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技巧>《科学课的特点与教学策略

科学课的特点与教学策略

时间:2022-11-22 08:15:45 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学课的特点与教学策略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科学课的特点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

(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

(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

(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

(4)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

(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

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

(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

(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

(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可以一味使用。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法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

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进行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课的特点与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起因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论证,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增进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命题,或者创设实验条件,包括若干实验提示,然后由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结果一般是由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应在事前向学生讲清怎样填写实验报告,并在具体填写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小学阶段,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报告名称、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论。衡量实验报告的标准主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实验探索法的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

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二是引导学生仔细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实验不仅是单纯的操作,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科学性与准确性,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疏漏。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选择命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2)命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有些可能是多结论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

(3)命题或实验具有科学意义和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师提出命题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由发挥为主,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汇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学生的假设有时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却是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的设想,激发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可能会失败,这是科学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重新实验,取得最终的结果,从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德。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小组讨论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整个活动过程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建,这种分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并为学生主体能遴鎏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重视合作学习。由于把教学班分成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也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讨论和相关活动就成了他们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3)以讨论为主要活动方式。在讨论时,学生的发言既要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科学的专题,又可以即兴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在讨论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扩大信息量,学生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教师设立专题背景,并提出专题。

(2)指导学生开展讨论。

(3)指导学生归纳结论。教师在设计小组讨论法的活动时,必须要注意儿童年龄特点,明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小组讨论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还要培养对观点的辨析、判断能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十分重视讨论题目的选择。在选择题目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活动的重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所选择的题目既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揭示专题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有效控制是应用小组讨论法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科学课的特点与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讨论。

(2)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

(3)教师要把讨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漫无边际的讨论无法使讨论达到应有的深度,得出应有的结论。

(4)合作学习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要特别关注并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5)在总结和归纳结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两种:

(1)换位模式。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暂时放弃自我行为,扮演他人角色,例如扮演某个科学家、某个医生、某个同学、某个残疾人或某个虚构的人物等,让学生从被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讲话、思考、行动和处理问题,从中体验感情、发现问题。

(2)易境模式。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以自我出现,但虚构一种自己所处的环境,例如到某自然保护区、到某自然水域考察、到某种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到某种专业实验室等。在这种条件下,角色扮演者可以创设特定的环境,演示特定的现象,引导其他学生同时进入情境,学习或练习专门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使学生在一个模拟的、人为的但又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情,而这种体验又不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失败的风险。在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角色扮演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的相互作用,所以比较适用于涉及有关科学教育与人、科学教育与社会和技术之间关系的一些问题,例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生态问题等。在练习准备时,教师要向学生说明一些他们尚未知道的科学背景和注意事项,并熟悉学生的表演步骤和过程,予以适当的指导。

(2)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要使扮演者十分投入到自己承担的角色中。学生要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参观等方法,熟悉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领会角色的位置、角色的作用、角色反映的科学意义等,并认真加以排练。这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也是学生温故知新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3)在角色扮演法中,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的要求,从学生的个性、能力、表现才能等方面合理地选择扮演者,和学生共同策划他们将要扮演的角色、情节和过程,在排演中加以适当的指导。但必须注意避免对学生起支配作用,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角色,创造氛围,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4)角色扮演法一般不需要专门的演出场地,但对教室、活动室或室外场地的环境要做适当的布置,要突出主题。教师还要注意安排好观众的座位,可以采用半圆形或圆形的布局,中间留出较大的空间作为演出的场地。5.现状调查法。现状调查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有关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从而明确现状、找出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活动方法。现状调查法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各种调查活动,使学生从多渠道采集和占有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并

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了解现状、分析和把握现状的能力。现状调查法具有以下特点:

(1)现状调查是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对象,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不能像实验那样,设置人为的环境或对环境做出人为的改变。

