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高技能人才工作,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推动我市资源城市转型和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的要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就进一步加强我市高技能人才工作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群众路线重要思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紧紧抓住高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奖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健全和完善企业培养、选拔、使用、激励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带动高技能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 总体要求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力量,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1
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实施我市“人才强市”战略,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逐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的转换器,也是成为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把高技能人才工作抓紧抓好抓实,努力开创我市高技能人才工作新局面。
三、 工作内容
以启动一个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两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三项技能比赛为重点,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评价机制、薪酬待遇机制、表彰奖励四大机制,在一些新的重点领域中取得突破,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一)定向扶持,启动一个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适合现代化企业需要的高水平技术工人和后备人才,建立全市高技能人才专项扶持基金。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一个青年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选优培训100名高技能人才。年龄:16-40周岁之间,条件:具有中级高技能(四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生产服务一线工作技术工人,或具有中级高技能(四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学校、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或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专业:普通车工、普通铣工、电焊、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工以及数控等。由市职业技术学院承担培训教学工作,从市高技能 2
人才专项扶持资金中列支。计划到“十二五”期末,我市高技能人才达到3.6万人以上,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劳动者比例力争达到30%,并带动中、初级高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基本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高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二)整合资源,建立两个高技能人才基地。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院校和培训机构,整合各类资源,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我市XX职业技术学院、XX理工学院、XX技工学校、大型企业集团探索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施“首席技师”、“高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人才制度。培养范围为技术含量较高、培养需求较大的企业主体工种、针对单项技术的专项职业能力培养项目。经审核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一般有效期为3年。在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基础上,重点在XX工业园区开展选树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项目申报工作,争取省市资金扶持力度。
同时,市政府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扶持力度,对培养基地自主开发培养项目给予一定的开发经费支持,标准是每个培养项目1-3万元。对培养基地组织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岗位从业人员给予一定的培训、职业高技能鉴定补贴,补贴范围为中级以上等级的通用工种人员。对建立首席技师 3
制度的培养基地,以每名首席技师5000元的标准给予培养基地工作经费资助。
——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经认定设立的公共实训基地名称由“XX市+名称或区域+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组成。公共实训基地是公益性实训平台,主要是面向未能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开展公共训练、高技能培训,并承担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高技能鉴定。第一批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拟在XX、XX、XX等10家大型企业挂牌建立。
同时,结合我市创造条件,落实国家就业再就业政策,通过承担政府培训项目等方式,规范合理地获得政府公共职业培训补贴经费的支持。暂不具备条件开展免费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对所提供的服务,可向财政、物价部门申请核定收费项目和标准,适当收取培训或鉴定成本费,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财政管理,支出通过预算申请。
(三)大力选优,开展三大技能比赛。为激励职工自觉钻研业务高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发现和选拔不同行业和职业领域中具有高超技艺、业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决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三项高技能大赛。
——开展全市烹饪技能大赛。竞赛组织:组织部、市总工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参赛人员:全市各企事业
单位食堂、酒店职工,院校学生。
——开展全市服装技能大赛。竞赛组织: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主办。参赛人员:企业职工、院校学生。
——开展全市钳工技能大赛。竞赛组织:组织部、市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参赛人员:全市各类企事业单位职工、院校学生。
(四)政府引导,建立健全四项长效机制。在高技能人才工作中,注重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建立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重点,并适应不同技能人才群体特点多元评价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评价机制、薪酬待遇机制、表彰奖励等长效机制。
——全面开展首席技师制度,创新高技能人才培训机制。要充分依靠企业根据实际需要举办或与各类学校联合举办职业技术培训,强化自主培训功能,创新高技能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岗位培训、高技能提升、科技攻关、技术比武、名师带徒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岗位成才,并引领和扶持中小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我市企业中全面开展首席技师制度,鼓励企业开展首席技师选拔培养工作,在3家试点企业的基础上,选取4-6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同时,在“XX民间工艺大师”基础上,建立“XX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技艺大师称号”制度,使地方绝活得以传承。
——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善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化的职业高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要建立和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的原则,在我市XX公司、XX厂开展企业人才评价试点工作基础上,今年再在5家单位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引导更多的高技能劳动者岗位成才。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推行“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加快建立职工凭高技能水平、职业资格及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高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
