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展望>《劳动保障工作来年展望

劳动保障工作来年展望

时间:2022-05-18 17:21:46 展望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劳动保障工作来年展望

2015年是我办事处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按照县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的要求,今年劳动保障工作总体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落实政策、完善制度、推进法制建设为主线,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快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工作,保持劳务关系和-谐稳定,大力加强维权工作和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

一、全面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

1、落实工作责任。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增加就业和控制失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先目标。严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村委会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保持就业和再就业人数稳定增长。今年办事处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达到210人,其中为本县外资企业输送劳动力40人。

2、确保政策落实。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层层分解县劳动保障局确定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开展

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用好用足政策,充分发挥效应。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继续把再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创业培训联动机制,着力解决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3、强化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推进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认真组织开展再就业活动。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方针,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管理和服务,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突出抓好努力做好各类人员就业工作。

4、加强职业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手段,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全面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加大在职培训力度,健全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抓好扶贫培训,建立一个有实力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打造培训品牌。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探索建立培训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

二、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为稳妥推进我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确保我办事处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搞好16-59周岁人员的参保登记和收缴养老保险费,续保率100%,总参保率达85%,11月31日前

年满60周岁人员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100%,参保资金收缴安全率100%;确保园艺场职工按时参加养老保险,征缴养老基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要按照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的要求,积极探索企业化管理事业的单位改革改制的职工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措施。

2、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扩面征缴为重点,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社会保险双基数征收工作,进一步加大扩面征缴和稽核力度,强化基础管理。 力争今年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50人,基金征缴0.3万元。

三、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推动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启动实施“劳动合同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督促检查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指导企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建立健全劳动管理台帐。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要达到100%,非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

2、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全面贯彻《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湖南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按照“主动巡查、突出重点、规范行为、严格程序、依法处理”的要求,深入开展劳动合同签订、农民工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清理规范职业中介等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

为,努力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社保基金征缴率、农民工工资清欠率。积极推进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维权队伍建设。

3、全力做好维稳信访工作。切实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完善信访工作预案,及时、果断、妥善的处置各类矛盾和问题。

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劳动保障服务水平

全办事处上下恪守“真心真意为民着想,诚心诚意为民解难,实心实意为民办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职业风范和“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廉洁自律、勤政高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强服务站作风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和流程。坚持依法行政,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一个“心齐气顺、和-谐相处、运转协调”的工作环境,努力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向前发展。

早禾办事处

2015年3月

中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展望2017-01-02 10:50 | #2楼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十分重视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建设工作。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家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制定了一大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规章,初步形成劳动保障法律体系的框架,在劳动保障的主要方面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对于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

一、劳动保障立法的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就业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收入分配制度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伴随着劳动保障制度的改革,劳动保障立法取得了重大进展。根据宪法确定的有关原则,国家制定了劳动法,以及有关调整劳动保障关系的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制定的法规主要有: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发布了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制定的规章主要有: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劳动合同规定、集体合同规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办法、劳动监察规定等。在国家立法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地方立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制定了一批地方法规和规章,适应了地方劳动保障工作的需要,并为国家立法奠定了实践基础。同时,我国批准了一批国际劳工公约,涉及就业政策、最低工资、最低就业年龄等方面,为我国国内立法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以宪法为根据,以劳动法为龙头,以国务院的行政法 规和决定为骨干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

劳动保障法律体系所规定的主要制度是:

(一)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招用人员必须签订劳动合同。目前,城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基本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在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劳动合同的签订率达到60%。这项制度的实行,实现了劳动用工由计

划经济时期的固定工制度向劳动合同制度的转变,也为劳动力结构调整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按照劳动法等法律规定,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与工会组织、企业家组织密切合作,目前在中央和省级已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有些省的市、县、乡镇、街道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和会议制度。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可与职工代表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虽然在企业实行集体合同制度不是法律强制性的规定,但为了更好地协调劳动关系,我们指导企业积极实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目前,全国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有 63.5万户,涉及职工 8000多万人。

(三)统一实行了基本劳动标准。一是普遍建立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并建立了最低工资调整机制。二是进一步调整了工时制度。继劳动法确立了每天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后,国务院于1995年决定将每周工作时间调整为40小时。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年法定节假日由7大增加到10天。各类企业按照规定改善劳动条件,执行了新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和休假、加班加点、最低工资标准等标准。

(四)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实行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承担,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一般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20%,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单位缴费的大部分纳入社会统筹,其余部分和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为职工个人所有。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个人缴费符合条件的发给基本养老金。这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独特的养老保险模式。个人账户制度的实行,不仅调动了职工个人缴费并关注企业缴费情况的积极性,同时也由于部分积累机制的建立,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条件。养老保险覆盖城镇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截止2002年底,中国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达11128多万人,领取基本养

老金的企业离退休人员3347万人。除国家强制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外,还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鼓励职工参加储蓄性保险。

(五)实行失业保险制度。1999年1月, 国务院发布《失业保险条例》,将城镇各类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职工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并规定了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交纳夫业保险费。单位缴费比例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职工个人缴费为本人工资收入的1%,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在失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财政给予必要的补贴。失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给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等。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一是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二是支持和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截止2002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 10182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440万人。

(六)建立医疗保险制度。1998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多层保障、三改并举(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进行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中央统一原则,地方分散决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引入医疗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分担机制,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社会统筹部分由用单位缴纳,单位缴费比例一般为职工工资总额的6 %左右,个人缴费比例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 2%左右, 用人单位缴费的 30%左右划入个人帐户,其余部分建立统筹基金。个人账户用于支付门诊等小额费用,统筹基金用于支付住院等大额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不仅包括城镇各类企业、还包括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从制度设计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目前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中覆盖范围最广的保险制度。截止2002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9400万人。

