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三严三实>《曾国藩 三严三实

曾国藩 三严三实

时间:2022-05-07 14:49:53 三严三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曾国藩 三严三实

8月10日,在财政干部素质提升班上,湖南大学李兵教授就“三严三实”与曾国藩的做人、做事、做官等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深入学习理解“三严三实”,给我们上了一场生动的一课。

一、曾国藩是“内圣外王”的标本性人物

曾国藩(1811-1872年),理学家,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曾国藩做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率领湘军残酷镇-压太平天国,保住了封建腐朽的大清王朝;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所谓的“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了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的事业。

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见仁见智,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因挽救了清廷的颓势,使封建腐朽的大清王朝又延长了60多年,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人物”;因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军、捻军,被称为“汉-奸”、“刽子手”、“曾剃头”;因向洋人卑躬屈膝,被称为“卖国-贼”。可以说对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二、曾国藩的做人、做事、做官的“严”和“实”

(一)、严以修身

作为一个在政坛上极为成功和耀眼的大人物,曾国藩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就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以此促进仕途的建立。他一生遵循着“内圣外王”的儒家思想,对内修身养性,对外力图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兢兢业业,在自己的道德修养上一刻也不敢放松,所以他的人品得到了世人的好评。

——良好的道德品格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曾国藩最为尊崇的孔圣人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钻研,听到了义却不能遵循去做,不对的地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惧的。

曾国藩也和平常人一样,有着自己的不良习性。但他与别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一旦当他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就会通过不断自励,严格限制自己,来改掉不良习惯,不断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他认为,任何人在面临各种人生处境中,都应通过“真心诚意”的德性修养,最终达“民胞物与”的崇高道德境界。对于修身养德,在数十年的身体力行中,他多有体悟,他的很多理念和做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曾国藩终生手不释卷,枕书而眠,尤以散文创作成就著称,著多篇经典范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妙。《曾国藩家书》中留存家书1400多封,内容极为广泛,大到经邦纬国,小到人际琐事,充分反映了传统儒学的为人立世之道,表漏了曾国藩的精神、人品。

——勤奋和坚持能够弥补先天智慧的不足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但他小时候天赋却并不高。国学大师梁启超评论他,跟同时代的豪杰相比,他是个智商低下的人。他给自己的孩子在家书中,说自己年少时在同辈中是“愚陋之至”——就是说是最笨的。

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1825年一个晚上,14岁的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岳阳楼记》不知读了多少遍,就是背不下来。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想等他睡了偷点东西。可是等啊等,他就是不睡,贼听着都会背了,他还是翻来覆去的背那篇文章。贼实在忍无可忍,推门进去,把书夺来丢在地上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说完随口把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背书背不过贼的曾国藩,读书勤奋,坚持不懈,靠着非凡毅力和超人付出,成就了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大事业。

(二)、严以用权

《淮南子·主术训》中有一句话:“智欲圆而行欲方。”就是说,既要中庸、圆滑,同时又不能失正气、骨气和品德,要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曾国藩在腐朽的封建王朝中为官,但他却做到了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贪不腐,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操守坚定,摆正官、权、名、利的关系

曾国藩很早就立下了不靠做官发财的铮铮誓言,实际上,他始终把握住了一条,那就是:绝不把公-款放进自己包中。他在家信中说一生积蓄是1.8万两白银。有句话说清朝的腐-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为官30多年,最后官居一品,他的积蓄充分说明了他的廉洁。

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后,手握重兵,许多手下建议他一举消灭满清,让曾国藩称帝。但他毫不犹豫的否决了这个建议。作为权臣,在功高震主之下仍能身名俱泰,关键在于他熟读史书,树立了正确的从政观,看淡权利的得失。

——真心爱民,关心人民疾苦

曾国藩认为,养民是为民,做官也是为民。当官不为民着想,那是让人深恶痛绝的事情。为民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做几件事情摆摆样子就可以了。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真心实意地去爱。“爱”字中间有一个“心”字,所以,爱民就要出于真心。

曾国藩为官期间,体恤爱民,亲自了解民间疾苦,多次为民请命,减免税赋。1851年12月28日,他对人民疾苦向咸丰帝上了一份奏折,提到了造成人民疾苦的主要原因:一是银价太高,钱粮难交;二是盗贼太多,良民难以安生;三是冤案太多,百姓伸冤难。1858年,他还亲自编写了《爱民歌》,来以此教育、约束湘军,赢得民心。

