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中教学的尴尬现状及冷思考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热议纷纷,有关于作文知识重建的思考,有关于作文教学过程的探导,有关于中外作文教学的比较……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已从“教学”层面深入到“课程”层面,力求从课程定位、学科性质、教学内容(知识)等实质层面对作文课程进行“课程重建”。但只要高考依然存在,“指挥棒”的威力便仍旧强大,它对教学的强力干预,不容规避。在应试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只能无奈地紧跟高考,不敢越雷池半步。
因此,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已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理论的自由争鸣、绚烂多姿与实践的亦步亦趋、面容枯槁。理论与实践当然不能构成悖论,但先进的理念运用于实践,必然面临着诸多阻力,如区域的差异、教材的差异、个体的差异……于是,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四顾茫然,举步维艰,动机与效果的错位,“有为”与“无为”的博弈……
一位从高三回到高一任教的教师真诚地反思:“记得他们刚上高一时,有几个学生的作文很有灵气,我打心里喜爱和佩服。可是在我的作文课堂上,学生经我的高考模式作文的训练,开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作文,作文的风格慢慢靠近我的训练模式了,考试的分数也不断在‘丰收’,但他们飞扬的作文个性难得表现了,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和歉疚。”作文教学中的此类尴尬现状,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度审视与冷静思考。
一.重视了阅读,但阅读的旨归是什么?
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对阅读的高度重视,也是毋庸置疑的现实。除了语文课本外,编写组还编制了《语文读本》,以补学生阅读之需。不少学校开设阅读课,印发大量美文、时文,以扩大学生的阅读储备。但尴尬还是无可避免:对阅读的足够重视,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问题出在哪里?阅读的旨归究竟是什么?
教师推荐的美文、时文往往带有随机性,东挑一篇,西选一篇,缺乏长远的规划与系统的指导。在阅读材料和《语文读本》的使用上,大部分教师放手“无为”。学生对阅读材料或熟视无睹或囫囤吞枣,缺乏良好的阅读训练和阅读习惯,停驻于浅显的阅读层面。
正如章熊所指出的:“研究解剖作者的思考,揣摩体味作者的语言运用,培养语感,这种‘揣摩谋篇’的教学能够有机地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特色,独步于世界教坛。”对补充材料的阅读要引导学生“揣摩谋篇”、“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先生大力呼吁语文教学应由“阅读本位”过渡到“作文本位”,这是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启示我们:阅读,以作文为基点和归宿,可以更逼近语文素养的核心。
教材上的选文或印发的阅读材料,都具有较高的作文指导价值,教师应挖掘其隐性价值,为作文教学服务。比如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可以补充两则材料:(1)“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膳”;(2)李密的祖母去世后,李密即出任太子洗马,后又任过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及补充材料,运用发散性思维,提炼诸多有意义的话题。如:
从李密角度思考——“语言的艺术”、“善意的谎言”、“情与理”、“也是一种智慧”……
从晋武帝角度思考——“宽容的力量”、“气度”、“尊重”……
从个体关系的角度思考——“带着感恩上路”、“源泉”……
从整体角度思考——“补钙”、“镜子”……
教师再指导学生从中挑选话题,写成片段或小型文章。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从写作的视角指导阅读,阅读便不会停步于浮光掠影的浅读层面。
二.重视了指导,但指导的盲区在何处?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越来越注重指导,但令人困惑的是,经常上作文指导课的班级,与偶尔上或不上作文指导课的班级相比,作文水平不一定能得到明显提升,有时甚至反而差于“少为”或“无为”的班级。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的作文指导是否存在盲区?
郑桂华博士将中学作文课堂教学分为两种基本流程:“一是四阶段指导模式,即‘教师写前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评讲——交流展示’;另一种为两阶段指导模式,即‘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她指出:“这两种模式其实大同小异,即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作文的‘进行时’里缺少必要的讨论和具体的帮助,——比如用哪则材料更好一些?什么立意更有价值?如何在作文过程中及时修正,改进表达?等等。即使以后学生可以通过评语、课堂讲评甚至面批获得教师的意见,但是学生当时的作文情景已经不可复现,指导和训练都无法融为课程的有机部分。”郑桂华博士指出了当前中学作文指导课忽视了过程性的指导,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因为我们将作文视为一次性活动,而“作文”其实是一个反复的动态系统:“初稿——讨论、修改——成稿”。因此,高中作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谋篇布局的构思阶段,并予以及时、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高中教学的尴尬现状及冷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修改是再作文,也应纳入课堂教学系统进行研究。当前此阶段还是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主导交流,较为负责的教师会找部分同学进行面批,而评讲不应是“秋后算账”,而应该鼓励学生修改、完善习作。可以采用“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展示学生的作文,激发写作兴趣。发表和交流看似外在于作文过程,实则是作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指向写作行为最为本质的部位——写作的内驱力。发表方式多种多样:全班宣读、尤其读困难生偶尔冒出的佳句,利用手抄报、墙报或校园报刊发表,创建网络交流平台,学生编辑个人作文集,公开发表……这些举措,会最大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三.重视了训练,但训练的要义是否正确?
