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人事资料>员工管理>《管人管事管流程

管人管事管流程

时间:2022-04-05 11:12:20 员工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管人管事管流程

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领导者所要面对的,无外乎人和事。无人就无事,管事就要先管人,管人是管事之根本。尽管管人和管事是相互联系的,人中有事,事中有人,但管人和管事还是有所不同的。然而在我们的企业里,很多领导或老板喜欢把对人的管理和对事的管理打包,往往一件很小的事情一旦参杂进人的因素,这件事情就会变得很复杂,最终弄得一团糟,使企业的执行力大打折扣,领导形象一扫而光。正确处理管人与管事的区别,做到“纵向管人,横向管事”,有利提高团队的执行力和增进团队的凝聚力。

一、纵向管人——老板带队伍

纵向管人,是指在管人这条线上,任何时候企业领导或老板都要亲自抓,以老板为中心向下延伸的管理脉络。

在管人这条线上为什么必须老板亲自抓呢?一是管人也有“返工”概念,如果一个企业人员流动量大,就得不停地招聘新人,新人招进来需要重新培训,需要重新整合,这就是人的“返工”;二是每个企业里一定要有一个精神领袖。当一个企业只有30人时老板能管住所有员工,当员工上100人时老板就只能管到班组长了,如果人再多老板就只能抓到经理、主管一级了。对一个团队的管理要靠非常高的信任度,一个团队里谁能获得这么高的信任度呢?只能是老板。所以一个企业,无论是强是弱,是大是小,都必须有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这个人物是企业里每位员工默默认可的,在做人方面是大家的楷模,是精神领袖。

老板带队伍并不说是所有的人都归老板管,而是指老板一定要管人的思想理念。要让自己的理念成为企业的理念,让企业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心里中去。

老板带队伍,通过三条线,实施对人的管理:

第一条线:各级管理人员,总经理→副总→厂长→经理→主管。通过这条线,老板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一步一步地往下传播和渗透。处在各层级上的管理人员必须起到逐级向下传播的功能,并维护企业理念的纯洁性,同时,还要随时对企业里各种异常声音进行纠正。

当老板的理念与企业实际不符或与各级领导发生分歧时,只能通过事先协商、沟通来避免错误的发生,各级领导绝不能对抗老板而另搞一套。决策一旦做出,理念一旦形成,企业的各级领导必须维护老板的决策和理念,思想混乱和不纯洁的理念只会让团队离心离德,效率低下。

为了确保企业理念上的纯洁性,企业老板还要敢于打破层级概念,直接深入基层与员工对话,缩短距离,经常性地清除中间环节的“杂音”。

虽然做管理强调层级观念,带队伍却不能僵化行事。因为管事要讲流程,讲规则。而管人的思想要讲统一,讲单纯,过分拘泥于规则和层级,思想就会产生异化。思想是不会被任何外界的规则和层级固化的,人心是无常的,只有心与心才能相通。一颗无常的心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只能靠一种强大心灵的力量频繁地进行作用。

第二条线:人事部门。这个部门是协助老板管人的。

第三条线:绩效考核部门。绩效考核,既涉及到人又涉及到事,绩效考核部门通过管事来发现人的问题。

二、横向管事——各级领导各负其责

管事要靠职能部门来管。职能部门是指财务部门、生产计划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材料供应部门等,这些都是职能部门。事情的管理是通过各职能部门来实施的,人是通过老板及以下各级领导来管理的,这种模式就叫“纵向管人,横向管事”。

事情是通过流程来管的,通过流程管事能减少对人的依赖,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同时也能减少犯错误,因为犯错的往往是人而不是流程。有可能严格按流程来管事不太方便,但一定不会犯错误。

职能部门在管事情时必须掌握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通常的情况是这样的,管事必然要跟人发生矛盾,当与人发生纠纷时,此时的游戏规则是:职能部门不要强制对方去执行,而是要通过沟通来解决。如果沟通无效,就要连人带事交到管人这条线上来。

在这件事上,老板一定要为职能部门扫清障碍,为职能部门开路搭桥。因为职能部门管的是事,而不是人,职能部门没有行政权力,况且他们也不一定就擅长与人打交道。如果硬要职能部门顶着去硬碰硬,只会把事的问题上升到人的问题,恶化问题后果,最终难以收场。

此时的职能部门该做什么呢?职能部门应该将这个人执行还没有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等信息收集起来,反馈到管人这条线上来就可以了。人的问题不能抽象地讨论,如,当遇到劳动关系的问题时,法律是讲证据的,光说这个人不听话不行,有没有证据,违章违纪到什么程度,都必须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这样才既便于解决问题,又可以避免将事的对立升级到人的冲突,为领导的介入留有余地。