(三)、严以律己

曾国藩的一生是在天天严以自律中度过的。他是对自我反省和批判最多的人之一,不仅严厉,而且细致,如针如刺,直指心灵中最漆黑的部分。你可以不佩服他的功业,不佩服他的道德,也不佩服他的文章。但是你不得不佩服他善于听取别人批评,毫不掩饰自己的过失,善于改正自己错误的雅量。

——严以自律,勇于改过

曾国藩曾经这样说:知道自己的过失,但加以承认,毫不犹豫的改正,这是最难做到的事情。豪杰之所以成为豪杰,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便是在这个问题上光明磊落,超过别人。他天天记日记,写出自己的过失,时时警惕,以求改过。直到年衰官高,仍不肯稍稍放宽。他说:人不勤劳,什么事都会荒废,我一天不做事情,就会又惭又愧。他这种勤求己过的精神,是一般人不可及的,也许这是他能成大事的重要原因吧。

曾国藩特别注重听取别人的意见,从中获得自己道德修养的努力方向。1843年2月的一天,他的好友邵蕙西当着他的面,数落了他几件事:一是怠慢,结交朋友不恭敬,不能长久;二是自以为是,作诗写文固执己见;三是虚伪,对人能作出几副面孔。话虽少,但件件是实,句句属真,锋芒直指曾国藩的病处。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我有直率的朋友真是幸运啊,否则我还沉溺在大恶之中而不能自拔。”

——为官时时处处如履薄冰

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于他懂得“至刚非刚,至柔非柔”的道理。他潜心治学砺志,以恬淡的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敢于直面现实,以坚韧无畏的精神成就了“天下之大功”,最终赢得了“中兴名臣”的美誉。

他的“为官三不”原则:一是“不事事参与”。他说舜和禹之所以得到天下,靠的是恭敬待人,善于发挥部下的才能,而不是事必躬亲,事事插手。二是“不终”。他说身居高位的人,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能够善终的人太少了,所以他一天比一天谨慎。三是“不胜”。他官做的越大,越是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越是高兴不起来,总是担心自己不能胜任。

(四)、谋事要实

综观曾国藩一生的思想倾向,他以儒家为本,杂以百家为用。他以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思维,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确定谋略,不断取得了新的成就。

——因时制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知识可以从间接的书本中来,可从直接的实践中来,而犹可宝贵的是将两种知识结合起来,形成与实际相符合的新思路,曾国藩正是遵循这样的认识路线的。

鉴古而不泥于古,效人而不拘于人。是曾国藩学习和掌握方法-论的特点。他极善“苦思”,也极善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实践。他认为:“用兵之道与读书同,不日进则日退,须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为妙。执著的追求,长期治军的认识积累,形成了曾国藩的颇具影响、颇含辩证思维的战略战术思想。这大概正是这位儒将对后人影响持续到今天的缘故。

——见微知著,把握事情的态势

曾国藩认为,事务的发展变化,总有些先兆。树叶落了,天气就要变冷;柱石潮湿了,可能就要下雨;月亮有了晕圈,预示着要刮大风。要善于见微知著,洞察时局,把握事情的态势,从而抓住机遇,做好选择。

曾国藩的时代,清朝已经病入膏盲。他选择了维护大厦将倾的晚晴江山,也许这种选择并不高明,并不足取。但是这种选择的成功,更能说明他勉力支撑、纵横斡旋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在他的选择中,并不是简单、顽固的固守旧的东西,而是力求在旧的成分中尽量加进那些新的东西、时代的东西。

(五)、创业要实

从曾国藩的一生来看,他的功业来得非常不容易,没有任何侥幸之处,完全是靠一步一步的努力打拼建立起来的。他勤于政务是很出名的,每天很早就起来,一直工作到深夜,中途很少休息。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做实事

曾国藩提倡躬身力行,创立了为官“五到”之说,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其实无非是脚踏实地、不厌繁琐、不怕艰难的躬身实践。看上去虽不觉是难事,但若没有决心、不踏实的人,是做不到的。他任直隶总督时,上任十个月,直隶审结旧案12074件、新案28121件,积案基本澄清,其勤劳可见一斑。

