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的誓言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土地的誓言 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蕴含于文章中深沉、饱满的爱国热情。
2.揣摩、欣赏文中富有激-情的精彩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讲述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在亡命徒中与土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土地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
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的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一、 及背景简介(由学生自查资料完成)
1.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与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一起被称作东北作家群。
2.背景简介
九·一八事变
中国东北三省,以白山黑水著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日本帝国主义自1904年从沙俄手中夺取南满铁路和旅顺海军基地权益后,便设立关东都督府,推行殖民政策;1919年设立专门的关东军,加强军事占领;20年代中期更把夺取满蒙、征服中国列为对外扩张的首要国策。1931年9月18日夜,由关东军密谋,将沈阳近郊柳条湖的一段铁路炸毁,反说是中国-军队有意破坏铁路和袭击日本守备队,随即包围和炮轰中国-军队北大营。当时,中
国在东北的军队约胡20万人,日本 关东军不支两万人,但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中国-军队不得还击,听候政府处理。第二天,日本便从朝鲜调来援兵,一个星期内,便占领了沈阳、长春等辽宁、吉林两省的30多座城市和大部分铁路,并继续扩大其占领区。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际联盟对日本进行干预,但当国际联盟代表团于1932年3月14日到达中国时,日军早已占领了整个东北,并于3月1日成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国际联盟的干预无济于事,东北大好河山沦为日本殖民地,直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东北沦陷长达14年之久。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并开始进行局部抗战。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法返回他们挚爱着的家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及热爱祖国之情。
二、整体感知
思考:你觉得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从全文看,标题的完整意思是什么?
明确:誓言是关键词,它表示作者面对沦丧国土发出的铮铮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三、品味关键意象和重要语句
1、行文中跳动着一组组鲜活的充满东北地方特色的意象,请找出来,读一读,并思考它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想象、再现美丽富饶的关东平原画面) 景物: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反映出中国东北三省,以白山黑水著称,土地肥沃,资源
丰富。
情感:体现出作者对东北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一词?
用“泛滥”着一词十分贴切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3、像这种特殊用法的词在文中还有哪些?请找出来小组讨论解决。 (如埋藏)
“埋葬”一词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在田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笑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一词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从中可见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
4、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明确:作者由大地涌动的沸腾的演讲联想到自己激-情狂放的心情,也像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我的心与关东大地连在一起,我的故乡——关东大地在召唤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四、理解文章独特的抒情方式
读了本文,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热爱、思念、眷恋之情和深沉的
爱国之情,这些效果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的呢?
明确:(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土地倾诉自己的感情,将对象拟人化。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渐强的气势。
(3)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劲舞丞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
本课总结
这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附: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热爱关东故乡――听见故乡召唤――回忆优美故乡――听见故乡召唤――我与故乡相融――留下无数脚印――为故乡而战斗――我愿付出一切――雪洗故乡耻辱。
教学反思
1、 本课生字词较多,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词汇积累,学会灵活应用。
2、 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所限,加上年龄小,对国家痛民族很没有情感
体验,所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是学习本文的突破口。教学时宜借助多媒体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3、 抓住关键词句的品析,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3.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2.难点: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
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老师引导—课堂合作讨论—评述、质疑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和探究精神。老师设立问题予以引导,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一步步沿着作者的思路,走进文本。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媒体设计
这是一篇纪念九一八事变的抒情散文,而学生远离那个历史年代,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东北大地风物的图片以及九一八事变的图片,播放在松花江上,以便弥补学生空缺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带着这份沉痛走进文本,一便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计:
方案一: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东北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碧绿参天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彪悍的马群。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齐答:东北)。对,这里就是东北(边说边展示课件)。
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1941年的9月18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
时刻。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聆听作者的铮铮誓言。
二.解题
这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由对家乡的思念转为对苦难人们的同情悲
愤。,是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民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著有长篇小说《曹雪芹》和《科尔
沁旗草原》,成为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
三、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掌握文中字词。
端木蕻(hóng)良 炽(chì)痛 嗥(háo)鸣 斑斓 (bān lán)
谰(lán)语 亘(gn)古 田垄(lǒng) 蚱蜢 (zhà měng) 镐(gǎo)头 辘辘 (lù lù) 污秽(huì)
炽痛:热烈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污秽:肮脏的东西。
亘古:远古。
怪诞:荒诞离奇。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了解。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2.默读全文,圈画出能够打动自己内心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1)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的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红熟的浆液),一个是作者之心(喷涌着血液)。大地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和“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3)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作者将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去换取故乡的解放,充溢着深沉的爱国激-情。)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欢笑本是美好的,可是却用埋葬来形容欢笑,体现了美好回忆的逝去,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忧伤与愤怒。)
