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引导大学生创业
重庆城市职业管理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汪虎今年毕业,在学校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的小成衣厂也开张了,成衣厂的特色是为中老年人设计时装,由于设计独到,款式大方,很快便吸引到了第一批订单。而近日浙江省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超过9成的大学生有创业想法。
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创业的路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与他们的创业热情相比,当下的政策、环境又能为他们提供些什么?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创业第一步:资金该如何筹?
创业,第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钱。创业到底需要多少钱?筹钱到底难不难?
一些经典的创业故事似乎总在提醒大家,创业的路上充满机会。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创业之初一度窘迫,却在说明自己的创业计划后顷刻间获得注资。比尔·盖茨17岁卖掉他的第一件编程产品,并从此走上创业之路。而经典社交网络“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起初只是在校园网做了一个给女生打分的网页。他们的成功看似信手拈来、无心插柳,而且都以小投入换得大收益。
但是今天,创业还简单吗?日前出炉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报告指出了大学生创业的三个问题:一是尽管 大学生创业热情高,但是创业绝对人数比例小,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94%,且创业项目高科技含量少;二是大学生创业能力有不少薄弱环节;三是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创业资金。
北京市发现角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大学生袁景瑞说:“热情高但行动者少且不敢碰触一些高科技项目等都反映出我们这代大学生在创业之初的心态。而创业之初,资金确实是个问题,实业尤其是有高科技含量的实业资金更难融入,餐饮和网店创业成本相对比较低。像开网店,仅仅需要进货的资金,大概几万元就可以了。”
去年年初,袁景瑞辞去工作,拿四年积蓄创办了一家小小的科技公司,为用户开发网络上的“情侣空间”,方便年轻情侣间的互动。走上创业之路,他感觉自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稳定的工作确实让人更踏实安心,但是我自己更喜欢一种有变化、更冒险、更有成就感的生活。”袁景瑞说。
和他一样,28岁的刘奇也正在“冒险”。即将博士毕业的他一边准备毕业论文一边联系厂房选址,他准备在河南省开设自己的第一家工业废弃品回收厂,利用先进技术把一些工业废料深加工后出口国外。目前,他还在为前期投资发愁,“北京是给予大学生创业优惠最多的地方,但是贷款也只能给提供30万—50万元,河南则只有5万元不到,对做实业的创业者来说真的杯水车薪啊。”刘奇十分苦恼。
“不过,对实业创业者来说,相信融资是第一道难关。”刘奇笑着说。
开启追梦之旅
当前,哪些行业是创业者首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报告显示,创业者中,从事社会服务业的最多,比例达到34.63%;其次是制造业13.27%,金融、保险业12.9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2.94%等。虽然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行业不少,但其中真正参与高科技创业,即创业项目中拥有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创业者,仅占创业人数的17.11%。
由于行业的差异,创业者面临的困难也不尽相同,创业者最难以跨越的是什么?袁景瑞想了想回答,“是投进一个不知前途的行业中的胆量”。创业者田绘楠说:“我想,除了胆量,还有坚持熬过去的勇气。”
走近他们,记者发现,其实,这群创业的年轻人各有各的难处。田绘楠今年29岁,在考察了市场三年后,学习国
际贸易的他选择和同学一起开办北京漫品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健康果汁。“在国外随处可见的健康果汁在中国还没有,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商机。当前,大家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毫无添加、连水都不添加的果汁一定会被老百姓接受。”田绘楠说,“刚开始打开市场很难,果汁市场叫得响的企业很多,甚至街边的水果店都能提供鲜榨果汁。我们选择年轻人喜欢的包装风格,在网络上打开销路,举办年轻人喜欢的活动等等,目前我们已经走进了不少超市,也有了自己的客源。”如今,公司已经走过两年,从创业之初的3个同学到现在有40多个工作人员,烦恼的是,仍然在“赔本”,没有盈利。但他选择了坚持。
去年大学毕业的李灵也有了自己的事业,她在北京开设了一家早教机构,学习师范专业的李灵觉得自己实现了多年的梦想。“80后的家长工作很忙,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早和社会接触,所以我们的客源还算可以,总算收支平衡。”李灵说。但是她也有自己的烦恼,“招聘来的员工都待不长,永远要培训新老师。因为在我这儿他们没有教师资格,即使我开的工资再高,他们依然会被公立学校挖走,我只有想办法再加工资。”李灵总结说,“难是挺难,但是难处多了,也就过来了,有时候分不清哪道坎最难跨越,走过来的就不是坎。”
创业,需要全社会“推一把”
为什么要选择创业?袁景瑞的回答或许代表了大多数创业大学生的心声:“我觉得国内的创业前景非常好,宏观上增量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非常明显,在快速发展中许多领域都是空白的,机会很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大多数省份对于大学生创业都有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如小额贴息贷款、员工培训和税务优惠等,但同时记者发现,不少好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此外,由于高校缺乏创业教育,很多青年学生缺乏经验,在市场大潮中很容易迷失方向。“推一把”、“拉一下”,因此成为众多创业者最热切的期盼。 以袁景瑞和田绘楠来说,他们并没有在毕业当时就选择创业,因此未能成功申请到政府的贴息贷款。而事实上,考察市场、组建团队都需要时间,“一旦错过时间点就不算应届毕业生,享受不到好政策”是不少创业者都会碰上的问题。
“此外,在人才引进方面,希望政府能给更多的政策,比如给一些工作居住证,户口名额等等,这对我们招揽人才很关键。”袁景瑞说。田绘楠希望政府在企业租金上给予大学生创业者一些优惠。刘奇则希望环保企业能争取到更多贴息贷款。
扶持大学生创业,政府该做什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这么多,全靠国家统筹分配是不现实的,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鼓励大学生创业不是普惠的,应有选择和引导。如给予去西部创业的学生更多优惠等,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目前大学生创业过于集中于大城市、过于集中于工业,其实,西部、农业和文化产业也是急需人才的。”对于大学生创业初期的资金困难,程方平认为,可以鼓励一些民间基金的支持,一些高科技行业也可以提供基金支持创业者,让国家、社会、地方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创业者渡过难关。
鼓励大学生创业,在教育上又该补上什么课?“为什么有些人能看到机会而别人看不到?组建创业团队时如何避免冲突?这些都是影响创业成功的关键问题,”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张玉利说,“而这些都是可以经过研究积累的,所以高校应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些积累,给他们多一道保障。”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日我作为参赛选手参加了浙江省第九届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赛后更是深切体会到了创新的魅力。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承担起振兴民族大业的重要课题。全面开展切实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说到创新创业问题,哈佛商学院教授斯蒂文先生总结得非常好,他说:创业是不拘泥于资源约束的前提下把握机会,整合资源。课堂教学和课外培养双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想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期的大学生,必须从教育、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培养,结合自身我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提升我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要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
创业精神。要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为此,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作为元培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学校也在各方面都为我们展示了舞台,各种竞赛以及科技主题月都实实在在的层层推动了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让我们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了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创业园——我们的梦想基地。
二、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栽体,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以校内外创业基地
为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创业能力。实践证明,一种有利于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如有关政策、法规等知识,以及更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此,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有根本的改变。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知识横向拓宽,纵向加深。使学生从日趋合理的知识结构中获得创造能力的培养。之前在听党课时听到一个很有魅力的想法:把公选课按专业方向归类,让你在选择公选课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并系统的学习该专业的相关课程,最后颁发该专业的“文凭经验证书”,与普通的学位证书不同的是这是你第二“专业”的履历证明,也为你以后打下了系统的基础,在从事相关工作时也会更有心得。因为只是公选课,也不会带给我们太多压力,真正做到因教施材,学以致用。
