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

时间:2022-05-18 09:27:41 新常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我们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全年主要目标和任务可望较好完成,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深化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

会议提出,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

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会议要求,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会议认为,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要趋利避害、顺势而为,防范各类风险。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1、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2、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4、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5、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具体而言:

—明年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要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

—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会议要求,要精心谋划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

和回旋余地,依靠促改革调结构,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通常在每年最后一个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国年度规格最高的经济决策会议。此次会议不仅是2015年经济政策的“定调会”,还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二年的首场改革动员会。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新常态”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的公报中。

自今年5月首次提及新常态以来,这个词儿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的表述中。本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申了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论断。

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近五年的数据显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沪深两市以上涨居多,下跌居少,但在会议召开之后,两市多会出现下跌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特征2017-01-06 10:26 | #2楼

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内涵: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这种提法并非新词。面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的凸显和释放,以及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悄然变换,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站在决策者的角度,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经济战略的高度,势必对中国未来宏观政策的选择具有方向性和决定性的影响。

主要特征: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

一是中高速。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认为,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将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5年期间下调至4.15%。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分析,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

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发力、绵延不绝,导致发展能量巨大而持久,因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

二是优结构。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这些结构变迁中,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退出,既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也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

三是新动力。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998年至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5年降至12.2%,今年1至5月仅为5.8%。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

四是多挑战。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有时一个点的爆发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综合这些特征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

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同志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三期叠加”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趋势的科学分析。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趋势,扎实做好经济改革发展工作,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未来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经济增速逐渐回落到中高速增长区间。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速度。同志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有利于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经济增速换挡只是相对于以往高增长的适度降低,但我国经济增速仍然大大高于发达经济体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而且是结构更加稳定、合理的经济增长,是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稳态增长。可以预测,在未来10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

志。过去一个时期,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达到GDP的46%。但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一般达到70%以上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我们要的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经济增长速度。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目标,有利于丰富生活性产品供给、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民生、实现以人为本的增长。

发展理念从片面追求GDP向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而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改革、促发展。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中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强调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意味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将加快,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将被打破。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5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3.7%,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享受到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统筹城乡扎实推进,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2017-01-06 8:23 | #3楼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厦门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厦门率先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经济新常态特征 来看,自 2015 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厦门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率先进入了新常态。首先,国内外经济形 势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厦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 缓。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对以外向型经济 为主的厦门经济发展造成了冲击;与此同时,随着 生产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短缺,一些制造企业开始陆 续从厦门迁出,这对厦门传统的工业经济增长产生 了很大影响。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厦门经济增 速从危机发生前的年均17% 以上降到目前的10%左 右。其次,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明显加快, 使经济发展获得新动力。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巨 大变化,厦门经济特区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 力调整经济结构,使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战略 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 成为拉动厦门经

济发展的新引擎。自 2011 年以来, 厦门经济逐步摆脱了金融危机以来的增长颓势,经 济增速再次跻身全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再次,伴随着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厦门经济、 社会、环境、人文等各方面呈现出和-谐发展局面。 自 2011 年以来,厦门人均收入增速均保持与经济增 速同步,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连年超过城镇 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在 此期间,厦门还先后获得 “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中国城市科学发展典范城市”第一名、“中国十 大创新型城市”“中国十大低碳城市”等荣誉称号。

二、新常态下厦门产业演进的特点与趋势

(一)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 的更优结构演变,随着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工业化 的加速推进,厦门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很小了, 至 2015 年只占 0.7%。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 重,在 2015—2015 年间,大体持平。从 2011 年 开始,第二产业出现持续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则 出现持续上升趋势,2012 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 二产业;在 2011—2015 年间,第二产业比重平均 每年下降 1.77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平均每年上升 1.87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空间主要被 第三产业所填补。总的说来,厦门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以来,厦门三次产业结构已经由过去以制 造业为主的“二三一”结构逐步演变为以服务业 为主的“三二一”更高级结构。

(二)从工业内部结构看,技术密集型工业已 经成为厦门工业经济的主体,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 优化 考虑到环保因素,厦门逐步弱化石化产业的发 展,重点发展电子、机械两大支柱产业。目前,电 子产业已成为厦门工业的主导力量。2015 年厦门电 子产业产值为 1852.62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 总产值的 37.8%,其中天马微电子、友达光电等 11 家企业产值增量超 10 亿元,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十 分明显。在机械产业方面,工程机械、汽车、配电 控制设备等传统产业仍是发展的重点。2015 年厦门 机械产业产值为 1349.75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 业总产值的 27.5%。 [3] 厦门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加快 产业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工业高端化、技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发展,2015 年,厦门市经过 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950多家,占福建全省的50% 以上。以光电子、信息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等为代 表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正快速成长,成为拉动厦 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目前,电气硝子、三安光电 等一批世界 500 强、央企、百大台企、知名民企招 商项目陆续落户,预计未来 2—3 年内将会大规模投 产。 2. 工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厦门市“十二五”时期重点培育 13 条千亿产值 的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积聚优势逐步显现。2015年, 平板显示产业总产值达到 1086 亿元,成为首条破千 亿产业链。此外,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链、机械 装备产业链产值都已达 700 亿元以上,发展势头较 快。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 厦门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信息、 文化创意和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随着厦门海沧生 物医药港、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新材料研究基地、 厦门超级计算中心等一批项目落地,厦门战略性新 兴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例如,近三年来,软

