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考察报告>《赴东莞等三市对标学习考察报告

赴东莞等三市对标学习考察报告

时间:2023-03-23 06:36:40 考察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赴东莞等三市对标学习考察报告

为深入贯彻八届五次全会以及周本顺书记来廊坊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6月6日至9日,由副书记、冯韶慧带队的党政考察团赴东莞、苏州和嘉兴三市进行了学习考察,了解了三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参观了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和嘉兴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多个园区和企业。这次学习考察三天走了三个市,考察了十八个点儿,召开了三个对接座谈会和一个内部交流会,可谓行程短、节奏快,大家耳濡目染,感受很深,触动很大,更加体会到了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坚定了绿色崛起、高端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赴东莞等三市对标学习考察报告

一、三市基本情况

(一)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距广州50公里,南距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是广州至香港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1988年撤地建市,现辖28个镇、4个街道,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9万。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东莞诞生。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0亿元,人均GDP约10000美元,GDP总量占广东省的9%,居广东各市第四位;实现全部财政收入845.6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6.3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0.4∶46.9∶52.7。

东莞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至1984年为起步阶段,以“三来一补”为切入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大力发展商品农业,成功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商品农业社会”过渡。1984至1994年为腾飞阶段,抓住撤县改市、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等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产业结构完成了从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为主的转变。1994至2000年为提升阶段,在巩固港资的同时,把招商引资的着眼点逐步转移到台湾、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上,重点引进一批国际大企业,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造纸及纸制品、玩具、家具、化工、印刷包装等主导产业。2000年以后为转型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大力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2017年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东莞再次对自身的发展作出重新审视,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即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型,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转型。2017年后抓住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进一步树立“结构调整优于速度增长”的发展理念,将工作重点进一步转向结构调整。

(二)苏州市。东距上海市区85公里,南距嘉兴市65公里,北距无锡市37公里,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重要的金融、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1983年建市,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4个县级市,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4个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总面积88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00万。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巿”。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12亿元,人均达到18142美元,GDP总量占江苏省的22.2%,居江苏各市第一位;实现全部财政收入超过3000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04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190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8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54.1∶44.2。 上世纪末,苏州市在发展乡镇集体企业的“苏南模式”被历史“终结”后,从1998年开始了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第二次改制”,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以外资带动出口加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苏

第1页 共6页

州模式”。目前,苏州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三家,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型平板显示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约40%,金融、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迅速成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2017年,苏州在率先实现江苏省设定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加快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延续“苏州之路”。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看,苏州市于“十五”期间完成工业化中期阶段,“十一五”期间完成工业化后期阶段,进入了“十二五”期间的后工业化社会阶段,即创新驱动与财富驱动并举时代。新的历史时期,苏州市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以及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的“三区三城”总目标,突出创新引领、聚焦转型、生态优先和民生为本,着力推动增长动力由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经济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转变、工业经济由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主导转变。

《赴东莞等三市对标学习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嘉兴市。东邻上海,西南连杭州,北接苏州。1985年建市,现有南湖、秀洲2个区,平湖、海宁、桐乡3个县级市和嘉善、海盐2个县,总面积3915平方公里,常住454万。2012年嘉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5亿元,人均达到10072美元,GDP总量占浙江省的8.3%,居浙江各市第六位,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70%以上;实现全部财政收入471.9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7.7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85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2:56.2:38.6。

非公企业是嘉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优势所在和动力之源,也是嘉兴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力量。1978至1988年是非公有制孕育创建的时期,从轻工业起步,以个体经济为主,私营企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等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步,形成了化纤、纺织、服装和皮革四大传统产业。1989年以来是非公有经济加速发展时期,按照“与沪杭同城”理念,深化接轨上海“首位战略”,加快推进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在综合交通、能源供应、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对接与融合,不断将区位功能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着力打造上海的“金南翼”。2017年起重工业增长速度超过轻工业,工业逐步趋向重型化,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嘉兴进一步强化与沪杭同城的发展战略,以“退低进高、退二进三”为抓手,计划未来五年服务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大企业数量实现倍增翻番,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几点启示

