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语法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语法教学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最具争议的焦点之一。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关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不要进行语法教学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历程,目前甚至已经走进一个语法教学被严重淡化、几近淡忘的矫枉过正的新误区。而实践证明,语法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之上,必须解决好“如何教”的问题,本文在语法教学方法上,结合教学实践,做了一些探索对策研究。
关键词:语法教学新课程标准教活语法随机教学
我国语文教育界关于中学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历程。曾一度过分强化语法教学对于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但是在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的冲击下,在“人文说”、“语感论”的震荡中,语法教学在旧有的语文教育体系中确立的地位,产生了动摇。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中,主张“淡化”甚至“取消”语法教学的呼声很高。语法教学的这种一度被重视肯定,又一度将要被淡化抛弃的尴尬局面,既反映了人们对语法教学的孜孜探索,同时,也折射出人们对于如何把握语法教学仍存在一定困惑。如今,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在新的学术背景下,语法教学仍然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最具争议的焦点之一。
一、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历史回顾
对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不要进行语法知识教学这个问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经历了由轰轰烈烈到冷冷清清,由“强化”到“淡化”的曲折历程。
1956年“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公布,并以此为理论框架编写了语法教材,受前苏联语文教育的影响,中学开始“文学”、“语言”分科教学,进行系统的文学教学和汉语知识教学,当时的语法教育处于和文学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此后虽然取消了分科教学,但是语法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比重,语法教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1984年,新的教学语法系统“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公布,中学语法教学虽不能与50年代相比,但在每一册初中课本中都有汉语知识的内容,讲述从语素到句群各级语法单位的内容,内容全面、系统、详细。
进入90年代后,不少人认为语法教学“高耗低效”,把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归因于语法教学的失误。于是,“淡化语法教学”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最终使语法教学内容一减再减,教学要求一降再降。那么,语法教学在力求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工具性,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的教师和学生的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不是“淡化”而是“淡忘”甚至“抛弃”!
语法教学是否真的应该取消,这不仅在广大语文教师中引起了争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认识上的混乱,干扰了语文教学。让我们来看看在淡化语法教学的思想下,常规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
1)语文教材的编写轻视淡化语法教学
教材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重要地位。从现代大教育观的角度看,教材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我们可以看看近几年中学语文教材关于语法项目的编排情况。
一般情况是,教科书里不专门讲语法知识,而是在辅助教材或综合练习里涉及一些语法方面的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为例,该课本没有专门讲解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内容,只是在《语文》第一册、第二册中介绍一些“文言常用句式”,另外还有第二册课文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涉及语法问题。而在与该教科书配套的教材<语文读本>(1--3册)中出现了一些语法应用方面的内容,如<语文读本>(1--3册)有《怎样过语文关》\《语文应用和语境》\《规范》\《规范》和《得体》等五篇文章中讲到句式的选用、关联词的运用、分句的连贯、句子结构的语病等。
在教材的编写上,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版,在每一课结束后都有相应的研讨与联系,而在这些研讨与练习中大部分是文学内容,是对感情及个别字词的解释,极少涉及语法内容。
2)语文教师误解新课标精神,漠视必要的语法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涉及到的语法知识作了一些删减,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压缩了语法知识的比重。客观来讲,新课标对语法知识的处理立足于多年来对语法教学的不断反思上,目的也是为了避免语法教学一味的繁琐细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但遗憾的是,受“考什么教什么”的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不少老师在对新课标和教材编排体例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偏差,误以为语法教学无足轻重,有的“因地制宜”,对于语法教学内容,有时间就“点缀”一下,教学时间不够就急于应付、草草了事;有的在教学中实行“语法零教学”,干脆不教语法,理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学语法得来的,而且绝大部分不在考试之列。这种教学中各行其是的状况,使语法教学陷入混乱。