人的工作不是谁都做得了的,政工干部也是当下企业稀缺的资源。现在很多企业正是缺乏有政工干部素质的管理者。

管人者与管事者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管事的人要将执行人的执行情况准确无误地反馈给管人的人,并协同管人者共同解决执行人的问题。

三、分清界限——管事的人不要误入陷阱

管事的人要懂得控制自己,不要不自觉地掉入陷阱:

第一、喜欢从事情中去分析和猜测对方的心态、动机。管事者不管人的准确含义是指不要去管执行人的想法,而应管他的行为,也就是管他做的事。员工做了就是做了,做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没做什么一定要清楚明白。管事的人一定要戒掉揣摩人的习惯,学会就事论事。当然管人者也要戒掉这个毛病,管人的穴位在于先管好自己,自己管好了别人也就容易管了。

第二、征服欲太强。商场是讲究斗智斗勇,一方可以战胜对方。但在人的管理上,部下不是对手,而是合作伙伴,讲究团结互助,共求发展,所以,在人的管理上没的输赢论。管人者不要有输赢心和太强的征服欲。有些管事的人为了要达到事情的效果,一遇到对抗就一定要征服别人,结果很容易导致冲突和对抗,冲突一升级,事情就上升到人的问题,不仅事情就没有人管了,结果只能是越来越糟。

第三、情绪失控。管事者要懂得将执行人对事情的态度和对自己的态度分开。要培养自信心,疑心不要太重,不要觉得人家一句话就是冲着你来的,要学会以平常心做事。

一般来说,管事的人和管人的人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各职能部门经理相对于本部门而言他是管事的,但相对于部门内的员工而言他又是领导,是管人的人。所以,在企业管理模中我们倡导人事分离,是指在对人、对事上一定要界限清楚,态度分明。“对事不对人”一句俗话道出了个中真味。

管人管事管流程2015-04-26 23:32 | #2楼

管理乱的根源是什么?是人心乱。人心乱则行为乱,行为乱则一切乱。目前许多企业老板一直在困惑,为什么自己事必躬亲,到头来事没管着,人更想管也管不了。“什么都干的人一定是什么都干不好。”

在管理上首先要人事分开,“流程管事,领导管人”,流程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靠人来解决,将个人的知与行、行与果,自己的行与他人的行有机地、无缝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动作的链条、责任的链条、制约的链条,最终使企业成为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一台持续赢利的机器。 

人事不分=人事两难 

在家具业,德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10倍以上;在饲养业,韩国同等规模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企业的23倍。曾伟教授指出,究其原因就是,国内企业一直在内耗,一直在自己跟自己打消耗战,没搞清楚究竟是领导在起作用,还是流程在起作用。 

人和事不分就会出现两种最常见的情况:做好了人,耽误了事;做好了事,得罪了人。 

有些老板十分勤奋,什么事都要管,恨不得每项事情都能够自己完成好,结果却导致其手下的管理人员变得什么都不管。事实上不是员工不想主动工作,而是老板管事太多的情况下,就容易老觉得员工做什么都错。曾伟表示,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老板每件事都亲力亲为地工作,反而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而有些老板却自命潇洒,把管人的权力和管事的权力都给了下属,但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如果单一以为放权就能解决问题的话,就很容易得到“做好了事,得罪了人”的结果。 

“人的权力越大,欲望也慢慢随之滋长。刚开始时,得到权力的人还会好好干事,久而久之就会不可避免地干起拉帮结派的事情。”在广东有一家企业,由于实行承包式管理,导致一个100人的车间里就有70位工人来自同一个村子,工人只听车间主管(带他出来的人)一个人的话,老板对此也无可奈何。一次,品管员把该车间不合格的产品抽出来,结果却被工人一顿暴打,老板也无话可说,只能多发一点补贴给那位品管员。 

若权力过于集中,企业则没有活力;若权力分散,则企业容易乱。那该如何是好? 

领导管人,流程管事 

解决传统领式管理的最佳方法就是领导管人,流程管事。曾伟认为,管人和管事是不同的。管事是给别人定规矩,管人是给自己定规矩。能够把人管好的人,一定是能够把自己管好的人。 

用流程管事的具体控制方法有六点,这些方法的核心就是一个“分”字。 

方法一:限制选择法。

这一方法可以简单理解为“约束出效率”。贪图方便是企业顽症。我们很多人不喜欢按程序做事,怎么方便怎么来,结果经常犯错,使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返工和纠错上,大大拉升了企业成本。针对个体而言,方便出效率;不过就群体工作,只有约束才能提高办事效率。我们可以采用限制选择法,让人们按规定的流程做事,避免犯错,一次做对,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方法二:横向控制法。

只靠领导管理是多数企业的管理现状。但领导做管理往往粗而不细。要调动大家积极性,减少对领导的依赖,让人们互相管理,少靠行政命令,多靠流程推动,利用关联的岗位互相监督互相控制。 

