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

时间:2022-05-10 06:50:33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夜书所见教案

永丰镇中心校 朱海飞 教学目标

夜书所见教案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

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

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孩子们,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同样在江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来读一读。

(1)出示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注释

江枫渔火对愁眠。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姑苏城外寒山寺, ②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 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

(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先自己练习一下。

(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指名读诗。

自古以来,怀乡思亲的诗句好多好多,孩子们,课外再去找一找,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灯

夜书所见教案2016-09-06 18:43 | #2楼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板书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2016-09-06 21:42 | #3楼

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

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

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题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诗词

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

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

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出示主题图)

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

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

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

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 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夜书所见的教案2016-09-06 14:27 | #4楼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 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

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滘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莞人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设计意图]

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设计意图]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 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 思想的积累。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 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最后,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并突出主题,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古诗的理解有所加深。

【夜书所见教案】相关文章:

《夜书所见》教案03-09

夜书所见教案01-24

《夜书所见》教案15篇03-18

鲁教版《夜书所见》教案03-09

夜书所见教案15篇02-02

夜书所见教案(15篇)02-17

夜书所见赏析03-28

夜书所见教案(合集15篇)03-29

夜书所见教案汇编15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