(2)在实施现状调查时,不一定在预想发生现象的同时进行,发生现象的事先事后对现象的本质没有太大的影响。

(3)调查的范围可大可小,在小学阶段,小范围的调查更便于操作。学生可以对事物进行一次性调查,也可以对事物进行跟踪调查,以研究其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和规律。现状调查法的活动组织形式有小组调查和个人调查两种,采用哪种形式由调查的难度之调查的规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调查能力决定。假如调查对象的范围比较广,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调查的难度比较大,采用小组调查的形式比较适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最后进行调查汇报,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总结。假如调查的对象范围比较小,涉及的内容比较单一,调查的难度也不大,就可以采用个人调查为主的形式;由学生个人进行调查,调查后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教师或学生进行总结。现状调查法的活动过程是:

(1)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确定调查的内容和题目。

(2)指导学生制定调查计划,设计并确定调查内容和方法。

(3)学生按照调查计划规定的操作要求实施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4)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5)教师或学生总结讲评。教师在现状调查法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调查对象的选择必须符合调查目的与要求,并且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2)教师要十分重视调查设计的环节,这是顺利进行调查的保证。学生只有按照周密的调查计划去实践,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调查结果。

(3)调查的时候,一定要有调查记录。

(4)现状调查法不可能一次完成,可以安排较多的时间和机会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策略2017-05-12 17:32 | #2楼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内涵及意义

简单地说,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就是指小学科学课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具体地说,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是指小学科学课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

2、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前提,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理性地思考教学,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主要凭借。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A、与文本对话

(一)与课程标准对话:全面理解课程标准精神、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课标的独特理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设计应体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

1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应表现在教学的各个阶段

2、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

教师勇敢地退下来,适时地走进去

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尽量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而实现一箭多雕。

4、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有头脑的发展.

所以,我们强调,科学探究的重点是思维训练(各个阶段)

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内容(课内、课外;课前、课后)、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时间、空间、结论等方面的开放。

6、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评价

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课堂中评价以口头评价、激励卡评价为主)

重申:师对生的评价以激励、引导为主,同时倡导评价延迟,但必要时应适时指出学生的错误。

设计应落实课标中的教学建议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对事物、现象充满好奇(特别对新奇的事物和现象)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情景创设、形象描述);敢想、敢干但经验不足(营造氛围,精选内容,大胆放手,加适时指导)、争强好胜(尊重差异、多表扬少批评)。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活动(课内、课外) 亲历活动是指学生经历科学活动,包括科学考察、测量、实验、探究、制作乃至课题(科学小论文)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各种科学活动的时候,他们的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真正地做到动手动脑学科学。所以,科学教师应当用丰富多彩、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活动。

这些活动应该符合下列条件:

(1)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如让学生养蚕、种花等,在日复一日的照料、观察、测量、记录等科学活动中,学生们逐渐知道了一些科学知识,掌握了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技能,同时也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注意选择儿童比较熟悉的、能够操作的、易于引起他们直接兴趣的活动。

(3)因地制宜。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开展亲历活动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资源进行积极开发和利用。

(4)注意安全,防范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亲历活动时间有长有短,可能在课堂上进行,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安全,及时给予提醒和忠告。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课强调学生亲身的经历,强调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1)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活动的机会

在活动中,年幼的儿童需要教师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和指导,

但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教师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从事包括活动的设计、执行、交流和评价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渐地由说明者、讲述者、指导者转向服务人员、咨询人员和提供帮助的人。

(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材料要简单,能为每个学生开辟一条有趣探究之路;材料要丰富,让学生有可能通过多样的学习路子去探索

(3)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

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判断学生学得好与不好,不仅要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及问题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创设问题和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性提问的能力。

(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

(5)指导学生制订行动计划,并选择方案实施。

(6)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出结论。

a.个人思考和集体研讨相结合。

b.要善于抓矛盾,启迪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讨论研究。 c.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创造良好的研讨氛围。

(7)对活动的反馈与调控要适当

5、(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教师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关键有三点:

其一,教师不是权威,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伙伴,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的宝库。

其二,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其三,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换言之,科学教师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把科学结论硬性灌输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妙趣横生的科学世界,在规定的课时里全部

