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问答
名词解释: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 大利。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现世思想,来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以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武器是人文主义。这一运动猛烈地冲击了教会神权统治,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科学领域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马基雅维利: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1469出生于佛罗伦萨。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长官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1513年由于美第奇家族复辟,被捕。著有代表作《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麦哲伦: 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作航海探险。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然后横渡太平洋。虽在菲律宾被杀,他的船队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被认为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
教皇子午线: 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加尔文教: :16世纪瑞士宗教改革由加尔文创立的新教。加尔文教以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作为其宗教理论,加尔文同路德一样,主张信仰得救,圣经权威高于教皇权威,但比路德更激进,在其著名宗教理论著作《基-督教原理》中提出“预定论”,自创世以来,就把世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选民”和“弃民”的区分,就看人在现实的成功与失败。这种预定论以宗教学说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鼓舞了新型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因而得到广泛传播。 至尊法案: 1534年3月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为加强王权,使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支柱,亨利八世改革教会。1533年,他公开和罗马教皇决裂,下令禁止向教廷缴纳岁贡。1534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内容是: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唯一的最高首脑,对一切宗教事务具有最高的权力,可以任命教会的各种教职,将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由国王来审判教徒,镇-压“异端”,改革教会,不承认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力。改革后的教会称为英国国教。国教成为都铎王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
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统治的政变.詹姆斯二世即位以后,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引起普遍不满.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党和托利党
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1688年11月,在国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皇逃往法国.1689年2月6日,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政变之后,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开明专制: 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各种反抗斗争迫使德国、东欧和南欧的一些封建的邦国的专制君主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统治方式。在某些方面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采取某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开明”措施,同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也采用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如限制强迫加入行会、削弱农奴制,宗教上实行宽容政策、改进司法制度以及表面上接受一些启蒙思想等。
托马斯.杰斐逊: 美国独立革命运动的一位积极领导者和组织者,著名的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赞同废除奴隶制度。1778年成功地通过禁止输入奴隶的法案。1779年起任弗吉尼亚州州长。后出任美国第一任国务卿,是他组建了美国国务院。建立和领导民-主共和党,与联邦党相抗衡,对日后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后当选美国第3任总统。 独立宣言: 英属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美国独立的纲领性文件。由杰斐 逊等五人起草,杰斐逊执笔,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该文件阐释了资 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列举了英王压迫北美人民的暴行,从而深刻 揭示了北美独立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宣布北美殖民地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解除 与英国的一切从属关系。宣言反映了北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了反英独立斗争 ,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也产生了深远影响。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独立日。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问答》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791年宪法: 法国大革命初期通过的君主立宪制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由制宪议会于1789年7月着手制定,1791年9月生效。宪法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宪法体现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行政权归世袭国王,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掌握,实行司法独立。公民有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仅限于积极公民。1791年宪法是基本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它以宪法的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拿破仑法典:法国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的民法典。由拿破仑主持制定,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施。法典是法国革命胜利成果与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它宣布保护私有财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否定封建等级特权,规定所有公民平等,都享有民事权利;确认了革命期间对封建贵族及教会土地的剥夺;把大革命的形成中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契约自由等原则。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成为欧美各国民法的范本。 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胜利后建立的工人政权,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发动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28日公社宣告成立。公社打碎了旧国家机器,进行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实验:废除资产阶级常备军,代之以人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建立了由选举产生的治安委员会取代警-察局;通过了政教分离法令;废除议会制,实行立法、行政合一的公社委员会制;采取措施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成人民的主宰。在经济和文教方面,实行了许多旨在保护工人利益的措施和改革。但公社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农民结成联盟,没有及时向凡尔赛的梯也尔反动政府发动进攻等。在凡尔赛政府勾结普军的猛攻下,于5月28日被镇-压。马克思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克里米亚战争:1853至1856年俄-国与英法土联军之间的战争.因主战场在克里米亚,故名.又称克里木战争.19世纪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加深了与英法之间的矛盾.1853年,俄-国出兵摩尔
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引发战争.结果俄-国惨败,与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受到严重打击,同时加深了国内农奴制危机.