3)学生理解和分析语言的能力并不乐观
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时说道:“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
时过二十年,尽管语文新课改取得了成绩,但是不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难以具体明确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情况依然存在,中学生语文能力仍在滑坡,语文水平仍在下降。
笔者阅读过这样一份调查报告,来自于2003年10月到2004年12月,对以浙江桐乡中学为代表的20多所中学的学生进行语法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报告。报告显示,中学生笔下错别字依然严重存在,例如初中学生把“名词”写成“明词”,把“副词”写成“付词”的大有人在。另外,汉语基础知识不扎实,语言运用能力较差,在判断和修改语病时有很大盲目性。因此学生的语言理解和分析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言语不规范现象是一大突出问题。在这个语言狂欢的时代,当前港台影视剧、广告语、流行歌曲、新诗等也对中学生的语言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广告语“丰盛您的人生,增广您的见闻!”(洋参冲剂广告),“了解它能如此美丽你的身体”(姗拉娜健胸广告);再如歌词、新诗:“我想约会你”、“再也不会迷路方向”、“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该勇敢地留下来?”、“用你的错,来忏我的悔”、“房屋染上无尽的痛苦”等。这些“奇丽”的语句,“任意游戏”,不讲规则,久而久之,对中学生的语言生活产生过了较大影响,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学生的话语和作文中有追求新奇刺激的影子,说出或者写出不合规范的句子。还有,口语和方言语法的影响不容忽视,如在调查试卷中的“你有没有去过北京”和“我们县有两个重点高中”,95%以上的学生没有发现其中的语病。面对学生在口语和作文中语法的超常规使用的现象层出不穷,语文教师绝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正确引导,在语法规范方面下一番工夫。由此,必要的语法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4)语法教学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在教材的编写上,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版,在每一课结束后都有相应的研讨与练习,而在这些研讨与练习中大部分是文学内容,是对感情及个别字词的解释,极少涉及语法内容。语法的作用好像只用于试卷中修改病句的考查,课后练习中也只象征性地出几道病句修改题,并不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不少老师认为语法学习无用,语法考试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反思
反思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历史和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对语法知识的作用,语法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存在极左极右,忽冷忽热,摇摆不定的事实。这一切恰好说明,我们的中学语文语法教学需要改进,需要摆正位置、精选内容、优化教法。
下面,我就具体从语法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语法教学的目的(为什么教)
为什么要进行语法教学,即语法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
原教育部副部长浦通修在《关于中学语法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中学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服务于语文教学的整个目的任务的。中学的语法教学是从语文教学的总目的出发的,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结合语法教学的实际,我们知道,学生理解和分析语言的能力并不乐观,这就使得当前的语法教学具有相当的必要性以及现实的紧迫性。
众所周知,阅读、写作活动是我们获取知识、信息,感受世界的主要渠道。而“语法零教学”造成的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强,这一弊端,恰恰在当今中学生的具体阅读和写作中暴露得最为明显。摘录一段来自于实验教师的报告中的学生作文,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说服性。
我们学校的学生,非常认真得很,每一堂课都能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听课,。。。。。。学校里的规章制度。上至校长书记,下至普通教师,都能身体力行地亲自带头执行。深夜里,我们看着办公室一盏盏明的灯光,心情就像起伏的海洋,大海中的波涛,一刻也不能平静,汹涌澎湃。”短短百余字却至少有5处错误,语病类型有重复、杂糅、搭配不当等,因而读起来十分的别扭。
可见,作文教学中离开了语法规范,学生在写作时语法问题就会层现错处,语病连篇,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作文的质量,我们且不从理论上大谈语法教学的必要性,仅从上述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最为休戚相关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来看,就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适度地进行一些语法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语法教学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呢?
