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提高朗读技巧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 1
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 2
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
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提高朗读技巧》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把握朗读技巧2017-03-30 08:06 | #2楼
朗读必须使用活生生的生活口语,离开生活的真实,就会丧失其生命力。但它又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口语,它比自然口语更准确,更生动,更典型,更具美感,要求做到“不火不 恰到好处”。朗读的言语过于夸张,容易给人以装腔作势、假情假意的感觉;过于平淡,像“拉家常”一样,又显得乏味。这里确有一个“火候”的问题,要做到“适度”。但朗读没有固定的格式,以不变的朗读形式,去应万变的作品内容,就会形成千人一调。但如何才能朗读好一篇课文呢?必须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这是实现朗读目的的重要手段,本人一直从事的探索,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把握语气
语气是朗读中语句的“神”与“形”的结合体,以情运气,以气托声。一般来说,喜的感情是气满声高;悲的感情是气沉声缓;爱的感情是气缓声柔;憎的感情的气足声硬;怒的感情是气粗声重
如《穷人》一课中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这句话体现出小屋的温暖和舒适,感情是宁静的,气息是舒展的,声音是细柔的,充满着安谧。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感情是焦急的,气息是短促的,声音是急促的,显示出“我”的性急以及“我”内心的焦灼。因此,只有感情上的千变万化,才有气息上的千姿百态,也才有声音上的万紫千红。
2、掌握语调
语调是语气外在的快慢、高低、长短、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形式的总和。语气是通过语调表露出来的。语气的千变万化,决定了语调的丰富多采。
朗读实践证明,语调的主要规律,都是曲折性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开头“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般陈述句,但朗读时它的语调不是平直的,“天”字为中度,“天”后一挫,给全句重音“冷”带来一股寒气,同时达到全句最高点,稍停后下滑,“雪”字稍高于“天”字,“黑”又下降,落为全句最低处,这样处理,会使人感到全句错落有致,参差有别,语境“冷”的气氛,明显地表露了出来。
3、语速与节奏
朗读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中,其感情处于一种活动状态,因而决定了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就是节奏。节奏包括速度,速度是构成节奏的重要内容。以快慢的变化和适当的节奏来显示节奏,让人听起来感到连贯清晰,节奏明显。语速和停顿要根据情节的变化,感情的起伏,人物的性格来处理。如《月光曲》中“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波涛汹涌的大海”人物心情首先是平静的,应用缓慢的速度,到“月亮越升越高”时,速度加快,到“波涛汹涌”时,达到高-潮,转为急促,心情由平静转而激动,节奏由慢到快。
4、掌握重音
这里所说的重音,不是“加重声音”的简称,而是朗读时为了实现朗读目的的表情达意的需要,强调和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如《桂林山水》片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文中的“静、清、绿”三个形容词都是重音。但只能用平静语气,用“拖长字音”的方法去突出,如用“重读”或“重锤”的方法去处理,漓江的水不是平静,而要“咆哮”了。
总这,语句重音就像颗颗珍珠,用重音体现朗读目的,犹如“红线穿珠”一样,一穿到底。 综上所述,朗读表达技巧的方式方法各有千秋。但在有声言语的流动中,它们却是一种“合声”,都在围绕着“朗读目的”这一中心,为了如何表达尽着自己的职责。我们在朗读中应
学会巧妙地运用声音的“可塑性”以利于提高朗读水平。
【如何提高朗读技巧】相关文章:
如何提高面试技巧04-18
如何提高说话的技巧02-03
如何提高电话沟通技巧02-19
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技巧09-22
如何提高招聘技巧04-18
如何提高议价谈判技巧02-24
谈谈如何提高写作技巧03-21
如何提高职场沟通技巧05-20
小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一些技巧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