俾斯麦:德意志帝国宰相.1847年任普鲁士联合邦议会议员,以极力维护容克阶级利益而闻名.1848年德国革命时期反对革命.1859年任普驻俄公使,1861改任驻法公使.1862年因宪法纠纷出任普鲁士宰相,主张铁血政策,以武力和强权统一德意志。先后赢得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和1870至1871年普法战争,最终统一德国。
普法战争:法国和普鲁士进行的欧洲争霸战争。1870年7月,战争以法国-军队的进攻为开始。9月,双方在色当进行会战,法国-军队惨败,拿破仑三世率领10万法军投降,法兰西第二帝国崩溃。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1871年5月,双方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普法战争使德意志最终实现统一,但也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加里波第:意大利民族独立运动领袖。1833年加入青年意大利党。1859年法撒奥战争爆发,应撒丁首相加富尔的请求,回到意大利。1860年,加里波第率军先后征服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随即将征服的土地合并于撒丁王国,使意大利基本得到了统一。1866年,他率领志愿军参加奥意战争,通过这次战争使威尼斯并入了意大利。加里波第毕生为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宪章运动:工人阶级最早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之一,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1834年,英国新国会颁布新的济贫法,实行残酷压迫工人的习艺所制度,英国先进工人开始了争得普选权等政治权利的斗争。1836年6月成立的伦敦工人协会成为斗争的组织中心。它于1838年5月公布了包括实行普选权等六项具体要求的请愿书。又称人民宪章,宪章运动由此得名。从1939年到1948年,宪章运动以人民宪章征集签名的形式,举行集会和示威,先后掀起三次斗争高-潮。1848年后,随着英国经济的繁荣,宪章运动逐渐销声匿迹。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问答》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第一国际: 即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是第一个联合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政治组织。1864年成立,总部设在伦敦(1872年移至费城)。马克思起草的《成立宣言》与《临时章程》奠定了它的政治,组织基础》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和实际领导者。它团结欧洲各国工人,组织和领导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同时,第一国际内部还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工联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斗争。1876年自行宣布解散。第一国际在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压迫,维护工人的政治与经济权利的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欧美的传播。
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成立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1847年在伦敦召开的正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规定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无产阶级,无私有制的社会。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同盟纲领,产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1852年11月17日,同盟宣告解散。 共-产-党宣言:1848年 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1848年2月在伦敦出版。《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后来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迪罗主义: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制度。考迪罗在拉丁语中意为“军事首领”或“领袖”,泛指拉美各国的军事独裁者。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与依靠暴-力维持其统治。在拉美各国独立初期,考迪罗大多是独立战争时期的领袖,后来多为军官出身或某一地主集团的首领。考迪罗主义对拉美各国具有诸多负面影响。
江华条约:1876年日本同朝鲜在江华岛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韩日修好条约》。1875年9月,日舰“云扬”号驶近汉城附近的汉江河口,江华府的炮台发炮警告。日舰开炮击毁
了炮台,并派陆战队登陆袭击。1876年,日本以此为借口,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条约规定:朝鲜向日本开放釜山、元山和仁川三个港口;日本仔汉城设使馆,在各开放港口派驻领事;日本人在朝鲜享有领事裁判权。《江华条约》是朝鲜开始沦为日本的半殖民地。 英国东印度公司:17~19世纪英国政府特许设立的贸易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00年成立。公司不仅有贸易独立权,还有代表政府订立通商条约或合约的权利,有权发动战争、建立堡垒、筹建军队、审判公司官员等,拥有政治和军事权利。英国政府曾依靠该公司在印度的财产和武装,对缅甸、阿富汗及其他亚欧国家发动掠夺战争。1858年撤销。
