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微生物名词解释期末总结
酶的活性中心 是指在酶蛋白分子中与底物结合,并起催化作用的小部分氨基酸微区。
中间产物学说 酶与底物先络合成一个络合物,此中间产物被看作为稳定的过度态物质,然后络合物再进一步分解,成为产物和游离态酶。
生长因子 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只需很少量。
培养基 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营养基质。 选择培养基 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化学、物理因素有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
鉴别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需肉眼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落的培养基。
基团转位 一类既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要消耗能量的一种物质运输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发酵 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好氧呼吸 在是有氧的情况下,微生物将底物彻底氧化,脱下的氢完整的呼吸链(电子传递体系)传给分子氧并生成水和产生大量ATP的过程。
种群(population)指有相似特性和生活在特定空间的同一生物种的所有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分。
群落 (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与它们的生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组成的一个自然体。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能对外来干扰进行自我调节。
土壤自净 土壤对进入其中的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能力,通过各种物理、生化过程自动土壤自净是有一定限度的,即自净容量。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称土壤自净。
土壤生物修复 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认为投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构建的特异降解功能菌投加到污染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转化,使土壤恢复其天然功能。
水体自净 河流(水体)接纳了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后,在物理的、化学的和水生物(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后得到净化,水质恢 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叫作水体自净。
分批培养 是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种在一个封闭的、盛有一定量液体培养基的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pH和溶解氧量,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结果出现微生物数量又少变多,达到高峰后又由多变少,甚至死亡的变化规律。
光复活现象 经紫外线照射的微生物,随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有一部分受损伤的细胞可恢复其活力。
灭菌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消毒 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从而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灭菌.
水活度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某溶液的蒸汽压(P)和纯水的蒸汽压(P0)之比,即 aw = P/P0
驯化 在工业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用含有某些污染物的工业废水筛选、培养来自处理其他废水的菌种,使它们适应该种工业废水并有效降解其中污染物能力的方法叫驯化。
半保留复制 首先DNA双螺旋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的氢键断裂,分离成两条单链,然后各自以原有的多核苷酸链为模板,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合成新的互补链,这样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与原来的DNA分子完全相同,故称之为复制。又因子代DNA分子的双链一条来自亲代,另一条是新合成的,故称为半保留复制。
DNA变性 当天然双链DNA分子在热、酸或碱等因素作用下,氢键被破坏,成为不规则的卷曲单链,称为DNA变性。
复性 变性DNA溶液经适当处理后重新形成天然DNA的过程叫复性。
基因突变:点突变,由于DNA(RNA病毒和噬菌体的R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被另一个或少数几个碱基对取代发生改变的突变类型。
诱变:指通过认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移码突变:由于DNA序列中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处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基因重组:两个不同性状的个体细胞的DNA融合,使基因重新组合,从而发生遗传变异,产生新品种的过程。
《微生物名词解释期末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
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普遍转导: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的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
局限转导: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接合:通过供体菌和受体菌完整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前者的部分DNA进入后者细胞内,并与其核染色体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降解性质粒:携带有降解某些复杂有机物的酶的基因,含有这类质粒的细菌,特别是假单胞菌,能降解复杂的有机物,尤其是一些有毒的化合物,如芳香族化合物、农药、樟脑、辛烷等,该类质粒一般按其降解的底物来命名,如樟脑质粒(CAM)、辛烷质粒(OCT)等。
质粒育种:将两种多种微生物通过细胞接合或细胞融合技术,使供体菌的质粒转移到受体菌体内,使受体菌保留自身的功能质粒,同时获得供体菌的功能质粒,从而获得了具有几种功能质粒的新品种。
