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元宵节挂灯笼的习俗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古代历法而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说文解字》记载:“元,为始;宵,为夜。”,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名之为“元宵节”;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宋代以前,元宵节多称“元夜”、“元夕”、“上元”,而宋代以后的文献则多见“元宵”一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宵节挂灯笼的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节挂灯笼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特色节日之一,现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元宵节的起源是在东汉时期就有了。在当时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信仰佛教,佛教有规定正月十五观看舍利的习俗,所以皇宫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挂灯。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习俗: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习俗: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随着时间的不段的变换,元宵节的活动也是不断的在发生改变,很多地方不但没有袍子旧风俗,很多的新风俗也是添加了很多。像是耍龙灯、耍狮子、扭秧歌之类的,这些都是现今新增的元宵节节目。
小结:元宵节虽然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人们还是非常热爱这个节日,每当这个节日来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特别的热闹。元宵节全国上下的地区活动都是差不多,但是还是会有一些自己当地的特色。
元宵节的习俗
爆竹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
拜帖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灯谜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
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偷菜
民俗专家介绍,在中国古代,元宵节还曾是一年中有情男女“相约灯下”的浪漫节日,一些地区至今仍保有“偷菜传情”的元宵节习俗。
在古代,汉族人还有在元宵节偷菜求子、偷菜求婿的习俗。至今,在贵州省黄平一代的苗族中仍保留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偷菜传情的习俗。这天,姑娘们会去偷非本族人家异性的青菜,希望能“偷”的一段好姻缘。
放灯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旧时,每当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特别是正月十六一整天,妇女们便三五成群,结伴出游,她们一边赏灯散步,一边遛弯儿“走”除百病。这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中就有“窄窄弓鞋步步娇,银花火树过元宵;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的诗句。这天,妇女们不仅可以回娘家,还可以串门,走亲戚,到各处闲谈玩耍。
摸门钉
民间普遍认为,在“走百病”时,还要“摸门钉”,方能求吉除疾。 “摸门钉”,又称“摸钉”。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因此,正月十五这天的夜晚,妇女们出游,到各城门去“摸门钉”,需要在黑暗中摸索,不的有照明设备,一次便摸中者视为生子的吉兆。不去城门摸钉的,要到寺观烧香,用手触摸庙中大门上的门钉,以此来祈盼家庭人丁兴旺。
挂红灯
金山、松江地区元宵夜,有人在田间挥野火,有人把灯笼檐前挂。有人上街舞龙灯,有人出行“串马灯”。嘉定农家正月半吃的馄饨叫做贺年羹,又以面粉团捏成缸甏等状蒸煮,称为“蒸缸甏”,看“缸甏”潭内水汽多少,卜一年之晴雨。青浦有些人家爱吃用荠菜、油豆腐、粳米粉等做的糊涂羹,寓意太平无事糊里糊涂过一年。
扛三姑娘
沪郊农家有元宵节“扛三姑娘” “迎紫姑”习俗。“紫姑”俗称“坑三姑娘”,是传说中的“厕神”,即用一只淘米箩,箩上插一只银簪,由几个姑娘“通神”邀请田角姑娘、场角姑娘、坑三姑娘等“三姑娘”“降神”,或用淘箩或畚箕下缚一只筷,由二人扶着,让筷在木屑或糠秕上写字以卜雨水、年成及婚事等,多由妇女参加。询问吉凶祸福,是一种迷信活动。
走三桥
元宵夜,吴淞等地还有“走三桥”风俗,妇女结伴相行,或拖儿携女,或挟持婴儿衣衫走过三座大桥,认为可实现一年保平安,求生贵子,祈祝幼儿祛病消灾等愿望。沪地乡村亦有“卜流花”旧习,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锅水中,谷物爆开粉碎为末,是大好征兆!据说元宵之夜少女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此时,天空一轮明月、皎洁如玉,地上一片灯火,良辰美时,此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貌。
食俗
上海县农民元宵夜食南瓜、苦草、高粱圆子,黄、绿、红三色兆丰年;或做12只大圆子,用手指在圆子顶端揿出潭印,蒸熟后看潭中积水多少,以卜当年每月雨水。川沙居民元宵爱吃谢年的“收心馄饨”,入夜,寺庙前高悬七层至九层红灯,农人手持火把走在田头“调火龙”,唱:“花三担,稻六石,赤米绿豆收两石”,祝祷丰收;他们还点燃田边茅草,俗称“炭茅柴”。
南汇地方家家做高粱、糯米圆子,中午包馄饨,夜里,孩子们玩“炭茅荡”,举着火把绕着自家的田头边跑边喊一些祝愿自己家种的庄稼比别人好的话。宝山的桶形天灯别有情趣,点燃油灯,带着人们美好的祈愿冉冉飘向深邃的夜空……奉贤元宵夜,农家点燃天香蜡烛,祥瑞之光可兆丰年。此地做的汤圆大不同,花包形称“花包圆”,稻堆形称“稻堆圆”,寓意粮棉大丰收。崇明地方糯米茧团形状巧,两头大来中间小,元宵中午,包的馄饨叫“兜财”,下午,用筷子插上茧团,放置田头,祈求丰收,叫作“斋田头”。
上海有许多宁波人的后代,所以要说吃汤圆,宁波汤圆肯定在第一位。城隍庙的这家店最早就是一对宁波夫妇在上海开的夫妻老婆店。店址最早在梨膏糖商店。后来搬迁到了如今仿古结构的建筑中。正宗的宁波汤圆要用当地盛产的一级糯米磨成粉做成皮,猪板油剔筋切碎放盆中加白糖,与芝麻粉拌匀揉透,搓成猪油芝麻馅心小圆子。粉团捏成酒盅形,放入馅心,收口搓圆成汤团。这家的汤圆个小、汤清、重糖高油,一口咬下去,黑得发亮的芝麻馅便流了出来,香气扑鼻。一般还配以桂花。
四新食苑只有两种口味,鲜肉汤团和芝麻汤团。尖尖的是芝麻的,圆圆的是肉馅的。这里的汤圆皮薄,馅多,个大,糯而不粘。汤圆的个头约为一般速冻汤圆的两三倍,三四个汤圆便可把一个普通瓷碗撑满。这家店初名新芳斋糕团店,由湖北人杨腊桂开设,诞生于上世三四十年代,到今天已经有八十年历史。汤圆的价格是一客12元,4个,甜的咸的自己搭配。做汤圆的有两个师傅,其中一个还负责下。大锅子里飘浮着一个个大圆子,看得人垂涎欲滴。水龙头里一直滴着水,保持着汤的温度。一个个大汤圆就是这样慢慢煮熟的。吃手工汤圆,心急是万万使不得的,师傅通常会包完一碗芯子再起身撩汤圆,时间也刚刚好。再搭配一碗小馄饨,热腾腾的满足。
【元宵节挂灯笼的习俗】相关文章:
元宵节灯笼的来历05-18
大班元宵节灯笼教案01-14
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05-18
元宵节的习俗08-12
元宵节的习俗02-21
元宵节的习俗02-22
元宵节的习俗05-18
元宵节习俗02-21
元宵节的习俗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