世界近代史 大二上册名词解释2017-04-09 13:35 | #2楼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
葡萄牙和西班牙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葡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而大动干戈,互不相让。1493年5月,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发布训谕,规定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处,自北极至南极划一条线,区分西、葡的势力范围。1494年6月,两国据此正式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并同意将此线西移至西经43°40'。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后,两国在太平洋再起冲突,并于1529年签订《萨拉戈萨条约》,规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处划一线,线的东西两侧分别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两项条约,揭开了欧洲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序幕。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使文艺复兴时代成为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灿若群星的时代。
马基雅维里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律师家庭。曾长期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外交、军事等要职。因涉嫌反对美第奇家族而被逮捕,不久获释,归隐乡下开始著书。1513年,代表作《君主论》问世。全书26篇,主要论述为君之道。通过对历史和时事的分析,具体说明君主应具备的条件和才能,以及治理国家的策略。明确指出,要使国家统一,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无限君权、并掌握强大军队的君主政权。他主张君主应把国家利益放首位。君主为达到政治目的,可以背弃信义、不择手段。在他看来,政治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他的政治学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祖国 1
统一的愿望。他所提倡的政治权术及强权政治,为取得政权后的资产阶级所利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成为法西斯推行独裁统治的理论根据。
美第奇家族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著名家族。靠经营商业、工业,15世纪成为欧洲最大的银行家之一。13世纪起就参加佛罗伦萨政府。1434年控制佛罗伦萨政权,成为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无冕之王。1494年美第奇家族因平民起义出亡。后来依靠西班牙军队的支持,恢复了对佛罗伦萨的控制。当再度被逐后,1530年又在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保护下返回佛罗伦萨,并使佛罗伦萨成为公国,1569年该家族取得大公头衔,建立托斯卡纳大公国。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的统治至1737年结束。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神圣罗马帝国
欧洲的封建帝国(962—1806)。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最大疆域,除德意志本土外,还曾包括意大利北部、中部、捷克、瑞士、奥地利等。11—12世纪,皇帝与罗马教皇围绕主教继任权而激烈争斗,互不相让。13世纪起,德意志境内形成许多独立的领地。皇帝仅统辖直属领地,对那些割据一方的封建王公失去了控制。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正式确认皇帝须经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皇权衰微,因此帝国实际上已成为徒具虚名的空壳。意大利、瑞士先后独立。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后,帝国进一步分崩离析。18O6年8月,拿破仑一世强迫皇帝弗兰茨二世退位,帝国最终灭亡。
马丁·路德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基-督教路德宗的创始人。生于矿业主家庭。早年就学于马格德堡和爱森纳赫大学, 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并任神学教授。1517年10月31日公布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后又连续发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等论文。其主要信条是: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的虔诚的信仰,而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涉;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一手制定的神学,主张每个教徒都可以读《圣经》。据此建立的所谓廉俭教会,符合市民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也得到某些力图夺取教会财产的封建诸侯王公的支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着教会统治的根基。1521年5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宣布马丁·路德为异端。路德更名换姓,躲到萨克森选侯隐藏起来,期间将《圣经》译成德文,此举为德国语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九十五条论纲》
