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增收>《肥城市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

肥城市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11-19 16:13:35 增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肥城市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期,我与市农业局、林业局、经管办等农业系统的部分同志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近年来肥城市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关于肥城市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

历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肥城市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努力做到以“三化”解“三农”,以“三化”促发展,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该市先后获得全国新农村建设明星市,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一、推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做法

(一)培植特色产业,提升农业层次。瞄准农产品高端市场和国际市场,实施了农业“有机化”战略,把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放在了有机蔬菜、肥城桃、林业和奶业生产等重点上,一个产业一条线,一个班子抓到底,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目前,全市形成了10多万亩有机蔬菜、10多万亩绿色肥桃、10万亩优质“两菜一粮”、10万亩绿色干鲜果品、10万亩速生丰产林“5个10万亩”的特色种植格局。一是科学规划布局。聘请高层专家分别编制了重点产业的发展规划,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农业产业的规模特色优势日益显现。特别是有机蔬菜这一产业,自2003年以来,新增面积12.8万亩,总面积达到了15.1万亩,95%以上经过加工出口到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增加农民收入5亿多元。二是构建产销体系。坚持以市场化手段谋划发展,以工业化思路运作农业,突出发展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市场两大重点,着力打造名牌农产品,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构建起了以有机菜为主的瓜菜加工,以肥城桃为主的果品加工,以猪鸡为主的畜禽加工,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油加工,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木材加工五条农产品加工体系,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有绿龙、安东、银宝、汇源、六和5家,省级龙头企业有绿源、永大、佳禾3家;健全完善专业批发市场10余处;在工商部门注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商标200多个。其中: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商标25个,农业加工品注册商标180多个。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75%以上,带动16万户农民群众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三是完善经营机制。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鼓励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他们联起手来共闯市场,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探索推行了“土地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的股份合作社模式,即:群众以土地入股,每亩为一股,根据土地级差每股股本金为400-600元,入社群众总收入由股本金、“工资”、红利三部分组成,即出地有股金、干活有工资、年底按股分配红利。在不改变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收到了

土地规模经营、保证农产品质量、壮大集体财源、解放农村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多重效应。截止目前,全市共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20多个,其中瓜菜、林果、畜禽、农机等专业合作社210个,专业协会72个,各类农副产品运销服务组织330多个,共拥有会员13000多个,带动农户51000户,占全部农户的1/3。

(二)推进科技进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近年来,他们充分发挥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科技推广,送技术进农家、到田头。2017年,在全市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年”活动,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力度,提高了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近年来,先后引进蔬菜、果树、畜禽新品种100多个,特别是大力引进全国的名优特桃品种30多个,培育出肥桃早红、胭脂红、署红和肥桃王子4个肥城桃新品系,实现了“四季有桃”。推广了病虫害综合防治、配方施肥、果品套袋、奶牛高产配套实用技术40余项,普及率达90%以上。同时,以实施国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生猪科技入户工程为契机,大规模、全方位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近年累计培训农民9.8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边院镇柳林村村民张勇种植有机荷兰豆60多亩,往年对防治斑潜蝇没有好办法,亩产仅260公斤;今年用上黄板诱杀害虫技术后,亩产提高到310公斤,60亩增收近2万元。

《关于肥城市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统筹城乡发展,拓宽增收渠道。近年来,肥城市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依靠发展二三产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发展劳务经济,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在发展二三产业上,按照“整合资源要素、放大产业优势、创新体制机制”的思路,突出了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改革改制、科技创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六个重点。重点培植的电力能源、冶金机械、精细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90家;以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通讯和房地产业为主的服务业蓬勃兴旺。二三产业的加速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在小城镇建设上,坚持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农村为腹地,统筹互动、梯次相连、布局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增强了对经济发展的承载拉动功能,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向小城镇聚集。近年来,仅进城居住就业的农民就达8万多人。在发展劳务经济上,以实施“阳光工程”为契机,充分发挥“建安之乡”的优势,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扩大劳务输出领域,加快转移步伐。目前,务工经商、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市常年务工经商农民达到了18.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收入占到65%以上。

(四)加大农业投入,落实惠农政策。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该市重点在加大农业投入、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建立健全了长效机制。一是在增加“三农”投入上建机制。对中央和上级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特别是对乡村的转移支付、