通过对东莞、苏州、嘉兴三市的实地学习考察,大家认识到三市在思路、理念和举措上的突破是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借势发展、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借鉴。

启示一:产业转型升级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东莞市牢固树立打好产业转型升级主动战、攻坚战、持久战的意识,利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突出打造创新型经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狠抓重大项目、重大科技平台和重大产业园区的“三重”建设,实施百亿元企业、千亿元产业培育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2017年金融危机对东莞依托出口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纺织、玩具等工业造成巨大冲击,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任务艰巨。东莞市用4年时间,利用信息化手段,依靠科技创新,基本完成了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廊坊胶合板、金属压延、钢铁、家具等传统产业同样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需要借鉴东莞经验,利用信息化和科技创新,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启示二:县域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东莞市坚持科学规划、突出打造东中西三个新的增长极,通过区域规划实现了城乡的协调发展。苏州市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突出乡镇招商引资、土地资源节约利用、优质服务和锐意创新,苏州的县域经济领跑全国,实现了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亲商理念“三大

第2页 共6页

法宝”。嘉兴是浙江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地,区域城乡均衡发展,在浙江省率先制定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被列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前列,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连续九年位居浙江省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2:1。苏州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等均名列全国百强县前茅,三分之二的镇进入全国千强。县域经济对两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廊坊市仅有三河市进入全国百强,2011年列第81位,五个县(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在6亿元以下,最少的不足4亿元。基本还停留在“吃饭”财政阶段,根本拿不出更多的财力用于支持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县城及重点镇建设迫在眉睫。

启示三:开放创新驱动是破解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东莞、苏州、嘉兴三市高度重视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基本路径,建成了一批依托知名高校、科研所的科技孵化平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东莞市大力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和人才东莞战略,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引进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粤海高端装备产业园、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松山湖大学创新城。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运作相结合,主动协调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并引进高盛集团整合旧厂区和周边土地进行就地升级,成功打造了配套设施先进完善,集企业总部办公、研发、实验、检测于一体的高盛科技园,产生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向开放要创新要素、升级动力和发展空间,以开放创新制度红利、发展活力与合作格局,实现东莞的高水平崛起。苏州市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科技综合实力连续5年名列江苏省首位,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6%,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嘉兴市于2003年引进清华研究院,利用清华科研力量,成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廊坊清华科技园同样于2003年引进建设,但至今成果还不多,对廊坊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够明显,对比东莞和嘉兴,创新驱动方面潜力很大。

《赴东莞等三市对标学习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启示四:规划体系建设是科学发展的基本依据。东莞市坚持科学规划,按照东中西三个功能区的全域规划,东部打造粤海高端装备产业园,中部打造松山湖大学创新城,西部规划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东莞的城市建设规划上大格局、大手笔,确保了区域城乡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嘉兴市着力构筑市域一体、城乡覆盖的规划体系,在浙江省率先编制市域总体规划,建立“统分结合”的规划管理体系,统筹市域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重大设施布局,形成以市区为中心,5县(市)城区为副中心、40个左右的新市镇为节点,一主多副、功能互补、城乡协调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发展格局。廊坊近年来不断加大城建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这些先进城市相比,在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建设的高水平和管理的精细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很大。

启示五:优化发展环境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保证。东莞市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治理,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旧城镇、旧村居、旧厂房“三旧”改造步伐,启动水源保护隔离工程,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和森林公园建设,加强环境执法和污染企业监管。以建设“六个东莞”为抓手,着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实行行政审批绩效电子监察结果向社会公布,增创政府服务“加一”和企业经营成本“减一”优势,出台《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着力削减行政事业收费,推动中介机构降低服务收费,打破垄断增加企业再生资源收益。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压减行政审批事项296项,其中取消239项,减幅41.3%。苏州市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9%,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认真落实生态补偿办法,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地区。对标东莞,廊坊需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将廊坊打造成环京津最佳投资洼地,和北京、天津形成梯度差,增强对京津企业的吸附力。