——进一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大力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一是积极选拔推荐我市优秀选手参加国家“中华高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奖项的评选,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二是表彰奖励一批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10名“XX市高技能大师”、30名“XX市技术能手”,激发全市技术工人继续在行业、企业重大技术攻关、自主创新、技术革新等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和传、帮、带作用。三是明确将高技能人才纳
入本市户口的申办范畴,具有国家二级(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高高技能人才,在与实际用工的用人单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可为其申办本户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整体联动。一是切实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要建立由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改委、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国资委、工会、商务局以及人民团体等部门参加的工作专班,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制,负责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政策协调和具体组织,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开展落实。三是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人力社保部门进行统筹协调,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
(二)加大投入,落实保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一是要遵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的渠道与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个人多方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二是筹集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表彰、交流等项工作。三是依法落实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2.5%比例提取的规定,职工教育经费中60%以
上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职工在岗高技能提升培训和高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关于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尊重劳动、崇尚高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共识,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技能竞赛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为着力培养基础厚、技能强、后劲足、能吃苦的高素质拔尖型技术应用人才。营造“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良好氛围,全面深化“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我校《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的实施意见(试行)》,决定在我校学生中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为推动工作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我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校对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二、培养目标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拔尖技能人才,满足国际、全国技能大赛和企业技能人才需求。
三、组织机构
(一)学校成立技能竞赛人才培养工程项目部,负责统筹全校各专业技能竞技人才培养工作。项目部由实验实训与职业技能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实训中心)牵头组建。
(二)组建培养导师团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的实施意见(试行)》精神,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组建导师团队。
四、培养对象
每年面向全校各专业大一、大二年级选拔不少于40名学生,组建技能竞赛人才班。按照专业群划分进行培养对象分类,分别设立建筑工程技术类、建筑装饰技术类、建筑设备技术类、财经管理类、能源交通类、信息传媒类、机电类等7个类别。
五、选拔条件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专业技能学习成绩突出,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具有钻研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强。
(三)具有强烈的参加技能竞赛的意愿。
(四)有过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经历的学生优先考虑。
(五)得到专业教师大力推荐,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
六、培养方式
(一)技能竞赛人才班采取专业授课、一对一辅导和团队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专业授课。按照专业群成立专业指导教师团队,制定针对性的授课计划,根据计划安排进行集中授课,夯实学员深厚的专业基础。
2.一对一辅导。开展多形式的心理辅导课程,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在各种大赛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
3.团队辅导。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训练体验活动,增强学员的团队协作、应对压力、挑战自我的能力。
(二)实践锻炼。利用寒暑假,安排学员到相关企业进行不少于一个月的现场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三)结业考核。完成所有培养课程,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学员可以结业,并获得学校颁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技能竞赛人才结业证书。
1.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两个以上。
2.在培训期间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
3.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一篇。
4.获得与专业相关的专利一项。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考核
项目部组织对学生培训的具体考核,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对参加培训、实践的全过程和考核成绩、取得成果进行记录,对学生最终给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的鉴定。
(二)激励措施
1.学校将技能竞技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作来抓,并在经费、政策上予以保障,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对导师组成员按照课时进行补贴,获得技能竞赛获奖按照《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进行奖励。
3.完成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学员,统一颁发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五项工程”——技能竞赛人才结业证,注册在案并与评先、评优挂钩。在对优秀学生的综合性表彰中,将设定比例表彰表现优异的学员。
4.学校为技能竞赛班考核成绩优秀以上学生提供推荐专转本自主招生考试名额。
5.学员在国际和地区访学交流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学校设立一定经费资助学员参加国内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1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35号)的文件精神,为加强与企业紧密联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结合我校多年来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行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学等办学经验,学校决定继续在现有校企合作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探索更加适合我校实际的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方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要求
通过校企合作,努力实现校企之间的信息、人才、技术资源与物质资源共享。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企业提高职工素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实现校企的双赢。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校企合作、实现双赢”为主旋律,以建立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为载体,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引导全体教职工以一流的工作热情创造一流的校企合作效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实施、实现校企快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实施步骤