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17年1O月3O日起草的论证赎罪券功效的提纲。路德提出,教皇没有免除人的罪恶的权力,免罪权在上帝,因此赎罪券可以免罪的说法是错误的。其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对天主教关于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 2
才能赎罪的说教予以公开的否定,因而被社会各阶层广为接受,从而引发了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沃姆斯敕令
1521年4月,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姆斯城帝国议会上颁布的一项敕令,其主旨在于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马丁·路德及其教义。路德本人也应召与会,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辩论。皇帝的代表在会上宣读教皇的关于开除路德教籍的敕令,并要求帝国议会宣布把路德置于法律保护之外,禁止传播路德的说教。路德据理力争,拒不悔罪。后避入萨克森选侯腓特烈的瓦特堡。
闵采尔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激进改革活动家,德国农民战争的组织者和杰出领导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出身于小手工业者家庭。1506年入莱比锡大学攻读神学,获博士学位。1517年开始追随路德,但后来他的不满于路德的保守态度而与之分道扬镳。1521年11月他写了《布拉格通告》,主张尘世上应取消压迫和剥削,实现人人平等。之后,他开始对教会的“圣礼”改革,进行反对罗马教廷的宣传。在他的鼓动下,德国于1524-1525年间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他的宗教理论直接抨击了基-督教的主要论点。他的政治纲领是通过暴-力推翻封建主的统治,建立“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社会成员的国家政权的社会”的“千年天国”。他把人民摆脱剥削压迫的革命作为首要任务,领导了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农民起义。1525年5月,起义军失败,闵采尔被俘壮烈就义。 奥格斯堡和约
德意志新教诸侯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缔结的和约。德国农民战争后,德皇及拥护德皇的天主教阵营为一方,在宗教改革中获得教会土地的所谓新教诸侯为另一方,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几度兵戎相见。1555年,经谈判,德皇与诸侯在奥格斯堡签订条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的原则;1552年以前为新教诸侯夺去的天主教会的财产,不再退还;确立路德派新教的合法地位。此约的签订,暂时中止了新、旧教诸侯之间的战争,但进一步扩大了诸侯的权势,也加重了德国的分-裂局面。
加尔文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教创始人。法国人。曾研习神学、法律。致力于宗教改革。1534年,因法国政府迫-害新教徒,逃往瑞士巴塞尔。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系统阐述新教神学理论,否认罗马教皇的权威,是宗教改革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1541年后长期定居日内瓦,创立加尔文教。和路德有相似之处,他也认为“信仰耶稣即可免罪”,人们要想得救,只能靠自己的笃信。但他比路德更为激进,提出了“预定论”的神学学说。“预定论”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在加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加尔文教也在欧洲各地广为传播。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他反对再洗礼教,并亲自参与对该教派的迫-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也极力反对。其著作还有《教义问答》、《论教会改革之必要》等。
英国国教会
即英国国教。英国通过宗教改革而创立的新教会。它把天主教的拯救灵魂的教义与路德新教的信仰得救的教义结合起来。解除罗马教廷对英国教会的控制,确立英国国王在教会的最高首脑地位,教会则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用英语作礼拜,教区以行政区划确定。但主要教义与天主教没有重大区别,主教职位和豪华的宗
教仪式仍被保留。
耶稣会
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罗耀拉创建于巴黎,1540年获罗马教皇保罗三世批准。该会旨在重振罗马教会,维护教皇的权威。会长由选举产生,对各地耶稣会有绝对统治权,故有“黑衣教皇”之称。会内有严格的纪律,会士必须绝对服从会长和教皇,立绝财、绝色、绝意三誓愿。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地为天主教服务。16世纪以后耶稣会的活动扩展到亚、非、美洲。耶稣会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来中国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抹下浓重的一笔。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葡、法、西等国曾先后取缔耶稣会,后又得到恢复,并发展为天主教最大的修会。
收复失地运动
