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诗文,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板书:贾岛):
贾岛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
贾岛的苦吟,有时确有成效。他还写了一首《忆江上吴处士》,其中两句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不仅写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绘得非常壮阔,但字句却很简练,也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 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 《题李凝幽居》和《忆江上吴处士》
六、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处。 失望
附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①。
暂去还来此,幽期②不负言。
【注释】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
【简析】
此诗以“推”、“敲”一联著名,至于全诗,因为题中用一“题”字。加上诗意原不甚显,故解者往往不得要领,讥其“意脉零乱”。我们且不管那个“题”字,先读尾联,便知作者来访李凝,游览了他的“幽居”,告别时说:我很喜欢这里,暂时离去,以后还要来的,绝不负约。由此可见,认为作者访李凝未遇而“题”诗门上便回,是不符合诗意的。先读懂尾联,倒回去读全篇,便觉不甚僻涩,意脉也前后贯通,不算有句无篇。
诗人来访“幽居”,由外而内, 故首联先写邻居极少, 人迹罕至,通向 “幽居”的小路野草丛生。这一切,都突出一个“幽”字。“荒园”与“幽居”是一回事。“草径入荒园”,意味着诗人已来到“幽居”门外。次联写诗人月夜来访,到门之时,池边树上的鸟儿已入梦乡。自称“僧”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而“幽居”之“幽”,也得到进一步表现。第三联曾被解释为“写归途所见”,大谬。果如此,将与尾联如何衔接?敲门之后未写开门、进门,而用诗中常见的跳跃法直写游园。“桥”字承上“池”字,“野”字、“云”字承上“荒”字。“荒园” 内一片“野色”,月下“过桥”,将“野色”“分” 向两边。“荒园”内有石山,月光下浮起蒙蒙夜雾。
“移”步登山,触“动”了石根云气。“移石”对“过桥”,自然不应作“移开石头”解,而是“踏石”之类的意思。用“移”字,实显晦涩。这一联,较典型地体现了贾岛琢字炼句,力避平易,务求奇僻刻深的诗风。而用“分野色”、“动云根” 表现“幽居” 之“幽”,还是成功的。特别是“过桥分野色”,构恩新奇,写景如画,堪称警句。
《唐诗纪事》卷四十云:“(贾)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久之。”“推敲”一词,即由此而来。这段记载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却能体现贾岛“行坐寝食,苦吟不辍”的特点。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 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 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 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 消息海云端。
【译文】
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月缺月圆已是几度春秋。
秋风的萧瑟从渭水拂来,长安城里尽是黄叶飘飞。
还记得当年此地的聚会,夜雨风雷让人顿生寒意。
还没你乘舟返回的消息,我只能遥望远天的海云。
【简析】
这首诗“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是贾岛的名句,为后代不少名家引用。如宋代周邦彦《齐天乐》词中的“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元代白朴《梧桐雨》杂剧中的“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都是化用这两句名句而成的,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诗是为忆念一位到福建一带去的姓吴的朋友而作。
开头说,朋友坐着船前去福建,很长时间了,却不见他的消息。
接着说自己居住的长安已是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
为什么要提到渭水呢?因为渭水就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的地方。当日送朋友时,渭水还未有秋风;如今渭水吹着秋风,自然想起分别多时的朋友了。
此刻,诗人忆起和朋友在长安聚会的一段往事:“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他那回在长安和这位姓吴的朋友聚首谈心,一直谈到很晚。外面忽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震耳炫目,使人感到一阵寒意。这情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就已是落叶满长安的深秋了。
结尾是一片忆念想望之情。“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由于朋友坐的船还没见回来,自己也无从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了。 这首诗中间四句言情谋篇都有特色。在感情上,既说出诗人在秋风中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又忆念两人往昔过从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挽住了“蟾蜍亏复圆”,又向下引出了“兰桡殊未返”。其中“渭水”、“长安”两句,是此日长安之秋,是此际诗人之情;又在地域上映衬出“闽国”离长安之远(回应开头),以及“海云端”获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结尾)。细针密缕,处处见出诗人行文构思的缜密严谨。“秋风”二句先叙述离别处的景象,接着“此地”二句逆挽一笔,再倒叙昔日相会之乐,行文曲折,而且笔势也能提挈全诗。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笔墨厚重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抒情佳品。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
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5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好像缺了主角,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 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10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处:地方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 体会诗的凝炼,精妙。5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 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10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 ),诗人( )
2、 同桌练说,指名分角色练说。
3、 总结:表扬好的同学,你看,这一段练习中有语言描写,有景物描
写,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组合一下,那就是一篇挺不错的作文啊。这么具体的一件事,诗人描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20)这看似平淡的20个字背后,诗人留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想象空间啊,来,带着你的想像,再来读这首诗。
4、 读诗,读出情感的起伏。
五、 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妙。10
1、 这首诗现在就学完了,接下来我再带大家学另外一首。
2、 出示《寻隐者有遇》,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3、 感受并比较一下,你觉得这首诗和贾岛的诗比起来如何?