方法三:三要素法。 

我们在企业看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只做不管。每个人都在做事,但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做得到不到位,好不好,却没人去管,导致很多的管理活动都起不了真正的作用。三要素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药。三要素就是标准、制约和责任。逐项落实,重点整治管理中“只做不管”的假动作。 

方法四:分段控制法。 

“只管结果,不管过程”,是很多老板喜欢说的一句话。但你要的结果你得到了吗?绝大多数的时候,结果都是让我们失望的。所以,我们要控制过程,化整为零,一段一段地来控,分段细化,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方法五:数据流动法。 

只凭感觉下结论、做决策,是我们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的通病,因此需要让管理人员养成凭数据做管理的习惯,靠事实和数据说话,凭脑子去打仗,而不是一切跟着感觉走。 

方法六:稽核控制法。 

我们很多企业搞制度、推流程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只重方案,不重实施。尽管我们也天天强调执行力,但在方案设计的时候,就不考虑执行的问题,在执行的过程中再去抓执行。稽核控制法让管理者从人们不执行的心态出发,设计出准备应对人们多次反复的方案,达到执行效果。反复抓、抓反复,通过多次监察稽核,让人们的行为和心态发生改变,产生积极效应,最终改变企业。 

精彩案例 

不靠领导做管理 

精益生产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原则,员工的事情不是靠领导在管,而是靠流程在管。我到丰田、雅马哈看了他们的生产过程,工序的所有零件都放到一个筐里,这个筐旁边有一张卡,后工序做完了,筐里的东西就用完了,筐上的卡片就交到前工序去;前工序一看到这个卡片(上面有规格、数量),就等于接到了生产指令,立即开始做,做完又再往再前工序挪。所以日本式的管理,每一个工序的工作指令都来自后工序,他不是领导下命令,而是后工序下命令,完全是靠流程做管理。日本的精益生产的核心就在这里,不是靠领导,而是靠流程。靠流程才能降低成本,如果靠领导,提升了效率,一定降低了效益。而相反,我们的好多企业在这个问题上就搞不明白。我们想提高效率,就想招几个好领导来,然后你发现,产量可能上去了,但是成本上升得更快,因为真正吃你成本的就是领导。 

相信秤,不要相信手感 

日本人做事情比较死板。在日本,邮局都有这样的规定,若邮寄的物品超过5公斤需要另外收费。有一次,一个中国人到邮局去寄信,邮局的人接过信件之后拿到秤上去称,看是否超过了5公斤。这位中国人感到纳闷不解:一封普通的信件用手都能掂量出来会不会超出斤两,可是日本人却要多此一举,专门用秤称一下?于是,这位中国人向他一位朋友请教,他那位朋友说,日本人做事情向来是走程序的,他们宁可不愿意相信自己的手,也要按照程序来做才不会出错。日本人已经形成了这种习惯,他们不怕麻烦,什么事情该怎么走就怎么走,宁可前期增加成本,不给犯错任何机会,这是日本式管理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日本这种“不怕麻烦”的精神,使日本企业产品的返工率比我们低得多。我们中小企业的老板,在管理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图方便,而且以方便为荣。图方便是我们要消灭的共同的敌人,要学日本人的一切按程序走,一次就要做对。

约束出效率 

在广州大桥的北端,每天晚上大约六七点钟的时候,刚好是下班的高峰期,在上桥之前,车辆非常的拥挤,塞车严重。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一种约束,司机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往桥上走,其结果是大家都走不了。而在大桥的南端,则设置了同方向的红绿灯,虽然车辆要等红灯,但大家的秩序都没有乱,其塞车的严重程度已大大降低。同理,我们在国道或省道上开车心里都烦,因为老有人干扰自己,不敢开快,开车上高速公路就很爽。但其实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很不自由,不能太快,不能太慢,不能随意上下,不能掉头倒车。减少了随意,却换来了速度,失去了自由,却得到了效率,效率原来是从约束中来的。 

人事还是分开管的好 

企业管理,简要地说无非就是管人和管事,一切规章制度都是围绕着这两条主线而展开。但如何管人如何管事却有许多学问,中国式管理也好、西方式管理也罢,都是各有各法的,现实中也很难一概而论谁强谁弱。以流程管事,可以用西方的理论,但管人主要靠领导去管,而且还是要管人的心,那还是用我们老祖宗的思想为佳。 

领导管人,流程管事,让人事分开,这对企业运作有什么好处?曾伟以自己对企业管理的丰富经验、深刻的研究,指出可以防止好人办坏事、强势不强效、小事变大事等等人事两难的内耗现象,同时这也是高效做事的重要技巧之一,值得推广。 

有人说,中国式管理比较人性化,用来管人的心大概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管人很讲艺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说法,效果会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