近几年,我校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制度。由于校企结合得紧密,我校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深受用人单位青睐,一批大型企业,如广东康宝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美芝制冷设备公司、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我校建立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模式,为我校教
共 4 页
学改革,学生实习、就业,师资培训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了我校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推动了学校稳步发展。近年来我校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为进一步加速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完善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实现校企的双赢,建立长期合作的运行机制,实习是我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目前学校实行“2+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前2年校内学习与培训,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学校各专业都配有专门的实训场所和价值达3000多万实训设备。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实习资源,大力开展实习教学。实训中心要加强实习教学的研究,改革实训实习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实训实习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实习操作,边讲解、边示范,将理论知识同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要继续加大对实习实验设施的投入,在完善现有的设备的基础上,新建一幢实训大楼和部分专业的实训场室,并购置配套的设备设施,建立设备齐全、功能完备、适应多工种需要的实习基地,保证学校各专业日常教学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通过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1、积极发展校外实习基地,推进校企合作
学校要通过与校外许多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长期合作的运行机制,实现校企的双赢。在搞好与广东康宝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美芝制冷设备公司、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等原有合作企业的合作的基础上,要努力扩大实习基地的数量(力争达30个以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提高机会。
2、建章立制,确保校外实习顺利开展
共 4 页
(1)完善学生顶刚实习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学生顶刚实习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规范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及实习学生的行为,确保校外实习顺利开展
(2)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制度、签订协议,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具体操作办法:①企业根据用人情况提出实习岗位和用人数量:②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和毕业生实习志愿,初选实习学生;③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实习学生:④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⑤请企业对初选学生讲解企业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⑥学校有组织地将学生送达企业,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顶岗实习;⑦指导老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并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与企业交换意见;⑧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完成实习报告,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鉴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
3、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学校成立培训处,专门负责英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求相关人员要深入英德当地的企业,积极动员企业员工积极参加培训,为英德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在培训方法上,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员至少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在培训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讲课;在培训方式上,实行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基地办班和流动办班相结合;学员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学内容针对学员特点,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如电工、车工、维修钳工、焊工、计算机及应用等专业(工种)。在实训基地教学中逐步形成一套更为成熟的、能适应各层次需要的农民工培训管理模式。
4、发展订单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定向招生,学生毕业后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要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强化内部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产教结合、
产学合作,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学校与广东康宝电器集团公司等开展“订单”培养,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扩大“订单”式培养,争取与更多的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模式。
四、组织领导
为了积极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的领导,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校企合作的组织和实施。 组 长:黄志祥
副组长:曾臣煌 邓书可 蓝宗和 华金授
组 员:卢元托 罗显想 邓党浓 蓝兴毅 华许荣 陈彝峰 五、达到要求
企业需求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根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评价与使用,最终要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得到体现。开展校企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更能保障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能够产生规模效应,走上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二0一一年三月
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 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各系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各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各系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4个学分。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4、配套的改革措施
(1)制订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是规范一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课程教学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与之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教育观念的关键环节。编制课程教学标准时,应将企业真实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纳入其中,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叙写应以职业能力来描述,而不是掌握知识程度的描述;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教学组织的顺序应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分析;教学内容陈述的方式应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的形式来叙写,尽可能地采用项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015年3月
【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1篇)02-27
业务技能大比武活动实施方案12-08
人才培养计划03-06
人才培养总结04-26
企业人才培养计划04-01
公司人才培养计划05-14
人才培养计划10篇05-21
人才培养计划四篇05-30
人才培养计划5篇06-02
人才培养计划6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