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规章制度>安全制度>《制度健全安全保障

制度健全安全保障

时间:2022-04-17 00:10:19 安全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制度健全安全保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维护校园安全责任感和紧迫感

制度健全安全保障

三月份以来,连续发生的五起校园暴-力伤害案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温-家-宝、周永康书记等先后作出重要批示。

我们每位教职员工要充分认识当前校园安全工作的严峻性,要增强维护校园安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发生校园案件的高度敏感性,充分认识做好校园保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全校要形成“生命第一,警钟长鸣,预防为主,履职尽责”的安全工作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将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强化日常管理,狠抓各项科学预防措施的落实,积极防范各类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在技防人防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在全校干部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但我们要清醒认识我校安全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

一是校园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进出人员的管理异常复杂;二是交通安全状况不佳,两个校门都处于交通要道;三是校园周边治安情况不佳,时时发生校外人员擂肥、欺负学生的状况,甚至有不法分子混入校园盗窃家长、老师财务;四是校园周边网吧非法经营,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安全隐患;五是门卫管理、教师值日、学生值日管理不到位,没有很好履行各自职责;六是个别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没有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没有尽到管理、教育的责任;七是校园活动场地、电器等设施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八是安全管理职责不够明确,一些安全管理的制度没有很好得到落实,如门卫管理制度、值日制度、课堂常规、作息时间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等;九是有些教师利用放学时间、节假日私自补课、有偿家教,也为学生安全带来隐患。

二、要进一步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承担起校园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为保证安全工作的落实,学校实行“分工负责制、学校领导蹲点制、值日教师督办制、班主任责任制”,并要求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

校长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政教副校长协助校长具体负责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学校食堂、校舍安全、消防安全、校产管理、学校小卖部食品安全由总务处负责;课堂教学安全由教务处负责;学校治安保卫、学生集会、学生课间活动、学生外出活动等安全工作由政教处负责;干部教师值日由办公室负责。

班主任是班级安全管理和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年级组长要负责督办班主任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

三、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安全制度,强化责任落实,保障师生安全

针对目前的严峻形势,以及我校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管理责任的落实,切实保证校园平安、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一是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政教处和少先队要通过广播、板报、电子显示屏对学生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各班要建立健全纪律、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管理作用,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利用身边发生的事例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加强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法制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是认真对校园设施及管理漏洞等进行排查,落实整治措施,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近期将组织对校园的电器设施、消防设施进一步进行排查,也希望老师们多一份心,多一双眼,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三是严格加强学校门卫管理,上课时间及非放学时间,紧锁大门。学校侧门定时开放,早晨6:40开门,8:10锁门,中午11:40锁门,1:40锁门,下午5:00锁门;上课期间学生外出必须有班主任签字或由班主任出面交代,严禁学生单独外出或家长带出;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和查验制度;学校教师必须严格遵守校门管理制度,不得随意迟到早退;门卫要禁止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入内,禁止将非教学用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动物和管制器具等危险物品带入校园。学校干部教师要有防范意识,要加强校园的巡查,发现不明身份的人在校园要进行盘查,摸清其来校意图,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

四是加强教师值日、学生干部值日管理。教师值日必须按时到位到岗,自现在起值日教师要实行签到制,因特殊情况不能值日必须找人换,必须向当天值日的组长请假,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政教处、大队部要加强学生值日管理,涉及的班主任要大力支持,要将学生值日情况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内容。

五是加强大型集体活动、体育活动及其他室外活动课的安全管理。各处室、年级组、教师因教育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必须报校长审批,并承担安全管理责任。学生做操、集会及外出教室上公开课、实验课、体育课等,有关教师必须按时到岗,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并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防止拥挤、踩踏事故发生。

六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落实安全管理要求,合理预见,积极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上课教师不得迟到、早退、旷课和中途退出。学校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得要求学生早到校、晚放学或者中途要学生离开学校,不得将晚离校的低年级学生交给无关人员,不得私自有偿补课。因教师不履行工作职责造成的安全事故,根据责任大小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因教师个人行为造成的安全事故,相关教师个人承担一切责任。

