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信息技术教育差异教学策略
中学计算机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课程是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教学中只有设置学生感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容,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在安排课堂内容时应尽量运用多媒体、游戏、讨论、作品和身边的生活事例等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讲到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时,我选取他们所了解的月考成绩作为例子,让他们知道如此庞大的计算量,如果凭手工计算又费力又费时,而我用Excel软件几分钟就完成所有数据的编辑工作,学生对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作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
到在创作计算机作品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为学习、生活服务,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如果只讲理论不上机,学生会觉得枯燥,缺乏形象性和可操作性。一般一节课最多1/4的时间用来讲解,其余3/4的时间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教师也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夹杂在上机操作过程中予以解决。比如在开机之前认识一下计算机的组成;在文字训练时,输入一段介绍信息技术的文章,把理论知识分成若干小块,逐渐消化掉,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学生在上机实践时,教师应在教室巡视以便解答他们个人随时提出的问题,争取使他们提出的问题能马上得到回答。教师在回答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巧妙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注意聆听,其次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屏幕和操作,然后再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有此问题需要示范操作过程;有些问题则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截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分层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
首先在设置课堂教学任务上,应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首先从任务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能“吃的饱”。其次从作业难度上设计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例如在教学八年级Flash动画中的《补间动画》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了不同的任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做到:能够完成“补间动画”中形状补间和动作补间动画的设置方法;能够把两种补间动画同时运用到一个动画中去,调整动画对象的属性;能够主动地引领小组成员进行动画的制作;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小组内有困难的同学完成任务,共同协作,共同提高。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只要求学生能完成的“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的简单设置和制作、能根据需要调整动画对象的属性;能够在“小老师”帮助下,结合书本,或通过求助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己所选取的不同素材、对象设置合适的动画效果。通过对任务的分层设置,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相应层次操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中信息技术教育差异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其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可以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和合作意识。但使用任务驱动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任务要明确:一般不要太小,太琐碎,可以能分成几个子任务,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如用Word软件完成一张板报的输入、排版、设置格式等任务。因为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任务难易程度要适当,太易和太难都会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如一个含有新知识的子任务,新知识点一般不要太多。虽然每一个操作都不难,但在很短时间内要同时掌握这么多的新知识,是不太可能的。例如,有的教材在讲Excel时,第一个任务是制作一张工作表,短短两页就涉及了20个左右的新名词,这样的例子就不适合做教学中的任务。只有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的指导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才是合适的任务。还有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会造成两极分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此外,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任务驱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要求学生及时总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四、建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仅仅只要让学生忙于操作训练,而是要从所完成的任务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以取得触类旁通的效果,这也是信息技术课教学极其关键而必要的一步。学生完成任务之后,非常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肯定,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也适当地引导了学生学会欣赏别人,接纳别人的观点,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本着“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评价思想,首先让学生进行自评,小组出示作品成果,说明成果的特色或自己满意之处,重点提出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对小组成员合作情况做出评价,给全体学生一些经验;引导学生实是求事地、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对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反思。其次
进行他评,全体学生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作品的特色和需要进一步优化之处,并阐述他人自评后自己获得的经验。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在几个小组进行评价后,学生基本上能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出自己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总结归纳学生评价情况,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还要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掌握的信息技术对我们学习、生活能够带来的帮助。评价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并展示优秀作品。
学生通过对任务的操作和作品的评价,体验到了成功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创新学习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应及时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同学进行当场表扬,并将其作品展示给所有的学生欣赏,再让学生给其他同学讲解他是如何完成这幅作品的,通过这样的评价和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以全新的面目、新的教学指导思想面对学生。做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立足课堂以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好学生。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浅析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差异性教学2017-05-12 17:35 | #2楼
差异性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品质差异,尊重差异,并把此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差异性教学原则,就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信息技术教育差异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平时上课中,一部分同学早已完成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他们做得都很隐蔽,一般不会让老师发现;另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任务一般完不成,个别同学甚至任务没完成,也在玩些其他东西。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到底有哪些差异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学生基本功的差异
如学生A比学生B上课时思维要敏捷;学生C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学生D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学生E接受能力明显长于其他同学,有的参加过校外培训,有的甚至参加过则参加竞赛,有的则连电脑都从未接触过。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
2、学习兴趣的差异。
A类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类生智力
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潜力;C类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只有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差异教学”。
面对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然。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2、严密的课堂组织教学,使学生无懒可偷。
每学期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我都会向学生慎重宣布一些课堂纪律,明确提出:严禁打游戏,严禁网上聊天,严禁做与课堂不相关的事情,严禁把课堂当茶馆。在每一节课堂上,老师的眼睛就像公路十字路口的“电子眼”,不放过任何一个“闯红灯”的人,观察每一个同学的细微变化,要善于发现同学的“诡秘”行动,特别是易被遗忘的角落,尤值关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老师在讲解时,应及时“全体广播”;同学在操作时,应及时切换到“监视”功能,认真负责好“猫捉老鼠游戏”。这种做法主要树立老师的威严,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敬畏,不敢有一丝松懈;老师全面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督促每一个学生,有效的协助学生进行自我控制,而不致在课堂中迷失方向。
3、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严肃而自由”,严肃仅是一种规范,自由方是学生学习思维的释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体现这种自由,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应该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电脑的“神秘”消除“神秘”,可以采用竞赛法,作品展示法,与其他学科整合法。这种做法可以让“优生”、“差生”融与课堂,不致游离于课堂,每一个学生才会学有所获。
4、进行差异评价,及时反馈
首先,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5、着眼针对,培优补差——加强课外辅导与课内的协调
《教育学》明确指出,“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进行个别辅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针对”就是辅导的“指导思想”,这“个别”就是辅导必须“分层”。所以,在课内要注意发现问题,发现在某一方面有发展的“苗子”,那么,在课外辅导时,才可能有针对性地给基础差的学生“找差补缺”,为优生“开小灶”。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他们产生自我超越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中信息技术教育差异教学策略】相关文章:
教学策略的选择05-12
读写教学策略09-25
中外餐桌礼仪差异05-06
儿歌朗读教学策略09-25
儿童故事教学策略03-17
英语教学策略09-25
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09-25
有效教学策略设计09-25
中美餐桌礼仪差异10-25
息工待岗员工管理办法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