二、语法教学的内容(原则)(教什么)
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
“理论语法或称专家语法,可以而且应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重概念和深层规则的研究,“教学语法或称规范语法,要有共同一致的教学体系,语法教学应完成语文教学的总任务,即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服务”,其内容应是基本知识,方式应简明易懂,效果应力求切合实用。二者又不是截然相背的,张志公先生说“研究语法是为了教,如果不管用,就是多余的”。我们这里讲的语法教学显然指的是“教学语法”。
张志公先生多次强调中学语法教学要遵循六字方针:精要,好懂,管用。做到这六个字,语法教学会有生命力,也会为语文教学带来新的面貌。因此,中学语法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是基本的,必要的知识,不能面面俱到,主次不分。中学语法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语法的最基本内容
著名语法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提倡“规范语法”的教学思想。在讲到教学内容时,他说:“当然不能把一切语法事实都拿来讲给中学生听,没有这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要选择重点,首先是最基本的情况。”
汉语语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各级语言单位如何组织起来的组合法。组合关系基本有五种:并列、偏正、动宾、动补、主谓。语素之间,词语之间,句子成分之间都由这五种组合关系来决定。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中,短语最重要。因为在汉语中短语的构造原则同句子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把短语的构造规律摸清楚了,句子的构造规律也就基本掌握了。
如果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了词、短语、句子的组合规律,进而学会分析它们的结构,那么对很多语言现象的解读都能豁然开朗。
2)选择最实用的知识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都多次强调,语法教学要讲究实用。
叶圣陶的“实用语法”思想体现在,他认为,不应注重语法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主张语法知识从日常的语法教学中零星获得。为了实用,他还提出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语法规则,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语法。
吕叔湘在“规范语法”的基础上,更是强调规范语法应该是一种实用型的规范。他认为,规范语法的特点就是易教、易学、简单、实用。用于中学语法教学,就要“强调它的实用性”。“用”就是有用;”实“就是面对现实。并且说:“在中学课本里讲语法应该以实用为主,为讲使用方面的问题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要讲,超过这个部分宜于少讲。例如语素和词和短语的区别问题就不必详细讲。知道有这三个层次就够了。”
张志公先生也强调说“研究语法是为了教,如果不管用,就是多余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实用的知识大致包括:短语、复杂单句、复句、句群的分析和使用;句式的变换和选择,语序的安排;常用特殊句式(连动句、兼语句、文言特殊句式等),句子成分的搭配;虚词的理解和使用;数量表示法,指称表示法,肯定否定表示法,语气情态表示法等。
3)选择学生最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
语法教学“要选择重点,首先是最基本的情况,其次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吕叔湘语)。要重视学生最容易失误的语法现象,抓住屡次出错的语法“雷区”,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纠正错误。
结合学生阅读写作实践,最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一般集中在高考考察的六大语病上,例如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句式杂糅、表意不清等。通过有针对性的语法教学和练习,可以有效巩固语法知识,从而指导学生的读写实践,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比单纯的知识讲解后的巩固性练习有更多的优越性和针对性。
4)选择有利于培养运用语法的良好习惯的内容
语法教学,要选择有效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比如,最基本、最实用、最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在训练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自觉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吕叔湘说过:“不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局限在形式的辨认上,要把重点放在用法的探讨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他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他的智力的开发。”习惯成自然,有了好的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语法知识的运用方法才能更牢固地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运用起来才会更得心应手,灵活自如。久而久之,量变成质变,学生的运用和分析语言的能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三、语法教学的方法(如何教,怎么教)
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内容和原则把握住了,那么,从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修养、语文水平的角度考虑,最关键问题是,如何才能把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呢?
