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技巧>《面对媒体的沟通技巧

面对媒体的沟通技巧

时间:2023-04-19 08:54:13 振濠 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面对媒体的沟通技巧

  沟通的本质还是沟通交流,避免误解,沟通的根本目的就是沟通,掌握不好方法沟通起来就会引起很大的误解,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面对媒体的沟通技巧,欢迎阅读!

  面对媒体的沟通技巧 1

  从主管浦东开发的上海市副,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再到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的身份虽时有变化,但他直面媒体时的坦诚与智慧一直未变,“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心愿始终如一。最新出版的《直面媒体20年》一书收录了赵启正自1995年至今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的文章六十余篇,时间跨度20年,著名媒体近百家,其中包括美国《时代》周刊、俄罗斯电视台、法新社、日本《读卖新闻》等媒体的采访,包括极具挑战性的在电视台的直播,这些访谈既有尖锐的问题,也有敏感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赵启正敢于直面的胆识及善于沟通的智慧,对于从事新闻、外交及对外传播的人士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书的另一亮点是收录了赵启正担任“新闻发言人”的四次政协新闻发布会的全部内容,可视为新闻发言人的培训教材。

  下面我就赵启正面对媒体时的角色定位与沟通技巧作一下简要的分析。

  一、不同身份的角色定位

  1.站在地球仪旁思考的“浦东赵”

  20世纪90年代初,赵启正的名字是与浦东联系在一起的。他亲身经历了浦东新区开发的最初岁月,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里引领经济改革的最新潮流,“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的开发”。浦东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凝聚了他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外国媒体甚至赠送给他一个雅号:“浦东赵”。赵启正大量接触国内外媒体便是从这时开始的。当时他的身份是上海市副兼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他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浦东这张人们还不是十分熟悉的“名片”递出去,提升浦东在人们心目中的“存在感”。在他最初所接受的一系列采访中,可以看到他对发生在浦东的故事的熟稔,各种数据更是信手拈来。像《我相信开发浦东用不了50年》《上海是观察中国经济的好地方》《外滩代表过去,浦东代表未来》等篇章,从题目就可猜出谈话的内容离不开上海,离不开浦东。那时候他一天接待好几批媒体是常事,有一天他甚至创记录接待了13批外国人,可见其忙碌程度。

  赵启正称自己从政是从外行起步的,从外行变成内行,下了很大的功夫。除了用心读书外,他还非常注重向年长者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汲取智慧,提升自己。那时候到访中国的外国总统、级别的代表团,去过北京后,第二站往往会选择上海,身为副的赵启正是当时主要的接待人。在接待过程中,他会悄悄观察他们的言行,看他们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用什么话题来沟通。像基辛格、叶利钦、希拉克等外国政要,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交往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知识得到了更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所积累的雄厚的“软实力”,为其后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2.“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形象大使

  1998年1月,赵启正从上海调到北京担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从主管浦东的“地方官”到代表国家的“第一新闻官”,赵启正自然而又迅速地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从此他的名字便与中国的外宣工作联系在了一起。国新办的主要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说明中国的内外政策、国家体制和社会进展,并回答世界对中国的不解之处。在北京这个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在最开放的部门里,赵启正为中国走向世界营造着最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在把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思想的交流,并把友谊视为一种“财富”。那个时候,他已经积累了相当好的国际上的人缘,上至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奥地利总统克莱斯蒂尔、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袖阿拉法特,下至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总裁、法国阿榭特出版集团总裁、德国的著名导演等等,他都有着良好的私交。1999年,是他第一次把《财富》论坛引进到中国的上海(如今已经在中国举办了四次),成了人们戏称的“论坛赵”。2000年,他成功地组织了“中华文化美国行”活动,赢得了海内外媒体的高度赞扬。在记者们眼里,赵启正还是一个“newsmaker”(新闻人物)。只要他一出现,就会引起一阵小小的轰动。有一次他的一句话(“啤酒产生泡沫,但啤酒本身不是泡沫”)甚至引起了上海股票指数的变动。

  任国新办主任期间,赵启正与媒体打交道的经历更多,也显得更为得心应手。“向世界说明中国”外宣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改变了几十年中国对外传播的格局。像《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远远超过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文化的理解是最重要的基础》《文化是财富,友谊也是财富》《与世界媒体同行》等篇章既是对他由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外宣方法-论的最好诠释,同时又是经典案例的完美呈现。在1998至2017年间,赵启正以及他曾领导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所做的工作是外交部之外的“外交”,也就是“媒体外交”,通过媒体来说明中国,表达国家和政府的想法。那时候他的活动主题更加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中华文化美国行”“中国文化周”“财富中国”论坛等等,都是赵启正主政国新办工作期间具有标志性的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而检验其工作效果的最好方法便是倾听那些来自外国媒体的反馈信息:

  路透社:“赵启正演讲中表现出的坦率和开放有助于中国的公关努力。”

  《纽约时报》:“赵启正是新一代文雅的中国官员之一,西方的外交官对他的相对开放态度印象深刻。”

  日本媒体则称赵启正为“中国的屈指论客”。

  德新社:“赵的演讲……是中国展示他交流能力的一大飞跃。”

  《亚洲周刊》:“自从赵启正接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以来,官方信息的发布方式已发生了巨变。他不仅倍增了记者招待会的次数,而且敦促中方官员给记者提供更多的便利。他甚至还采纳了一些西方的做法,如非正式谈话不供发表等。赵还恢复了在官方记者招待会上使用英文的制度。”

  3.中国新闻发言人的典范

  2017年初,赵启正从国新办主任的位子上退休,到全国政协的外事委员会担任主任一职。从2017年开始,赵启正四次担纲政协的新闻发言人,可谓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全国政协的新闻发布会每年只举办一次,是“两会”期间的第一场发布会,每次都有数百名中外记者参加,由于政协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机构,所以在提问范围方面没有限制,有足够的“开放度”,因此问答内容也就颇为丰富多彩。新闻发言人这一角色既是履行国家的庄严使命,更是对赵启正长期积累的经验与智慧的一次次考验。每一次的新闻发布会,赵启正的准备时间都是很长的,都像高考前那样用功,并且在临近发布会时,还会有三四个星期的小组“集体作战”,“预演”可能提到的二三百个问题。正是有了这样的精心准备,才有了发布会现场“问题问得好,回答得更好”的双赢局面。

  我们来看看其他部委的新闻发言人是怎样评价赵启正的:

  “‘立场是政府的,语言是自己的。’启正先生一席话,影响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因此成长到今天。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成为中国新闻发言人的典范。”

  “中国的新闻发布事业若无启正先生的投入与参与,会是历史的缺憾。就职业领域而言,启正先生既是实践者、操作者,又是先行者,领军者。 ”

  二、直面媒体的沟通技巧

  高超的'沟通能力的获得是一个人学识修养、政治素质、理论水平、生活阅历、表达技巧等各个因素的综合体现。赵启正文理双修的学养、博学与智慧兼得的素质更是为他与国内外媒体打交道储备了足够的能源,使他能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他的沟通技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真诚面对,从容回答。不管是接受以提问尖刻著称的外国大牌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还是面对重大突发的新闻事件,赵启正都能沉着应对,坦率回答,将疑难的问题说清楚,让记者们感到有收获。他曾经说过:“沟通首先不是为了获取对方的好感,而是自己真实观点的表达,并争取别人的理解、认同与尊重。这是原则。”比如在政协发布会上,有外国记者问“每年开两会花多少钱”,赵启正回答说:“我很少在这种会议被别人难住过。花多少钱,我还真没有数据。我想钱还是不少的,如何既节约又足够满足会议的需求,我们有一位专门的秘书长管理,容我会后一两天内给你发一个电子邮件或者短信告诉你。”

  其次是语言朴素、生动,善于形象取譬说明问题。

  作为一位杰出的沟通者,赵启正深知朴素的语言最容易得到传播,即使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也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加以说明,因此他也被一些媒体称作是“化繁为简的天才”。为了达到沟通的目的,赵启正还善于在谈话双方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就像江南园林中常见的在浅水中点缀的鹅卵石,既赏心悦目,又妥贴实用。下面的几个例子足以说明他在对外传播中的智慧与技巧:

  “不同的文化好像是不同的圆圈,它们有一部分是重合的一致的,有一部分是不重合的。不重合部分加起来,比所有的圆圈全部重合起来面积要大,只保留重合的部分,就丢掉了许多人类的财富。”

  针对德国大使不理解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赵启正的巧妙回答令对方心服口服:

  “中国有几件好的外衣,如北京、上海。也有几件华丽的外衣,如奥运会、世博会。但是你不知道,我里面的衣服,有旧的,也还可能有点补丁。你到各地走走就会发现,中国并不全都是华丽的外衣。”

  第三是有备而来,做足功课。知己知彼,谈话更容易深入透彻。赵启正非常了解如何与不同国家的人沟通,即只有分清对象,由对方最感兴趣的部分开始交流才能争取到最大的收获。

  “我本人在上海工作时,建造了一座和纽约的世贸中心几乎一样高的金茂大厦。金茂大厦在设计、管理方面与世贸中心有着良好的关系,现在它失去了一位好姐妹。至于你说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反应,我想中国人口很多,在网上表达这种情绪的人不会超过千分之一。他们显然是联系到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和中美撞机事件,因此这只是他们一时的情感宣泄,不是哲学的思考,而你们德国人是有哲学传统的民族。”