对农民的各种补贴等,都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落到实处。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上级支农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积极整合支农项目资源,集中使用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到实效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民培训等方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还逐年加大市乡财政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做到了“三个持续增加”:持续增加对农业、农民在生产发展、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在农村水利、乡村道路、生态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在农村义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这几年在农村治山、治水等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没有向群众敛一分钱,没有增加农民的负担。二是在搞好市场运作上建机制。严格落实土地承包政策,保护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完善水利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水利建设方面,吸纳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建设开发,建成了一批水利工程。在林业生产方面,对“绿色通道”、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植树权、经营权进行拍卖,广泛吸引外地客商、机关干部和本地大户投资林业。三是在保护农民利益上建机制。抓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落实,杜绝各种乱收费,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加强财务管理,在全市村级全面推行了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严格落实土地承包政策,保护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依法、有序、合理地做好土地征用工作。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五个不准”要求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占一补一。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狠抓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搞好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同时,高度重视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统筹城乡就业,实行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同等享受各项劳动保障。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客观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又有生产经营者不适应新形势的制约;既有农业、农村、农民自身方面的局限,又有二三产业的影响;既有资源性、结构性制约,又有市场培育和开发方面的制约。归纳起来,肥城市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农产品市场风险依然较大。近几年,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见到了一些成效,但离产业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龙头企业”还不多不大,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龙头企业与农民群众的利益联结还不紧密,农民无法分享农产品加工、运销增值而产生的丰厚利润,导致增收风险增大。

2、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农业关键技术、科研成果开发还不能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科技含量高的高产优质高效品种较少。农技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基层农技技术人员素质低、人员少,就农机而言,全市14个乡镇农机站只有1人的达到5个,影响了科技成果

《关于肥城市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转化速度,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3、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近年来,农业不仅面临目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风险,而且连续遭受到“非典”、“禽流感”等突发性事件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影响农民增收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交替出现,对农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4、农民收入不平衡。农村留守人员中中老年妇女、老年人、学生儿童占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少,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不强、生产投入不足,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增收渠道窄,家庭收入低,对农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最佳途径及建议

(一)最佳途径

实践证明,农民增收的最佳也是最终的路径应是逐步减少农民,实现方式则是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因为,一方面,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就业比重就下降1个百分点。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能够明显影响农民收入。从各地测算的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可提高128元。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越高,其含有的人力资本投资越多,所要求的人力资本收益就比普通劳动力资源要高。在人力资本收益要求比普通劳动力高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不能改变农村的土地资源制约和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农村劳动力流出农村的速度将越来越快,农业科技运用的成效就越不明显。同时,大量低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农村,不仅将造成农业劳动效率低下,也将会使人地关系更加紧张,劳动方式难以创新,小农改造步伐受阻。可以预见,在今后若干年内,如不通过小城镇建设的方式减少农民数量,就农民而论农民增收就极有可能成为一条死胡同,如此增收的成效也会因此而被抵消掉。

(二)几点建议

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从政策上、资金上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供电、供水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同时,按照中央提出的“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方针,建议进一步放宽农业龙头企业融资渠道和规模,对企业在基地建设和扩能技改项目上给予资金扶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规模效益,增强带动能力。

二是加快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通过设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土地使用率,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加快推进政策性的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当前,我国的农业保险相对缺位,在保险商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传统的由商业保险公司主导的农业保险业务开始大幅度萎缩,而全国政策性的农业保险体系还没有建立。因此,为了保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抗

风险能力,应尽快构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

四是以促进产业衔接、劳动衔接、保障衔接为目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打破过去在劳动力安置、就业方面存在的城乡分割局面,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就业、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组织职工参加社会保险或购买商业保险;另一方面解决好“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农村社保与城市社保体系逐步接轨。

关于杏山村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2017-04-01 21:01 | #2楼

一、 杏山村基本概况

杏山行政村位于眼岔寺乡政府驻地,辖花家洼、董家洼、杏山3个自然村,共120户482人,党员23人,全村以红枣为主导产业。

2017年以来,杏山村根据本村的自然条件,在县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制定出符合本村村情的十年规划,并积极响应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发展红枣栽植面积和完善烤房配套设施建设,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去年新建标准烤房6座,对红枣面积进行打药、施肥、修剪等科学管理,邀请县枣业局技术人员进行枣园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枣果业户农民的管理水平。

