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的团队管理方法
团队管理方法的比较
团队在一个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团队管理不容忽视,团队管理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就中外企业也不尽相同。魏庆先生在1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先后在内外资企业扮演过不同的角色。依据其在不同岗位上的体悟,魏庆先生创作了“中外企业经营管理对比”系列文章
团队管理好坏在哪里体现——执行力的效果。
很多内资企业的老板都说:“我这个团队虽然素质不高,但是员工很纯朴,执行力强。”他的信心来自于:“员工很怕我,我说一他们不敢说二,所以我说执行力很强。”实际上这只是老板一厢情愿的想法。
现在绝大多数企业老板都知道要做好终端,那么为什么你的企业终端的陈列、海报做得那么差?绝大多数企业都羡慕外资企业的报表管理,但是为什么你的员工有报表也不填,或者填写假报表?没有一个企业老板希望公司的财务漏洞百出,那为什么你的企业市场促销费总是有太多截流和使用不到位现象……
扪心自问,公司的意图最终都不能反映到市场执行结果上,你还敢说你的执行力好?
执行力是一个团队管理系统运作的最终反映,这个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六个要素,本文就从这条主线来分析对比中外团队管理的手法。
要素一:决策机制
自己的“指导力”——你的市场决策是否正确?
市场决策准确度的提高,要看四件事:
1.决策者的市场走访:
决策者必须经常走出办公室去了解一手资料,了解大家为什么不执行,是员工的问题还是命令本身有问题,市场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2.信息收集和上传通道:
仅仅靠走访了解市场一线情况虽然直观,但不全面,还要建立更多的信息通道:下策是设立一些可能会流于形式的市场信息日报表,中策是建立信息平台,上策是专业信息岗位的设置。
3.决策的产生:
根据多方信息的反馈,加上领导的专业研判,也许还要再配合专业的数据分析模型,下一步的市场或管理方案就产生了。
4.决策的校准:
科学的决策校准有三个步骤。
权限控制:超过权限你无权决策,交相关部门复核。即使是总经理董事长的决策也最好交由财务审核,评估一下企业目前的财务和生产资源是否可以支持你的决定。
议会控制:你的决策是让下属的业务、生产、储运部门执行。邀请他们一起讨论,可以收集更多信息帮你校准决策。
实践验证:决策先在小范围内试验,改掉其中无法执行的部分,总结出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然后大面积推广。
中外对比:
1.从切合市场实际的方面来讲,内资企业相对有优势。
外资企业的市场决策要看数据,虽然很理性,但是很容易教条和片面——中国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市场,不同区域的市场特点、消费习惯差异很大。而外资企业并不熟悉中国的市场,在这方面吃亏不少。
内资企业的决策很多是老板的市场感觉,虽然草率,但是别忘了内资明星企业老总大多数“出身草根”。宗庆后一年有两百天在市场上奔波,所以他才敢说:“我不相信外资市调公司的数据,我做生意靠感觉。”
2.在决策的产生和反应速度上,内资企业绝对有优势。
外资企业的市场决策要走流程:首先在信息获取上,老外更相信数据而不是感觉,而实际上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在逐渐传递过程中肯定会打折扣,而且很多市场问题根本不是从数字上就能看得出来的。其二,外企往往用一些数据分析模型来做决策,这类似于用炒股软件炒股,优劣难辨,结果就是决策反应慢,而且僵化。
内资企业老板一般不喜欢把时间花在数据上,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且一着急,什么流程都不顾,直接下命令甚至直接上阵打仗。方法虽然土了点,但经常是“以快制慢”,往往能出奇制胜。
3.从决策校准方面讲,内资企业优劣参半。
优势:内资企业的老板,大多数都跟经销商保持着密切的沟通,而且这些老板很习惯在做一个决策之前,半夜把几个下属经理从被窝揪出来开会讨论。更重要的是他们勇于改正,一个决策出台,推行了一段时间效果一般,老板一句话,就推翻了——摸着石头过河,天天都在实践验证。
劣势:老板曾经力排众议创造过奇迹,所以比较容易个人膨胀,相信自己的个人灵感,而且希望不断创造奇迹。加上明星老板一般都很强势,他告诉大家“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的好不好是技能问题”,所以大家都不愿意犯“态度问题”的低级错误。于是“议会”大多看老板脸色发言,一旦老板一意孤行,很少有人会发出第二种声音。
点评:
中国功夫PK西洋拳,在决策和指导环节略胜一筹。
外企很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研究一大堆数据上一个新品还卖不动,内企老板一拍脑门上一个新品还卖火了?