(“埋葬” 重点解释: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快乐和欢笑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无尽的凄苦,满腹的愁怨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埋葬”使句子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5)“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
因为我深沉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心还在跳动,血还在喷涌,因为有一份热情在泛滥不停,那就是爱国。字里行间显现了作者的家国之思。)
(泛滥”重点解释: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3.课堂小结:
这节课相信大家也积累了不少字词,对于作者这炽热的情怀,大家也有了一定的领会。对于问题的回答中,看得出大家对文章的喜爱,也被作者的爱国情感所感染。
(设计说明:①让学生加深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印象;②肯定成绩,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1.课下查找端木蕻良笔名的由来
2.熟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交流对端木蕻良笔名由来的认识。
说法一:随养父姓
中国著名国画师端木梦锡的孙子端木小明说的,内容是说端木梦锡先生曾经和端木蕻良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因为同姓,所以问及到家世,然后端木蕻良先生说自己本不姓端木,是随养父改的姓,后来用这个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
说法二:避免迫-害
《闽南日报》2002年10月9日吴桂玲所写的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里面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端木蕻良书法作品
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的笔名”。 在亲属中也并无姓端木者。是在1936年经郑振铎推荐给《文学》杂志发表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时,想取一个不与别人犯重的笔名——复姓‘端木’、名‘红梁’(他的家乡至今管高粱叫红梁)。责编王统照嫌‘红’字在当时惹眼犯忌,建议换成一个较生僻的‘蕻’字。后觉‘蕻梁’二字组合起不理想,便又改为‘蕻良’。
(设计说明:督促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并调动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研读课文
1. 齐声朗读全文,并从第一段找出列举的东北特产有哪些?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删掉一半行吗?这么多得东北特产显示出东北大地怎样的特征?(可用第二段中的两个词概括) 答案:“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风。”
有必要列举这么多。不能删。这些都是东北大地的特征,可以使读者充分认识东北,熟悉感受东北大地的美丽富饶,。同时,对于离开家乡10年的作者,可以对故乡记忆这么深,也凸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这么多得物产,各种颜色的组合,显现了东北大地的美丽和丰饶。
(设计说明:排比的造势初步感受东北大地昔日的美好)
2. 既然东北大地是美丽富饶的,那么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但是事实并不如愿,人们背井离乡,土地遭受蹂躏。因此此时的土地又是怎样的?
答案: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但是,惨遭日本人的蹂躏,人们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土地成了苦难的土地。
(设计说明:承上启下,使学生自然转入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大地的悲惨现实。)
3. 曾经美丽丰饶的土地,如今却饱受着苦难,面对这么大的变故,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以小组为单位,大家讨论一下,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说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炽痛、热爱)
②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风(思念)
③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多么美丽,多么丰饶(向往)
④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她。
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坚定、激昂)
⑤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悲愤)
(设计说明:总体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4.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请找出来一起品读。
答案:①我必须为她战斗到底。
②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设计说明:品味呼告)
5、品味文中人称变化的好处。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激动,他有一种倾吐的欲望,对土地以“你”相称,使抒情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三、板书设计:
美丽的土地
东北大地
丰饶的土地
向往、依恋
苦难的土地: 炽痛、悲愤
(设计说明:明晰文章脉络,由对回忆的向往转为对现实的愤懑,激发深情,发出铮铮誓言。)
四、课堂小节:
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发扬作者这种爱国情怀,因为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
五、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爱国思乡的诗歌,进行品读
运用本文所学到的抒情手法,以自己的家乡为题材写一篇抒情散文,要求不少于500字。 方案二:一课时,人称变化与修辞手法运用贯穿在研读课文的问题提问中进行。
公开课教案:《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用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九·一八”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感情
老师:制作课件
教学手段与教具:多媒体影视系统演示
教学步骤:
2015年8月8日
导入:幻灯片显示:
师:看到这两个数字,同学们知道这两天里有什么事情发生吗?
生:前面一个是“嫦娥”一号绕月卫星成功发射日子,后面一个是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幕时间
师:是啊这是两个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日子,我们都充满了自豪感但是,我们同时不能忘怀这个令我们耻辱的日子
1931.9.18
幻灯片显示: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3’)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3’)
怪诞(dàn ) 亘古(gn ) 默契 ( qì ) 污秽(huì )
炽痛 (chì ) 嗥鸣 (háo) 谰语( lán )
三、整体感知(10’)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出示投影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
四、自主研读、合作探究(20’)
1、四人一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2、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出示投影片)
[问题一]: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
[问题三]:他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问题四]:他对故乡有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问题五]: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3.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自学疑问,明确:
[问题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问题二]:作者热爱家乡,可故乡被日本人侵占了,回不去
[问题三]:作者的故乡关东原野是一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从作者对家乡的回忆可以看出
[问题四]:深切怀念、热情赞颂、忧伤回忆、愤怒呐喊,从作者的倾诉和誓言可以感受到
[问题五]: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即“呼告手法”,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学生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土地的眷念之情,体现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五、反思 总结 (3’)
1、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总结自己写作体会
六、课堂小结(2’)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七、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
1、写一首同名诗歌 ——《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2、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字数不限(写过的可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东北大地 对故乡的热爱、 怀念、眷恋之情
倾诉 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第一遍看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觉得有点生涩,文章修辞手法多变,景物叠加、词语移用、人称变换等等,使文章缺乏理解上的容顺然而即使如此,却依旧能感受到到洋溢在文章之中的喷薄情感是悲愤,是感伤,是低沉,是激昂,一种感动在阅读时油然而生
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是想把它作为一种“爱国精神的显现”的文章放进这一单元然而对初一学生来说,那种背井离乡之苦,家破国丧之痛是根本无法体味的,再加上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抒情性、散文化的特点,使得文本的理解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去感受文字的内涵了
那么,究竟用不用去讲解文本中所传递的信息呢?譬如文章中所描绘的景物,譬如运用的抒情方式等等再读文章,觉得还有很多东西难以理解,尤其是本课的练习题繁多琐碎,涉及词语、句子含义的有很多,究竟是否有必要去讲解这些东西?