亦称雷康吉斯达,西班牙文“再征服”的意思。公元8至15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驱逐阿拉伯人,收复失地的斗争。8世纪阿拉伯人占领西班牙之后,在西班牙北部海岸地区和山区逐渐形成阿斯都里亚王国、雷翁王国、卡斯提王国、阿拉冈王国等基-督教小国家。他们不断地向阿拉伯人进行斗争,收复被占领的土地。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斗争的主力军,领导权掌握在国王和贵族手中。1212年,卡斯提等国联军在多罗萨重创占领军。到13世纪中叶,半岛大部分地区光复。1249—1251年葡萄牙实现了领土的统一。1479年卡斯提和阿拉冈合并,建立西班牙王国。1492年西班牙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岛上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结束了长达七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
根特协定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南北各省代表于1576年11月8日在根特城订立的协定。宣布恢复尼德兰的统一和各城市原有的特权,废除西班牙总督阿尔伐颁布的迫-害异端没收财产的一切决定,决定各省联合,共同驱逐西班牙统治,但没有具体行动计划。这是一个保守的协定,尼德兰独立、宗教信仰自由和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丰臣秀吉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统一全国的武将。生于尾张中村,农民出身。为织田信长的部将,统一战争中负责经略西国,屡建战功。1573年在攻占浅井长政领国的战争中,功劳卓著,由此跻身于大名之列。1582年信长死后,继承其地位。1585年天皇授他关白职,次年任太政大臣。经过多次战争,于1587年平定九州,1590年基本完成了统一日本的大业。曾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中央集权,强化封建统治。发布《刀狩令》,没收农民所持兵器;实行“太 检地”,控制土地;统一度量衡;奖励对外贸易;限制天主教传布。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日本统一。1592年让关白位与其养子秀次,自称太阁。丰臣秀吉对外扩张,企图征服朝鲜,入主中国,称霸亚洲。1592年和1597年两度侵略朝鲜,均遭失败。国内矛盾随之尖锐,丰臣秀吉忧忿成疾,于1598年8月在伏见城(桃山)死去。
沃尔波
罗伯特·沃尔波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正式首相。他出身于一个辉格党乡绅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1701年当选议员。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处事精明,能言善辩。曾先后担任国防大臣、海军司库、主计大臣、财政大臣等职务。1720年,南海泡沫丑闻爆光,政府陷入危机,沃尔波临危授命,重任主计大臣。他采取果断措施,很快克服危机,稳定了政局。他的才能得到了王室的赏识,1721年,升任首席财政大臣,全面主持政府工作。自沃尔波以后,英国形成了由财政大臣
出任首相的惯例。沃尔波在担任首相的21年的时间里,加强了下院的作用,形成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制度。1742年,政府提出的抗-议行贿的“选举请愿书”被下院否决,沃尔波被-迫辞职,并开创了内阁首相在失去下院支持时应当辞职的宪法先例。
南特敕令
1598年4月13日,法王亨利四世为彻底平息宗教纷争,安定国内秩序,在南特城颁布的一项敕令。是胡格诺战争结束后天主教集团和胡格诺派缔结的妥协性和约。规定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承认胡格诺派教徒享有信仰自由。允许他们在除巴黎以外的许多地方举行礼拜仪式;胡格诺教徒享有担任官职的权利,有权召集自己宗教会议和政治集会。敕令附有一项秘密条款,即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约二百个设防城堡,时限8年。南特敕令是西欧第一个对异教宽容的条例。但南特敕令遭到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激烈反对。1685年被法王路易十四完全废除。 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发生的最后的一次全欧冲突,也是18世纪英国和法国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规模最大的一次较量。战争的一方是英国、葡萄牙、汉诺威、普鲁士和某些德意志邦国;另一方是法国、俄-国、瑞典、萨克森、奥地利和大多数德意志邦国。1756年,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不宣而战入侵萨克森,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霸权的七年战争正式爆发,这场战争遂演变成英、法两大同盟集团争夺殖民地的国际战争。弗里德里希二世利用反普鲁士各国政治、军事的弱点和错误,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1759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英国在海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763年,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和《胡贝尔茨堡和约》。普鲁士成为欧洲大国中的强国,法国在战争中大伤元气,失去了殖民地和海上优势,英国则从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夺得海上霸权和更多的殖民地。英法之间长达近百年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以法国的失败告终。
三十年战争
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主战场在德意志。一方为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受到荷、英、俄等国支持。另一方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受教皇和波兰支持。实际上双方都是出于扩大权力和领土的需要。1618年5月发生在捷克的“掷出窗外事件”是战争开端,战争分为捷克、丹麦、瑞典、法国等不同阶段持续进行。1848年双方缔结《威斯特发里亚和约》,战争以天主教诸侯国一方的失败而告结束。战争使德意志遭受空前浩劫,人民饱受灾难,进一步加深了国家的分-裂。