无为而治,靠市场感觉却能有神来之笔,这是中国企业的“迷踪拳”,老外看不懂。
靠感觉做事的人有没有可能成功?有!但他心中充满了对失败的恐惧,因为他不知道成功的道理。
不要因为一次投机成功就变成个投机者,不能把企业的前途交给“侥幸”。
要素二:员工素质和培训
指导力提升,命令符合实际,员工就能执行到位吗?当然不是,执行力不好的团队,不管是错误的命令还是英明的决策,他们执行起来都会打折扣!
于是有人说——这是团队的人员素质问题。
我在外资企业工作多年,深知并非如此。中国的第一批“外企白领”的确学历素质较高,福利待遇也高。但现在外企都流行“本土化经营”,“外企白领”从几百个变成几十万个,人员素质要求自然会降低。康师傅、可口可乐现在的线路业代很多也只是高中或大专学历,销售主管和销售经理中也有不少并未达到本科水平。
中小内资企业的确在人员素质、平均年龄、平均学历水平方面落后,造成企业执行障碍,但是大中型内资企业现在招人也全部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人才高消费硕士生做文员的现象也不少见。
外资企业和内资大型正规企业相比,人员素质上优势越来越小。但是为什么国际企业能在市场表现、团队执行力上有明显优势?
员工的培训是根本原因之一。
中外对比:
一、内资企业的教育训练系统现状:
1.理念:培训是员工福利,培训费是经营成本——越少越好。
2.频率:培训费的主要使用者可能是老板自己,经理级的培训可能一年搞上一两次,全体员工培训吗?每年开年度大会搞一次算了。
3.方式:举办一次培训,听课的学员越多越好,业代、主管、经理、经销商,甚至生产、行政全都一锅烩!要不然花钱请来了培训老师岂不是亏了!
4.内部训练系统:培训部一般都是别的部门兼任,即使有培训部,也不可能建立企业内部的培训系统和内训教材。培训部主要责任就是花钱——市场上流行什么,培训经理就花钱买什么。
5.培训后管理:绝大多数内资企业根本没这个概念,讲完了最多让学员上台谈谈今天接受培训的感想,表一表决心。没有任何培训后管理动作。
一年一度的年会培训,根本就是应景之作,作秀的成分大于实际意义。开年会了,找个老师来“唱一唱”大家高兴,上完课大家鼓掌,老师拿钱走人。再过两星期,你问:“老师讲什么了?”个个都是一脸茫然,已经全忘了!难怪内资企业这么做,他们认为培训费是成本,成本当然要越低越好。他们的员工甚至平时连月会都不开,全体人员碰面,一年也就那么一两次。
培训不系统,没有计划性、针对性,培训后缺乏跟进管理的基本动作……内资企业在教育训练这方面,乏善可陈。
二、外资企业教育训练系统现状:
1.理念:培训是制度,培训费是投资——不在于花钱多少,要看投入产出比。
2.频率:我在外企打工曾经有一次要晋升课长被人事部刷下来,理由是我接受的培训天数不够,要接受足够的培训课时才能正式升职。培训在这种企业不是年会上的应景之作,是有计划的。对员工来讲,接受培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福利,而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3.方式:我在外企打工8年,经历的大多数培训课堂都是小班制,20个人一堂课,保证大家能充分互动,讲课的老师大多受过专业训练,非常善于搞气氛,课堂上欢声笑语很热闹,学员也很开心,美中不足是第二天睡醒后一想昨天好像啥也没学到。
4.内部训练系统:成熟的企业会培养自己专门的讲师队伍,有自己系统生动的内训教材,人力资源部会对不同职位的员工设计相应的培训列表规定……甚至有个别极端的企业号称从来不外聘营销培训老师和课程,“我们公司的营销培训体系是最先进的”。
5.培训后管理:目前外资企业的培训后管理多数能做到两个层面:其一是企业对培训内容的消化吸收和内化;其二是通过对培训内容的过滤和管理,促成学员行动。
2015年,我给某知名台资企业做区域巡回培训,专门有一位协理级的高层干部和我同步巡回,白天我讲课,晚上这位协理根据我讲内容出一个主题,全班同学讨论怎样结合老师讲的内容,制定和更新本公司的标准,然后作为制度全区域推行。
