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阿q正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阿Q正传》语言的重要特点。
能力目标:让学生具备“举一反三”能力,能熟练赏析文章语言。
能“学以自用”,能在写作中运用“幽默”,写出个性。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热情,有进取心,情趣十足的人,活出真我个性,活出洒脱自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哪些方面分析语言中的“幽默”。
教学难点:如何在写作中创作出“幽默”风格。
【教具准备】
软黑板,收音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
学生:希望今天的三分钟成为大家永生永世,刻骨铭心的回忆。给大家带来一则幽默:《绝食》,伦敦皮尔德利大街有个小型杂技团上演一个节目:“30天关在玻璃箱内绝食之男子。“新闻记者凯西前去采访,他隔着玻璃箱壁问那绝食的男子:“你为什么要演这个节目?”那男子答道:“无非是为了混口饭吃。”
(二)、导:
大家捧腹大笑之余,我们颇感意兴阑珊,心中的酸楚无以言表。这就是幽默―――含泪的笑。而我们在《阿Q正传》中早就有了这种体验。
板书:
幽默 喜(外表)
思(内质)
大家虽不明了“幽默是什么”,但我们却知道它的效用。语言文字要生动有趣,就必须运用幽默。假若我们写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干燥,晦涩,无趣是唯一的致命伤。那么能克服这致命伤的就只有幽默了。老舍认为“假如正言厉色教育人,就失去了讽刺的意蕴,必须幽默的去袭击他,使之笑几声,后琢磨一下,脸就红起来了。” 而鲁迅则把幽默看作是对生活含笑的批评,是含笑的讽刺,即幽默中含讽刺。笑看古今中外名流,周恩来,老舍,马克吐温,鲁迅,钱钟书哪一位不是语言王国中的幽默大师。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 电话:010-82025511 传真:010-82079687 第1页 共4页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三)、赏:
让我们来痛痛快快地享受一把“幽默”,欣赏两个节目:
(1)《阿Q正传》(序优胜纪略)朗读带。
(学生听完神情,感受:平静—————安宁,祥和)
(2)《阿Q正传》(序优胜纪略)快板表演。
由班上具有此方面特长同学上台。(注:穿着:破布衫,腰系一根麻绳,戴一顶破帽(歪戴),右手拿一快板。配上丰富表情及夸张动作)
(学生欣赏完神情,感受:暴笑不止—————隐隐酸楚)
(四)、析:
1.我们从这两个节目后大家的不同反应来寻找幽默的投射点,即我们为什么笑?) 板书:幽默传输方式 (1)肖像
(2)动作
(3)神态
(4)语言
2.从《阿Q正传》中寻找相应例子:
(1)“素描式”(肖像)
(假洋鬼子)“一身乌黑的大约是洋衣,身上也挂着一块银桃子,手里是阿Q曾经领教过的棍子,已经留到一尺多长的辫子都拆开了披在肩背后,蓬头散发的像一个刘海仙。”
(2)人物幽默动作:
(阿Q)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啪”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3)人物幽默表情: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
(4)人物幽默语言: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阿Q:“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五)、练:
如何将“幽默”揉入语言文字中?怎样制造“幽默”?
1、奇特比喻(本喻体差异性越大,效果越好)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 电话:010-82025511 传真:010-82079687 第2页 共4页
大胆夸张(故意言过其实,缩小扩大均可)
例一:两只眼睛像两口小井,很有点要把我淹死的意思。
例二:钱钟书《围城》
不伦不类比喻:
例一:演讲应该是短小得像智慧发出火花;(效果平淡)
例二:演讲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林语堂
(诙谐幽默,形象生动,极具表现力)
2、大词小用、庄词谐用
例:《阿Q正传》
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
秀才听了这“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销了驱逐阿Q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请伊万不要向人提起这一段话。
提示:其实,要学会这两种手段,首先你必须是一个有心人。
3、将错就错、歪理歪推
例:“萧伯纳的故事”
“一看见你,就知道你们那正在闹饥荒。”
“见到你,我就明白了闹饥荒的原因。”
提示:要学会这种手段,你要做一个有魄力的人。
大家常埋怨没有时间去“练笔”,难道大家不觉得在生活中多来点“速食幽默”,不失为一种既省时且收效高的高招?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热情做一个有魄力的生活有心人。
【板书设计】
写作
有心人 幽默 生活
有魄力
【教学反思】
(1)“文本”意识不够强。应多联系原文,而少用课外例子,防止本末倒置。
(2)应在课堂上拿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实战练习。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
鲁 迅
[教学目标]
一、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统治者的变-态心理和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愚昧落后,忘却压迫和屈辱,以“精神胜利法”自-慰,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二、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国民觉醒的极其重要性。
三、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
四、掌握阅读中篇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把握阿Q人物性格。
二、《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一、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
二、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意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要点:掌握内容概貌,理清小说结构
背景介绍: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21年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仍处在封建军阀统治的最黑暗的时期。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起沉睡的民众。它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面。小说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以其巨大时空穿透力,赢得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
