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重点整理
【配体】
细胞外的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抗原、药物以及其他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都必须与受体特异结合,通过受体的介导作用,才能对细胞产生效应。这些信号分子,统称为配体。
【受体】
一种能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的生物大分子。位于细胞质、核质或胞内膜上的称为胞内受体。位于细胞膜上的称为膜受体。膜受体多为膜上功能性糖蛋白,也有由糖蛋白组成的,也有糖脂和糖蛋白组成的复合体。仅由一条多肽链组成的称单体型受体,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组成的称聚合型受体。膜受体在化学信号的传递、入胞作用、细胞识别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根据受体分子的结构和信息转导方式的不同,可将膜受体分为:离子通道受体,如N-乙酰胆碱受体、甘氨酸受体;催化受体,如 胰岛素受体、生长因子受体;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如 cAMP(环磷酸腺苷)和cGMP(环磷酸鸟苷)信使途径、磷脂酰肌醇信使途径、钙离子信使途径。
广义上,一个完整的膜受体包括:识别部位;转换部位;效应部位。
膜受体具有这些生物学特性:与配体结合的专一性;高亲和力;可饱和性;可逆性;信号的放大可将胞外信号放大,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
【被动运输】
细胞膜无需消耗代谢能(ATP)而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一种物质转运方式。分为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
【简单扩散】
细胞膜一种顺浓度梯度的不需要消耗细胞本身代谢能且也不需要专一的膜蛋白分子协助的穿膜运输方式。如:脂溶性物质(苯、醇、甾类激素以及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极性小分子(水、尿素、甘油)。
【协助扩散】
借助于跨膜蛋白顺浓度梯度进行物质运输而不消耗代谢能的方式称为协助扩散。
根据运输蛋白性质不同可分为:离子通道蛋白协助扩散(钠、钾钙离子),借助膜上由蛋白质围成的离子通道,使离子能迅速穿膜转运;载体蛋白协助扩散(单糖、二糖、氨基酸、核苷酸),借助膜上与特定物质运输有关的跨膜蛋白或镶嵌蛋白。
【主动运输】
细胞膜中特定的载体蛋白在消耗能量的条件下逆浓度梯度转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例如:钠离子-钾离子泵主动运输;钙离子泵主动运输;离子梯度驱动的主动运输(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
【胞吞作用】
是细胞将胞外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转运到胞内的方式。也称入胞作用。可分为;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吞噬作用】
细胞摄入大的颗粒,如微生物或细胞碎片,形成吞噬泡或吞噬体进行消化的过程。只存在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多型核白细胞等少数特化细胞中。
【胞饮作用】
细胞摄入液体和小溶质分子进行消化的过程,形成胞饮泡或胞饮体。大多数真核细胞都能通过胞饮作用摄入和消化所需的液体物质和溶质。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细胞通过胞吞作用摄入特定溶质大分子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其过程是在细胞膜特定的有被小窝区域进行,特定大分子与聚集于有被小窝的细胞表面受体互补结合,形成受体大分子复合物,然后有被小窝凹陷,从细胞膜上脱落成为有被小泡,进入细胞内。
【胞吐作用】
细胞内某些合成的产物和代谢废物由膜包围形成小囊泡,从细胞内部逐步移至细胞表面,小囊泡的膜与细胞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外,称为胞吐作用。如:溶酶体不能消化的残渣,细胞内合成的分泌蛋白、激素等。
【遗传密码】
mRNA分子中每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了合成的多肽链中的一种氨
基酸故称其为三联体密码或密码子,所有的六十四种密码子总称为遗传密码。
遗传密码的特征:方向性,密码子的阅读方向是与mRNA的合成方向或者mRNA的编码方向一致,即五碳端至三碳段;简并性,几种密码子可能代表同一种氨基酸;通用性,从病毒、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所使用的氨基酸编码方式是同一的;密码子是不重叠、不间隔、无标点符号的。
【常染色质】
常染色质直径约10nm,是均一疏松、螺旋化程度小、分散度大的染色质纤维部分,不易被碱性染料着色,折光性强,在电镜下呈浅亮区,多分布于核心的中央,少量分布于核仁内,主要含有单一序列DNA和部分重复序列的DNA,代表有活性的DNA分子部分,功能活跃,一定条件下可进行复制和转录。
【异染色质】
异染色质直径为20~30nm,是一种高度螺旋化、盘曲紧密的染色质纤维,染色后在光镜下呈色深的块状或颗粒状,多分布于核内膜边缘、核孔的周围,没有转录活性。
可分为:结构异染色质,指在所有细胞类型的全部发育阶段中都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由相对简单、高度重复的DNA序列组成,是异染色质的主要类型,包括着丝粒、端粒区的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是含有一系列重复序列的DNA,只在一定的细胞类型、一定的发育阶段凝集,并可向常染色质转变,恢复转录活性。
