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严三实小故事
如何避免这种家族式腐-败的发生,王树声大将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解放后,王树声曾先后担任湖北省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要职。环境变了,地位变了,但王树声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本质没有变。从踏进大武汉起,王树声就与自己的妻子杨炬严肃的讨论要过好"三关",此"三关"为"名位关""亲属关""享乐关"。
身为高级干部,王树声不吸烟,不喝酒,生活简朴得有如大别山的普通农民。直至他去世,只爱喝家乡产的大叶青茶,每餐不离老家风味的腌酸豇豆。
1959年,王树声担任了国防部副部长,又兼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天天拿着饭盒到公共食堂排队买饭。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上说:"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王树声却严肃地说:"我这个国防部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一个起码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
"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军人的一个起码准则,我们务必要牢记。"这句话王树声也多次对夫人杨炬说过。杨炬1961年在军事科学院工作,从家到单位,坐公共汽车往返得两个多小时。酷暑严寒,上班下班,她坚持坐公共汽车,从没有丈夫的专车接送过,对于工作上的事,特别是干部问题、领导成员间的关系,王树声从来不让夫人插手,更厌恶"枕边风"。杨炬通情达理,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一听来客是找丈夫谈工作、谈人事问题,她总是礼貌地与客人打一声招呼,然后默默地避开。但是,对于拒礼、按规定交费等,她却毫不回避,积极参与。
对子女、对亲属,王树声严格要求,不许他们打着自己的旗号谋私利。王树声的亲侄女和亲叔伯侄儿(王幼安之子)一直在乘马岗家乡过着普通的农家生活。
王树声40岁得子。1972年底,26岁的长子王鲁光准备结婚时,王树声夫妇只给新人安排了一间房,一张床和两条棉被。警卫员实在看不过,悄悄事科学院的两把金丝绒面椅子和一张大理石面茶几装在车上借给鲁光布置新房,被王树声发现了,严令马上物归原处。他教导儿子说:"结婚要那些玩意儿干什么?往日,同志们结婚,连个'窝'都没有。如今,你们有房、有床、有被,就很不错了!再说,结婚时自个儿的事,怎么能随便动用公家的东西呢?"
王树声大将不仅时时、处处、事事以共-产-党员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克己自律,还严格要求亲属子女廉洁奉公,公私分明,实为广大党员干部之楷模。美名天下流传!
三严三实小故事
[三严三实党史小故事]开国肖永正规定面前人人平等#e#怎样认识和对待权力,怎样真正为民掌权用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三严三实"把"严以用权"放在关键位置,就是告诉各级干部,权由民所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按法律、规则、制度来行使权力,任何时侯不搞特权,不搞以权谋私。在这方面开国肖永正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肖永正是一名出色的后勤,徐向前元帅曾称他是"正派的粮草官"。他的乳名叫"蛮伢",麻城味十足。从红军时期起就长期做后勤工作,为我军的给养、装备等工作献计献策,竭心竭力,作出过重要贡献。
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立即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胆怯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
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动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抗美援朝战争中,肖永正担任第二十兵团后勤部副部长,负责从后方运来的物资分发工作。工作中,有些参战的老战友,老部下,都想凭他的关系,多搞点生活物资给自已的战士。但肖永正铁板一块,严肃地对他们说:"规定面前人人平等,谁也不能特殊。"他对具体管物资的同志说:"干我们这行的人,第一要自己不贪,第二要讲原则不讲情面,第三敢于把厚脸皮的熟人、上司挡回去,有了这3条,才能当好后勤干部,才能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在满屋子的烟酒糖茶和食品罐头等慰问品面前,他经常是一口开水就一把炒面,吃得十分香甜。