4、 请自由讨论,感受贾诗遣词的妙处。
花间VS松间VS松下
花易凋零,松四季长青,花矮,松高,用松更显高洁, 坚韧,有力 松间,显窄,体会不出松的高大。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采药VS挖菜
挖菜,俗不可耐, 采药,飘逸,神秘,符合隐者的身份。
寻药干什么? 济苍生,可做官,为已治病,何能爬山?
求仙,求不老,寻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药。
在他们眼里,再险恶的老林也是桃花源,再陡峭的山峰
也只是难得的风景
此山VS南山
南山太具体,童子不会知道的如此确切。
云深VS云浅
真隐者隐得深,不会这么快回来。为何要到云深处?因为仙药在云深处
嘛。
感受,从上面的这些字词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位怎么样的隐者?(逸,
超脱,与世无争,清高,若即若离,时隐时现。)
相机完成板书(松下 山中 云深处 药 仙 )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5、 遇到了没有?
贾贾岛此番去,虽然没有见到隐者,但见到了什么?虽然我们到最
后也不知道隐者的名与姓,但是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在红尘俗,在京城朝野中见得到吗?那诗人有收获吗?(感受到了隐者的境界 逸,超脱,与世无争。)与隐者比起来,诗人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世俗的世界。(板书,俗,逸)
6、 回到题目,诗人到底在寻什么?
寻找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但是苦寻不到。追求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但是无法摆脱俗世的干扰与诱-惑。
结合诗人的人生遭遇,俗世有什么?有诱-惑,哪些诱-惑?做官,做了官以后呢?
感受贾岛的内心世界,矛盾,痛苦,遗憾,无奈,向往隐者超脱的境界,又受世俗羁绊,为无法再做一个纯粹的隐者而遗憾。(结合“推敲”的故事,以及后半生屡试不弟的挫折,进一步理解苦吟,一旦入了红尘,那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了。)难怪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啊”!
六、师结语。
1、系统总结,完成板书
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下,又能体会到更多的意味。
隐者在松下寻隐者,而隐者在山中采仙药。(寻,采)只有谁最无欲无求,童子嘛,(不随师-父采药,求仙得道,也不招待远来的客人,博得对方的常识,是真隐者,何需寻隐者,是真洒脱,何需采仙药?)童子在哪里?松下嘛!就站在贾岛的对面嘛。这就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你看,贾岛要追求的这种真正超脱的,无求的人生境界,看似很远,实则很近,看似很近,实则又很远,仿佛永远不可“遇”。贾岛将这种不遇的感慨凝聚在这淡淡的文字中,在今天,在课堂上,与我们相遇了。
2、 这首诗,初看平淡实则深远,其实对于一首诗也好,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也一样,有时你以为理解了,不过如此,其实,你只是来到了“松下”,再往里边走走,有新的感悟了,以为真懂了,也许只是到了“山中”,真正的意味,可能还在“云深处”呢!那就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松下,送到这山中,送到这云深处,来,闭上眼睛,做一回真隐者,吟诵这首诗,不求一致,吟出自己的感觉。(配乐)
六、 布置作业
把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俗 逸 仙
贾岛 寻 隐者 采 药
松下 山中 云深处
再补一篇《寻隐者不遇》的教后反思
这是一堂我觉得很失败的课,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完成预订的环节,或者说,这堂课我希望中的目标,没有协助学生达成。
这堂公开课,原本是根据进度随意选的,但是随着文本解读的深入,我开始感觉到,这堂课并不好上。这篇课文应该说,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了不少时间了,但是,好像至今没有一个大师级的名师上过。为什么?我觉得在于文本。窦老师上过一篇类似的《游园不值》,那首诗,窦老师挖得很深,也很广,但我感觉,那首诗本身的意味,可能还是不如这首诗。这首诗字面意思极其浅,几乎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学生就可以自学完成,但是背后的意思却极其深,极其广,可以说,是一首近乎完美的诗,如果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完美,这两者的落差实在不好把握。如果按常规的讲,太过浅薄,这也不符合我的性格。我是带着自我挑战的心态来上这一课的,但是事实让我很是失望。
究其原因,我觉得可能还是我比较理想化了一点,可能过于沉醉在自己对诗的理解中,而忽略了学生对这首诗的感受,或者说,我忘记了学生才是我要面对的主要对象,而诗,不过是一个教学的载体。我本末到置了。我的理解,和学生的理解,也存在着一个大的落差,这也让我意识到,一次到位的课文预习,对老师,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通过这堂课,至少让我明白了今后的几个主攻方向。
1、 加强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这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督促机制。不仅要靠学生自己,需要我给出一套明确的,有具体目标,并乐于为学生接受的方案。而且还要
利用整个班级的力量,包括各自家长的力量来完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2、 加强对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很多同学发言很踊跃,但似乎
总是在一个层面上来回徘徊,没有形成有效的突破,当然也有一些学生一声不吭。那些踊跃发方言的同学,如何在保护他们积极性的同时,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深入思考问题。那些一声不吭的学生,如果让他们开始思考,并有思考的兴趣,这也是需要努力的地方。
3、 逐步加强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后面预设的环节,没有突破,自己的导是主要原因,
如果能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这四两拔千斤的太极功夫,真是一门学问,在观摩名师上课的时候,可能仅仅去注意他们精致的环节,动人的语言了,而忽略了一些类似于“家常话”的话,看人挑担不吃力,说的一点没错。
4、 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课堂上可以看出,学生现在的语言还不是很规范,
缺乏对事物的形容描绘能力。如让学生想像一下当时山中的美景,学生的语言极其简单,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要力求让学生能说一段较为完整的话。