外资企业的培训赢两点:其一是系统化,内部训练体系的设计有素质教育、有技能教育、有晋阶培训、有应知应会的宣传贯彻,从知识结构上讲相对完整;其二是培训后管理,化被动为主动,把技巧固化标准化内化。
美中不足在实用性。教材的编撰者对一线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培训课上虽然也讲了一些实用的内容,但都属于入门功夫,涉及到管理层次的话题大多只讲些空洞理论和概念,不具体、不深入,在实战中指导意义不大。培训后管理虽然在做,但是跟进管理力度因人而异,走过场的现象也不少见。
点评:
中国功夫PK西洋拳,在培训这个环节上,全军覆没,原因是内企压根没觉得这件事很必要。
企业最大的累赘是没有经过培训的业务员。培训费是投资而不是成本,但这些大道理很多内资企业只是说说而已。
培训说白了就是个对员工的再加工过程。加工得好就是优等品,加工得不好就变成了废品。
要素三:建立标准
执行不力的原因往往不是不能,而是不会——不知道应该按照什么标准和步骤去做事,要想打造执行力,就必须要建立标准,让员工知道应该按照哪些步骤去执行。
标准化的管理贡献是什么?
1.从过程抓起,确保最终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标准的建立是一个员工的再加工过程。员工来你这里时,各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工作背景、性格背景,做起事情来自然“各显神通”。当大家都按照一个标准做事情,工作的过程有了目标和统一的路径,便于主管从过程抓起,随时对下属工作质量进行检核、评估、检讨。
2.经验总结和培训,降低执行难度:
标准化本身就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出错的概率就会小,工作的效率就会高。
中外对比:
内外资企业在团队管理上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每一个外资企业都有一本厚厚的标准化手册,外资企业所有关键业务环节,员工做事都有可以依循的标准,比如——
人和事的标准:大到新产品上市推广的步骤,小到一个客户拜访的标准,甚至细致到海报的张贴标准方式、客户的异议回答标准话术……
物的标准:货物的进销存流程标准、货架陈列/堆头陈列的标准、办公室内务的4S标准、办事处的业绩看板书写标准……
财的标准:费用的申报核销标准、票据的传送使用标准……
内资企业很少有标准,即使有,也往往流于形式。他们不注重工作的过程,他们更注重结果管理。
新品上市,内资企业多数不会规定各地的上市步骤和排期,更不会规定什么店内拜访步骤,他们会告诉各位区域经理——产品给你、促销费用给你、销售提成激励政策给你、平台在这里,你们放开手脚玩吧!
在标准化管理这个问题上,我完全赞成外资企业的做法,而对于标准化管理大家常存在的异议,在此解答。
问题1:标准化会造成僵化?
解答:错!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完全是团队竞争——不是单兵较量,而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之间的PK。两支军队对垒打仗,当然应该军纪严明整齐划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问题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解答:有人会说,销售这个东西是很复杂的,对付不同的经销商、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竞争环境用的方法不一样。这东西没办法标准化、具体化。
我不这么看!
行军打仗变化够多吧,看看孙子兵法,5000多字,80%的篇幅都在教大家怎么选有利地形、怎么选择行军路线、怎么侦察敌兵人数、怎么派间谍、怎么用水火攻击敌人等具体动作……
扪心自问,不管是区域市场规划、经销商管理、客户谈判、促销计划拟定,没有规律可循吗?不能具体化变成知识产品,甚至做到相对标准化吗?不可能!
问题3:我在公司推行过标准化,但是阻力太大,大家都说太复杂,不愿意干!
