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也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今,我们都在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也为成后的创作好准备。在未来的社会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具有生产、分配、使用知识能力的人。而我们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未来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观念、内容都相对落后这将影响着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恰好是我们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点。本文就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
一、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掌握新知识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历史学习起作推动、引导、维持、强化的作用。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要加以创新、加以引进历史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初一新生中国历史课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文明仅仅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而我们中国的文明有多少年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五千年。我说:不,那是以前人们的说法,现在,我们中国的文明已经推到了七千年。就此一问一答,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注意力一下就培养起来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过去的教学模式多是采用填鸭式或满堂灌,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根本认识不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激发和调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从各个方面,运用各种新方法、新知识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学习境界,改变过去被动的状态。如我在给初一同学讲授甲骨文的之前,就先讲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清末道光二十五年,也就是18 9 9年,北京城里有一个叫王懿荣的官吏得了疟疾,老中医为他开了一个药方,王懿荣就打发家人到药店照方抓药,煎药时他发现一味叫龙骨的药上面刻着好像是字的痕迹。他如获至宝,细心查看。王懿荣是京城有名的金石学家,凭感觉他断定这些龙骨大有来头,于是立刻吩咐家人,跑遍北京的各大药房,专拣带有这类有痕迹的龙骨买下。于是就在这一年传来一个震惊史学界的消息:这些"药材"并非普通的龙骨。而是乌龟的甲壳和动物的骨头,上面刻画的痕迹,有可能就是中国早已失传的商代文字。这就是我们要给大家讲的甲骨文。王懿荣吃中药吃出考古大发现,使他"一片甲骨惊天下",可大家想过没有,他之所以能成此大事,恰恰就是没有忽视那一闪而过的点滴小事。
有一位美国历史教师在给学生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留给学生的作业是:"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老师正是在这设问之中,向学生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学生们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学生们用一生去寻求。在这里老师扮演的角色只是学生学习的积极促进者、欣赏者和帮助者,学生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主体,他们自己动手收集、考证资料,自己作出独具个性的独立思考的结果--答案。在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开放环境中,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张扬、自信心强化的过程。尽管中国与美国国情和文化背景迥然相异,但科学真理是没有国界的,历史教学作为一门各国历史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的科学,同样没有国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一切先进的历史教育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理性地加以研究和借鉴。
三、注重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及其学生基本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的最优方案、分类、分层次、因材施教。创新素质教育的主要培养点应该放在课堂教学上,但影响课堂教学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讲,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师、学生、课堂授课环境等。一般说来时间较紧、任务较重,因此更要注意抓住关键,抓住重点,抓住难点,采取启发式等多种方法,开启学生的智力和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讨论研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历史教学过程也就是认识过程,其构成要素可分为以下四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认识环境。四个构成要素双双相互作用,彼此相互影响,建立起"交流-互动"的关系。
首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要交流、互动,形象地说,师生与历史要进行"对话"。如学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师生与毛泽东对话。师生似乎在问:"毛委员,你为什么不去打大城市?为什么要向农村撤退?为什么要上井冈山?"毛泽东自然要作"回答"由于有《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献传世,毛泽东的"回答"是原汁原味的。对话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在此过程中,似乎毛泽东也在问:"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不去打长沙吗?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呢?为什么要上井冈山吗?"师生自然也要"回答"。教学实践证明,把历史教学过程描述为师生和历史交流,与历史对话的过程,绝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情景教学的真实写照。
其次,认识主体内部要交流、互动。一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一是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师生间的交流,就其内容来说,包括信息的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就其形式来说,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问答、对话、论辩、笔谈、交往、角色交换等。师生通过交流,形成互联、互助、互评、互促、互动的关系,推动历史教学过程的进行,保证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生生间的交流沟通,从内容上看,有信息的交流、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从组织形式上看,有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从渠道看,有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生生交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互动"以后,大家都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大家能逐渐学会既善于表现自己,又善于为别人表现提供机会,既善于自己发表意见,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提高与人相处相交、合作共事的能力。
最后,认识主体(师生)与认识中介(教材等)、认识主体(师生)与认识环境(教学环境)也存在"交流-互动"关系。比如上同一内容的历史课,在历史遗址、名胜古迹或博物馆上,与在教室里上,师生的情绪、教学的气氛与效果大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原来认识环境与认识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影响了历史教学过程,制约着师生对历史的认识。
四、加强学习指导
给予鱼还不如教予捕鱼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把方法教给他们。历史学科就是鉴古知今、使人明智的学问,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学历史教育中一度出现僵化、教条的倾向,一提到历史课,学生的印象就是一大堆过去了的人和事,学历史就是要死记硬背,才能考高分,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历史观,制约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应该说史学功能这一问题是老调新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毛泽东圈点《二十四史》等,已充分说明了史学的借鉴功能。中学历史教育更要发挥史学的借鉴性,尤其是其思想教育功能,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通晓世界文明的演变史,我们不但要帮助学生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同时要从庞杂的、精芜并存的史实中帮助学生去芜取精,吸取有益成分,并树立正确的史学观。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误区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特别是创新的思维习惯,训练有素的思维习惯。
