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调研报告>《农机维修行业调研报告

农机维修行业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18 11:18:36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机维修行业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好农机维修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我县农业机械维修行业的管理,进一步规范维修服务市场秩序,提高维修质量,维护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们组织县、乡两级农机人员就农机维修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农机维修行业调研报告

1农机维修业的基本情况

1.1村级农机维修网点短缺,分布不均匀

截止2015年11月底,全县农机总动力17.57万千瓦,各种农机具11万多台套,农机维修网点100多个,其中规模较大、人员设备齐全、经济效益显著的有40多个,有《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31个。分布不均匀是一个突出问题,村级农机维修网点短缺, 交通比较便利的三五个村中有一两处农机维修网点。在交通不方便的边远村,尽管有各种农机具上百台,却没有一家农机维修点,农机出现故障,农民要跑到几十里外的集市去请人修理,有的甚至到县城修理。由此看来,没有或离农机维修点较远的村 ,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

1.2修理技术差,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

有的农机维修点,修理设备简单,又缺乏修理技术,但也打出了修理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柴油机的“旗号”;有的农机维修点“四无”:无营业执照、无固定维修场地(走村串户打游击),无量具(有的连游标卡尺,厚薄规都没有),无拆装专用工具(如飞轮、轴承、缸套等拆装专用工具);有的维修网点的水平只是拆换零件。一些农机具经他们“动手术”后,毛病照旧百出。有的修理业主对送修的农机具夸大“病情”,“小病”说成“大病”,“少病”说成“多病”;有的本来只需2个小时可以修好的机具,他们说要5个小时;本来可以继续使用的零件,却说报废不能用了,造成农机手多花钱,机具维修质量不能保证的现象。

1.3没有参加技术培训

据调查了解,目前农村中农机手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农机出了小故障,农机手自己动手修复;二是农机手觉得农机维修业苦、累、脏,农机出了故障,需要修理, 自己不愿动手,直接送到农机维修点去修理;三是农机手缺乏农机技术知识,出了一点故障,也不会排除,而是送到农机维修点或叫修理工去修理。这部分农机手,一般都是昨天丢下“三把”(犁把、镰把、锄头把)的农民,今天购买了农业机械,就成了农机手。他们没有参加技术培训,连一些基本的农机知识都不懂,怎么能排除故障呢。所以,农机手需要农机维修点为其服务。

东明县农机维修现状调研报告2016-12-26 20:51 | #2楼

随着东明县农用机械及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农机维修需求也随之增加。几年来,东明县农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好农机维修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我县农业机械维修行业的管理,规范维修服务市场秩序,提高了了维修质量,维护了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日,农机中心针对当前本县农业机械维修点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组织人员对我县农机维修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一、 农机维修业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我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31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005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4050台,配套农机具达到35415台套。目前我县维修网点达到172个,农机维修工作的开展主要有以下二种形式:一是个体经营的农机维修网点;二是专业农机合作社维修网点。其具体发展状况如下:

1、维修点规模及从业人员状况

个体农机维修网点是我县农机维修的主力军,我县85%以上的维修业务依靠农机维修网点进行。根据调查,其中大多数是固定资产在10万元以下的个体经营者,约占总数的90%以上,由于农机维修网点大多经营规模较小,因此每个网点的从业人员一般只有1人,规模稍大的能够达到2~3人;合作社维修网点规模较大,从业人员一般达到3~6人。

2、维修业务范围及维修能力状况

目前,我县农机维修网点主要从事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排除以及整机维护。目前,我县有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家,三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 2家,一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8家,占全部维修点的12.2%,星级网点维修能力较强,可进行机械加工、柴油机修理、配件供应等一条龙服务。