解答:对内资企业来讲,直接建立全套的标准化手册不现实,员工受不了,企业的管理系统也不支持。可以先从关键环节建立起来——比如客户标准的拜访步骤;费用的申请审批、留档、审计;经销商的开设申请和资料维护;应收账款的审核控制追讨程序等。在这些敏感环节上迅速建立一套标准也是可行而且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你的团队稳定运行。经过一段时间运行、提升和习惯之后,再逐渐追加标准化管理涉及的方面和内容,最终标准化管理系统就能平稳过渡,逐渐成形。
点评:
中国功夫PK西洋拳,培训环节我们输了。标准化环节又输了——输在中国人根本不信这一套。
要命的是这两个环节就是员工的再加工过程。
显然,内资企业所面对的局势已经很危急了。
要素四:监控机制
执行力是管理出来的,这就需要监控和检核系统的搭建。
1.结构决定功能:重点工作必须设置专职或兼职检核督办部门,比如这几个月那么多促销费用在下面花,谁下去审计?是财务部人员,还是要求各级经理必须调出当地的财务档案进行检查?
2.中转管理平台:总部不可能直接监控到全国市场一线,还要有各地中转管理平台(分公司办事处工作站以及各级主管)的设置,逐级监控才有效。
3.通过改善考核指标,促进中转管理平台检核职能的落实:管理什么就考核什么,各级干部的考核要和公司期望他们检核内容相吻合。
4.信息汇报:监控的结果要汇报,从信息汇报形式上可能有销售日报表、月度述职报告、内部网站、月会周会等。总部随时掌控各地的监控信息,快速反应,闻风而动.管理不滞后,监控才有价值。
5.监控核心内容——员工行踪和工作绩效:业务管理难度在于业务员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在主管视线之外甚至在外地单独作战,你无法知道他在干什么?监控系统的精度要求因企业不同实力、不同发展阶段而不同。但基本原则一定要做到——主管一定要知道他的下属昨天的行程如何,工作过程是怎样的。
中外对比:
在监控检核环节,内资企业劣势明显。
1.从管理理念上讲:内资企业的决策者大多没有经过成熟的管理教育,当年无知者无畏,带着一帮兄弟创业,打出个江山,天真地以为“我知道我们企业管理制度有漏洞,但是,我们企业好人多坏人少”。相反,外资企业是从制度监控来“确保员工是好人”,或者说“坏人在这里没机会,伸手必被捉,犯罪成本太高”。
2.从组织机构上看:内资企业不但普遍监控部门缺位,甚至连中转管理平台都没有——不少销售到了几十个亿,团队几千人的企业,全国很多地区都没有设立办事处分公司,上千个员工都在出差跑单。再加上缺乏正规的月会述职制度,这几千人肯定就全部放羊——凭良心干活了,这种管理状态在外企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
3.从制度积累上看:中国的企业在管理流程制度上的积累肯定比较稚嫩,报表系统简陋,员工行踪根本不在上级掌控之中。相反,国际企业历史比较长,有多年来在多个国家多个市场运营的经验和积累,管理制度比较严谨。
4.从考核系统上看:内资企业急功近利,更关注销量回款的完成和利润的实现,在销量能完成的前提之下一切支出都尽量压缩。所以在内资企业看来,开月会、建立管理报表管-理-员工行踪、监控各地的铺货进度、促销进度、设置中层管理干部和各地管理平台等都不是很必要,甚至终端铺货生动化也没必要,找批发商把量冲起来最重要!内资企业对管-理-员工行踪比较感兴趣,但是主要目的是看员工有没有虚报差旅费,不是看员工每天的过程绩效。
结果是什么?
外资企业不容易乱——他们的文件管理客户资料管理早已规范,不会出现年底发现客户合同丢失的笑话,也不会走一个销售人员就带走一群客户;他们的费用管理有严格的审核程序,账款管理有成熟的程序,出现大量烂账的可能性不太大;他们的员工不管销量任务能不能完成都不容易偷懒,因为总部不停地监控你的行踪、检查你的市场终端表现和过程指标……相反,几十亿上百亿的内资企业,这种管理混乱的案例比比皆是。
点评:
中国功夫PK西洋拳,监控环节劣势明显。“用人不疑”的古训,其实一部分聪明的内企老板也不相信。他们信奉“用人起疑,疑人也用”。从这个角度讲,在监控观念上,内企水平参差不齐,但中国的内企老板并不缺心机。
最重要的是监控不仅需要建立运行整套的检核、追踪报表制度,还要打破结果管理的思维定势,开始过程管理。
这就难了,过程管理是要付出成本的,而且“全套的监控检核追踪报表和制度”我也不会呀!