从朝鲜回国后,1953年肖永正调任华北军区后勤财务部当部长。这年夏日的一天,老家麻城的一个大哥来找他了。这位大哥是曾经赠他路费,支持他参加红军的有恩之人。大哥找他是想凭昔日的旧情给自已安排一个工作。肖永正招待他几天后,拿出他的外甥求他调动的信给大哥看,说:"共-产-党不能像国民党那样,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否则,老百姓会骂我们打-倒皇帝做皇帝,那就违背党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最后,肖永正塞给大哥200万元钱(当时为旧币,合新人民币200元),要他拿这钱回去买头牛,置辆马车,带领乡亲们走致富路。
大哥回到家,逢人就说:"共-产-党部队真锻炼人,有蛮仔这样的人掌握国家大权,绝对错不了。"
三严三实小故事
[三严三实小故事]陈明仁:有糟糠之妻 拒蒋介石做媒#e#共和国陈明仁,出生在富户家庭。为了给病重母亲冲喜,他13岁就跟一个农村女子结了婚。两口子年纪虽小,但是感情很好。
后来陈明仁在黄埔军校历练成才,成为北伐军敢死队队长。在惠州之战后,陈明仁的军衔得到了晋升,个人地位扶摇直上。
不少热心肠的人以为陈明仁还是单身汉,争着要给他做媒,连宋庆龄也征得蒋介石同意,想介绍廖仲恺的女儿给他为妻。陈明仁毫不犹豫的拒绝,我在老家已有了爱人和孩子,就不劳各位操心。
有位媒人只好把话挑明,“这是蒋校长的意思,机遇难得,婚姻事小,前程事大。你若拂逆了蒋校长的意思,那就是再有才干也难得到重用。”
但陈明仁仍果断地回答:“我是陈明仁,并非陈世美。在其他事情上可以顺应蒋校长的意思,但在婚姻大事上,我不能丧失天理。”
后来,陈明仁平步青云,接连升任团长、旅长、师长。他履行了对妻子的多年前的承诺,亲自回乡将她和孩子接到军中,朝夕相处。
妻子是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陈明仁就手把手地教她写字、写信和翻译电报,最终把一个“睁眼瞎”的农村妇女变成了知书达礼的好管家和初通文墨的机要人员。
实际上,陈明仁拒绝亲事,根本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厄运,相反,他赢得了更多的赞扬和美誉。
[三严三实党史小故事]李先念与丹江口水电工程
李先念处理丹江口水电工程的故事,堪称领导干部“做事要实”的典范。
汉江穿越湖北的西北部,是长江最大的支流,特别是它与丹江合流后,水势更为汹涌。每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都会给汉江两岸人民群众带来灾难。湖北历史上“十年九淹、三年两旱”,百姓苦不堪言。
李先念任湖北省第一任书记和省政府主席时,就提出要把发展水利作为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水利问题如果不解决,而去谈机器生产,谈集体农场,都是一些空谈......做好水利工作,关系全省几千万人吃饭、穿衣,甚至生命问题,这个工作不能只靠水利干部去做,一定要党政军民齐动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湖北省政府决定上报中央,在丹江口建一座水电工程。此时已调任国务院副兼财政部长的李先念,十分关心此项工程建设,他对时任张体学说:“湖北搞个大坝,建座水电站,我应该帮助,不仅帮钱,还要帮忙出力。”
在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在1958年9月顺利上马。施工期间,李先念虽人在北京,仍时刻牵挂工程的进展,经常写信和打电话了解工程情况,表示要尽一切努力帮助鄂西北革命老区建好这个水利工程。
1959年12月,大坝截流时,李先念百忙中专门挤出时间,从北京赶赴工地,参加腰斩汉江大会战。
大坝建成后,他仍时时关心工程的运行情况。1978年1月3日,晨曦微露,李先念来到了坝区。站在雄伟的大坝上,眺望远方。看着坝区上游光秃秃的群山,李先念说:“丹江有8万人。每人一棵,就是8万棵;每人两棵,就是16万棵。”
接着,他又遥指郧阳码头上游草木稀疏的山峦说:“那个地方也应当栽树绿化!”并叮嘱:“过几年我还要来检查。”
经李先念提醒,鄂西北人民开始植树造林、消灭荒山。
1989年4月16日,李先念再次视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看着沿途绿树成荫,这位已80岁高龄的老人连连点头称赞。
三严三实小故事
[三严三实党史小故事]刘少奇勤于学习被称为“刘九书柜”#e#刘少奇从小就特别喜爱读书,把学习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他在大家庭里排行老九,所以左邻右舍都形象地称呼他“刘九书柜”。
早年求学期间,刘少奇一直把学习抓得很紧。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东方大学与刘少奇两度同窗的萧劲光回忆说:“到了莫斯科东方大学后,少奇同志当时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少奇同志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