基因工程: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在体外通过人工剪切和拼接等方法,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或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重组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扩增和表达,从而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限制性内切酶:指能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序列,并在其识别位点 或其附近切割DNA的一类内切酶。
假菌丝 当酵母菌进行一连串的芽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极狭小的面积相连,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成为假菌丝。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灭菌。
固定化酶,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
固定化微生物,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即成固定化微生物。
半保留复制:首先DNA双螺旋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的氢键断裂,分离成两条单链,然后各自以原有的多核苷酸链为模板,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合成新的互补链,这样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与原来的DNA分子完全相同,故称之为复制。又因子代DNA分子的双链一条来自亲代,另一条是新合成的,故称为半保留复制。
当天然双链DNA分子在热、酸或碱等因素作用下,氢键被破坏,成为不规则的卷曲单链,称为DNA变性。
变性DNA溶液经适当处理后重新形成天然DNA的过程叫复性。
基因突变:点突变,由于DNA(RNA病毒和噬菌体的R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被另一个或少数几个碱基对取代发生改变的突变类型。
诱变:指通过认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好氧活性污泥是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兼有少量厌氧微生物)与污(废)水中的有机和无机固体物混凝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絮状体。 菌胶团:所有具有荚膜或粘液或明胶质的絮凝性细菌互相絮凝聚集成的细菌团块。
好氧生物膜是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粘附在生物滤池滤料上或粘附在生物转盘盘片上的一层带粘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合群体。
厌氧活性污泥:由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与废水中的有机杂质交织在一起形成的颗粒污泥。
捷径反硝化,即通过限制充氧量(0.5~http://cankao.gcw818.com)和缩短曝气时间等条件,抑制硝化细菌生长,促使亚硝化细菌生长,迅速将氨氧化为HNO2后,随即利用有机物将HNO2还原为N2的过程。
某些微生物在好氧时能大量吸收磷酸盐合成自身核酸和ATP,并且能逆浓度过量吸磷合成贮能的多磷酸盐颗粒(异染粒和PHB)在体内,供其内源呼吸用。这些细菌称为聚磷菌。
堆肥化使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过程。
生物修复是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微生物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环境中的有毒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处理技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生物圈中的各种化学元素,经生物化学作用在生物圈中的转化和运动。
有机氮化物在氨化微生物的脱氨基作用下产生氨,称为氨化作用。
《微生物名词解释期末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有氧条件下,氨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成硝酸的作用,称为硝化作用。
在厌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将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和气态氮化物(N2和N2O)的作用,称为反硝化作用。
分子氮通过固氮微生物固氮酶系的催化形成氨,进而合成为有机氮化物的作用,称为固氮作用。
硫化作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硫细菌的作用将硫化氢转化成元素硫,再进而氧化成硫酸的过程。
在厌氧条件下,某些微生物利用硫酸盐作为末端电子受体还原成不被同化的H2S的作用,称为反硫化作用。这些微生物为硫酸盐还原菌,
菌落 在固体培养基上,由一个细菌繁殖起来的,由无数细菌组成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细菌集团。
由细胞质膜上的鞭毛基粒长出穿过细胞壁伸向菌体外的一条纤细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叫鞭毛,具有运动功能。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粘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封住,使细菌和外界环境有明显的边缘,这层粘性物质叫荚膜。
质粒: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细胞质遗传因子。 酶 是生物体内合成的一种具有催化性能的蛋白质,它是生物催化剂。
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的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因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微生物名词解释2017-04-09 20:54 | #2楼
B巴氏消毒法:由巴斯德发明的一种低温湿热灭菌法,一般在60~85℃下处理0.5h至1.5h,主要用于牛奶、果酒等液态风味食品的消毒。
B鞭毛:在某些细菌(大肠~)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运动器官。成分蛋白质。
B伴孢晶体:又称δ内毒素,是少数芽孢杆菌产生的糖蛋白昆虫毒素。
B包膜:包被在病毒核衣壳外由脂质蛋白质或糖蛋白组成的囊膜。
B包涵体:病毒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并能用光镜加以观察和识别的群体 。 B
或RNA)与蛋白质(Protein)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朊病毒)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B病毒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B半合成培养基:又称半组合培养基,指用天然原料加入一定的化学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B胞外酶:细胞内合成而在细胞外起作用的酶,包括位于细胞外表面或细胞外质空间的酶,也指释放入培养基的酶。