3、经营业务量及经营收入情况

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的年经营业务量和经营收入受其维修能力、维修质量、所在地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经营收入还受到农机配件销售量的影响,即同时从事修理及配件销售的维修点,其经营收入较高。因此,我县各维修点经营业务量和经营收入存在一定差别。根据调查,各维修点的全年维修量从500~4000台次不等,而全年中“三夏”、“三秋”是维修高峰期。在这种维修业务量情况下,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的年经营收入维持在1~4万元之间。

但是,星级维修网点业务量和收入都高,例如我县武胜桥镇占彪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点去年维修毛收入就达33万元。

二 农机维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维修点分布不均匀,村级农机维修点短缺

我县的农机维修网点大多集中分布在各乡镇政府所在地,而村级农机维修网点短缺, 交通比较便利的三五个村中有一两处农机维修网点。在交通不方便的边远村,尽管有各种农机具上百台,却没有一家农机维修点,农机出现故障,尤其是在农忙季节,农民要跑到几十里外的集市去请人修理,有的甚至到县城修理。由此看来,没有或离农机维修点较远的村 ,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

2 维修点经营规模较小,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

目前,我县的农机维修网点大部分是个体工商户,多为家庭作坊式、门铺式维修。这种小规模经营的维修点资金有限,属于低等级维修点,其维修能力较差。甚至有的农机维修点,修理设备简单,又缺乏修理技术,但也打出了修理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柴油机的“旗号”;有的维修网点的水平只是拆换零件。一些农机具经他们“动手术”后,毛病照旧百出。有的修理业主对送修的农机具夸大“病情”,“小病”说成“大病”,“少病”说成“多病”;有的本来只需2个小时可以修好的机具,他们说要5个小时;本来可以继续使用的零件,却说报废不能用了,造成农机手多花钱,机具维修质量不能保证的现象。

3 参加培训少,维修技术水平低

实际中,由于多数农机手在使用农机具的过程中,对其构造、故障分析与排除均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们极易向农机维修业转行,成为维修人员,因此使我县农机维修业的从业人员中很多是没有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人,这种无证上岗的现象使农机维修过程普遍存在无规范、无质量标准、修后无监督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维修点无法提升自身维修能力和维修质量。

三、建议与对策

1、建立强有力的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和扶持制度

我们农机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力量,通过推广培训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农机维修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向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宣传推广农机维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修理设备和仪器;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遵纪守法,诚信服务;同时积极扶持帮助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机维修网点,使其扩

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范围,加强技术人员培训,逐步提升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维修高新农机具的能力。

2、加强农机维修人员技能培训。

把我县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部分培训经费,弥补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职业技能考试考核结合起来,使学员取得技能资格,更好地就业和创业;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结合起来,使农民能就地就近学习农机维修技术知识,即方便农民、又可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在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方法上,要把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做到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边操作,让学员听了就懂,学了会做。

3、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的高效管理模式

随着我县农机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机维修网点修理业务也逐渐增多,因此农机部门应联合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建立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的农机维修管理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配件的销售,严格对无证无照经营的维修点进行依法取缔,才能确保我县农机维修市场的健康发展。(尹建立)

巴州农机维修情况调查报告2016-12-26 21:21 | #3楼

农机维修作为农机化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段,对促进农机化事业又快又好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了解巴州农机维修服务状况,为农机管理部门制定相应扶持政策提供依据,巴州农机局对全州农机维修业从体系建设现状、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推进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的四点做法开展了调查工作,并指出了当前农机维修服务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今后农机维修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随着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多年,巴州农机拥有量不断增加,截止2015年底,全州拖拉机66324台,农机具13607台,农机维修网点221个,其中二级点5个,三级点216个。农机维修网点和维修人员在不断增多,但设备和人员素质变化不大,农机维修网点良莠不齐。维修设备普遍简单陈旧,多年得不到更新,主要以拆卸工具、电焊机、切割机、砂轮机等一些简单设备为主,专用检测设备较少,全州无一家拖拉机整机检测线,无发动机标定功率检测仪。各维修点的经营面积从几十平米到上百平米不等,多数是几十平方米,维修场所以维修车间和维修棚为主,小规模的三级网点一般为街边店,露天维修。在维修方式上,除三包售后服务中心和规范化维修企业能提供上门维修外,多数网点没有服务车,只能送到维修点检修,维修一般以换件为主,很少