  他的巧妙回答引起了记者们的一片笑声,同时化解了人们的误会。

  第四是适当的幽默感。赵启正曾经说过:幽默是逢时而生,刻意追求就会影响语言的严肃性和准确性。过于强调技巧,会导致“巧言令色”,也不尊重记者和受众。从大型的新闻发布会以及记者采访中,我们都可以领略到作为“润滑剂”的幽默在转换话题、调节气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他在说到介绍中国的不同文种的宣传册的区别时,以幽默的方式来说明针对性的重要:

  “英国的幽默像红酒,就是喝了以后还有半小时、二十分钟的回味;美国的幽默到处都是,非常普遍,是必需的,像可口可乐;德国的幽默像威士忌,不是每个人都能喝的,但喝了以后可能要一个小时还在玩味。”

  在中央电视台做《对话》节目时,他的这段话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喝彩。再比如,在回答德国记者关于中国是不是派交响乐团来的问题时,赵启正这样回答:

  “德国人在文化艺术上是很挑剔的,不好伺候。换句话说,我们的交响乐队就不能来,因为德国人的耳朵早已被(德国的乐队)惯坏了。”

  赵启正与媒体的谈话内容不仅被国内的新闻学院当作研究对象,成为新闻发言人的培训教材,并且引起了海外研究机构的关注。下面的两个事例可以视为他声名远播的一个佐证:

  美国有一家调查机构专门对他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看看是不是能代表中国官方的观点,研究结果证实是代表中国政府观点的;德国的一所国际学校将赵启正的文章当做教授中文时的教材,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国,并且分析其中的辩论逻辑、修辞方法以及挑选素材的方式,学习其充满智慧的沟通技巧。

  “严肃的新闻发言人、微笑的公关大使、爱挑战的新闻官、诲人不倦的学者与善解人意的长者。”这是香港《大公报》对赵启正的评价,也是赵启正直面媒体时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是他长期的个人修为所致,更是他在多年的实践中巧妙地把个人风格与国家立场结合的结果,并且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也是我从《直面媒体20年》所获得的最大启示。

  面对媒体的沟通技巧 2

  一、网络舆论环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传统主流媒体主导舆论的格局被打破,网络舆论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打破传统利益格局,导致贫富差距拉大、民生问题突出与特权腐败、炫富斗富事件相互交织,网络媒体承载着更多的民意表达、情绪宣泄功能,暴露或放大社会矛盾。

  二是社会矛盾纠纷高发多发与舆论信息快速流动相互叠加,往往一个偶然个案经过互联网的集合、催化和扩散,就很容易演化为网络突发危机事件。

  三是公众民主法治意识增强,政治参与程度提高,与制度的供给力、特别是制度的执行力明显不足相互冲突,网络表达呈现出一定非理性、无序性特征。

  四是经济社会急剧转型与干部群众适应力滞后相互并存。其中,一些领导干部和管理者缺乏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经验、办法和手段,思想观念明显滞后;一些普通群众当个人理想、愿望、需要和客观现实存在差距时,容易产生心理失衡、信仰缺失和精神颓废,滋生不健康的心态和情绪。这些聚合在一起,使一些公众心理危机、弱势心态、异质思维不断加剧。五是主流媒体的传统思维和舆论引导技巧难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形势,自上而下的宣传意识使主流舆论在立场和话语体系等方面缺乏与受众的接近性,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的动力不足。

  二、网络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不力的原因分析

  面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难”、管控媒体和舆论的效果“越来越差”、媒体和公众对处置工作意见“越来越大”的现实,网络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不力主要体现在观念、方法、机制上的滞后。

  一是观念上的不适应。面对新形势,舆情管理的观念没有与“网”俱进。

  二是方法上的不适应。首先,一些领导干部欠缺新媒体背景下的政治敏感性,无视网络舆情引发的社会问题,面对已出现的舆论事件的负面新闻,不及时公开信息乃至不择手段压制舆论,影响了舆情危机处置的时效性,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其次,网络舆情监测技术手段严重匮乏,对舆情动态变化的实时监测控制能力不足。同时,舆论引导形式呆板单一,依旧满足于在报纸上、电视上刊发类似于公文的消息,且一些领导缺乏媒体应对的基本常识和经验,新闻敏感性差,对媒体反映迟钝,该说的不说,丧失了话语的`主动权;或者是不该说的乱说,口无遮拦,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私自接受媒体的.采访,等等。