(七)逐步扩大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1996年原劳动部制定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确立了工伤保险由过去企业全部负担转变为实行社会统筹,参加统筹的企业按工资总额的1%左右缴费,职工个人不缴费;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建立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伤职工及其家属医疗费用、抚恤等待遇。目前,

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达4381万人。

(八)积极试行生育保险制度。1994年原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等行政规章,其目的是均衡企业生育费用负担,保障女职工在生育期间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参加统筹的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1%)缴费,职工个人不缴费。生育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女职工生育期间享受的产假、生育医疗服务等项待遇。目前全国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达3479万人。

(九)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99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条件,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和资金来源的渠道,以及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原则和权限等。保障的原则:遵循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来确定保障的对象: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城市居民,可以全额享受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其他城市居民,可以差额享受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全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止2002年底,全国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数为2053万人。

(十)建立了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配备监察员,通过开展巡视检查、举报专查、劳动保障年检和组织专项检查等方式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发现违法行为,依法制止和纠正,较好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十一)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工作。按照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建立了“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全国共建立了22.3万多个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有69.6万名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员。成立了由劳动保障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

和用人单位代表组成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3192个,配备专兼职仲裁员 2.1万人。 2001年,全国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5.5万件,涉及劳动者46.7万人,结案率达到92%,有效地维护了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

劳动保障法律是各项劳动保障工作开展的制度保障和依据。目前,虽然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一些方面还是不能适应劳动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不能适应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需要。主要问题是:一是现实亟需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没有制定出来,如社会保险法,一些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劳动关系还缺乏规范,法律制度方面存在一些空白亟待填补;二是法律体系结构不合理,现实中大量劳动保障关系依靠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进行调整,法律规范层次低,强制性不够,还存在法律责任不明确,可操作性差等问题,给法律实施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完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的展望

中国宪法规定,在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件大事。劳动保障法律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可以说劳动保障法律体系是整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子体系。按照国家关于在2015年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总体要求,抓紧做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建设工作。在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律体系的过程中,既要有全局观念和发展观点,从宏观上对立法目标和发展趋势作出整体性预测,又要从微观上对立法发展的各个局部有具体的认识;既要研究纵向上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规章之间的衔接配套,又要在横向上协调一致;既要充分重视制定新法,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形势的变化,对现有劳动保障法律适时进行修改,使立、改、废有机结合;既要保证劳动保障法律体系自身的协调一致,又要使其与其他部门法律体系及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的协调一致。当前,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和加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设,以保证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得进行。

(一)重视制订劳动保障法律体系规划。从劳动保障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看,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应以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为龙头,以单项劳动保障法律为骨干,其他法律规范一行政法规、规章为重要组成

部分,分类组合而成的内容和-谐、层次分明、形式完整的劳动保障法律规范的系统。具体要求:一是对现行劳动法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同时抓紧制定社会保险法,这两部法律是其他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统帅,是劳动保障法律体系的基础;二是有一系列完备的单项劳动保障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三是要求劳动和社会保险基本法律、单项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之间,内容和-谐一致,下位法不与上位法相抵触,同位法律规范互不冲突。建立劳动保障法律体系至少要有8部法律,即劳动法、社会保险法、促进就业法、职业教育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工资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还要制定一大批与劳动保障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

(二)加快立法步伐。根据立法的需要和可能,按照前瞻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要求,区别轻重缓急,坚持重点突出,抓紧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亟需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劳动保障领域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展开,对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不仅要及时地用法律形式肯定、巩固、保障各项劳动保障制度改革成果,而且要发挥社会保障立法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劳动保障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步伐,我们应将重要的社会保障法律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并切实抓紧抓好计划的落实工作。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和调整劳动关系、推进社会保险工作的实际需要,近期比较急需的法律有:一是修改劳动法。劳动法的颁布实施,对于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推动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法实施近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随着经济结构,企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在市场就业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劳动法中的一些规定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劳动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修改的内容主要是:在促进就业方面,明确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宏观政策、目标和措施,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在劳动合同方面,明确灵活就业方式的合同管理制度,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地位;在劳动争议处理方面,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体制;在法律责任方面,明确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克扣和拖欠工资、不执行国家劳动标准的经济、行政和刑事责任等。二是制定劳动合同法。主要规范劳动合同主体的行为,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则,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订

立、变更、解除、终止的程序,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等。三是制定就业促进法。主要内容是: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用人单位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职责、任务作出明确规定,确定各级政府在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的职责。四是制定社会保险法。主要内容是:规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保险项目种类、覆盖范围、基金来源和管理、社会保险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待遇水平及支付办法等,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更好地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提高立法质量。劳动保障立法,就是要抓住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规律性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立法要管用,要能解决问题。因此,在起草法律草案时,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总结实践经验,对草案进行反复修改论证,必要时还要召开听证会,吸收实际工作者、专家等方面人员参与论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工作,使法律草案更加符合实际,体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需要。劳动保障立法涉及经济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做好与有关单位的工作协调和争取支持很重要。这项工作做好了,立法的进度就能加快,也能更好地保持国家法律的协调一致。立法还要注意吸收国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经验。积极搜集整理国际劳工公约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有关劳动保障法律的资料,并加以研究、分析、比较,对于其中反映社会保障规律性、共同性的内容,应结合中国实际予以吸收和借鉴,促进中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

【劳动保障工作来年展望】相关文章:

年终工作总结及来年展望12-15

【推荐】年终总结及来年工作展望12-07

劳动保障工作计划12-06

劳动保障工作总结12-23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总结10-26

劳动保障述职报告12-31

劳动保障工作总结 15篇05-03

劳动保障个人工作总结02-19

劳动保障工作总结15篇03-18

劳动保障工作总结(15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