“多读多写”一直是我们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所谓传统经验,当前很多学校仍坚持“两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的做法。但训练“量”的充足,果真能带来训练“质”的提高吗?下面这个实验很值得反思:“1964年,arnold比较了十年级学生,一是经常写(一周至少一次),一是不经常写(一学期写了三次),发现他们的作文能力在学年结束时没有什么不同。”
关于训练“量”的问题,梁启超早就指出:“现在中学生至少一星期做一篇文,不但中学生做不好,便叫我做也必定越做越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多做学生便要讨厌,或拿一个套子套来套去。我主张少做是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下次再做另一种文。”这段话给我们解除了一个困惑:为何不少教师让学生频频作文,但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如既往。作文训练的关键不在“密集”,而在“到位”——“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
从训练的文章体式看,高中作文教学训练较多的是“小文人语篇”。“小文人语篇”的盛行,与我国的散文传统有关。正如刘锡庆所指出的,“我国中小学生的‘作文’,实际上是‘散文’的作文,其特点及作文要求大略与‘散文’相同,只是由于它‘文学性不足’,一般较难跨入文学文体中‘散文’的殿堂。”对于“小文人语篇”的危害,有专家指出:“‘小文人语篇’的‘作文能力’,与我们意欲培养的适合于社会应用的作文能力,有着严重的冲突。我们有理由推断:我国作文教学的种种难题,很可能是由于文章体式的选择不当造成的。”
在“小文人语篇”应试化的倾向下,“训练”也就有了一些变质,正如陈日亮老师所揭示的“训练”实质:“罗列材料,铺排整合,大量借助修辞手法和各种花哨的所谓诗化语言,再加上真假难辨的旁征博引和来路不明的哲理警句,作丰富深刻状。”
这种为了生存的作文,为了应试的训练,收获的是分数,失却的又是什么?
四.重视了系列,但系列的构建是否科学?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文训练系列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自身存在缺陷,未能转化为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群体意识。时至今日,作文教学系列的构建,再度引起了高度关注。从理论专家到一线教师,都自觉参与到作文教学系列的构建中来。
当前实际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系列,基本沿袭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所设计的“文体、过程双轨训练”,如一所学校高三的作文教学计划:
第一讲:掀起你的盖头来——高考作文如何打分
第二讲:请借我一双慧眼——如何审题与立意
第三讲:吹尽狂沙始到金——如何选择与加工材料
第四讲:运筹帷幄成一统——如何谋篇布局
第五讲:雕饰凤头打好第一枪——如何开头
第六讲:卒章显采撞响警世钟——如何结尾
第七讲:细节是魔鬼——如何提炼记叙文细节
第八讲:云想衣裳花想容——如何打磨记叙文语言
第九讲:情到真处文自美——如何培养记叙文风格
作文教学面对的是学生复杂、丰富、千差万别的作文过程,作文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全方位应对学生的作文行为。现行作文教学(包括教材中的作文系列设计),考虑较多的是内容系列(关注“写什么”,注重素材积累)、过程系列(从审题构思到修改提升的过程)和方法系列(关注“怎么写”,训练技法),而弱化了能力系列(中学生应具备的作文能力点,如写实、虚构、抒情、阐释、论证等)、素养系列(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写作思维、写作规范等)。
当然,作文教学系列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对作文教学目标进行理性定位,对作文评价标准进行理性审视,同时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照顾到个性差异。
综上所述,当前的作文课堂教学正挣扎于理论与实践的沼泽中,要尽快地摆脱尴尬,走出困境,需要从课程内容到考试测评到教学行为,来一次自上而下的变革。
《高中教学的尴尬现状及冷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教材编写:期盼作文教学内容重构。
关于教材编写,叶圣陶先生说,“切实研究,得到训练学生读作能力之纲目与次第,据以编撰教材,此恐是切要之事。”可惜,由于历史的惯性,由于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疏忽,叶圣陶先生在语文课程层面提出的呼吁,在实践中都被教材编写者当作是语文教材层面的东西处置了。
现行教材更多的是将阅读和作文分开设置,通常是每单元之后进行作文教学。在阅读部分注重文本分析,而单元后的作文注重作文技能的训练,往往与阅读部分无甚关联,读与写处于分-裂状态。“作文”单列,必然造成阅读与作文分-裂。而美国的教材编写,每篇课文分两大部分:阅读和作文。在阅读课文之前,书中会提供一些阅读指导及相关的知识背景,为学生的课后阅读提供指导,并为学生的作文提供材料。阅读之后是微型作文,会有一些结合现实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中美两国教材的区别在于:前者针对问题进行作文,在作文之前有材料的积累、情感的触发,是主动的作文;而我们大部分语文教材通常只是单纯地给出一个题目,没有提供相关的材料和思考,是被动的作文。