  三是机制上的不适应。目前,互联网管理实行多头管理,造成职责不明晰、管理权限内容交叉,依法管网难度较大。

  三、网络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策略

  一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应对舆情和舆论引导的理念。树立高度重视、有效管理、积极应对、正确引导的理念,满足网民的信息需求,有效化解舆情危机;树立舆情应对处置和舆论引导同等重要的理念,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权,为舆情事件妥善处置营造有力的舆论环境;树立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和影响媒体,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理念。

  二要科学整合资源,提升应对舆情和引导舆论的保障能力。理顺互联网管理体制,建立“省、市、县”三级互联网管理机构,主管互联网信息内容,指导、协调、督促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为舆情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强化舆论阵地建设,对网上不实报道、蓄意炒作、刻意渲染和非理性等情况及时予以多渠道、多手段实时报道,强化正面引导,揭露消除谣言,公布澄清事实,稳定网民情绪,为各种舆情危机有效化解提供立体式的传播阵地;建立高效的检测分析平台,全面掌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为提高网络舆情信息全面掌控能力和研判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三要坚持标本兼治,构建网络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报告机制,及时上报网络舆情,为决策提供参考;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研判预警机制,根据舆情等级启动预案,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应对危机的联合动力,迅速、有效地应对处置,力争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对涉嫌违法违规的网上信息,执法部门要迅速依法处理。对工作被动或酿成严重后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处理。

  并建立善后评估机制及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舆情管理科学化水平及应对水平;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坦诚交流机制;依法打击网络谣言,推进舆论引导法制化进程;以网络施政为重点,构建网络民意沟通机制,定期在报纸、网站上反馈网民反映问题办理结果;创新舆论引导方式,加强舆论引导队伍建设,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引导权;打通“两个舆论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突发事件发生后,充分发挥各媒体优势,立体化、多渠道展开舆论疏导,形成合力。

  面对媒体的沟通技巧 3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记者打交道,通常有五种状况。

  一是举办新闻发布会时,面对面直接回答记者提问,要有问必答、开诚布公;

  二是发生突发事件和事故灾难时,接受记者突击性采访,要言简意赅,准确无误;

  三是就某一项重大事件、重要活动,作深入采访或做客访谈,要观点明确、叙述清晰;

  四是通过小范围的座谈通气会、联谊会等,在宽松的环境中互相交流探讨一些问题;五是共同参加某项宣传活动,相互见面交流一些信息。除此之外,与某些成为朋友的记者,私下也有些交流。五种状况,场合不一,交流方式也不尽相同。

  日常注意处理好与媒体记者的关系,建立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对做好发言人工作至关重要。如果关系处理得不好,关键时候就可能影响你的工作。和记者打交道,应该注意把握三个问题。

  一是要善待记者,与人为善。

  举办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接受记者采访,实质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是信息的沟通,也是情感的交融。千万不要把记者当成对手,当成“敌人”,而应该当作朋友。

  事实上绝大多数媒体记者是能够客观地反映你所提供的事实真相的,成心刁难、恶意炒作的只是极个别。不要害怕媒体、躲避媒体,对有些热点问题不能“捂、掖、盖”。发言人在发布新闻时,对事件的陈述、评析要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又有立场,让媒体感觉到坦诚的态度,这不仅表明发言人具有优秀的品质,也是驾驭新闻规律能力的表现。

  二是要有宽容的态度和胸襟。

  不能苛求于记者讲的百分之百正确。对媒体的一些负面报道,应该妥善处理,不要形成对峙的.局面。尤其对其细节上的出入,最好不去理它,让其自生自灭。如果在一些枝节问题上与媒体争论不休,实际上正好强化了媒体“放大异见”的功效。当然,宽宏大度并非无原则地保持一团和气,在涉及原则问题上绝不能让步,丧失基本的立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把握好分寸,有礼有节。

  三是善于引导媒体记者的报道方向。

  作为新闻发言人,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还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实现政府部门的意图。从新闻记者的角度来说,在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的强大压力下,有的记者不自觉接受了西方新闻商业化运作的一些理念,这就导致了有的记者容易将一些负面因素加以放大,人为制造新闻轰动效应,提高所谓的新闻“卖点”。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放任不管,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可以在小范围经常开一些吹风会、通气会,尽可能为媒体记者提供较多的新闻素材,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同时围绕一些重大的新闻选题,提前请媒体记者一起讨论商议,达成共识,并尊重媒体的特点来确定报道的重点,把握正确的报道方向,从而达到正面宣传的效果。

【面对媒体的沟通技巧】相关文章:

沟通技巧07-17

销售技巧的沟通技巧10-15

沟通的技巧与艺术05-15

沟通的作用及技巧05-31

师生沟通的技巧04-28

与家人的沟通技巧03-23

与患者的沟通技巧03-31

与客户沟通的技巧05-29

沟通技巧培训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