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心得体会范文
一、经济增长进入换档期
“新常态”的显著特点是已经跨过了粗放经营、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了一个不创新、不深化改革就难以持续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过去我们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粗放经营,铺摊子,上项目,靠投资;二是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便宜,走低价格路线;三是招商引资,模仿,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四是过度依靠外需;五是靠行政力量推动,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的GDP竞赛;六是GDP崇拜,速度第一,而不是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在这六个特征中,核心是GDP崇拜和行政力量推动。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使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但付出的明显代价和潜在代价都是难以估量的
二、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现在,中国经济的规模已经做大,我们面临着做强的新的历史任务,既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人们所讲的“新常态”。
“新常态”的显著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的自然放缓。
经济增长速度是有一定规律的,即“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制度环境下,不受紧缩政策或扩张政策等外来因素的干扰,本身固有的、自然而然的增长率。这样的增长率和既定的条件是协调的,是既定条件下的一种均衡。“自然增长率”是阶段性的,是历史的。据此,随着快速发展的条件成为过去时,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速率,一个中速的增长速度。 “新常态”面临的任务是为已经起飞的经济持续加油,使整个经济在做强的过程中展翅高飞。“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是货真价实的创新,是扎实有效的结构调整。
三、发展理念适应“新常态”
第一,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确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清楚地把握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是调结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即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水平结构,即平面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更不能迎合错误的速度情结而盲目刺激。必须明确,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就业,但这种就业应当是货真价实的就业,而不应当是伪就业。
第二,在“新常态”下应当抓紧完成旨在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任务。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微观层面的事,是经济规律自发作用使然。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看,相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按了葫芦上来瓢,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不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第三,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激发大众的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一个产业空间很大,跟到人家后边模仿着做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例如平等进入、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淡化官本位;鼓励适当的冒险;包容各种创新伊始的“异端”;杜绝各种寻租的机会,把企业家精神引导到真正的创新而不是官-商-勾-结的寻租。
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关于“新常态”的表述,对现阶段中国经济走势的客观基础作出了新的研判,提出了经济发展新阶段对发展动力新的要求,也预示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新的方向,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宏观经济基本走势的判断,作为基层工作者要在当前新形势下,判定方位,理清思路。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我国在经历了过去30多年将近10%的高速增长、总体上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不仅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原有的以投资和资本扩张为主导、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劳动年龄人口和资本积累率的下降使潜在增长率降低将成为必然趋势和常态,而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加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等几个因素的叠加,都使得经济不可能再维持此前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减速或换挡是经济发展内在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与前期增长减速主要源于周期性因素不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减速主要源于经济基本条件变化带来的结构性因素,而这种减速也不能继续简单地沿用过往凯恩斯主义的总量需求政策了。
新常态意味着宏观调控思路的转换。除了原有的总量平衡外,结构调整、预调微调、防范风险和稳定预期将成为宏观调控的“新常态”。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在对现阶段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特征提出全新的分析判断基础上,在宏观经济调控的内涵、目标、取向和政策工具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创新。中央的界定了“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与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提法有了重要的区别;中央提出“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但是没有把产业、价格政策放在宏观调控体系之内,这表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宏观调控的目标方面,多次强调“稳”字当头,并提出“上下限”论,体现了底线思维的宏观调控方针。在宏观调控的取向方面,今年初以来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政策思路从过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向更加重视结构调整转变。与此相适应,在政策工具方面,从“全面调控”向“定向调控”转变,瞄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工夫,根据不同经济部门和区域实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精准调控方式。
面对新常态,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正如所说的要有“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标志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意味着经济增长总量指标的重要性下降,也预示着长期以来唯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将会淡化使用,这将改变过去以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的偏好与思维定式。政府将更多资源和精力用于广义的发展如社会保障、民生福祉、文化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强化中央所提到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对于企业来说,在增长速度下降、产能过剩的年代,劳动力等低端要素不再是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过去依靠拉关系、走后门等寻租行为获取资源的机会成本或难度也加大了,创新和研发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价值的创造才是企业立足的基础,因此大多数企业都要面临转型升级。
学习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
**本人参加了中心组理论扩大学习会,认真聆听了**书记的讲座,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结合工作实际,本人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即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就应当以科学而冷静的态度直面现实: 第一,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确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清楚地把握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是调结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即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水平结构,即平面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更不能迎合错误的速度情结而盲目刺激。必须明确,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就业,但这种就业应当是货真价实的就业,而不应当是伪就业。
第二,在“新常态”下应当抓紧完成旨在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任务。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微观层面的事,是经济规律自发作用使然。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看,相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按了葫芦上来瓢,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不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第三,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激发大众的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一个产业空间很大,跟到人家后边模仿着做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例如平等进入、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淡化官本位;鼓励适当的冒险;包容各种创新伊始的“异端”;杜绝各种寻租的机会,把企业家精神引导到真正的创新而不是官-商-勾-结的寻租。)
【新常态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02-18
常态化防控措施(精选11篇)08-17
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精选5篇)07-26
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精选11篇)07-28
常态化疫情防护措施(通用5篇)05-27
校园常态化疫情防疫措施(精选6篇)05-27
常态化疫情工作措施(精选5篇)05-28
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精选8篇)05-28
常态化疫情防范措施(精选7篇)05-28
新入职场工作心得体会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