必须明确的是,光是学校在这方面做到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时刻与时俱进,在党的伟大政策领导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结合理论大胆实践。团结所有的力量为创新创业注入青春的活力。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承担起振兴民族大业的重要课题。
全面开展切实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1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已突破200万大关,达212万人,2015年
又突破300万大关,达到338万,2015年更是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413万人。
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早在2004年就指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大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
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200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是34万,2002年是37万,2003年是52万,2004年是69万,2015年达到了79万。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高校毕业生大多在20~25岁之间,这个年龄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要求独立地、有主见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依赖父母的心理逐渐消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明显增强,同时又处在人生的重大转折和突变时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开发潜力、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1.2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1.3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2.1 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要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要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为此,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以科技协会为平台,层层推动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
2.2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品质
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务实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态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多方面的品质。
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价值最终都取决于教师。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学生,学生才敢于冒险、敢于探索,才会突破常规,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没有一定数量的创造性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学校可以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客座教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
一批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对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创业品质给予强化。创业往往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实现或完成的,它需要组建起自己的团队。一个精诚团结、各方面能起互补作用的团队,才能实现1+1>2的效果,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通过教师队伍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合作意识,将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产生深刻的推动作用。
2.3 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2.3.1 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
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
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
2.3.2 开设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课程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一些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包括“网络教学”、“实地考察”、“企业家论坛”、“创业计划(设计)”等环节,以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和视野,使课程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解答其在课堂学习中和实际创业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其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
2.3.3 创设环境类课程
环境类课程要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尽可能把校园的布局与美化、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应建设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建设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如校园创业园区、小企业孵化器等。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
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软环境如职业指导等,院系应成立由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
2.4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创业能力
实践证明,一种有利于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如有关政策、法规等知识,以及更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此,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有根本的改变,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知识横向拓宽,纵向加深。使学生从日趋合理的知识结构中获得创造能力的培养。
系统创业知识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大学课堂、图书馆与社团。创业者通过课堂学习能拥有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受益无穷;图书馆通常能找到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广泛阅读能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第二,媒体资讯。一是纸质媒体,人才类、经济类媒体是首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21世纪人才报》、《21世纪经济报道》、《IT经理人世界》等。二是网络媒体,管理类、人才类、专业创业类网站是必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华英才网》、《中华创业网》等。 此外,各地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信息中心的网站等都可以学到创业知识。第三,与商界人士广泛交流。襄樊学院还不定期的邀请校内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讲座,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5 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2.5.1 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
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
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2.5.2 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
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如何引导大学生创业】相关文章:
大学生创业风险如何规避05-26
如何看待大学生自主创业04-15
大学生如何提高创业能力05-26
如何组成创业团队06-01
创业时如何利用资源03-20
创业公司如何进行选址05-11
如何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03-24
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4篇12-15
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计划书02-07
大学生创业口号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