BOD:生化需氧量。在特定时间和温度下,微生物好氧过程中氧化一升污水中的有机物所需氧的毫克数。
B补体结合试验: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红细胞的特异抗体)是否发生溶血放映作为指示的一种高灵敏度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 COD: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便的间接
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有的有机物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C初次应答:首次用适量抗原注射动物后,需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即待免疫活性细胞增殖、分化后,才能在血流中检出抗体,抗体多为IgM,效价低,维持时间短的阶段
C初级代谢:一般将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C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
C操纵子:指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一系列紧密连锁的结构基因的总称。
C刺突:在包膜(envelope)表面有病毒膜蛋白质规则地排列着,似如形成某种形态学的单位,称此为刺突。
C差异毒力:抗生素对微生物或癌细胞的抑制、杀灭作用,与对机体损害的差异。
D单细胞蛋白:指那些工厂化大规模培养的、作为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的蛋白质来源的酵母、细菌、放线菌、霉菌、藻类和高等真菌等微生物的细胞。 D单克隆抗体:
D单功能营养物:只具有一种营养功能的营养物如光能。 D豆血红蛋白:一种红色含铁蛋白,通过Fe3+与Fe2+互变,维持一个微氧环境
D多重抗药性:是指某一微生物同时对两种以上的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所产生的抗药性,也成为多抗药性,这是由于多重 抗药性菌株的遗传物质带有编码产生不同抗药性的多种抗药性基因之故。
D代谢工程:微生物的代谢工程也叫做途径工程,指的是利用DNA重组技术修饰各种代谢途径(包括生物体非固有的代谢途径),提高特定代谢物的产量,设计合理的遗传休市战略、优化细胞神武学特性。
D堆肥化:又叫好氧堆肥化处理,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依靠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促进科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 D大肠杆菌指数:表示水,土壤,乳品,或清凉饮料直接或间接接受人,畜粪便污染程度的一种指标.
D典型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并以细胞数目的对数值做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划出的一条由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组成的实验曲线。 F分解代谢:是指微生物将各种营养物质有相对复杂的大分子降解为相对简单的小分子的过程。
F发酵:是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产生能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F分批培养: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集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生长;一次收获。 F防腐:是指在某些理化因子作用下,能防止和抑制威慑我那个屋繁殖的一种措施,它是防止食物腐-败、物质霉变。
F防腐剂:指天然或合成的化
学成分,用于加入食品药品颜料生物标本等,以延迟微生物生长或化学变化引起的腐-败
.
进行纯种分离和选择性培养,使其中未衰退的个体获得大量繁
殖,重新成为纯种群体的措施 F非特异性免疫: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先天就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抗原的天然抵抗能力
G固氮酶:由固二氮酶和固二氨还原酶相互分离的蛋白构成的复合蛋白。
G干扰现象: 有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抑制另外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干扰素:一种分泌到细胞外,其本身并不能直接杀灭病毒,而是通过诱导其他效应蛋白质产生抗病毒活性的一类蛋白质,本质是糖蛋白) G固体培养基:一类外观呈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G光复活作用:把经过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
G感受态: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 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生理状态
H 核心:指病毒核酸或病毒颗粒的中心部分,由单一核酸DNA或RNA构成,与蛋白质密切相接.
H核衣壳:病毒衣壳和病毒核酸的复合体.
H合成代谢:是指微生物将相对简单的小分子合成细胞组成物质的过程。
H恒浊培养: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调节流速,二是培养液浊度保持恒定连续培养方法。 H恒化培养:控制恒定的流速,是培养室中的营养物质浓度维持恒定,二是培养物保持某一恒定的生长速率。
H化疗:使用化学料机进行治疗叫做化疗。
H化学疗剂:指用于化疗目的化学物质。有抗生素、磺胺类
药物和种草药中的有效成分。 H活性污泥:是一种絮状污泥,主要是菌胶团形成菌,原生动物,有机和无机胶体以及悬浮物组成。人工培养、驯化获得。 H化能自养型:以无机的CO2
为C源,以氧化无机物产生能量,从而合成自身有机物的生物,如硝化细菌.
J接合:供体菌通过性毛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 片段传给受体菌,使得受体菌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J菌株表示由任何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者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后代; J菌毛:某些菌体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细、短、直、硬、多的丝状物。
J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或孢子繁殖的肉眼可见的孤立菌群
J菌落形成单位:把稀释后的一定量菌体通过浇注或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待培养后,每一个活细胞形成一个单菌落。
J菌群失调症: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在临床上发生菌群失调症或称菌群-交替症.