吕叔湘在《怎样给中学生讲语法》中有这样一段话:“那么我们应当怎么教呢?我认为应当把语法教活。” 他进一步指出:“可以选择一些对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对提高写作能力有用的东西讲一讲,并且给以充分的练习。”这句话对中学语法教学无疑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语法学不好,会直接制约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语文教育就存在缺憾,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难以落实。为此,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我认为,为了把语法教活,我们必须坚持随机教学。“所谓随机教学,就是紧密结合作品(包括课内外)的讲解,或作文练习的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教学”。实际教学中,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操作: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讲语法。
叶圣陶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对于语法来说,它同样是最为典范的例子。如果结合文本来讲解语法,在文本中发现并带领学生发现有效的语法点,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与训练更有针对性,那么,学生不再单纯地为学语法而学语法,语法服务于文本的阅读,就能学以致用了。
课文是教材的重要内容,大都选的是名家名作,以普通话的定义来看,它们应代表现代白话文的语法规范。既是语法规范,里面就有很多内容可讲。比如:汉语语法的两个重要手段,词语(虚词、实词)和语序。结合课文,看名家是怎样运用两个语法手段的,可以讲得趣味横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词语的选择
所谓词语的选择,是指“在某个上下文里该用哪个词语、不该用那个词语,用哪个词语最为贴切、合适”。其中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即词语的选择和词语的锤炼。一说到词语的选择和锤炼,许多学生立刻会想到应该选用华丽的词藻,其实不然。教师要纠正学生的这些想法,并结合课文的讲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该如何选择和锤炼词语。
1、实词的选择和锤炼
例如:鲁迅在《药》里描写侩子手康大叔时写道: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抢”、“扯”、“裹”、“塞”、“抓”、“捏”等都是很普通的词语,但在这里用作谓语动词却都很到位。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将这六个动词作一改换,看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比如,分别改为“拿”、“剥”、“包”、“交”、“要”、“摸”,我们可以看出,改换后语法上虽没有任何错误,但词义不如原来准确贴切了,因为这改换后的六个动词不足以显示刽子手的粗暴、残忍和贪婪的本性。
可见,用词不在于华丽、而在于准确贴切、生动形象,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虚词的品味
例如:鲁迅小说《祝福》中有这么两段话: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课作的事不过是坐在灶下烧火。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叫她走开,她才走开。
这两次参加“祝福”祭祀的经历,对祥林嫂的命运影响极为巨大。两段文字中的语气助词“罢”,很值得探究体味。假设将“罢”字去掉,变成“你放着!”的话,四婶说话的口气便完全不一样;原文显然要语气委婉得多。而第一次句首与第二次句尾“祥林嫂”的称呼,也同样起了舒缓语气的作用。值得思考的是情况那么紧急,四婶是慌忙的制止祥林嫂,为什么她还是很注意说话的分寸?理由很清楚,对祥林嫂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作为人妻人母,四婶对她有着天然的同情,所以面对祥林嫂,四婶还表现出其特有的温情、宽恕的一面。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祝福时看到祥林嫂如此不检点的是四叔,那么他的态度肯定是恼怒蛮横至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毫无疑问会果断加以制止。他可能会怎么做呢?——“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的温情,是不必奢望的了。可能是“你放着,祥林嫂!”或者是“你放着”,或者干脆一声断喝:“放着!”或“放下!”甚或“住手!”——看来,从语言上看很微不足道,很多情况下是可有可无的语气助词,在这里却承担着如此重要的功能,对于语言表达的决定作用是如此之大,真的不可小觑。
(二)句式的选择
和词语的选择相类似,句式的选择是指在某个上下文里运用哪种句式最为合适,也最具表现力。而“选用什么样的句式,这跟文章的体裁、文章的主题、全篇的风格、所要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句子的上下文语境有密切的关系。”(陆俭明)孙犁的《荷花淀》中对水生嫂的一处语言描写就是有关句式选择的一个典型例子。