《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重点整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核小体】
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核心颗粒和连接部构成。核心颗粒是一个由H2A、H2B、H3、H4各一对组成的八聚体蛋白,DNA分子以146个碱基对长度在其表面缠绕1.75圈后,离开又去缠绕另一个八聚体1.75圈,连成一串。每个核心颗粒之间由60个碱基对的连接DNA相连,每个连接DNA上都结合一个H1分子。这样形成了核小体,横径约10nm,高6nm,呈扁圆形球状体。核小体为染色质的一级结构。
【细胞周期】
细胞经过生长和分-裂而完成增殖的全过程称细胞增殖周期,简称细胞周期。每一个子细胞经过生长增大,进行有丝分-裂,直至形成两个新子细胞的即刻为止,就是一个增殖周期。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结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细胞周期时间。
细胞周期可分为:间期和分-裂期。间期可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1期)、DNA合成后期(G2期);分-裂期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G1期是指前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到后一次分-裂的DNA合成期开始前为止的细胞生长发育阶段。细胞表现为:物质代谢活跃,呼吸旺盛,ATP迅速合成,mRNA、tRNA、rRNA的转录和蛋白质合成迅速进行,细胞体积增大,为进入S期做各种准备如合成DNA诱导物、DNA复制所需要的各种前体物等。G1期可塑性最大,只有G1期可供调节细胞的增殖速度。
S期的主要特点是开始并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利用G1期准备的物质条件复制DNA,使DNA含量增加一倍,同时合成一定数量的组蛋白,经核孔进入核,与DNA结合形成染色质。
G2期以DNA合成终止为开端,主要特征是合成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特殊蛋白质,染色质开始螺旋化、产生凝集和浓缩。
M期前期,细胞核膨大,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向细胞中央移动,中心粒周围出现放射状细丝形成星体,两中心粒之间出现纺锤丝,纺锤体与星体连接形成纺锤体。
M期中期,染色体更加致密、明显,有规则地排列在细胞两极间的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
M期后期,着丝粒纵裂,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牵引下向两极移动。
M期末期,两组子染色体已完全移向两极。染色体解螺旋,染色质、核仁、核膜重新形成,赤道板位置的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缢沟,逐渐加深,最后分成两个子细胞。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指一种遗传性状或疾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性质是显性的遗传方式(AD)。特点:显性基因无论是纯合还是杂合都能表现出其代表的遗传性状或疾病。可分为:完全显性遗传、不完全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不规则显性遗传。
【完全显性遗传】
指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所代表的性状或疾病像纯合子一样的
完全表现出来的遗传方式。代表:家族性结肠息肉症(FPC),短指症。
系谱特征:病人双亲必有一方患病;病人同胞一半正常一半患病;一般情况下连续传递;双亲无病而子女患病,只有突变而来。
【不完全显性遗传】
指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所代表的性状或疾病不像纯合子一样完全表现出来,其表现型或疾病性状处于中间状态的遗传方式。代表:软骨发育不全症。
【共显性遗传】
指一对等位基因上的两个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时,性状同时表达出来,不存在显性与隐性关系的遗传方式。代表:人类ABO血型。
【不规则显性遗传】
指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所代表的性状或疾病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的遗传方式。代表:多指(趾)。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指一种遗传性状或疾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性质是隐性的遗传方式(AR)。代表:先天性聋哑,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系谱特征:病人双亲表型正常,则均为携带者;病人同胞四分之三表型正常,四分之一患病,与性别无关;一般情况下无连续传递,往往是散发的;近-亲婚配会使发病率增高。
【X连锁隐性遗传】
指一种控制隐性性状或疾病的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上,随X染色体的行为而传递的遗传方式(XR)。代表:红绿色盲,血友病。
系谱特征: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双亲无病,则儿子可能发病,女儿不可能;女性为患者,则其父亲一定患病,母亲为携带者或患者;男性患者的男性亲属可能为患者。
【X连锁显性遗传】