监控环节,内企输了,输在急功近利,不相信过程管理;输在经验浅薄,没有监控制度管理的积累。
要素五:激励机制
为什么上学时老师天天查作业还是有人不写作业,有人抄作业?老师作业布置得不合理吗?老师没有规定作业的完成标准吗?老师没有进行检查监控吗?都不是!一句话:不自觉,不愿意。
怎么办呢?这就牵扯到激励机制。这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大话题,我只谈几个要点:
1.能否升官发财——企业的薪资和晋升体制。
《投名状》里刘德华告诉兄弟们:“进城,抢钱!抢粮!抢地盘!”如果换一种说法:“进了城咱们就实现了愿景,精神上得到满足!”估计小弟们会回答:“呸,你以为老子加入黑-社-会是为了兴趣呀!”
2.我个人在这里能不能学到东西,企业是否在稳定发展——企业的培训机制和职业前景。
一些外企的办事处主任工作压力大,待遇一般,为什么还能留住人?主要原因是员工在这里觉得有长进。首先这种企业培训很多,员工在接受培训之后以为自己本事见长,再加上“就业前景看好”,很多员工就会有“幻觉”——“别看我今天在这里忍饥挨饿,早晚有一天我要离开这里,去民营企业当老总,哼……”
3.工作是否开心——能否认同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授权机制是否给你施展空间。
能否认同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简单讲就是我在这里干活爽不爽:从硬件上讲,办公环境舒不舒服,宿舍条件怎么样;从软件上讲,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否单纯,老板是否不尊重员工的私生活,经常半夜叫员工去开会。
授权机制是否给予施展空间,什么意思?科学授权意味着在保证监控的前提之下让员工有自己的发挥空间,一个人有发挥空间的时候感觉自己在这里是“做事”,反之就是按照别人的意思在“干活”,做事和干活是两个境界,干的工作一样,但心情不一样。
中外对比:
1.薪资和晋升
外资企业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有一定的人才素质优势,员工福利待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外资企业的组织结构比较稳定,职位晋升的时间成本较高。但是,内资企业高薪挖角和外企员工的高素质本身带来的不稳定性,再加上缺乏晋升机会,导致外企精英人才流失严重。
内资企业晋升机会很多,其一是组织机构经常调整,队伍也不断壮大。其二是内资企业的晋升往往是老板一句话就决定,只要老板能看重你,破格提拔是正常现象。从薪资待遇上看,内资企业的骨干经理跟着老板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普通员工大多在温饱线上生存。
2.能不能学到东西、企业是否稳定发展——企业的培训机制和企业前景。
培训机制上不用多讲了,内资企业乏善可陈,根源是对待培训的态度和理念。
企业前景方面因企业而异,没有共性,但是国际企业会有一定优势,即使这个企业在下滑,员工作为国际企业的白领还是很有荣誉感的。
3.工作是否开心——能否认同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授权机制是否给你施展空间。
在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方面外资企业显然是很有优势——工作环境和出差条件都很好,而且外资企业尊重员工的法定假期。员工在这里拿的钱不一定多,但是出入于高档写字楼和星级宾馆,弄不好还有出国公干或培训机会,会让人觉得“已经进入上流社会”。
授权机制上内资企业就占了优势,内资企业的监控机制缺位,本身自由度就大,再加上内企的老板对干部的态度一贯是,刚开始不信任,一旦对你产生信任,一旦你进入了老板亲信或决策层的圈子,他就放手让你干,不再干涉——祸根也往往就从此埋下。
点评:
中国功夫PK西洋拳,在激励环节上胜负各半,中国功夫赢在三点:
薪资福利机制上重视对骨干分子的倾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内资企业还是要靠能人管理,系统再先进,人的作用也不可忽略,这一点值得继续发扬。