件信息服务业年均销售收入增长达到 30%以上。

(三)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金融、交通运输、 旅游、软件信息、文化、电子商务等现代高端服务 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厦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面对金融危机以来工业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 厦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海峡西岸最具 带动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 2015 年,厦门第三 产业比重达到 53.5%, [3] 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位居第 二,在福建省九地市中位居第一。 1. 东

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总部大厦、远洋自动化码头、 邮轮母港等重大项目为带动,加快建设厦门航运交易 所、厦门石油交易所、福建电子口岸、东南国际航运 仲裁院等机构,推动客运与货运并举、港口与产业同 兴、腹地与中转结合,发展航运物流综合服务系统。 2015 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 857 万箱,位列 全国第八、全球第十七位;空港旅客突破 2000 万人 次。[3] 2. 打造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厦门在本岛东部滨海带集中建设两岸金融中心, 招纳金融企业集中入驻。金融业聚居发展,对资金 的吸附效应明显增强。目前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成立, 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突破 1300 亿元,成为对台 人民币现钞供应与回流主渠道。2015 年,金融业对 厦门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 24.5%。 3. 旅游会展业快速发展 2015 年厦门接待国内外游客 5337.86 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 14.5%,旅游总收入 722.09 亿元,增长 16.3%。全年举办各类展览活动 200 场,比上年增长 8.7%[3]。在厦门举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 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中国厦门国际佛事用品展 览会保持着全球最大规模同类专业展地位。 4. 信息软件、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 2015 年厦门被列入国家重点软件名城,有 9 家 企业列为国家规划布局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 业,占全省一半。培育生成了“4399”“美图秀秀” 等全国知名软件企业,软件信息服务业近年来年均 增速在 30%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凸显,在 全省具有领先地位。比如,厦门龙山文化创意产业 园就是福建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荣获“中国创意产 业十大园区”殊荣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厦门产业优化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近些年来,厦门经过持续努力,在产业优化升 级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毕竟这种优化升级是对厦 门几十年来逐步形成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一个 全局性调整,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转变过程。目前, 厦门在产业优化升级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宏观方面看,一是产业优化升级与保持较快 增长速度之间仍存较大压力。产业优化升级是一个 传统产业不断弱化、新型产业不断增强的此消彼长 过程。在此过程中,原有产业释放的增长空间逐步 减弱,新兴产业发挥主导作用则还需要一定时间, 因此,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近几年来,厦门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排名靠后,与 此是直接相关的。面对全省大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要 求,厦门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坚持走转 型升级之路,这需要付出更艰巨的努力。二是厦门 产业空间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厦门优势产业 仍然局限于岛内的狭小面积上, 2015年,岛内思明、 湖里两区以不到全市 10%的面积,创造了全市 52% 的 GDP。这种岛内外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大大限制 了厦门产业优化升级的空间,进一步加快岛外发展 的要求十分迫切。 从具体的产业发展而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 产业的整体实力不强,缺乏一些规模大、在全国有 较强影响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2015 年,厦门规 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4905 亿元,位居全省九地市第三, 产业规模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产业的技术创新驱 动能力还有待提高,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增长的贡 献率不足。从产业价值链看,厦门的电子、机械类 高新技术企业有一定的“虚高”成分,多数企业还 是处于中低端的组装加工环节,高端的科技研发和品牌营销不足。三是对本土成长型科技创新企业的 培育不足,产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欠缺。厦门制 造业长期以来以外企为主,民营企业比重远远低于 全省平均水平。2015 年民营工业企业产值只占全市 工业产值的 10.0%。反观深圳,正是有华为、中兴、 腾讯等一批本土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

才为其新一 轮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认为推动厦门产业优化升级,应在以下几个方 面加大推进力度。

(一)大力增强岛外优质公共物品供给,促进

岛外高端产业发展 加快岛外发展是关乎厦门做大做强的战略问题。 岛外发展,首先是产业的发展,而产业发展,则必 须具备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近几年来,厦门 在岛外建设了海沧、集美、翔安、同安四座新城, 这为岛外发展更高层次产业打下了基础。但是,仅 仅建城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其他完备的配套设施, 高层次产业是难以发展起来的。从四座新城这几年 的发展看,虽然一直在引进产业,但效果并不理想。 其中关键原因就是与高层次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高端 公共-产品和人力资源配置不到位。高端产业的发展, 无论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还是战略性新兴 产业,都需要的一个基本要素,那就是高层次人力 资源积聚。而高层次人力资源,对于交通、环境、 教育、医疗等公共物品是有较高要求的。由于岛外 地区缺乏这些高层次公共物品,制约了高层次人力 资源的流入,从而导致岛外高端产业发展缓慢。因 此,厦门应大幅度增强岛外公共设施建设,将岛内 优质的教育、医疗公共-产品向岛外延伸或者迁移, 将一些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往岛外合适地区迁移,以 带动资源向岛外转移,为岛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 础。 (二)加快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