指一种控制显性性状或疾病的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上,随X染色体的行为而传递的遗传方式(XD)。代表: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系谱特征: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但症状较轻;病人双亲中必有一方患病;男性患者的女儿全患病,儿子全正常;连续传递。
【交叉遗传】
《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重点整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指X连锁隐性遗传中,男性的致病基因只可能从母亲传来,将来也只可能传给其女儿,不存在男性向男性的传递。
【非整倍体】
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了一条或几条,是人类最常见的染色体畸变。其形成主要由于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不分离。染色体少一条或多条,称为亚二倍体;多一条或数条,称为超二倍体;染色体数量虽为二倍体,但有些染色体对的数目或结构偏离正常,有的增多、有的减少,而总数不变,称为假二倍体;核型中两对或以上的染色体数目有异常叫复合非整倍体变异。
可分为:单体型,即某号染色体减少了一条,细胞内染色体总数为45条;三体型,即某号染色体增加了一条,细胞内染色体总数为47条;多体型,即某号染色体增加了两条或两条以上。
【嵌合体】
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核型细胞系的个体。其形成主要由于受精卵在第一次或前几次卵裂时染色体发生了不分离,或者由于细胞有丝分-裂中、后期某条染色体未能进入子细胞核而使子细胞核内染色体少了一条。
【染色体结构畸变】
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和重接而形成各种类型重组的结果。有如下类型:
缺失,即染色体的部分片段丢失,包括末端缺失和中间缺失。 倒位,即一条染色体两处断裂,中间片段作180度倒转后再与两断段相接,使其基因排列顺序被颠倒者称为倒位。两断裂发生于同一臂,则是臂内倒位;两臂各发生一次断裂,使倒位片段含有着丝粒,则是臂间倒位。
易位,即从某个染色体断下的片段连接到另一个不同号染色体上。可分为:单方易位,即断裂发生在两条染色体上,仅有其中一条片段连接到另一染色体上;相互易位,即两条染色体各发生一次断裂,断片相互交换位置后重接,形成两条结构上重排的染色体;罗氏易位,即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其着丝粒区域断裂,两者长臂在着丝粒区域附近彼此连接形成新染色体,而两者断臂也可能彼此连接形成一条小染色体,含较少的基因,一般在以后的细胞分-裂中消失。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重点2017-04-09 20:52 | #2楼
1、医学细胞生物学:从细胞角度研究生命的发生与分化、发育与生长、遗传与变异、健康与疾病、衰老与死亡等基本生物学现象。以细胞生物学的原理与方法来研究人体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同疾病发生关系的原理
2、单位膜:生物膜在电镜下“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
3、被动运输:物质顺浓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输,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量,主要方式有简单扩散、离子通道扩散、易化扩散
4、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输,需要膜特异性载体蛋白的介导,需要消耗能量。
5、简单扩散:小分子物质通过膜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现象,不消耗细胞代谢能,不需要膜蛋白的协助,运输速度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和脂溶性,且与溶质浓度差成正比。
6、易化扩散:在特异性载体蛋白的介导下,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属于被动运输,具有选择性、特异性、饱和性。存在最大的转运速度,可被竞争性抑制剂阻断,也可以被非竞争性抑制剂破坏。
7、离子通道扩散:介导被动运输,对被转运的离子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多数不持续开放,受“闸门”控制。
8、协同运输:是一类由Na+-K+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
9、胞吞作用:质膜内陷,包围细胞外物质形成胞吞泡,脱离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可分为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10胞吐作用:又称外排作用或入胞作用。指细胞将合成的外输性物质和代谢废物,通过囊泡转运至细胞膜,与质膜融合后将物质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11 吞噬作用:细胞膜凹陷或形成伪足,摄入直径大于250nm的颗粒物质的过程,形成的小囊泡称吞噬体或吞噬泡。
12 吞饮作用:细胞膜凹陷,非特异性摄入溶质或液体的过程,形成的小囊泡称吞噬体或吞噬泡
13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细胞通过受体的介导摄取细胞外特异性蛋白质或其他化合物的过程,为细胞提供了可选择性、高效地摄取细胞外大分子物质的方式。
14 结构性分泌途径:一些外分泌性物质在内质网合成后,立即转运到高尓基复合体,经修饰、浓缩、分选后,装入分泌囊泡,转运至细胞膜,与质膜融合后将分泌物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15:调节性分泌途径:一些外分泌性物质在内质网合成后,贮存在特定的分泌小泡中,当细胞受到细胞外信号刺激时才启动胞吐过程,使分泌囊泡与质膜结合后,将分泌物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16 分子伴侣:能够帮助多肽链转运、折叠、组装的结合蛋白,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 17 糖基化:单糖或寡糖与蛋白质之间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糖蛋白的过程。