奉献给学生。那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首先,他是一个向导,他引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地点可以是课堂,更应该到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所以,科学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的那些时数,而要重视引导学生课外的学科学用科学活动。同时,科学教师也是一个学习伙伴,他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这个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他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例如,电磁铁的磁极与线圈绕向和电池正负级接法的关系)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科学课教师要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为满足这种新的更高的要求,应该具备更多的学习指导策略,以便针对性、有变通性、及时地解决问题。科学教师对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具体指导策略有: 教师要悉心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把握好以下几点: ①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 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

②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③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④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

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⑤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 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

⑥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和体验的机会。

7.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实际生活在一个信息环境中。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天地,它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手段和工具。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以下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

①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②计算机软件。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用文字处理和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软件,也可以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开发自己的软件(课件)。

③网络。包括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布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注意:首先不要为用而用,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与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我们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去替代他们应该亲身经历的探究自然的过程,这点对小学生尤其重要。

(二)与教材对话(教学内容分析及重难点的确定):

通览全局,整体把握;以“科学探究”视角解读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研读本课教材,理清本课的主要内容、结构、与前后的联系,分析教材的思维、推理的逻辑路线,把握编者的设计意图、重点难点、时间分配。

B、与学生对话 (学生基础分析)

奥苏伯尔:“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人的知识在脑中是呈网状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已有经验:原有认识(可能是错误的)、儿童的生活世界、现实发展水平(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

平时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发展情况,如认知能力、知识基础、言谈举止、行为表现、情绪情感、态度等,积累这些方面的感性认识,并分析总结每个儿童的变化发展规律和主要特征。

分析当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状况。

分析学生对于本课的认知基础。

分析与本课相关联的学生的生活经验。

分析学生学习本课的能力水平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综合以上分析,思考学生的学习基础与需求。

只有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教学活动才有开展的可能与意义。

C、与课程资源对话(教学资源的初步准备设想):

思考儿童个人生活经验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儿童家庭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儿童学校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儿童社会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书刊、教师用书、他人的教学设计、网络等媒体的课程资源。 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确定本课的课程资源。

学生准备(学具准备、课前搜集资料、课前实践等)

教师准备(演示用实验材料、课件、挂图等)

D、与自己对话(怎样组织教学——教法和学法的初步确定) 考虑自己的基础,努力作到扬长避短。

考虑组织教学过程和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意外表现。

考虑怎样凸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利用教材实现1+1﹥2的效果。

完成上述对话后,就可以根据学生、教师的实际和教材编者的意图确立教学目标了。

说明:与课程标准和与学生对话的过程应持续保持在平时,真正撰写教学设计时主要考虑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学资源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

三、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改为要素)具体内容

(一)课题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三)学生基础分析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书写要领

教学目标编制要把握四个基本的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或师生共同体)

由于课程标准检验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直接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课程标准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2、目标一般分领域、分层次陈述(三维或四维目标)

3、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

科学探究(会、能够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感受、意识等) 科学知识(知道、认识、理解等)(课标50页附录)

4、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5、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6、目标还应该是可操作、可评价的。

符合要求的教学目标陈述

科学探究:学生能够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程度、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把自己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告诉其他同学;并愿意倾听别人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科学知识:在认识材料的活动中,知道某些常见材料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教师准备)

(七)教学过程(含教法设计、学法设计、多元化发展性评价设计、趣味型拓展活动设计等,通常还附有对应的设计理念)

(八)教学反思留空:实践表明,无论教师课前如何周密设计,在“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中都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未及的情况发现,自然教师必须另做灵活性处理,而这一过程,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倡导教师在课后写出教学反思,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供经验、教训。

【科学课的特点与教学策略】相关文章:

科学课教学策略09-25

小学科学课教学策略的研究09-25

教学策略的选择05-12

读写教学策略09-25

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09-25

儿歌朗读教学策略09-25

儿童故事教学策略03-17

英语教学策略09-25

有效教学策略设计09-25

科学课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