从苏联回国后,刘少奇便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尽管长期斗争在风雨如晦的白色恐怖下或是炮火连天的烽火前线,对于读书学习他一刻也不放松,他有句名言:“没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1939年底,正值抗日战争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一次新四军支队司令张爱萍去看望刘少奇,当时已是深夜一点多钟,他进屋一看,刘少奇正在微弱的烛光下专心致志地读书,顺眼望去,“书页上画了好些红的蓝的圈圈点点,有的上面还批了字”。
1942年,刘少奇奉调从苏北回延安工作,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长途跋涉,越过日伪100多道封锁线,途中还参加了数次大的反“扫荡”战斗,就是在这样极其危险的敌后环境下,刘少奇硬是把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史比较系统地学了一遍。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身兼数职,工作更加繁忙,但他对自己的学习仍然抓得很紧。据他的秘书吴振英、刘振德回忆,他的书架上摆满了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著作,此外还有《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大家经常看到他翻阅这些书籍,并在书里夹了许多书签。
即便是病休期间,刘少奇也不放松学习读书。有一次,刘少奇因病到杭州休假,他觉得这正是读书的好机会,于是在从北京动身时,就把厚厚的几本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塞进了行李包。刘少奇对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没什么兴趣,整天在屋里埋头攻读。刘少奇的“坐功”是有名的,有时他坐着读书,可以一连几个小时动也不动,进入一种陶醉、忘我的境界。休假结束时,几大本的《中国通史简编》也读完了。以这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来读书,是刘少奇终身坚持的一种生活状态。
三严三实小故事
[三严三实党史小故事]丁先国“蚂蚁搬家”搞后勤(图)#e#丁先国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个务实的谋划,一个常人难以想出的点子往往决定一场战斗或战役的胜利,甚至挽救无数人的生命。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场上,就有一段牙膏变成“救命膏”的故事。而谋划这件事的正是湖北麻城籍开国丁先国。
新中国刚成立,抗美援朝战争就爆发了。敌人将一大半空中力量调往鸭绿江边,利用空中优势针对中朝军队的后方设施和补给线发动大规模战略轰炸。从国内外运的供应物资百分之四十在途中被炸毁,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十分困难。此时,正在华北军区治病的解放军第70军209师政委丁先国在病床上躺不住了,多次申请参战。中央军委破例让他带病入朝,调任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二分部副部长,入朝两个月后,即升任为二分。
二分部是志愿军最大的前线分部,下辖六个大兵站和四个汽车团,四个兵站医院,二个警卫团及公安18师。他们的作战方位是抗美援朝第二阶段作战的主战场——上甘岭。众所周知,这里的战斗最激烈、最残酷,后勤供给最困难。当时,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2000多架飞机盘旋于中朝边境,天天狂轰滥炸,不放过一人一车一马,志愿军只能在夜间活动作战。
上甘岭战役开始前,丁先国就和15军军长秦基伟、12军军长肖永铭、35师师长李德生分别取得联系,研究后勤保障问题,协商拿出具体方案:逐级运送,分批进行,少量多次,人畜并进,粮弹分送,昼伏并行。丁先国创想的这种“麻雀战”、“蚂蚁搬家”的方法,得到了志愿军参战各部的认可和肯定,十分隐蔽地突破了美军的“绞杀战”,让后方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补充到了志愿军的军师团营连。到开战时,一线部队已经储存枪弹达18个基数之多,其数量可以保证参战部队打两个月。
细心的丁先国还为各兵站医院供应了充足的医药和绷带,他知道,战争越残酷,伤病员越多,多一分医药,伤员的生命就多一份保障。
一个令人感到意外的细节是丁先国部长还为一线部队各连排配给了大量的牙膏。因为他知道,一线部队窝在坑道里,最易缺水,在最困难的时候,牙膏不仅可以代替消炎药,还可以为战士止饥渴,牙膏体积小,每个战士带上几支,又方便又实用。当年在上甘岭战斗过的人一提起丁部长送的牙膏,大家都感激不已,说那时坑道里既无粮又无水,缺医少药,牙膏能解饥渴、敷伤口,真是“救命膏”!
丁先国带兵作战威风凛凛,当后勤部长心细如针,务实谋事。要知道,他的一番心血,救了多少志愿军战士的生命,他的巧妙运输方案,成了上甘岭战役胜利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