农奴制第二版
早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德意志的农奴制就开始瓦解,农奴逐渐摆脱农奴身份而变为自由农民。然而到了16世纪,由于三十年战争对德国经济的摧残和农民战争的被镇-压,而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又需要大量的农产品,德意志地主为了取得充足的劳动力,又采取了农奴制生产方式生产粮食,使德意志农民又下降到农奴的地位,农奴制得以恢复,这种情况被恩格斯称为是“农奴制第二版”,尤其在北德意志和东北德意志。农奴主采取了残酷的剥削压迫形式,农奴被剥夺了大部分自由。 古斯塔夫·阿道尔夫
瑞典的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1611年登上王位。他针对瑞典人口稀少,资源短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经济上,引进外资和外商,以金属开采发展军事工业。在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制定严格的纪律,改进作战方法,引进先进的战略战术。古斯塔夫的改革成效显著,从而在很短的
时间内,使瑞典一跃而成为欧洲的强国。
洛克
英国著名哲学家。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士的学说,建立并论证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知识起源于感觉”的学说。反对天赋观念说,坚持认为心灵本是一张白纸,后天获得的经验是认识的泉源。但又认为除来自外界的感觉外,还有为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内部经验或“反省”。在政治思想上,反对“君权神授”的专制主义封建制度,拥护君主立宪和代议制度,提出分权说。倡导自由和宽容,强调国家的任务是保护私有财产。在经济上,提出劳动(包括经营在内)创造使用价值和地租来自剩余劳动的学说。在教育上主张培养具有“文雅态度”“善于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主要著作有《政府论》、《教育漫话》、《人类理解论》等。 德尼·狄德罗
法国卓越的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主编。1713年,狄德罗出生在法国郎格尔。在巴黎接受过大学教育,结识了卢梭,并成为好朋友。1745年,狄德罗被聘请编撰《百科全书》。他不仅承担了大量的组织、编辑、审校工作,而且为该书的哲学、社会理论、美学和工艺撰写了一千多篇文章和条文,并监制了三千多幅插图,从第一卷出版到最后一卷的发行,历经21年的时间。狄德罗几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狄德罗还是位多产的作家与哲学家,写了许多哲学著作,大胆地向上帝的权威进行挑战,其无神论思想触怒了统治阶级,为此,他曾经屡遭被捕但矢志不渝。他的小说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还是出色的艺术批评家和美学理论家,并为戏剧、绘画和美学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巴布尔
莫卧儿帝国开国皇帝。巴布尔原是中亚细亚的人,是帖木儿的第六代子孙。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文学艺术。最初率领军队占领了喀布尔,并以此为根据地,不断扩充人马,势力日渐强大。16世纪初,曾四次率军攻入印度。印度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和众多的人口,使巴布尔决心在印度大陆建立一个帝国。1526年,他率领军队与德里素丹激战于帕尼帕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久,统一了印度的北部,自称是“莫卧儿”,人们把他建立的帝国叫做“莫卧儿帝国”。巴布尔在48岁死去,到他的孙子阿克巴统治时,除南印度外,整个印度大陆几乎统一。 尼德兰革命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1609年)。16世纪的尼德兰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宗主国西班牙在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奴役专制,严重地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卡尔文教会不断兴起,阶级结构的变化,激起了尼德兰民族意识的觉醒。1566年8月11日,弗兰德尔爆发了由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参加的破坏圣像运动的起义,揭开了尼德兰革命的序幕。1572年北方诸省举行大起义。8月,威廉(奥伦治的)被推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的布鲁塞尔也爆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构。1576年11月,南北各省代表缔结《根特协定》,恢复了尼德兰的统一。以荷兰为首的北方各省和南方的部分城市于1579年1月23日结成乌特勒支同盟,奠定了北方共和国的政治基础。1581年7月26日,奥兰治亲王宣布废除正式脱离西班牙而独立,成立联省共和国,简称荷兰。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问答】相关文章: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最新版09-23
名词解释2世界近代史09-23
近代史整理名词解释08-31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09-23
美国外交名词解释问答09-23
古生物名词解释部分问答09-23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问答提纲09-23
世界电影流派名词解释09-23
世界现代设计史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