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国民性问题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剖析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鲁迅敏锐的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民。在日本,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战争影片的被示众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正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
3、 写作动机: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他在谈到《阿Q正传》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4、 结构梳理:
小说共九章:
第1章,序言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第2章,目、阿Q无姓、无名第3章,、无籍贯,第4章,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环境。
第5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第6章,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第7章,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8章,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
第9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可悲的结果,第10章,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11章,写阿Q走投无路,第12章,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第13章,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14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中兴”,第15章,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
第16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第17章,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
第18章,写辛亥革命引起未庄的变化,第19章,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20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全文仅仅围绕阿Q而传,以阿Q的行状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结构。前三章为情节的开端,中间三节为情节的发展,七、八章为高-潮,最后一章是结局。
5、 布置作业:
1、利用工具书,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2、阅读全文,初步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要点:研读小说情节,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特点和实质
1、 讨论问题:
序1、在序言中交代了几个问题?(小说缘起、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
2、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作传?(暴露国民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
3、给什么人作传?(地位卑贱的普通国民)
优胜记略
1、这一章主要记述了阿Q的几件事?他又是怎么说、怎么想或怎么做的?(注意抓关键词)
2、结合本章的情节和人物语言、心态、动作,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狭隘保守、盲目趋时;争强好胜、忍辱屈从;自轻自贱、心满意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续优胜记略
1、本章记述了阿Q的哪几件事?(注意阿Q的言行,抓关键词语)
(败在王胡手下、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调戏小尼姑)
2、结合上述事例和阿Q的言行,分析他的性格特点。(蛮横霸道,懦弱卑怯;排斥异端,奴性十足;欺软怕硬,流氓恶习)。
恋爱的悲剧
1、阿Q调戏了小尼姑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感觉?小说围绕“女人”一连四次用了“他想”,刻画了他怎样的性格和心态?(既体现了他的本能和放纵,又体现了他的正统和卫道)
2、在这一章中,描写阿Q挨打时,多处用了“仿佛”和“似乎”等词语,它突出刻画了阿Q性格的哪一方面?
(麻木健忘。他的精神扭曲变形,明明是被毒打的耻辱,却感觉麻木,淡化和遗忘)
3、你怎样看待阿Q向吴妈求爱和悲惨的结局?
生计问题
1、作者是怎样描写“龙虎斗”场面的?体现了阿Q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动作、语言、神态和侧面烘托,阿Q畏强凌弱,死不觉悟)
2、阿Q偷萝卜的情节以及与老尼姑的对话,又突出了他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质朴霸道,圆滑无赖)
从中兴到末路
1、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变化过程。
2、结合这一章的情节,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周围的人们趋炎附势、麻木不仁,与革命彻底隔绝,统治者残酷镇-压和迫-害,这便是产生阿Q精神胜利法的温床,而奴性十足的阿Q也必然走向末路。
革命和不准革命
1、阿Q对革命党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深恶痛绝”--“神往”--“快意”--“投机革命”)
2、阿Q的革命目的是什么?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的?
(杀仇人、抢财物、讨老婆,心理描写)
3、阿Q去寻找假洋鬼子之前和被赶出后的心情怎样?这种心情变化说明了什么?
(之前:不平,冷落,赶紧去商量,怯怯;之后:忧愁,无聊,渐渐高兴起来。这部分细致深刻的心理描写,既反映了阿Q的糊涂落后,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将农民群众拒之门外)
大团圆
1、阿Q的被抓,被审,画押的情节各说明了什么?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抓一个糊涂、手无缚鸡之力的阿Q却动用了这么多人,说明反动统治阶级既残暴又虚弱。夸张讽刺;被关,既说明阿Q的可怜,也说明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
其中“高明”是创造性用词;被审,说明阿Q昏头昏脑,奴性十足也体现了国民的奴性。细节描写、双关语;画押说明阿Q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体现了震撼人心的麻木。细节描写)
2、阿Q游街和被杀前的心态是怎样的?“看客”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阿Q认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游街”,死到临头,心情如此坦然。他无师自通地喊出“过二十年又是一个。。。。。”,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还在表演精神胜利法。那些张着嘴的看客,还大声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喝彩,真是不可救药的国民啊!