长期以来,厦门在发展经济方面更多侧重于对 外招商引资,这虽然能更快地促进经济总量增长, 但在促进本地技术创新方面成效并不显著,原因在于这些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更多是将厦门作为一个 生产加工基地,其科技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等核 心环节仍然保留在总部。实践证明,只有本土企业 才能够植根于本地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厦门要发 展创新型经济,必须培育大量的本土企业,使之成 为本市创新的主体力量。为此,一是要出台优惠政 策,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要重点培育 创新型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二是要加快国有企业 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 制,推动国有企业成为创新的重要力量;三是打破 垄断,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以竞争压力促使 本土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

(三)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台湾高端产业进驻

对台是厦门的最大优势,但是厦门在引进台湾 产业和对台产业合作方面,过去并没有特别突出的 表现,反而长三角的昆山等地在吸引台商方面更有 作为。这当然有长三角产业配套更完备和区域经济 实力更强的原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厦门在管理 机制不灵活、本地市场不开放等方面的不利因素。 目前,台湾有许多比较高端的产业需要与大陆合作 或者向大陆转移,比如光电及新材料、信息通讯硬 件产业、生物科技、文化创意、医疗照护等。厦门 当前正在建设与台湾产业对接的“两岸新兴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如何吸引台湾企业进驻? 除了传统的招商措施外,厦门应进一步对台商开放 本地市场。厦门在当前的“美丽厦门”“智慧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中,关于三网融合、云计算、电 子商务、物流网、绿色建筑等产业发展,都可以对 台商开放。通过开放本地市场,吸引台湾高新技术 企业和现代服务企业进驻,在厦门设立生产基地和 研发基地,扎根厦门,这是发挥对台优势促进产业 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四)坚持走高端化路线,以质取胜

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厦门低端产业竞争力 减弱,只有产业高端化才具备竞争优势。在厦门岛外的工业布局中,翔安区和海沧区着重发展比较高 端的光电、生物医药和临港产业,这几年工业经济 增长速度最快,而同安区发展传

统的建材、食品等 产业,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最慢,远远低于全市高新 技术产业增长速度。目前厦门确定岛内产业“退二 进三”,岛外产业“优二强三”。为此,岛内产业应 坚决地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而且要 将此作为厦门的核心竞争力来重点培育;岛外产业 二三产共推进,就必须坚持制造业高端化路线。在 这方面,深圳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11年底, 深圳为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出台文件主动引导失去 比较优势的企业转移,计划在 5 年内有序转移一万 多家低端制造型企业到外地,转移产业的最终目的 是要形成“总部、研发在深圳,其他的制造、生产 环节在外地”的格局,使深圳从产品的输出地转变 为技术、服务的输出地。深圳近年来新一轮新经济 的强劲发展,正是其坚持向高端产业升级的结果。

(五)适度放开岛外人口准入,引进和集聚高 素质人才

厦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需要 有人口的进一步集聚。这既包括高端人才的大力培 育和引进,也包括岛外人口的大量流入。厦门常住 人口目前是 400 万左右,但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一方面是人口区域分布结构极不合理,岛内面积不 到全市 10%却集中了 50%以上的人口,岛外面积占 全市 90%以上而人口不到一半,这种人口结构是难 以支撑岛外城镇化和岛外产业快速发展的。另一方 面是人口的素质结构与发展高端产业还有一定差距, 甚至还存在某些高端产业发展找不到相应高端人才 的现象。为此,一是要继续大力实施 “海纳百川” 人才计划,持续不断地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人才。二 是要进一步放开岛外人口准入,促进岛内人口和外 地人口流向岛外,为厦门岛外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口 和人才支持。三是要花大力气加强全社会的文化、 教育和培训基础工作。

(六)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根本动力, 是厦门产业优化升级的力量源泉和制度保障。近几 年来,厦门大力实施“美丽厦门”机制创新行动, 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招商财税机制、行政运行机 制、社会管理机制和开放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 的制度创新。当前,国家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厦门应抓住有利时机,尽快适应产业升级转型 的新要求,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以 充分调动市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 国家已经批准厦门设立自贸区,这是突破现有法律 法规不合时宜规定,积极进行体制机制探索的大好 机遇。厦门应紧紧围绕制度创新这个核心,加快自 贸区建设,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创新 环境,为厦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

【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相关文章:

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02-18

特征选择方法11-11

职业素养的特征10-31

《生物的特征》教案11-03

图形特征教案04-06

常态化防控措施(精选11篇)08-17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02-21

小雪节气的气温特征05-08

《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02-27

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精选5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