晋升机会较多,这是中国内资企业本身的高速成长所带来的优势,外企很难模仿,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内企要建立透明的晋升游戏规则。
内资企业给予员工的施展空间较大,很多内资企业的区域经理是“多功能”的。要管理经销商、管理终端,还要设计促销、跑广告公司跟进户外广告、控制市场费用,甚至还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提一个产品概念让公司给自己量身定做——这在外企是不可想象的。这种现象好的方面是给员工空间,让员工得到锻炼,而坏的方面就是一旦失控,授权就变成弃权。
要素六:处罚机制
已经有了合理的命令,建立了标准,做了充分培训,创造了尽可能好的工作激励环境,工作过程中还在监控,如果你还不能切实按照标准去积极执行,那你就是“非暴-力不合作”。我就要“修理”你,让大家都知道制度是严肃的。
处罚机制也有几个关键点:
1.理念:处罚员工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但是处罚在所难免,处罚目的不是报复,而是教育大家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处罚是保证执行力的最后一个工具。
2.精确指令:处罚员工时,员工总会找借口说当时领导也“没说清”,所以命令下达要绝对精确——精确到责任人、完成时间、目标量、完成标准、考核标准……
3.证据:处罚必有依据,所以监控机制和处罚机制互为表里,铁证如山,被处罚者就无话可说。
4.制度:处罚的目的是为了“不再处罚”,所以处罚要能服众,处罚要公正才能服众,公正的处罚不外乎照章办事,所以要有完整的处罚制度和事前培训,所谓“不教而杀谓之虐”。
5.复审:对严厉的处罚,要有一个复核机制——也就是上诉。比如公司规定开除一个主任,要谁来批准?谁来核准?否则员工就可能“枉死”,这种处罚的结果可能就造成“权臣当道,民心尽失”。
中外对比:
在处罚机制上,内资企业很多方面输给外企。
处罚要依法(处罚制度和监控检核结果)办事,处罚要有逐级处罚和隔级复审的权限控制,处罚之后要有内部通告程序……这些东西都是企业管理的常识,相关的流程制度早已有成熟的规范,外企在这些方面已经形成体系。
外企下指令很精确,所谓5W、2H、甘特图都是他们常用工具;
外企对员工处罚当然有制度依据,他们都有厚厚的管理手册;
外企有比较好的监控机制,随时监控员工的工作过程表现,所以处罚员工争议少,而且是及时处罚,管理不滞后;
外企的员工处罚有清晰的权限/备案/告知流程,各职位和部门之间互相牵制,出现权臣当道,一手遮天的几率较少,处罚后的内部告知教育也是常规工作。
相反,内企的处罚往往更具随意性:
开经理级会议有人迟到,老板一生气罚2000元,算你倒霉;
内企的处罚制度本身不完整,就算有制度执行也不彻底;
内企老板很多是刀子嘴豆腐心,动不动在会上对经理破口大骂,但真到了动刀(降级、开除)的时候,经常下不了手;
内企的指令下达很少用到5W、2H、甘特图等专业工具,常常是“你们给我写一份深刻总结”、“旺季前都把货给我压到位”,这种暧昧不清的句子,沟通成本太高;
内企缺乏过程管理的思想和监控措施,所以老好人现象很普遍——上级只看你销量有没有完成,销量完成了一般不会因为别的事处罚你;
内企缺乏处罚的权限控制流程,所以有时候就会出现权臣当道,一手遮天。
点评:
中国功夫PK西洋拳,在处罚机制上败笔连连,输在哪里?处罚系统是和公司的标准化建设、培训机制、监控机制互为表里的。成熟的处罚机制是先设定标准和制度,然后监控到员工没有遵守标准和制度,按照权限制度处罚员工,并做内部教育和告知,让大家知道必须遵守标准和制度。而这些东西恰恰都是内企弱项。
外国人重数据和标准,中国人重感觉;外国人重实证,中国人重变化和意境,这种差异不是同样体现在市场上吗?
管理差异背后的本源在于文化的驱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本身在思维方式上就有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管理,还体现在风土人情、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
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基础之上,两种不同的经营管理手法由此产生,而中外市场经济历史长短的不同,企业经营经验积累的不同,市场竞争环境的不同,更放大了这种差异!