七是加强学校早餐食堂管理。严格执行《学生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范,建立食堂物资定点采买和索证、登记制度,保障师生饮食卫生安全。要加强校内小卖部的管理,严禁出售“三无”产品和危险性玩具。

八是建立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监护人发现被监护人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应当及时告知学校。学校对已知的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学生,应当给予适当关注和照顾,教师不得安排此类学生参加某些教育教学活动。班主任要将学校规定的学生到校和放学时间、学生非正常缺席或者擅自离校情况、以及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异常状况等关系学生安全的信息,及时告知其监护人。

九是建立完善应急预案。校园内发生火灾、食物中毒、重大治安等突发安全事故以及自然灾害时,学校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教职工参与抢险、救助和防护,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受到伤害,第一个发现的教师必须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并同时报告学校,告知家长。

吸取经验教训 健全安全保障体系2015-09-22 8:58 | #2楼

一、建设、立项的安全环保控制

1.现代安全、环保意识

对于企业生产单位来说,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是维持设施的安全运行,不出现人身伤亡事故,即所谓安全生产。在此次“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事故之前,也曾出现过巴西深水钻井平台爆炸沉没事故以及几乎同时发生的委内瑞拉海上天然气平台倾覆事故。这些事故都给设备拥有和承租的公司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并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但并未像“深水地平线号”钻井平台事故那样对全球各界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原因就在于此次事故为“双重”性事故,对环境(特别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显然,现代的安全概念包括了与环境友好,生产过程,特别是事故不能对周围人群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直接和潜在的影响,更不能对生态平衡、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明显的影响。一个企业不能做到现代意义上的安全,轻者受到谴责、制裁,影响企业形象和运营;重者可能危及生存,遭到淘汰。类似此次墨西哥湾事故的处理和理赔所需的资金,足可以使一个中型石油公司陷入灭顶之灾[1]。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生产和社会活动的目的已经超越了温饱生存,而是要维护人的健康、生活质量乃至人格尊严,这己成为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营企业,我们更要把造福职工和全体人民作为存在和运营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安全放在首位,即安全是生产的前提,生产必须安全。

2.建设布局的调控

从上述安全观出发,要从根本上保障安全,应对建设布局进行宏观调控。这是转型中的中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一。如果说石油工业上游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受资源分布的客观影响,那么下游,特别是油气化工和与其直接联系的精细化工,则应按上述保障安全的原则进行布局调控。包括近来南京城区丙烷管道受损爆炸在内的一系列事故多次提醒我们,石化工业园区应与居民稠密区、与其他工业区保持一定的安全间隔。吉林化工厂爆炸事故和吉林永吉县数千化工原料桶被洪水冲入松花江的事故说明,除了要加强安全投入以外,在化工园区的布局选择上要尽量不放在重要河流的中上游。为了从源头上保障安全,在作宏观规划时就应考虑到这类问题。这方面的失误所导致的损失往往巨大,不是一般的安全措施所能弥补的。

3.项目可行性论证

在重大项目决策时,要对建设项目、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风险进行充分的论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立项,指出其安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甚至在必要时予以否定,使其成为“不可行性论证”。从目前情况看,许多立项论证对经济风险(包括汇率、利率、原料和成品价格的变化)往往有较多的讨论,但对安全风险(包括可预见风险和不可预见风险)及其应对措施(如物资技术储备和资金预留)却缺乏必要的论述。更有甚者,对安全和环保法律、法规和章程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例如,浙江某著名矿企以钱铺路,行贿或把官员拉为股东,以此为“保护伞”作了不实的可行性论证,从工程建设就违规,从而造成了严重事故。时下在某些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中,有的甲乙双方互相串通,有的对论证报告审批不严,甚至审批者就是委托论证的甲方领导机关或关联者,使其把关形同虚设,可行性论证变成了“必行性论证”。这就为其后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强化企业安全管理和运作

企业是最重要的安全管理单位和具体执行实体,是落实安全生产的基本环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要正确处理安全与成本控制的关系,切实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并加强监管和落实。