例如: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这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语句,内部结构颇为反常。就语法结构而言,它是主谓短语构成的,但是这句话将主谓的顺序颠倒过来了。这种变动,产生了特殊的表达效果。这里使用的是短句,从短句的特点来看,它是简洁明快,适合于对人物、事件、情景以及丰富多样的感情及其变化作层层描写和刻画;结合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和作者所要刻画的人物形象来加以分析,就不难发现这里只适合运用短句。因为小说正是通过短句“怎么了,你?”而不是“你,怎么了?”的急促问话,来体现水生嫂深明大义又温婉多情,关心丈夫又热爱革命的性格特点。水生嫂在其间的感情变化是相当明显的,因此需用短句来表达。
与选文相关的的情节是这样的:水生在区里开会时,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新成立的地区队,并被公推回村来跟家人说明情况。水生自然知道他媳妇确实是个深明大义的开明的人,但是真正面对可爱的媳妇时,也免不了担心他媳妇会有明显的反应,会“拖尾巴”,所以觉得很难切入正题,便故意旁敲侧击地找机会。但是水生嫂是多么系想你的人哪,虽然手上的活并没有停下来,苇眉子仍“在她怀里跳跃着”,但她马上就捕捉到了丈夫今天表现的反常,虽然很细微,忍不住地就要向他探问就里,所以嘴里“怎么了”三个字就突口而出。——水生嫂此时内心的急切心理跃然纸上。这句话一出口,水生便似乎招架不住了,接着便一五一十将情况和盘托出——水生当然也注意到了媳妇此时的表情与内心变化。这一特殊句式,与“你,怎么了?”这样的普通句式表达相比,含义更加丰富,不仅传神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状况,而且相当程度地体现了水生嫂为人心细、关心丈夫的美好品格。而后者并不能够体现水生嫂关心丈夫的急切且细腻的心理。在人物刻画上,不能“于细微处见真情”,也缺少了让读者咀嚼鉴赏的含蓄美,略显平淡。
可见,同样的意思可以采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但不同的句式,其风格色彩、表达效果并不相同,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场合选用不同的句式。
第二,在作文评改中讲语法。
吕叔湘先生曾强调,在初中“ 以结合作文评改示范讲为主,作文评改示范最有用”,这是经过充分考虑提出的,对我们很有启发。胡明扬也明确指出:“在中学教语法不是为了教语法而教语法,教语法完全是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的。”最能体现语法对中学语文教学实用性价值的环节当数作文,学生对语法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水平,会典型地反映在他的习作中,也就是说,学生对汉语的实际运用,组词造句,联结句子为句群、段落、篇章,运用汉语的能力,在作文中会反映得比较充分,而语法正好是管语言的规律的使用“ 对不对”的问题。作文语病包含了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语法信息。
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使语法和作文产生协同效应,相互促进,共同推进语文教学呢?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入手:
1、在作文教学中结合语法知识
作文教学一般包括文前指导和作文讲评两个环节。过去,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的讲解经常是些大而无当的道理,诸如“审题要仔细”、“立意要深刻”、“观点要鲜明”,或者“内容空洞”、“文体不清”、“结构松散”等等。这种指导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写作实践帮助不大,学生听得懂,但操作起来难。而一旦让语法介入其中,让语法在作文教学的大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作文教学便有了实质性的内容,学生听有所得,学有所获,自然不会在心理上拒斥作文指导和讲评。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的陶伯英老师,结合作文评改讲语法的尝试,十分的令人瞩目。
陶伯英老师先给学生看一幅题为《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的漫画,接着要求学生写一段两百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陶老师选印一篇学生作文供大家讨论。我们看看陶老师是如何将作文讲评与语法教学结合起来的。
出示画面说明:画面中有一大-片草地,草长得很茂盛。画面中间偏右的地方,一匹瘦马占了四分之一的画面。这匹瘦马看上去像快死的样子,它无精打采地卧在一块被吃的干干净净的地上。空地周围,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非常翠绿。画的左上方,六匹骏马正在安闲的低头吃草,个个膘肥体壮,那肥壮的六匹骏马与喘息的瘦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请一位学生读一遍后,让学生谈感觉。
。。。。。。
学生:草地的位置没有说清楚。
教师:好。这句话“画面中有一大-片草地”,这里的“中”是不是和四方同等距离居中的意思。
学生:不是。
教师:这里的“中”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里面的意思。如说“空中”、“队伍中”。如果在中央,可以说“当中”、“中间”。当然,草地并不在画面的中心。那么,说画里有一大-片草地,别人是不明白草地在哪儿的。草地是画面内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位置很重要,关系到画面要表明的意思,不能忽略。
。。。。。。
学生1:下一句接着写瘦马,和上句衔接起来了,可是瘦马快死的样子没有写出来。
学生2:卧在被吃得干净了的地上,不知是什么被吃了。
学生3:“无精打采”和“快死”不相称。
大家发现了一些问题。先谈这匹瘦马,光说明“像快死的样子”是不够的。你看图画得多么突出,这是画面的主要内容,要说明它的具体形象。再看这句话:“它无精打采地卧在一块被吃的干干净净的地上”。刚才有同学说得好,“无精打采”是形容一般的精神不振的状态,用来说明这匹马就不够了。这句话文字上还有问题,谁能指出来?