J 荚膜: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向细胞壁外分泌一层疏松透明、粘度极大的胶状物质.
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可增强致病力,但本身无毒。
J静息孢子:一种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
休眠细胞,富含营养物,能抵 御干旱等不良环境。
J 基础培养基:是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J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一些特殊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要求比较苛刻的某些异养微生物的生长,或用于富集或分离某种微生物。
J鉴别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培养后发生某种变化,从而区别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或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
J假酵母:只进行无性生殖的酵母菌。
J假菌丝:酵母菌经一连串芽殖后,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而以狭小的面相连的藕节状的细胞串。
J局限转导:通过部分缺陷型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J基团位移: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 J间歇灭菌法:一种适用于不耐热培养基的灭菌方法。一般将培养基放在100℃蒸煮15min,然后置37℃下过夜(诱使残留芽孢发芽),次日再重复蒸煮、过夜,如此重复3d 即可 J夹层培养法:先在培养皿底部倒一薄层不含菌的基本培养基,待凝,添加一层混有经诱变剂处理菌液的基本培养基,再浇一薄层,不含菌的基本培养基,经培养后,对首先出现的菌落用记号笔一一标在皿底。然后再向皿内倒上一薄层,第四层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再经培养后,会长出形态较小的新菌落,大多数是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J基因工程: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载体中,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者令生物表现出新的性状。 K抗生素:是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在低位生物浓度下选择性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K抗药性:是指微生物或肿瘤细胞多次与药物接触发生敏感性降低的现象,是微生物对于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抗性。
K抗毒素:将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对外毒素具有免疫的抗体
K抗原: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与相应的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 K抗原决定簇:
K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K空斑:人工培养的单层动物细胞感染病毒后,也会形成类似噬菌斑的动物病毒群体
K枯斑: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群体。
L磷壁酸(teichoic acid): G+细菌细胞壁结合在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LPS:脂多糖,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 3 部分组成。 L烈性噬菌体: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5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成为烈性噬菌体。
L类病毒:一类只含有RNA 一种成分,专心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毒。
L类菌体:根瘤菌侵入根毛达到根的皮层后,根瘤菌的皮层细胞迅速繁殖,形成膨大、形态各异、不能繁殖、有强固氮活性的结构 L类脂载体(细菌萜醇):含11个异戊二烯单位的C55类异戊二烯醇,通过2个磷酸基与N-乙酰胞壁酸分子相接
L连续加压蒸汽灭菌法:一种利用100℃以上的高温(而非压力)蒸气进行湿热灭菌的方法,用特制的耐压灭菌锅进行。广泛应用于培养基和各种物件灭菌。 L连续培养:在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地供给新鲜的营养物质,同时排除含菌体及代谢产物的发酵液,让培养的微生物长时间地处于对数生长期,以利于微生物的增殖速度和代谢活性处于某种稳定状态。
L类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外毒素,使其毒性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M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
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成为灭菌。灭菌常用的方法有化学试剂灭菌、射线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和过滤除菌等。
M免疫应答:发生在活生物体内特异性免疫的系列反应过程。从一个抗原刺激开始,机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表现出一定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效应的过程。
M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特性
M免疫反应性: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
M模式菌株:一个被指定为能代表一个种群的菌株,是活体标本 N拟病毒: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N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
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
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
PHB:聚-β-羟丁酸,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不溶于水而溶于氯仿,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 PHA:聚羟链烷酸,与PHB差异仅在甲基上,若甲基用“R”取代,就成了PHA
P普遍转导:噬菌体可以转导供体菌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的转导过程。
Q缺壁细菌: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产生少数缺细胞壁的种类,或是用人为的方法通过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人工缺壁的细菌。