三、努力方向

为进一步利用好学习考察成果,变区位优势、后发优势为发展优势,全力打造环京津新的发

展增长极,今后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在解放思想上狠下功夫。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是开启科学发展的总闸门,没有思想的大解放,没有观念的大更新,就没有科学发展的新思路,也就不可能有大发展、大作为、大成效。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开展为契机,通过新一轮解放思想,着力破除思想深层存在的“小进即满、小富即安”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树立亲商安商的意识,不断创新发展举措,不断寻求破解发展瓶颈制约、跨越发展阶段的有效方法,力争在思想解放上走在全省的前列。把解放思想落实在作风建设上,着力解决主动性不够、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真正做到向东莞等先进市一样,积极破除官本位思想,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实实在在为企业和项目单位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落实好国家和省为企业减负的各项政策,为企业发展减轻负担。

(二)在规划编制上狠下功夫。一是高起点编制完善各类规划。按照周本顺书记提出的“廊坊要按照在大北京世界级都市连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来规划布局”的要求,贯彻全域规划理念,高起点研究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园区布局和生态布局,对全市各项规划进行重新修订。二是高标准编制北三县整体规划。进一步加强北三县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深入分析北三县面临的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制定相关推进方案和实施意见,做好规划统筹,优化空间布局,重新架构管理体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高端发展。三是加强规划的督导落实。适时召开高规格的全市规划工作会议,加大规划落实督导力度,把好规划红线,确保严格按照规划发展建设,坚决杜绝随意开发、胡乱摆放项目的现象,确保每一寸土地都有规划,每一项事业都在规划的指导下发展,真正做到“规划即法、执法如山”。

(三)在传统产业升级上狠下功夫。一是加强产业政策指导,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正确引导投资方向,大力支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鼓励类项目建设;严格禁止新建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有关规定的限制类项目,加快改造提升现有企业技术水平;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等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落后产能、产品和工艺装备。二是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按照“立足有中生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要求,对全市产业链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出台推动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7);按照“加快无中生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科技、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三是加强节能降耗工作。以高耗能、高污染“两高”行业为重点,抓好能耗增量控制,新上项目能耗确保锁定在能耗增量控制指标之内,对没有能耗增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进一步加强节能考核,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加强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推进全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四)在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好项目开工盯办。做好“5·18”等展会签约项目的跟进工作,围绕项目需求,增强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抓紧落实开工条件,力促一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二是抓好新项目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14个省重点项目、48个市管省考核项目以及市重点项目建设,确保省重点项目计划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达到100%。三是加强招商工作。坚持招商常态化,鼓励各县(市、区)、各园区在京津、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再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四是抓好项目谋划。按照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围绕廊坊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城郊都市型农业等为重点,抓紧谋划一批立市立县的好项目,确保项目建设不断档。五是强化项目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领导分包重大项目责任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实行重大项目月报制度,对没有进度或达不到进度要求的项目要说明原因、列出计划、拿出办法、限期推进。严格执行《廊坊市项目建设考核试行办法》,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切实推动项目工作上档升级。

(五)在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上狠下功夫。一是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推进县域经

济加快发展的重点工程,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二是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三是强化县城建设。坚持把县城建设作为未来三年全市城建的重点工作,按照“老城坚持巩固提高,新城拉开框架突出品位”的思路,全力推进县城建设,利用好县(市、区)政府现有融资平台,多形式多渠道融资。同时,强化招商引资,利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投资者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六)在发展民营经济上狠下功夫。民营经济是廊坊经济的中坚力量,占全市GDP、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79%和87%,廊坊连续三年被评为“河北省民营经济先进市”。下一步,在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扶持力度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市、县两级政府与民营企业的经常性联系机制,重点民营企业可以直接与市县领导沟通情况、协调问题,让企业真正体会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同时,通过实地调研、交流座谈等形式,及时掌握民营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拿出应对的政策和措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

