过复习唤起学习者已有知识中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已启动学生知识的闸门,形成接受新知识的准备状态。 结构化的知识呈现方式:在教学中,可以用表格、概念关系图、刚要等形式表达知识之间的各种关系。简洁明了。
指导学生整理知识: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构化。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示范整理知识的方法和过程;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或伙伴合作进行知识整理;让学生独立地进行知识整理;对整理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通过出考卷和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的方式,促进创造性的知识整理。创造性地整理知识,可以使学生产生更为积极的结构
化加工。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知识的原则是: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体示范;发挥学生集体的互助和促进作用。
二、论证“问题图式”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并以教学中的实例证明。
三、试论述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四、运用《教学策略》课程中所学过的知识,论述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具体策略。
四、说明题(15分)
一、班集体的交往活动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学生“自我发展”。 第七章
请说明你对“因材施教”教学策略的理解。并举例说明你在教学中如何具体做到“因材施教”。第八章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策略】相关文章:
高三化学复习计划06-20
高三化学复习计划04-21
高三化学复习计划(14篇)11-10
高三化学复习计划14篇11-09
高三化学复习计划(通用14篇)11-10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12-11
新高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09-25
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研究03-03
化学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09-25
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计划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