总之,历史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起学生获取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有注意历史思想和方法的分析,才能把历史学方法作为一种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提高的工具交给学生,才能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目的--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2017-03-21 08:03 | #2楼
读了《素质教育观念》一书,使我深深体会到: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在创新。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负有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我们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必须正确认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形成创新素质的基石
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的问题意识无从产生,创新精神培养与创新思维训练
也将成为空中楼阁。所以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学生双基的形成分割开来,二者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同步完成。教学中须注意的是:不是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而是要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要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学习掌握与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
二、教学要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成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这种交往互动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他们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以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例:传统识字教学,教师都是从音、形、义三方面来指导学生认、写、用。课堂中显现出来的是一种教师教的积极主动、热情,学生学得被动、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周而复始,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教学。儿童初入校园的那种向往和快乐,就是在这一节节枯燥的识字教学中被扼杀了。泯灭了鲜活个性的孩子,何谈创新思维?反之,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多在备课上下点功夫,哪怕是准备几个简单的卡片、一幅画、几朵小红花、几个头饰,再将识字教学依据其内容设计成师生间一种识字游戏、识字活动来上,创设一处孩子们喜欢的情境、调动其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则将会是另一番情景。当识字过程变成师生双方的一种竞赛时,学生就会产生我高兴我愿意学这门学科的心理,从而主动参与活动,积极发现识记汉字的好方法。同时,孩子们带着这种高兴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就会对教材和老师展示的内容感到新奇、有吸引力,从而为新课学习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营造适宜的氛围。
例如,教学识字课学习“春天”、“美丽”、“蝴蝶”、“百花”等词时,老师先给学生一幅非常美丽的蓝天碧草、百花盛开、蝴蝶飞舞的春景图,让他们欣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然后再告诉学生:今天要学的生字词就是描写这幅美丽图画的,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好的方法,快速地把这些字记下来,然后我们交流。结果孩子们在这种鼓励下,积极主动识字,并努力寻找识记的最好方法。这种发现问题的意识就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一节很普通的识字课,仅仅由于教师角色的变化,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教师与学生的这种平等中的首席关系,一次学习活动中合作伙伴的关系,为师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发表见解、自主获取知识,为儿童求新、求异、创造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空间。
三、课堂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任何一种知识的结果,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学生对这个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数学教学中典型几何图形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由来,我们都强调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推导。比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把公事直接呈现给学生,如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用学具剪成扇形,在自由拼承认以近似的平面图形,讨论所拼成的图形和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种自己动手探求知识的过程会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了解知识间相互联系,培养他们独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的体验,从而逐步培养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张扬个性,挖掘潜能,是创新教学的核心内容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掘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当代教师仅仅“传道授业解惑”远远不够。教师除给予学生共性的东西外,还要设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之得以张扬出来,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点亮学生的创新的火花。例如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学习成绩较差但爱好音乐的小女孩,初学手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孩子就跑到幽静的小树林去练。突然,他听到一位老妇人的赞叹声,老妇人说:我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很有音乐天赋,拉得真不错。女孩被肯定后,每天这个时候都来练,每次老人都会鼓励说:谢谢!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女孩成为舞台上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还在演出实践中发明一种方便的新式小提琴。老妇人是音乐学院的一名知名教授,也从没耳聋过。智慧来自于思维,成才在于个性,创新愿与兴趣。老妇人创造了一个音乐奇才,音乐奇才创造了小提琴新的历史。张扬个性,挖掘潜能是创新教育的必须。
其实作为教师,并不是每天都有值得宣讲的事例,也不是每节课都有可以供人观看的精彩,时间就是在这平凡而静默的一章一节、一笔一划中悄然度过的。然而,就在这平凡而静默中,我们听到了学生心灵成长的悸动。我们的学生会在我们鲜活的课堂中成长为卓而不凡的成功人,这才会令我们欣喜,这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真正教育者耕耘后意味深长的一种收获。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相关文章: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09-22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4-03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09-2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2
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1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4-17
如何在各种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01-03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9-21
试论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9-22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