关于阿Q的形象分析:
1、关于阿Q的形象,有下列不同的观点, 读后谈谈你的看法。
(1)阿Q是个思想的典型,是阿 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是个集合体
形象。理由是:A、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阿Q就是这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B、阿Q的精神--精神胜利法不是特定的时代、社会、民族和阶级的产物,而是某些人普遍的弱点,是祖祖代代生生不已的普遍特点。
(2)阿Q是一个受了精神奴役创伤的革命农民的典型。理由是:A、阿Q是生活在农村最底层的雇农,他具有一般农民朴素、憨厚的特点。B、在阿Q身上显示了被当时社会所扭曲了的性格--精神胜利法,这正是他精神奴役的创伤。C、但他不是完全驯顺的奴隶:对赵太爷他“独不表格外的尊敬”;他神往“革命”,在黑暗重重的未庄,第一个喊出了“造反”的呼声;自认为和“白盔白甲”的人是一伙,只是他们“不来打招呼”。所以认为阿Q有改变屈辱地位的要求,这便是他革命的一面,并且是他性格中主要的一面。
(3)阿Q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理由是:A、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生活在同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尖锐矛盾之中,是一个深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与精神毒害的破产农民。他有思想、有性格,也有自己的追求,是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具有这个阶级共同特征的活生生的人物。B、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用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去代替事实上的反抗,实际这种自欺欺人的表现正是他走向真正反抗道路的绊脚石。C、阿Q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的觉醒是极有限的,他的革命要求也是十分朦胧的。
阿Q是处在辛亥革命时期,生活在未庄的种种矛盾之中的一个愚昧、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概括了人类精神的某些共同弱点。 第三种观点较为合适。
2、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有不同的看法,读后请发表你的意见。
(1)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这积极的一面有向革命发展的巨大可能性。
(2)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自不断反抗中的不断失败,虽然表面看也是一种反抗方式,但却完全是一种落后的消极的东西。正是由于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它对处于压迫地位的人们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
第二种看法较妥当。
3、对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有以下三种观点,你的见解如何?
(1)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从统治阶级身上移植过来的,统治阶级的精神胜利法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有什么区别。
(2)精神胜利法是从农民自己身上自己产生出来的。被压迫的奴隶一次又一次的地反抗,一次一次地失败,在失败中可以磨练出坚毅的意志,同样也可以产生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因此,人民被压迫的历史,才真正是人民的阿Q主义的产生史。
(3)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封建阶级的精神奴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创伤,有着鲜明的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而这种弱点一经形成,便在他身上表现出它的特点,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有共性特点,又有个性特点。
第三种观点较为合理。
阿Q这一人物形象分析要点:
主要性格是精神胜利法,即面对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解自-慰的方法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是永远摆脱不了的奴隶地位的精神枷锁。
3、 作业:
思考:从小说的情节中你认为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如何?
你认为小说中的赵太爷、假洋鬼子及小D、王胡、吴妈等人物形象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要点:分析其他人物形象以及整个小说的社会意义
1、 其他人物的形象分析:
1、赵老太爷: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顽固、守旧、凶狠、狡诈、投机、贪婪是其性格本质,是破坏和镇-压革命的凶恶敌人。
2、假洋鬼子: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混血儿,他善于投机钻营,伪装自吹,与钱秀才互相勾结,投机革命,不准阿Q革命,是钻到革命内部的蛀虫,是杀害阿Q的元凶。从他身上集中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3、王胡、小D、吴妈等:应该说他们和阿Q一样,同处于社会的最下层,同
是奴才,被剥削者,但是他们对于奴才的命运似乎非常满意。不仅不同情自己的同类,相反还自觉不自觉的充当赵太爷的帮闲。在他们身上,都集中体现出由于长期身受封建专制的奴役而形成的那种愚昧麻木、逆来顺受、而缺乏同情心的典型性格。这也就是鲁迅经过长期研究所得出的国民的劣根性所在。
二、《阿Q正传》思想意义:
《阿Q正传》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2年四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袁世凯得以窃取政权。辛亥革命流产了。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之中,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我们从《阿Q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路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一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的一个阿Q。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三、艺术特色: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即用一个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的故事,是含笑的悲叹。“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
撕破给人看”。小说将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2、白描手法和出色的心理描写
鲁迅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小说塑造阿Q形象,突出运用了心理描写方法,他对革命的认识,他的忧愁与得意,他的幻觉和想象,种种心态跃然纸上,使我们看到了他的灵魂世界。
8、 杂文式的笔法。
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或揭谬或点睛,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的幽默讽刺才能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布置作业:
①课后阅读《读本》上有关研究《阿Q正传》的文章。
②写作:有人说,日常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和其他同学讨论后,写一篇短文。
【阿q正传教案】相关文章:
阿Q修身养性职场七招05-05
拼音q教案01-06
《j q x》教案03-20
语文教案《j q x》11-07
阿德的梦的教案03-06
阿细跳月教案03-09
《阿细跳月》教案01-22
汉语拼音j、q、x教案02-25
汉语拼音j q x的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