(七)在破解要素制约上狠下功夫。积极破解土地制约。坚持争取增量和内部挖潜两条腿走路,按照“土地向发展好、发展快的地方倾斜”的要求,引进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取土地增量指标。同时,积极开展内部挖潜、集约节约用地。对占而不用、圈而不建的土地坚决收回;对效益低下、停产企业占地,想办法进行整合利用;对于新上项目的用地申请,按照项目的投资规模、生产需求等要素,进行严格审核,确保集约节约用地。千方百计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邀请域外金融机构到廊坊实地考察,加大域外金融机构引进力度,把金融蛋糕做大。加强政银企对接。发挥好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定期组织银行和企业进行对接,交流情况、传递信息,增进银企之间的相互了解。积极争取省级综合改革试验区,力争在金融创新、用地管理、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等方面率先突破。

(八)在对接京津上狠下功夫。按照周本顺书记提出“与京津的合作不能斤斤计较,要大气,既要读懂自己,更要读懂京津,还要读懂条件,寻找双方的利益共振点”的要求,促进与京津同城化发展。一是统筹编制相关规划。站位打造环京津新增长极,抓紧编制完善空港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详规,对临空经济聚集区开展总体规划研究,搞好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对辐射区进行概念性规划研究。二是抓好交通对接。根据京津交通建设的新情况、新变化,重新审视我市路网规划,确保构建科学合理、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三是抓好产业对接。深入研究京津产业布局特点,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主动融入,打造环京津特色产业带。四是全力推进空港新区建设。抓住北京新机场建设的重大机遇,把谋划建设廊坊空港新区作为重中之重,主动融入北京“新航城”建设。配合省政府探索建立京廊共建共享有效机制,共同研究空港新区规划、建设、招商、管理“四统一”,以及利税分成共享的体制机制。积极谋划建设南出口高速、北航站楼场前联络线、京九客运专线京霸段、廊涿城际铁路等重大工程,力争再造一个廊坊开发区,乃至一个新廊坊。

(九)在创新驱动上狠下功夫。一是研究出台加快推进创新驱动的实施意见。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明确目标和推进措施。二是充分聚集高端要素。着力搭建风险资本与高端创业型人才沟通交流平台,更好地利用京津科技资源,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利用良好的发展环境引进京津资金、人才和技术,实现资本与人才的加速聚集。三是拓展创新平台。进一步研究和理顺廊坊科技谷、清华科技园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机制,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促其在技术创新、成果孵化、高科技企业引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努力使其发展成为带动我市产业升级和技术转型的发动机。加大潮白河高新技术园区等科技园区和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建设,结合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重大平台。四是完善投融资体系,鼓励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对科技创新企业进行投资,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五是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培育一大批科技领军企业,努力

走出一条具有廊坊特色的人才引领创新的科学发展之路。

(十)在环境建设上狠下功夫。加强环境建设是廊坊的立身之本、必由之路。当前,重点是抓好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法治环境。这是当前最核心的竞争环境,由市监察局牵头,会同市行政服务中心,对各个部门的审批环节进行认真梳理,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明确审批时限和违规责任,坚决落实各项结构性减免税费措施,规范清理各类涉企收费权力,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真正形成依法依规办事,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法治环境。二是优化生态环境,组织相关部门,研究起草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统筹考虑治污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因素,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廊坊、幸福廊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赴东莞等三市对标学习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赴江苏三市一县学习考察报告09-22

朝阳小学赴对标学校考察报告09-22

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09-22

赴长沙市贵阳市学习考察报告09-22

对标杭州学习考察报告09-22

赴名校学习考察报告09-22

赴重庆学习考察报告09-22

赴泰安学习考察报告09-22

潍坊市农机局赴外省学习考察报告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