Q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上的温和噬菌体的基因。
Q缺陷噬菌体:因为发生不正常切离而把插入位点两侧之一的宿主染色体组上的少数基因连接到生噬菌体DNA上(同时噬菌体也留下相对应长度DNA给宿主),通过噬菌体衣壳对这段特殊DNA的误包,就形成了局限转导能力的缺陷噬菌体 。 R人工主动免疫:
R溶源性:噬菌体基因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
产生的现象 。
R溶源菌:一类能与温和噬菌体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现有害影响的宿主细胞。
R阮病毒:一类只含有具侵染性的蛋白质分子的病毒。 R溶源转变: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使宿主获得了除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S始体:衣原体经过原体阶段后,原体在空气中传播,一遇到合适的新宿主,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在其中生长,转为无感染力的体细胞。
S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必需的但本身不能合成,需要从外界吸收的且需要量又很小的有机物质; 营养缺陷性:自身不能合成某种生长因子的的微生物的统称
S锁状联合:双核细胞构成的二级菌丝通过形成喙状突起而连合两个细胞的方式不断使双核细胞分-裂,从而使菌丝尖端向前延伸。
S噬菌斑: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使细菌细胞破裂死亡,连续重复感染使大量的细菌死亡,在培 养细菌的平板上,可以看到一个个透明不长细菌的小圆斑。 S双功能营养物:同时具有两种营养功能的营养物。eg.NH4+ S石炭酸系数:在一定时间内,某化学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同效的石炭酸(苯酚)的最高稀释度之比,称为石炭酸系数。一般规定处理时间为10min,供试菌为伤寒沙门氏菌。 S生长曲线:
S衰退: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的一系列生物
学性状发生量变或质变的现象。 T同步生长:是通过获得同步培养物的手段。使微生物细胞群体内的各个个体都处于同一细胞分-裂周期的特殊生长状态。 T梯度平板法:是定向筛选抗药性突变株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制备琼脂表面存在药物浓度梯度的平板,在其上涂布诱变处理后的细胞悬液,经培养后再从其上选取抗药性菌落等步骤,就可定向筛选到相应的抗药性突变株
T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
W微生物是指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数为单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肉眼可见的一类微小生物的统称
W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平衡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
W外毒素:病原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一类毒性蛋白质。
W温和噬菌体:指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具有溶源性不发生烈性裂解的噬菌体
W完全培养基: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W无菌动物:在体内外不存在任何正常菌群的动物
X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也就是可能致病的微生物啦,细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可能还是存活的。 X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有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X悉生动物:人为地接种上某种
或某些已知的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植物
X血清学反应:又叫免疫反应。传统的免疫学中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均采自于免疫后的血清而发生的反应
Y异形胞:蓝细菌特有的,只含少量藻胆素,不含藻蛋白,只含有光系统,不产氧气,能进行固氮作用 Y疫苗:
Y原体:衣原体生活史中,有一阶段具有感染力且细胞致密、不能运动、不生长、抗干旱、有传染力的细胞
Y衣原体为革兰氏阴性病原
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 Y芽孢:芽孢 :某些细菌生长
到一定阶段(稳定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遮光性强的特殊结构称为芽孢,前芽孢再到芽孢衣
Y亚病毒: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只含有一种病毒
Y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Y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的原始菌株
Y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细
胞叫原生质体,是一生物工程学的概念。动物细胞也可算做原生质体
Y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发生了丧失某种酶的合成能力的突变。
Z最低抑菌浓度: Z支原体
Z真酵母:具有有性生殖的酵母菌
Z真菌丝:酵母菌经一连串芽殖
后,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相连的横隔面积与细胞直径一致的竹节状的细胞串
Z真病毒:至少含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的分子病毒
Z转化(transformation):受菌体直接吸收供菌体的DNA片段而获得供菌体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Z转座子
Z转导(transduction):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
换与整合,使受体获得供体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Z质粒:一种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生活在健康动物个部位、数量大、种类稳定、一般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再次应答):在初次应答的课题下降期再次注射同种抗原进行免疫时,会出现一个潜伏期缩短、抗体以IgG为主,效价高,维持时间长的阶段 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明显差异的一大群菌株的总称
【微生物名词解释期末总结】相关文章:
微生物名词解释汇总09-23
环境工程微生物名词解释09-23
环境微生物学名词解释09-23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09-23
微生物工程名词解释重点整理09-23
电大商法期末考试小抄名词解释09-23
民法名词解释总结06-16
生化名词解释总结06-01
暖通总结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