当然,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201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国家课程标准高中实验课本(试编本)语文》的编写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该教材的课文设计包含以下板块:“准备与预习”、“选文”、“整合与建构”、“应用与拓展”、“链接”等,其中“应用与拓展”部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开展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写作思维训练空间。
二.高考测评:呼唤实用与理性的回归。
高考作文题是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反映了中学作文教学的理念。长期以来,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文学性、审美性的散文化倾向,这与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有关,但这样的命题面对理性诉求就显得苍白乏力。即使像新加坡这样受到中华大文化圈巨大影响的国家,他们的高考作文题也是以理性的议论为纲的,如:“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的最大威胁,请评论。”“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有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新加坡规定,高考作文只能写议论文,但考生可以在这些考题中选择其一。他们认为,高中生与与初中生不一样,必须培养其理性思维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民指出:“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该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学会运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文章内容来源于生活,具有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教学要响应时代的诉求,教学理应肩负社会的使命。在信息社会中,作文教学的主体(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已迥异于他们的先辈。实用写作在他们将来的工作中被凸显出来,调查报告、专题总结、新闻报道等实用性文体,应该进入高考作文命题人的视野。
当前高考作文的评价机制、评价尺度,也给作文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干扰。所遴选出的高考“优卷”,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小文人语篇”。其强大的引导性、诱-惑力,不言而喻。纠偏,已迫在眉睫。
三.语文教师:走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教材编写与高考测评毕竟有专家们为我们把关;坚守课堂,突破求真,也许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摆脱困境与尴尬的最好选择。我们应拥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注重成绩,但决不做高考的奴仆。作文课堂教学不必紧跟高考,而应打开一扇窗,引入社会、时代的“凉爽的风”,让学生自由呼吸,为生命奠基。
作文课堂教学的舞台很宽阔,笔者也不揣鄙陋,以管窥之见,见教于大方。笔者在推荐阅读材料时注意“类文”的选编,所谓“类文”,即主题相近、结构相近或技法相近的一组文章。通过“举三”而“反一”,学生在通读此组文章之后,结合思考题,对某个主题、某种结构或某种技法,较为深刻地理解或较为熟练地运用。比如笔者曾在高三上学期向学生推荐了十个专题阅读:
1.解读英雄:触摸精神的脊梁
2.慎独修身:一门美丽的自修课
3.谦卑做人:和你一起低头找幸福
4.灵光顿悟:禅意是一种生活态度
5.守护良知: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
6.心怀悲悯:茫茫尘世的温暖手掌
7.贵族精神:平民时代追怀的优雅背影
8.知识分子: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9.弘扬孝道:不可迷失的生命反哺
10.评点时事: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
每个专题的阅读材料不是简单的文字杂烩,而是精心编选,按“素材套餐”、“美文展馆”、“作文看台”、“我来评说”、“实战演练”、“相关链接”等体例编制,致力于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课堂上,学生交流心得,碰撞思想,自由争鸣,真诚讲述,其乐也融融。
当前的高中作文课堂教学虽然受到课程、教材、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制约,尴尬的现状已成不争的事实,但只要不断突破与变革,我们必将迈入作文教学的“自由王国”。
【高中教学的尴尬现状及冷思考】相关文章:
计算机广告设计教学的现状及思考09-25
医患纠纷的现状及思考09-25
避免尴尬家访方式04-07
IT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09-22
乡镇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09-25
城市管理现状及思考09-25
巧妙回答面试尴尬提问03-21
逆向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09-22
普通发票管理的现状及思考09-25
基层党组织现状及思考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