曾国藩说,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礼。毛泽东对此极为推崇,并践行一生。

(六)、做人要实

曾国藩说:“聪明外漏者德浅,词华太盛者福浅。”在为人处事中,他强调平和朴实,不求标新立异。他秉持“守拙”的策略,体现了“大智若愚”的智慧。

——宁人负我,我勿负人

曾国藩为官从不轻易接受他人的恩惠。他认为,为人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做人要“宁人负我,我勿负人”。

曾国藩在处理与左宗棠的关系上,最能表现他的“宁人负我,我勿负人”的处世原则。”曾、左二人共事十余年,交情甚厚,曾对左还多有提携与相助之恩。然而同治三年,湘军攻克天京后,左宗棠挑起了矛盾,二人在皇帝面前打起了笔墨官司,从此割袍断义,再无书信往来。之后,左到处说曾的坏话,而曾不曾说过左任何不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曾国藩为其筹饷,始终不遗余力,而且推荐自己最得力的湘军将领刘松山随之西征,左宗棠在陕甘新疆建功立业皆赖此军。曾国藩的所作所为显然比左宗棠更大度。

——开阔气量,学会谦虚谨慎

在曾国藩看来,气量是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气量比才干更为重要。他注重开阔自己的气量,培养豁达的心胸。正是秉持这样的处事原则,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训导自己的下属,才奠定了他胜利的基础。

三、从曾国藩身上,得以下启示:

1、做平凡的人但不能做平庸的人。平凡的人把平凡的工作做成伟大,平庸的人使崇高的工作变得卑下。无论你现在正从事着什么工作,都要将它视为你毕生的事业来对待。不要以为“事业”都是伟大的、让人津津乐道的壮举。正确的认识自己平凡的工作就是成就辉煌的开始,也是你成为出色干部最起码的要求。全心投入工作,视平凡的工作为毕生的事业,充分焕发热情,你就会感受人生充满热忱时的喜悦,由此你也会享受到人生中梦想成真的幸福。

2、做不了大官,可以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我们在基层机关工作,能大官者几无可能。但我们可以做对人民有益的事,只要把眼下的工作做好、做精、做透、做到登峰造极,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群众的认可,实现自己的抱负。

3、不要抱怨,勇敢前行。人总是在困难中前行,千万不要抱怨。抱怨是弱者的心态,于事无补,于人于己无益。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竞争决定生存的世界,是一个实力者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没有实力,没有过硬的本领,遭到别人的白眼,被别人看不起很正常。这时你还不努力,那你就是失败者,是一个懦弱的人。

4、修身养性,完善自我。注重奋斗的过程,不必过分追求结果,要有“只问积劳不问成名”的境界。名利得失犹如浮云,总要被风吹散的,留下的仍然是白云蓝天。有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快乐的工作,幸福的生活。

曾国藩修身立已对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启示2016-07-26 16:18 | #2楼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亮今天,也可以照亮未来。

近代以来,民间流传着“从政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的说法。曾国藩天资平平,却在儒家崇尚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上都有建树,甚至被人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这与他严格修身律己有极大的关系。曾国藩的修身律己对于今天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也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严于修身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一户偏远山村里世代务农的普通农家。曾国藩天赋不高。梁启超、左宗棠等都曾说,曾国藩一生不以才气见长。

曾国藩考秀才,连考7次,到22岁才考中,27岁时考取进士,而且考得不太好,名列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然而,进人翰林院之后,曾国藩开始飞黄腾达,10年7迁,连升10级,其中1年连升4级,37岁时官至正二品,清朝只此一人。

当时清朝仅有6个部,曾国藩一人兼任5个侍郎,被称为“侍郎专家”。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慈禧封他一等侯爵,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第一人。曾国藩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位居一品高位。在他的倡议下,中国建造了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天资一般的曾国藩能成为清朝“中兴之臣”,成就一番事业,与其注重自身修养关系极大。曾国藩年轻时有抽烟、暴躁、自负、好色等诸多毛病,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决心改过修身。20岁时他将自己的号改为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曾国藩改过修身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记日记,把每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一点一滴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省、检讨、约束、改正,甚至把日记抄录数份交给朋友、家人阅读,真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一日,曾国藩在日记中抱怨自己的顶头上司骆秉章对他冷淡,他三弟阅后评论道:“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曾国藩意识到自己素来自负,于是加以改正。