18 N-连接糖基化:寡糖与蛋白质天冬酰胺残基侧链上的氨基基团的结合,称为N-连接糖基化。
19 O-连接糖基化:寡糖与蛋白质多肽链中丝氨酸等氨基酸残基侧链的OH结合,称为O-连接糖基化。
20 信号肽:由信号密码翻译而出,由16~26个疏水氨基酸组成,位于肽链的氨基端,引导核糖体与内质网结合。
21 信号识别颗粒:存在于细胞质内,由6种多肽亚单位和小的细胞质RNA组成,其化学本质是RNP。
22 内体性溶酶体:由高尓基复合体芽生的运输小泡和经由细胞胞吞(饮)作用形成的内体合并而成。
23 吞噬性溶酶体:由内体性溶酶体与来自细胞内外作用底物相互融合而成。
24 自噬性溶酶体:内体性溶酶体的作用底物为内源性物质(衰老的细胞器、糖原、脂类等),则该溶酶体为自噬性溶酶体。
25 异噬性溶酶体:内体性溶酶体的作用底物为外源性物质(细菌、异物、坏死的组织碎片等),则该溶酶体为异噬性溶酶体。
26细胞膜的流动性:是细胞膜的基本特性之一,也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其流动性主要是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流动性
27 导肽:将被输入线粒体的蛋白的N末端有一段20~80的氨基酸序列,多是由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组成,这段序列具有识别、引导蛋白从特定的位点进入线粒体的作用,称为导肽。 28 亲核蛋白:是一类在细胞质中合成,需要或能够进入细胞核发挥功能的蛋白质。 29 核定位信号:通常亲核蛋白含有4~8个氨基酸组成的特殊序列来保证整个蛋白质能够通过核孔复合体被转运到核内,该序列称为核定位序列或核定位信号。
30 核骨架: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除核膜、染色质、核仁外的部分,是一个以非组蛋白为主构成的纤维网架结构。
31 马达蛋白:是介导细胞内物质沿细胞骨架运输的蛋白,它可分为动力蛋白、驱动蛋白、肌球蛋白。
32 细胞连接:机体同一组织内或不同组织间通过相邻细胞表面的特化和细胞间隙所形成的最基本、最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33 细胞黏附分子:是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类跨膜蛋白,是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结合并起黏附作用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
34 细胞外基质: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空间的分泌蛋白和多糖构成的精密有序的网络结构。 35 蛋白聚糖:由氨基聚糖(除透明质酸外)和核心蛋白共价结合形成的高分子复合物,是一种含糖量极高的糖蛋白
36 第一信号:由细胞分泌、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它是细胞通讯的信号,称为第一信号。
37 第二信号:受体被激活后在细胞内产生、能介导信号传导的活性物质。
38 膜受体:镶嵌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由与配体相互作用的细胞外域、将受体固定在细胞膜上的跨膜域和起信号传导作用的胞内域三部分构成。
39 胞内受体:是DNA结合蛋白,可与来自胞外的亲脂性小分子甾类激素等结合,作为转录因子与DNA顺式作用原件结合,调节基因的表达。
40 蛋白激酶:是一类磷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将ATP的磷基转移到底物特定的氨基酸残基上,使底物磷酸化,是胞外信号引起细胞效应的一个重要环节。
41 细胞决定: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发生可识别的分化特征之前就确定了未来的分化命运,只能向特定方向分化的状态。
42 细胞分化:由受精卵开始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之间逐渐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43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条件下发生的生理功能衰退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形态发生变化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44 细胞死亡:是细胞生命现象不可逆的停止及细胞生命现象的终结。
45 细胞坏死:在外来致病因子作用下,细胞生命活动被强行终止所致的病理性、被动性的死亡过程。
46 细胞凋亡:在特定信号的诱导下,细胞内的死亡级联反应被触动所致的生理或病理性、主动性的死亡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重点整理】相关文章:
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09-23
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09-23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03-20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09-23
微生物工程名词解释重点整理09-23
医学遗传学B层次重点名词解释总结09-23
淘宝重点名词解释09-23
马原名词解释整理03-03
药学英语名词解释整理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