1

有恢复性修理。维修网点多数是师徒店、父子店或是夫妻店,人数在1-3人,因维修开业前置须办理技术合格证,因此绝大部分维修网点从业人员都具有初级维修工资格证书。规模维修点不多,销售企业三包定点维修中心人数一般3-5人,承担了大量三包期间的售后维修工作。除个别维修企业为公司股份、汽车三包维修站和专业合作社性质外,绝大多数维修网点均为个体经营,维修网点的拖拉机年维修量约为300台,除三包售后中心和一定规模的维修企业外,多数网点旺季开门,淡季停业,还有部分网点为增加收入,兼营五金、农机配件,所以经营效益差别较大,多数维修点一年3-5万元收入,经营好的维修店收入能达到7-8万元,个别维修中心和企业三包服务站收入可达15-20万元。

二、农机维修服务监督管理情况 自国家出台《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后,各地都将维修网点办理技术服务合格证纳入了行政许可事项,工商部门对农机维修点办理营业执照也设定了前置条件,因此各县市对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实行许可审批都很到位,能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行业技术标准》设定有关人员、设备和场所条件审批资质。我州在每年农机销售使用旺季,农机部门除单独执法检查外,还主动联合当地工商、质检等部门对农机维修市场进行大检查,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保护农民利益;在“3.15”活动和全国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中,积极参与工商、农业部门组织的农资市场整治活动,加强农机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农机维修市场监管的法制氛围;同

2

时结合农机产品的三包投诉,监督农机生产和经销企业按国家三包规定做好产品的三包售后服务。

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别县市因人手不足对维修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监管无力,疏于管理;同时维修服务行业统计工作不全面。

三、推进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农机维修监管等法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首先我局每年科技之冬都安排到县市讲课,对农机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多数农机经销商、农机维修网点业主都得到了很好的法制宣传教育;其次每年“3.15”活动期间,州县农机部门印制发放《农业机械三包规定》和《农业机械维修规定》等农机法律法规明白纸,提高农牧民用机修机的合法权益;第三,县市安排农机维修市场执法检查时,均向维修网点发放《农业机械维修规定》宣传资料,签订农机维修网点安全责任书,以此规范维修经营行为。 (二)明确农机维修布局规划,依法行政,规范农机维修许可办理程序。2015年,根据自治区安排,我州对农机销售和维修市场进行了详细调研,形成了近期和远期农机维修发展布局规划。同年,为规范农机维修办理程序,巴州农机局印发了《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许可审批程序》(巴农机发[2015]26号),审批程序从审批表、计量设备工具审定表及许可受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范,并全部使用了“全国农机维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审批和信息报送,全面实现了网络办证与监管,巴州农机维修网点网络办证率达100%。

(三)力促工商部门联检机制。为加大农机维修网点的监管力度,形成联合执法的威慑力,州县积极与当地工商部门联合,在维修旺季和重要工作节点,经常开展对农机维修网点的联合执法,收到良好执法效果。逐渐建立起了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机制。

(四)加大农机维修从业者的培训与资格认证。农机维修质量好坏,人的技术是关键。为从根本解决农机维修从业者素质问题,我州每年都要结合维修网点的发展和布局,以维修网点和经销企业新进人员为基础,开展农机维修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15-2015年间全州鉴定农机维修工380人,为农机维修行业输送了新的技能人才。2015年根据自治区安排,我州报送了19名资深维修人员参加了自治区高级农机维修工培训班,为我州二级农机维修企业的布局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四、农机维修服务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机维修服务是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发展必将随着大农机时代的到来向专业品牌维修店、大型维修中心等精品服务模式转变,龙头维修企业其快速响应能力和上门维修理念,必将淘汰季节店、夫妻店和师徒店,成为打通农机维修难最后1公里的主要组织形式。经调查,农机维修服务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一)对二级点设备条件设定太高,造成多数三级点存在超范围承修事实。经实地调查,随着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农机