儒家历来强调“吾日三省吾身”,日日知非,日日改过,这对于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严以修身,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仍有重要现实意义。今天,一些领导干部违法乱纪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与这些人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自我反省,不思过改过,不严于律己,不重视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关系极大。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要靠外界的他律,更要靠内在的自律,严以修身永远是领导干部为人从政的根本准则。

警戒贪财

一定的金钱财物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古人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突破一定的规矩和界限,谋取不义之财,贪得无厌,就要付出代价。今天,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将贪腐来的钱财供子女挥霍享受,出现了一些“富二代”、“官二代”“坑爹”的现象,教训十分深刻。

曾国藩也曾见财心动,但他最终节制了自己的好利欲望,保持了清廉的作风。他在日记中写道:“昨晚,我梦见一个朋友得了一笔意外之财产,我心动了。早上醒来,觉得自己很可耻,好利之心居然在梦里都表现出来。中午吃饭时,席上,有人说另一个人最近也发了一笔横财,我的心又为之一动。我这个人真是卑鄙、下流。”

曾国藩立下并践行了“不靠做官发财”的誓言。他当过两任总督,合法收人达180万两白银,但他去世时仅留下1.8万两。他告诉儿子,办丧事不要收礼,他留下的1.8万两银子在办丧事时全花光了。

曾国藩曾告诫家人,欲望无止境,做人要知足。不知足就会纵容贪欲之火,会导致欲火燎原、洪流溃坝。曾国藩留给后人的遗产仅有老家的房子和藏书。曾国藩在遗书中写道:“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日习劳则神钦。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大多数官宦人家,盛不过三代。曾氏家族作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名门望族,一百多年来几经改朝换代,八百多人中无一不肖子孙,代代都有英才出。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一个是著名的外交家,一个是著名的数学家;曾国藩的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曾国藩的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都是大学校长、著名的教育家;曾国藩的第五代、第六代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有所建树。曾国藩警戒贪财和严谨的家风启示我们:让子女成才比留给子女钱财要重要得多。

势惕贪色

饮食男女,人有七情六欲,无可厚非,但要守住底线,不可贪色。今天,一些领导干部放任自己的欲望,突破底线,玩弄异性,权色交易,道德败坏,违法乱纪,严重损害领导干部的形象,有些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案件中,绝大多数违法犯罪的领导干部都涉及生活作风腐化问题。

曾国藩年轻时也好色,但他遏制住了自己的贪欲,他在日记中多次记载了自己内心的挣扎。

曾国藩在一则日记写道:一日,得知朋友陈源哀新纳了一漂亮小妾,艳羡不已,便登门想一睹芳颜。到朋友家后先聊了点学问,接着就夸朋友艳福不浅,非要朋友叫出小妾看一眼不可,朋友无奈便唤出小妾,曾国藩大赞其美,还夹杂一些挑逗的言辞,令人十分难堪,在回家的路上,还想人非非。曾国藩在当晚的日记中反省自己,真是“押衰大不敬”,“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

又一日,曾国藩参加进士同学的团拜,所拜之家姬妾众多,使得曾国落“喜色”之心油然而生,东张西望,颇失大雅。他回家后在日记中写道:“是日,目屡邪视,真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通过反躬自省,曾国藩遏制住了自己贪图美色的欲望,坚守了做人为官的行为底线,保住了不贪色的美名。

替防贪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各级各类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追逐个人的名望地位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格格不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领导干部不务实事,不求实效,好大喜功,贪图虚名,花拳绣腿,搞劳命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甚至豆腐渣工程,所造的“政绩”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人民的检验,更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老百姓怨声载道,落下一片侮骂声。

曾国藩深谙“负天下之名者,而天下之谤恒随”的道理,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落收到无数对其歌-功-颂-德的来信,有人赞美其“功高日月,德被神州”。对此,曾国藩采取的态度是:一封不回,并让其幕僚装订成册,写上“迷汤大全”四个字,以警醒自己。当时,人们曾四次建议曾国藩称帝,结果都被曾国落断然拒绝。

曾国藩不为功名所累,不逐名而名垂后世,一百多年来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启示我们,“政声人去后”,领导干部做人要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自有公论,历史自有公论。

【曾国藩 三严三实】相关文章:

三严三实的实05-07

的三严三实05-07

三严三实05-07

三严三实05-07

三严三实05-07

三严三实经典05-07

三严三实05-07

以三严三实05-07

三严三实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