。。。。。。
学生1:下面的句子说“空地周围,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非常翠绿”。这里是“一片绿油油的”,也是没有把意思说完整,应该说出“草地”。
教师:对。缺少了宾语中心词。“是。。。。。。”,是什么,从画面内容看,这里不能只有修饰语,应明确点出“草地”来,不然,也是没有把意思说清楚。
学生2:“非常翠绿”,觉得别扭。
教师:是这样。“翠绿”是说像翡翠那样绿,已经表明绿的程度,不必再用表示程度的副词“非常”修饰。试改一下。
学生2:草色翠绿。
学生3:草色非常浓。
学生4:这句还有缺欠,没说明白是哪儿的空地,没有看见这幅画的人摸不着头脑。
学生5:最后一句说“画的左上方,六匹骏马正在安闲的低头吃草,个个膘肥体壮,那肥壮的六匹骏马与喘息的瘦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六匹马不只是在“左上方”,也并不都在吃草。
教师:大家说得好。这六匹马的位置和情状都说得不确切。再看看“肥壮的六匹骏马”这个短语,中心词前有什么定语?
学生:“肥壮”和“六匹”。
教师:有两项定语,既有形容词定语,又有数量词定语,这两项定语,应该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呢?比如“一匹瘦马”这个短语,中心词前也有数量词定语,如果把定语的顺序换一下,说成“瘦一匹马”,可以吗?一样的道理,不说“肥壮的几匹骏马”,应说“几匹肥壮的骏马”。一般是数量词定语在前,开窍词定语在后,紧挨着中心词。
这节课讲评的是说明文,因此,离不开事物的形象特征、说明的顺序与重点等等的讲解,但陶老师的这节课,没有局限于一般的讲评,而是将语法知识有机地结合到讲评中,使语法知识与作文技巧浑然一体。这节课的语法知识的容量相当大,涉及词语的准确运用,概数、方位词的运用,词语的搭配,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等,学生在接受过程中,没有把它们当成纯粹的语法知识进行机械地识记,而是在提高作文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接受。学生因这些独特有趣的语法现象而喜欢上作文讲评,又因这次作文中的切身体验,而对语法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整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需要注意的是,在评改作文时渗透语法知识要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有的语法点是重点,可以在作文评改时重复地讲。比如汉语虚词的用法,虚词有六类,每类中又有不同的小类,所以在作文评改中可以结合出现的问题反复地讲。一个“ 把”字,一个“ 的”字等,都可以有丰富的用例讲出有用的知识。
总之,作文评改是学生欢迎的课,在这种课里讲语法是有的放矢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消除语法教学的枯燥感。也许这是语法教学的一个突破点。
2、在语法教学中运用作文语料
要学好语法,离不开适当强度的训练。最常用的有词性辨别、结构分析、语病修改等等。如果我们讲解和训练过程中,通过选择学生自己的语料,将语法训练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法在表达中的作用,就会在他们心中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而且,对学生而言,来自于自己或周围同学的语料,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对这些语料,学生与着一种本能的亲近感。学生会有一种期待——期待自己的作文能被作为正面的例子选中,也有一种忐忑——唯恐自己的作文作为反面的例子被选中,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容易进入学习的亢奋状态。
当然,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来选择语料,作用可能会更大。形式可包括学生自选,同桌互选,小组共选等等。语料的选择过程,就是一种对话过程,一种反思过程,一种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语法的理解会进入到更高的境界,对语法的运用也将更得心应手。