维修网点维修业务基本以换件为主,多数三级维修点只要具备相应技能的维修工人,辅之吊架(拖拉机分解)、拆卸工具和少部分专用设备,都能对发动机、变速箱和后桥等主要部件及总成进行维修,实际情况与国家农机维修行业标准中二级维修企业的必需具备的设施条件不相符,造成多数三级网点存在超业务范围承修事实,因法不责众,对超范围承修执法有难度。

(二)对农机维修网点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扶持农机化发展资金补贴项目缺少对农机维修市场布局、网点升级换代和维修人员培养等方面的资金补助,致使农机维修业的发展一直放任自流,不利于维修网点的健康发展。

(三)以大马力拖拉机为主的高新技术农机装备的维修能力不足。随着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各地引入高性能农业装备不断增多,比如大马力拖拉机维修需要配备电脑诊断系统,拖拉机导航系统芯片集成化,给当地农机维修业带来不小压力。在调查中发现,这部分高性能装备的维修均为生产厂家技术人员,过了三包期后的维修,当地维修网点均无法承担,影响了故障机具的快速修复。

(四)各地州无法开展农机高级维修工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到自治区培训时间跨度大,路途远,制约了当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五)因汽车维修与农机维修业务相通相近,近几年有部分从事汽车维修的企业进入农机维修行业,技术人员持有汽车维修

初高级工,营业执照业务范围为汽车维修,这种新形势对农机维修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是否需要办理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汽车维修工是否可以成为农机维修网点的人员资质条件,在政策认定上比较模糊。

五、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财政扶持农机化资金专项,出台农机维修网点资金扶持政策。为促进规范化,对示范性二级以上农机维修企业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参加并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的农机高级维修工,应实施培训费、鉴定费或误工费补贴,鼓励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提高技能水平,对区州县开展农机修理职业技能大赛给予经费补助;对二级以上农机维修网点采购的必备维修设备纳入财政专项补助范围;

(二)建议对文化程度低,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农机修理工,以区州县三级技能大赛等形式获得高级工资格,真正选拔出维修技术好的高技能农机维修工及农机土专家。

(三)建议对拖拉机销售企业的三包售后服务纳入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范畴,实行技术服务许可证制度,一方面与农村维修网点同等看待,便于整体管理,另一方面与国家三包规定对接,成为监管农机销售市场的手段,消除农机销售市场管理空白,同时建议将此款内容纳入自治区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修改内容。

(四)建议调整农机维修网点年审时间。因新疆冬季严寒,每年12月份绝大多数农机维修网点停业关门,造成网点年审找

不到人,看不到场地设备,建议因地制宜调整农机维修网点年审时间为每年的7-8月份。

(五)从管理条例明确二级以上农机维修企业从事拖拉机报废回收业务,并在《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修订中明确拖拉机报废回收企业资质审批职责;

(六)出台政策,鼓励拖拉机销售企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依法成立二级以上农机维修企业,鼓励当地汽车维修三包站进入农机维修行业,整合资源,提升维修水平。

(七)建议从“维修情况、人员情况、用地面积、资产情况、维修设备情况”等数据项目着手,将农机维修年度统计报表纳入当年农机化统计年报。

作者:金若成,巴州农机推广站

电话:13119075888,地址:库尔勒市兰干路

【农机维修行业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设计行业调研报告12-31

物流行业调研报告03-20

行业市场调研报告04-04

酒店行业市场调研报告04-15

关于物流行业调研报告03-05

旅游行业调研报告(精选13篇)05-23

制药行业调研报告(精选10篇)03-13

会计行业调研报告04-27

对外贸行业的调研报告(通用10篇)03-16

保健酒行业调研报告3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