1.正确处理安全与成本控制的关系

创造利润是对公司存在和营运的基本要求,公司在激烈竞争中努力降低成本是“天经地义”的作法,无可厚非。但在实际执行中却产生出许多具体问题:在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协调?在降低成本与安全要求发生矛盾时如何取舍?企业的中高级领导人、决策者对此必须有一个正确认识,即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不图侥幸,力图防范事故发生。在检讨“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事故时,许多专家对BP的作法有所非议,认为其存在为压低成本而降低安全标准的现象。如在固井时施工单位的专家建议使用21个扶正器,而BP的工程师为降低作业费用决定仅使用6个。因扶正器数量不足使套管串不能很好居中,造成水泥环厚度不均匀,再加上其他技术上的不足(下面将提到),埋下了事故隐患。回顾过去我国发生的许多事故,过分追求低成本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事故留下的深刻教训须要永远铭记:降低成本决不能危及安全保障,决不能在没有充分论证时贸然削减工程安全的投入。

2.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并加强监管和落实

在HSE管理方面,成熟的企业都有成套、系统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手册。这些制度和手册是过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许多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相对于这些规章和守则,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贯彻和落实,化为每个基层领导和员工的习惯性行为和工作作风。这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与外国公司的交往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他们严谨的安全文化。例如参加一个研讨会,首先被告知的一定是安全须知,而不是某某领导的致辞。既使在市内慢速行驶,公司轿车司机也要求前后排乘客系安全带,“否则我将被公司除名”。这些细节体现出安全理念己深入人心、化为习惯性行为。

实践证明,要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而不是仅仅“落实在墙上”,除了有效的安全教育外,还必须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和人员,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得以严格执行,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往往是安全教育或管理的“暗点”,如未经培训上岗的员工、不具备资质的施工队伍承包作业等,。对此,领导者和监管者应特别关注。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事故再次说明加强政府对公司监管和加强公司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原始记录显示,与BP公司存在一定利益关联的美国政府主管部门——联邦矿产管理局,近年来对BP公司的监管相对松驰。事故发生前,BP因操作原因曾向联邦矿产管理局提出允许其推迟执行防喷器检测的请求,遭到拒绝,但在BP的一再要求下联邦矿产管理局还是作出了“让步”。一系列的违规操作(如大幅缩短固井水泥的候凝时间等)终酿成事故,而恰是防喷器的失灵导致事故发展成大规模的生态灾难。

三、加强设备和工艺的完善与配套

1.石油工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安全风险

伴随着企业现代化、集约化的进程,石油工业的设备规模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超高压、超高温、超低温等复杂条件下,面对易燃易爆和对人类及环境有害的物品蕴含着越来越严重的安全隐患。就上游的勘探开发而言,陆上和海上艰险的自然环境、越来越深的钻井深度(压力和温度随深度增加)都对作业和生产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海洋石油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人们开始大踏步地由浅水向深水(大于500m)、超深水(大于1500m)进军(目前第六代钻井平台可达3600m水深),。此时应明确意识到面临的安全问题也更加严峻,对设备的要求会更加苛刻。从设备和技术的适应性上看,随着水深和钻井深度的增加,原来可以适应的材料和元件等可能会因温度、压力增大而失效,从而出现操作失灵或安全事故。在此次“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事故处理过程中,第一次钟形“大礼帽”(吸油罩)覆盖失败、最初的机器人实施“切管盖帽”作业失败都可能是因为在一般深水时适用的设备难以适应超深水的环境。因此,向更深水、更深井开拓的每一步都要慎之又慎、如履薄冰,都要对其安全性进行论证或检验。