二、农民收入现状

农业以红枣为主导产业,截至2011年底,全村红枣面积达到2098亩,产量525吨;年末羊子存栏50只,牛存栏30只,生猪存栏55头;梨、薯类、瓜果等区域性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对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载止目前,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与上年相比,人均纯收入增加2800元。全村85%的村民改建了住房,部分农户在县城盖起了楼房,20%以上的农户结合沼气能源建设实现了改厨、改厕,电视机、洗衣机早成为家家户户都有的日用电器,电冰箱、电磁炉等高档家用电器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合作医疗、

养老保险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参与率达100%,现在全村摩托三轮 辆、座机电话100多部,手机200多部,三个村办起了红枣加工厂4个,村民有铲车、挖掘机5户,购置私家车6辆。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农民收入结构比例不断调整。农民第一产业收入比例稳中有降,占收入的 80%左右,从事二、三产业经营性、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占收入的20%。

二是农民收入途径不断增多。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和宽广的发展平台,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农民从事二二产业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走出土地、摆脱了土地约束,到土地以外创业创收已成为全镇农民致富的途径,农村劳务经济日渐升温,致富渠道不断拓宽,为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宽阔的空间。

三是农民收入增加,可支配性消费增长缓慢。近年来,全村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农村的好政策、农副产品价格上升,农民经营性工资性收入增加,但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再投入增加,致使农民收入增幅缩水,各种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可支配性消费增长缓慢。

四是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加大。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对发展经济的认识、能力和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性不同,一批素质高、积极调整、起步早的农民迅速致富,并依靠自身发展的经验、开拓的市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农村致富

户,而那些等、靠、观望、因循守旧的农民没能及时发展起来,收入明显低于致富户。

三、制约农民增收因素

一是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民对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开发高效农业有较高的热情,但受科技文化素质的限制,只敢远观不敢近摸,对带“高、新、尖”字样的事物,望而却步,部分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信心不足,存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荆绳的思想,对农业以外创业门路少,获得致富信息渠道窄,开拓市场能力差。

二是创业资金短缺。群众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闲散资金较少。银信部门对农村贷款额度有限,对那些收入较低的农民发放较小贷款甚至不给予贷款,造成低收入家庭想致富却苦于没资金的困局。

三是社会事业性负担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各类生活开支项目增多,数额增大,子女上学、子女结婚、看病就医、关系交往等都要远远超过生活开支,社会事业性负担的加重,势必对生产的再发展、再投入的资金产生影响。像子女结婚,从认识到结婚至少有五六万元的花销。

四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生产成本高。农村以农业为主。随着各类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业单位投入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地膜、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增幅高于农产品价格增幅,生产成本高,导致了农民增产不增收,增收缓慢。

五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有待提高。目前全村已形成了枣果、草畜等为主的基地,由于产业链条不够长,农产品的增值空间较小,大多以出售原料型为主,且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滞后,产品市场适应性差,销售难、价格低依然制约农民增收。

四、提高农民增收致富途径

首先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水平。要围绕市场需求,怎样调、调什么,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调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出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调出规模、调出效益。同时要在提高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水平上下功夫,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标准化模式,把农业专业协会,作为带动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力量来抓,在主导农业产业上建立一个协会,发挥其在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标准化生产。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建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使每一个产业上都有几家深加工企业,像我乡红枣业已达到这一要求,但在产品档次低、市场开拓上仍要抓紧抓好。

其次要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经济建设,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做好外出务工工作,把它作为一项产业,积极做好务工人员的培训、引导,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能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再次要加大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日显重要,也是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上级党委政府就要不断加大农民科技培训资

金投入力度,拓宽培训渠道,不断满足农民科技需求,提高致富能力,把农民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有理想的四有新型农民。

最后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对农民的服务水平。农业作为国家发展基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实力壮大,国家应该给予农业更多更大的资金扶持和倾斜。目前的“三补两免”对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促进发展现代化农业都产生了积极效果。农民一个弱势群众,不断提高农民的服务水平,也是促进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应在农民科技服务、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方面给予更多更好的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更好更快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肥城市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09-22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09-22

关于乡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09-22

农民增收途径调查报告09-22

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09-22

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09-22

关于如何使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09-22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09-22

关于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04-26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