这篇文章是作者借回忆自己的故乡的景物,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抒发要收复故土的愿望那些形式都只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而已我顿悟只要能感受了作者的喷薄情感,难道不是一种获得么?语文非得解析文章,咀嚼词句才行么?“不求甚解”也是一种解法吧!于是,我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以文动情、以情感文”为目标设计了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以伟人爱国名言导入爱国主题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镜头
3、播放《松花江上》歌曲
低沉悲壮的歌声,触目凄惨的画面,使学生处于一种悲愤的情感状态,为理解文章中国破家亡之痛做好了铺垫
以文动情、以情感文
1、 范读课文,学生感受文章蕴涵的情感
2、 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朗读
(教师范读过程中的语气变化,或舒缓或急促,或低沉或激昂,或优美或悲怆,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力量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也能满含真情,很好地反映作者在文字间要倾诉的感情)
至于那些写作手法等等,学生在揣摩语气,探究质疑的时候提到了,但是,在那样的一种情感氛围下,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也没有必要去深入了
最后,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配乐朗读做一堂课的结尾,再次把情感推向高-潮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对课文的诠释和补充
一堂课下来,感受颇深确实,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课堂工作都是在分析分析再分析,不把一篇文章说出个所以然来好象亏欠了学生似的其实,学生也有他独立的感悟能力,我们只要创设合适的氛围,帮助学生感悟就可以了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的阅读更是如此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用文字去打动心灵,少一点传输,多一点共鸣,我想,这样的课堂学生会更喜欢,也更有语文课独特的魅力吧
课后,很多学生在日记里写到了听这堂课的感受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今天学了《土地的誓言》,我一直很激动开始的时候,看老师放的那些日本军队在东北烧杀的场面,我气愤极了,听着“九一八,九一八”的歌声,我几乎要流下眼泪我大声地朗读着‘土地,我的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一个字都如炽热的火在燃烧,我感觉到了热血在沸腾”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并没有我原来预想中的感觉乏味,感觉难懂反而是充满了热情,或许他们并不完全理解文本中的很多生涩的语句,但是他们依旧能从中读出作者炽热的情感
由此我更进一步想到,面对教材,我们教师一定要有主体意识,该舍的舍该取的取,不能盲目崇拜;对待教学参考、备课资料等工具书,绝不能照搬照抄,即使对课后练习也不一定要处处落实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难”的文章,如果它的语言并没有极其重要的学习价值,我们要大胆舍弃,许多语句并不需要去分析去鉴赏,否则只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只要我们在面对不同的文本善于取舍教学内容,善于选择合适的切入口,找准文本和学生对话的共鸣点,就能扬长避短,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生动起来,语文才会精彩起来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激活情感:
课前播放歌曲《 生我养我的土地 》
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 、整体感知 体验情感
播放视频:《土地的誓言》视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交流:作者情感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和段落。 学生活动:你觉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学生讨论: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说一说?
(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语段,要读出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 )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找句子谈感受 ,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学生交流: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9、教师提问:(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为什么这样描绘?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
为了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怀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欣赏品析 学生探究
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欣赏
教师示例: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教师点拨明确: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 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学生活动 学生找出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赏析
四 、质疑研讨 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后在班上研讨。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教师点拨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2、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五 、拓展延伸 创新写作
1、学生交流 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
2、学生活动 写一篇歌颂家乡的诗歌或短文,鼓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 (播放艾青的《我爱的土地》配乐朗诵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再次感悟热爱之情,激发创作灵感)
课下搜集有关土地的诗歌或歌曲
六 、师生反思 课堂小结
1、学生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学生口头交流自己写作体会
3、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为你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 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中结束)
【土地的誓言 教案】相关文章: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11-05
《土地的誓言》教案01-02
土地的誓言教案01-04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01-03
《土地的誓言》教案(15篇)02-24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15篇02-24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15篇)02-24
《土地的誓言》教案精选15篇02-28
《土地的誓言》教案(精选15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