2.设备和技术措施要留有一定的安全保障空间

面对着作业环境、对象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条件的变化,面对着地下情况(特别是其中流体)的复杂性,所使用的设备、所采用的工艺措施必须为应对意外而保留一定程度的安全系数,即平常所说的“弹性”。一些钻井专家指出,在“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的作业过程中,BP公司、设备提供商和承包商对深水高压下地层与其中的地层与流体间、油气水间的脆弱平衡和危险性认识不足,平台上没有安装声控阀或其他类型的自动关井系统,以至在防喷器失效后缺乏“应急的最后防线”,导致油气井喷失控[3]。美国调查人员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BP管理层对打开油气层时出现的高压估价不足,而且不顾多名工程师的反对,在选用油井套管时采用了造价较低但强度也较低的材料,埋下了工程隐患。另外,设施带病作业在中国石油行业是经常见到的,它是许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设备和工艺上强调技术设备的创新无疑是正确的,但还应注意安全技术的创新。每个安全隐患的消除、每项危机应对措施的改善都增大了安全性,并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3.防范安全上的“短板效应”

企业管理常谈到木桶的“短板效应”,即木桶的容水量是由围成圈的多片木板中最短块的高度所决定的。设备和技术上的薄弱环节往往是引起事故的“短板”。在“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事故中,大量天然气涌上平台引起爆炸可能是最直接的因素。造成气侵井喷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套管质量不够好外,固井施工的缺陷也可能有重大影响。专家认为,采用充氮泡沫水泥工艺在较浅井中效果较好,但却没有在如此深井中应用的先例。特别是注入水泥量不足且固井后候凝时间过短,导致封固井段不够长且质量不高,使套管与井筒的粘合不好。更重要的是没有允许作业者花时间对套管固井水泥环的封固质量进行检测。众所周知,钻井平台的日租金非常昂贵,缩短候凝时间和不进行质量检测可以节省时间和压缩成本,但结果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众多事例告诫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设备中的薄弱环节,努力实现众多设备和工艺措施的完美配套。作到这点需要组织者具有相当高的管理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危机应对预案以及相应的物资和技术储备

1.重视危机和事故预警

许多危机和事故都是有前兆的,重视这些前兆并据此作出预警和采取措施,就可能避免重大损失。例如,当预估到“阿特丽娜”台风会迫使墨西哥湾一批海上油井关停且使岸边炼油中心受到重大影响时,为避免和缓解供应短缺,国际能源署(IEA),特别是美国,启动了经多次演练的预案,成功应对了重大自然灾害,保障了能源安全。许多专家的分析表明,“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事故是有前兆可寻的。以防喷器为例,2004年美国联邦矿产管理局放松监控的以来,发生了14起事故原因都与此有关。无论BP还是监管者,均陶醉于2015年9月在墨西哥湾创造的深水井深10700米的世界记录中,盲目自信加麻痹大意使其没能重视多次引发事故的苗子、否定了作业者不少正确且及时的要求,终酿成大祸。

显然,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建立安全环保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安全危机和事故进行预研究,适时发出一定级别的预警(当然,也要根据情况变化提高或降低预警级别、乃至取消预警),是安全应对体系的重要环节。

2.建立重大安全事件的有效应对体系

石油工业发展史证明,人们总会遇到认识不足或始料不及的问题,具体操作中也难以绝对避免失误,因此事故(甚至重大事故)总会发生。一旦事故发生,有无健全的组织和完善的应对预案(一般针对不同情况会有多个预案)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在此次墨西哥溢油危机中,美国正是依托《石油污染法》(OPA,1990)和国家溢油应急体系,迅速启动各级应急指挥体系。爆炸当天以海岸警卫队为核心的地方应急指挥中心成立。次日多部门的区域应急小组启动。第三天随事故影响扩大,国家溢油反应小组被激活,16个联邦部门互相配合投入工作。由于反应迅速,措施得当,截至6月20日美国投放了逾1944千米的围油栏,还有597千米待投放。对相对集中的油污实施机械清污和回收,对不易回收者实施250次可控燃烧并使用了达数千立方米的海面分散剂和海底消油剂以清污。及时而有效的防污清污措施大大减轻了漏油的危害。与此前美国最大的溢油事故——瓦尔迪兹(Valdez)油轮溢油(1989)相比,此次事故溢油量可能达到前者的约19倍,但污染海岸的长度(约900千米)却仅为后者(1900千米)的约47% [4]。