这么美的诗,这么富有意境的诗,没能让学生去体会到,真是一种遗憾。希望有一天,我能带领我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深入到诗歌这片桃花源,而不是总在洞口徘徊。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并能说出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读。(读通古诗)
1.师: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习? (板书:读)
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
3.同桌之间检查读诗。
4、抽三个组同学用不同的方式读诗。
5、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6、 师点拨:如果词与词之间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读。生读。
7、请“读书明星”读诗。
三、解。(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那请大家打开书,轻声读读古诗,发现不理解的地方就用我们刚才说的方法去解决,解决不了的地方打问号。 2大班交流。
师:说说你的疑问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 3 、同座位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4、引导将诗句变成对话。 师:你们看,这首诗的意思一看就明白了,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一个原因:平白如话。(板书:解)
(板书:平白如话)
四、悟。
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板书:悟)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2.来,请学生闭眼,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象、边感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3.老师课前也做了功课,将问答全呈现在诗中,自己放声读一读,再与贾岛的这首诗比较,你有何感觉。
4.感悟诗人内心的想法。
6.完成填空:
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
7、最后让我们将这千古名诗一起背诵于心。(板书:诵)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指板书)
五、布置作业。
1.将古诗的改写成一个故事。
2.搜集贾岛的一两首古诗读一读。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希望) 平白如话 读
言师采药去。(失望) 解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悟
云深不知处。(无奈) 教学反思:
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土门镇中心小学 刘璐
第一课时
教学依据: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教学内容:《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并写下来。
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句的意思。
学法: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上与同学讨论交流等方法进行学习,通过想象加深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首轻音乐为学生朗诵配音以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寻隐者不遇》的资料,如作者简介、诗歌写作背景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诵其诗句,看谁背得多,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课教学。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1、教师范读:出示古诗插图,配着悠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看图)
2、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以多种形式读古诗。(引导学生划分诗歌节奏)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细读:
(1)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如:言——说;云深——山深云雾浓;不知处——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2)再细细看图,并读诗思考:这位隐士隐居在什么地
方?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你所见到的景物吗?
(3)引导学生交流,串联诗句的意思。
(4)再读。
4、赏读:
(1)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诵读:在悠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着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想象其诗景。
三、练习
试述《寻隐者不遇》所描绘的意境,再写下来。 板书展示: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重点在什么地方下工夫呢?二十个字表达的却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里面省略了一些“我”的问话,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某些环节上去发挥想象,引导理顺内容,添置相关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所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寻隐者不遇教案02-24
《寻隐者不遇》教案01-27
寻西山隐者不遇 / 山行寻隐者不遇原文,注释,赏析03-31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03-24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04-04
《寻隐者不遇》教案10篇03-05
寻隐者不遇教案10篇03-05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6篇)04-04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6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