东西方文化哪个更先进?就文化本身来讲,本无高下之分,只是有不同罢了——大家可以互相欣赏、互相尊重。但是这种态度仅适合于文化领域,在商战里不适用。商场上狭路相逢,一旦PK起来,就必须放弃“门户之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自我提升。每个人都应该比昨天更聪明。
中国企业不乏佼佼者,联想、TCL在国际市场上的“壮举”的确让人振奋,但背后付出的代价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黎明总会在血色之中出现,在欢笑激-情厮杀和血泊中,中国企业已经走向世界。同一个舞台,同一个梦想,独善其身已经不可能,我们需要换个步伐前进。
团队管理技巧
建设一个团队,需要的因素很多,比如团队领袖的思想谋略,团队成员的心态激-情,团队整体的精、气、神等等,都在团队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我认为,团队中对员工精神世界的整合、有效利用对员工的精神激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贯穿于团队领袖的思想谋略,团队成员的心态激-情,团队整体的精、气、神等等的全过程。因为凡是成功的团队都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团队,都应该以共同的价值趋向为基础,以深厚的情感氛围为纽带,以统一的战略目标为动力,才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引发无穷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也就是说,团队是要有精神的!
那么,如何运用精神激励法有效激励下属呢?下面我根据自己几年来的经验和思路进行简单分析。
一、关注下属的职业生涯:
1、点燃下属的激-情,多一份自信。
就拿营销来说,它本来就应该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一个充满激-情的营销团队才是有活力的团队。因为有激-情,使一切都变为可能。那么作为上司,就有义务用自己的激-情点燃下属的激-情,建设朝气蓬勃、激-情昂扬的团队。只有点燃了下属的激-情,我们才能走过一段段艰苦的日子,冲破来自外部环境的一切阻力和障碍,迎来胜利的曙光。上司与下属的激-情是互为拉动、互为感染的,下属的激-情也使上司不敢懈怠,永葆青春。
营销过程就在于忍受许许多多,然后才能获得成功。所以,每天给自己多一些激-情,即使工作的过程有100个困难让我们沮丧,我们也应该有101个方法让自己自信。
2、为下属创造学习机会,创新性开展工作。
营销,还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行业,作为营销员要善于迎接挑战、敢于迎接挑战,必须要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而要实现创新性开展工作的目的,那就要求营销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
俗话说:“一花开放不是春,众花开放春满园”,上司在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为下属创造学习机会的责任,还要安排各种培训活动提高大家的整体素质。任何一个优秀的团队都是学习型团队,也只有学习型的团队才能不断积累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一个营销团队,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而作为梦想崭露头角的营销员,学习的渠道当然也很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希望总在学习之后等着我们。
另外,上司要多当教练,少当裁判,带领大家一起进步,这是最明智上司的做法。
3、鼓励下属的自主思考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下属是有依赖性的,他们会把责任一层一层往上推,这种“孩子哭抱给娘”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势必导致团队执行力的下降。
那么,上司就应该鼓励下属的自主思考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一方面鼓励大家带着答案提问题,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路自己走。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和充分整合下属的建议和意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团队管理,以帮助下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主人翁意识,以提高大家的自主思考力和独立作战的能力。
同时,上司要鼓励团队之间的“小诸葛会”,给大家畅所欲言的机会,提高大家的团队协作精神,督促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4、根据个性调整工作岗位,做自己适合的工作。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才是上司培养出来的,人人是人才。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种瓜果;瓜果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种花生,应该就能成功。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这就是说,下属到底能不能成为人才,上司的管理起决定作用。如果上司能够结合团队的实际情况,结合下属的个性,帮助下属在一个适合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这样就能够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不过,晋升的机会是留有准备的人的,而下属如果在团队中确实找不到自己适合的岗位,那就离淘汰不远了。
5、上司的小题大做与大题小做,让下属走正确的路。
在工作中错误是难免的,但是,尽量减少错误是可能的。上司要想方设法让下属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
在一个团队的日常管理中,下属犯一点小错,出点小问题,象说了一句错话,账薄上差几毛钱等,表面上看起来是小事,但完全有可能形成一种不良习惯。这时候,上司最好从细节抓起,不妨小题大做,以使大家随时警惕,防微杜渐;但如果一旦犯了大错,反而要大题小做,大家都要冷静下来,镇定下来,积极寻求弥补的办法,彼此帮助,克服困难。因为这个时候追究责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贻误战机,错上加错。