事故发生后BP总部亦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首先公开表明承担责任并向死难者和受影响的公众道歉;其后宣布建立200亿美元的灾害赔偿基金(并说明这不是赔偿上限),同时取消派息、缩减支出、出售资产以筹集资金。7月份,BP董事会委任美国籍常务董事鲍勃?达德利(Bob Dudley)接替托尼?海沃德(Tony Hayward)担任BP新CEO(10月1日正式上任)。此公号称“BP外长”,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丰富的经验,自BP陷入麻烦以来,一直代表BP去抛头露面、冲锋陷阵。笔者认为,BP公司领导层的这些举动表明了其诚意和决心,对汹涌的指责和受害者的愤怒、担心起到一定的平抑作用[5]。须知,从法律上讲,作为该井的“非运营合作伙伴”——美国的安纳达科(Anadarko)和日本的三井公司可能要按股权比例分别承担清污和赔偿费用的25%和10%,而且作业公司、设备制造商也可能要担负一定的责任。但他却没有强调这些。BP公司的这种积极负责态度与我国某些企业隐瞒推诿(从而使公司形象受到更大伤害)形成了鲜明对比。当然,BP公司更主要的行动是除配合清污外还要从根本上堵漏。溢油后第10天(5月2日),BP开始打第一口救援井(Relief  Well) ,5月16日第二口救援井动工。同时,BP为减、控漏油还启用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机器人水下关井、安装吸油罩吸油、安装吸油管吸油、顶部压井法(Top Kill)封堵等。但均未获得成功,直到7月15日“大礼帽10号”控油罩安装成功,才有效控制了漏油,前后累计耗时不足90天,而1979年墨西哥石油公司发生的类似事故从井喷到止喷共用时296天。总体看,评论界认为本次事故应对是成功的。

3.建立必要的应急物资和技术储备体系

此次墨西哥溢油危机是对美国的应急系统的一次重大考验和检验。在应对此次重大溢油事故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应急系统和BP公司都有充足的物资储备和详尽的危机处理预案,而且技术准备也比较充分。若干备选方案为应急管理者提供了优选的可能,而且某些措施无效后能够迅速启动新的应对方案,从而增大了应对的主动性。近几年,中国经历过多次地震和水灾,使得各界对救灾物资和技术储备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经过此次墨西哥溢油事故以后,相信我国石油工业界会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加快建立和完善应对有关事故的组织、机制以及专业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体系。

4.依托合作实施集体应对

此次事故处理过程中的曲折和困难加深了对集体共同应对体制的思考。早在1989年埃克森公司瓦尔迪兹油轮溢油事故之后,石油和航运界就组建了海洋溢油应对公司。在此次事故处理开始见到明显成效后,7月21日,埃克森美孚、康菲、雪佛龙和壳牌四大石油巨头宣布将合资10亿美元成立一个非盈利的海上事故快速反应机构——海洋油井控制公司。四家公司计划组成一个工程团队,设计、建造和调试专门用于海上漏油控制的设备和船舶。海洋油井控制公司拟开发一种能在24小时内布署到3000米水深且能日搜集10万桶原油的机动系统。之前已经成立的海洋溢油应对公司可能会并入这个新公司[6]。

加强合作、集体应对危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将越来越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一些保险公司也拟设立相关险种帮助事故发生公司分散风险、度过危机。中国公司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加强对这些动向的关注,准备参与这些机构。在国内,建议在国家的各级灾害应对体系中,及早建立各大石油公司共同应对重大行业事故/危机的协作机制。

油气勘探开发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的事业(尤其是深水领域),任何疏忽和草率都可能会造成重大损失和灾难。此次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是人类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方面支付的一笔昂贵的学费,它带给世人的不仅仅是灾难,更将是持久的反思以及相关技术的突破和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制度健全安全保障】相关文章:

安全保障制度05-07

安全保障制度08-30

薪酬制度不健全05-18

公司健全薪酬制度05-18

安全生产保障制度04-27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02-15

学校安全保障制度03-20

健全管理制度01-11

矿井安全投入保障制度05-06

【热门】安全投入保障制度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