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要使语法教学与作文教学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开展既能吸引学生,又能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比如让学生编“作文语病集”、写“语法小论文”、搞“组词成句(或组句成段)赛”、搭“对对子擂台”、开“语法故事会”等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作文与语法的热情证明,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它们促使语法与作文高度融合,使两种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整体,达到互补互助、共生共荣、低耗高效的教学境界。(这些活动表面看来或许只是一种形式,但它却在活动语法教学与作文训练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大量实践教学尝试,可以看出,语法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离则两伤,合则双赢。由于,语法和作文是一个统一体,语法是语言的规律与法则,它就必定潜在于言语产品——作文之中,语法系出言语,又服务于言语生产,而作文则是语法的存在方式之一。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语法和作文知识,应采取协同策略,考虑从作文角度切入进行语法教学设计,创造动态语法教学的有利时机。结合作文开展语法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实用的语法运用的规则与法则;而结合语法开展作文教学,则可以使学生以最经济的方法,达到作文的最高境界。学生即使成不了语言学家,成不了作家,但他一定能够在生活中正确有效地表情达意。
总之,我们需要给中学生适当地讲些语法知识,但必须坚持随机教学,把语法教活。因为学生只有感到学得有趣,学了有用,才能产生学习热情,从而推动整个语文教学的提高。将作文教学与语法教学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使语文教学突破少慢差费的怪圈,实现低耗高效的目标。
第三,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讲语法。
前面说的是读写训练,都可以容纳语法,口语交际训练也可以容纳。比如,要训练学生出口成章,就要他明白句子如何衔接连贯成为一个个句群。几句话要组织成一个句群,就要围绕一个意思说,在说甲意思时,不要出现说乙意思的句子,而且在口语表达中,还要学会恰当使用关联词,处理好分句间起承转合的关系,严密而又高效地组织句子,表情达意。
第四,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讲语法。
语法知识比较抽象,所以不能孤立地教,呆板地教,要力求教活。语法教学也需要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名词的特点,一位教师一口气说上“ 三个脑袋、八条腿、四根尾巴、七张嘴”,学生很快悟出,名词受数量词的修饰。讲动词的作用,这位教师在黑板上写“ 王老师馒头”,学生哄堂大笑,这位教师接着说: “ 王老师啃馒头,王老师买馒头,王老师做馒头⋯⋯”笑声中,大家加深了理解。分析病句“同学们对小明揭发班长带头抄作业的问题,普遍感到不满。”我们只要对该句的结构加以分析,就会找到病因在何处。因为“对”的宾语是“问题”,如果“揭发”后没有“的”,那么“小明揭发班长带头抄作业”就成了“问题”的修饰语,这样,“小明揭发班长带头抄作业”反而成为问题了;如果“揭发”后加“的”,“问题”前就有两个修饰语,一个是靠近“问题”的“班长带头抄作业”,这个修饰语用来说明问题的性质是什么;一个是远离“问题”的“小明揭发”,这个修饰语说明那个问题是谁揭发的。这个句子因缺少“的”,而与他的本意是不相符。在学生想要“‘ 领悟’而‘ 领悟’不到,曾经‘ 研究’而‘ 研究’不出”时,拈精拨窍,那是最有效的。
结语
以上,在读、写、听、说几个方面,为中学语法教学在语文整体教学中可以延伸的途径和渠道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应该明确的是,当务之急是要对语法教学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然后在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找准突破口,可以运用随机教学的方法,注重渗透,力求教活。这样,语法课完全可以上得生动活泼,有趣有用,学生也一定会学得有滋有味,有规可循,语法教学的效果也一定会卓有成效。
【语文语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1-08
教学反思 语文05-23
教学反思语文05-25
语文教学反思06-13
语文秋游教学反思04-22
语文听课教学反思04-21
语文个人教学反思03-10
语文《挑山工》教学反思03-17
语文《假如》教学反思04-15
语文识字教学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