每个下属都是一块“好钢”,上司的思路就是“模具”。上司帮助下属规划职业生涯,是对下属精神激励法很重要的一部分,下属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上司的辅助功能就好象“交通规则”,纠正偏离的方向,改变错误的行为,以使下属能更快、更稳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关注下属的精神需求和心路历程:
1、塑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幸福的家庭基本都是相同的,就是让家庭成员都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还要让家庭成员都有责任意识和付出精神,这几种因素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
那么,这个“家庭”的上司就是家长,他以家长的心胸与魄力努力塑造家庭氛围,把大家的力量攥成一个“拳头”,准确有力地打出去,产生源源不尽的能量,以使大家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2、理解信任、支持鼓励,做下属坚强的后盾。
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上司能够做出正确决策是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所以,上司善待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方案,这样会创造一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的积极向上的发展氛围。
上司担任这样三种角色:后盾、导航员和阶梯,使大家都能够获得稳定感和成就感,工作开展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就能够放开手脚,开拓进取,困难也就应该迎刃而解。这样,不但上司的威信提高了,团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加强,业务开展自然水到渠成。
3、科学运用表扬和批评,
有个调谐式短信这样评价“老板”和“经理”:“老板是老板着脸的人,经理是经常不讲理的人。”实际上上司的这种做法从长远来看是不可以的。上司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把表扬和批评变成一种“工具”,监督和促进下属的发展,对下属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严厉有时候是一种更深刻的爱,而批评也可能是最大的财富;如果一个没有培养价值的下属,上司是不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来批评他的。但有技巧的鼓励也是精神激励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它必然会将作用放大很多倍。所以在工作中,上司有必要表扬多于批评,鼓励重于谴责,重点培养大家的自觉思考力、自主工作力和自发执行力,让大家在接受批评和表扬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4、爱要讲原则、有责任,制度就是一把尺子。
一个团队要想健康发展,稳步提高,必须要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那么上司的爱就应该讲原则,有责任。这种爱的基础就是制度,也就是大家都必须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上司对于下属,要做到支持但不娇惯,帮助但不纵容,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大家的行为。
团队中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看对待矛盾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营销公司内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矛盾、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矛盾、营销员与营销员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下属心里是不会平衡的,团队是不会和-谐的。
所以,制度也是上司运用精神激励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制度,下属都知道怎么做了,知道应该做什么了,有效制止员工的惰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结果自然事半功倍。
5、利用下属纪念日的机会增进感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注重的纪念日,包括生日、结婚纪念日、晋升的日子等重要日期,这对于上司来讲是很好的增进感情的机会。这个时候,上司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party、礼品等方式,与下属进一步拉近关系,密切友谊。其实下属并不是太在意物质方面上司的付出,而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安慰,让下属感觉到被尊重、被关注和被理解。
6、形成营销团队与下属家庭之间的互动,密切联系。
有时候,下属能把家庭里的心情带到工作当中来,也能把工作里的心情带到家庭当中去,这两种心情互相影响,互相干扰。如果今天心情好的话,能对团队和家庭都带来好处;但如果一旦心情糟糕的话,其后果不言而喻。
我觉得有很多上司和家属都受到过“心情糟糕”的困扰。怎么办?我们公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我们的团队与员工家庭之间的互动活动,电话沟通、面对面交流、娱乐活动等等,大家进一步加强联系,密切心与心的关系,了解对方的信息,把“心情糟糕”消灭在萌芽中,使两个“家庭”能够优势互补,实现共同的和睦与繁荣。
员工是一个团队最大的财富,善待和尊重下属,成为建立和-谐团队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上司,如何利用精神激励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学问。下属的幸福是建立在上司的爱心和责任心的基础上,上司注重细节管理和过程控制,洞悉下属的心态,调整下属的精神状态,让大家能够“100瓦灯泡发100瓦的光”,那么,这个团队的成功指日可待。
【我的团队管理方法】相关文章:
中小企业团队管理方法06-06
班级管理方法与措施05-24
对基层员工的管理方法04-26
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03-22
班级管理方法与措施04-13
班级管理方法及措施通用10-28
班级管理方法和措施05-06
绩效考核管理方法05-20
仓库货品管理方法措施02-09
班级管理方法与措施4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