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综合实践活动课 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这种定位出发,我们通过考察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情况,以及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存的问题,指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 目的 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型产物,它与其它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学科课程与知识类综合课程的一种补充形态。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已经在实验区的中小学全面试行,并得到普遍的认可与欢迎,但是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理论定位与研究取向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澄清,还需要进一步的反思与追问。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干什么──比较视野中的追问
毋庸置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我们国家的特有产物,它是世界课改趋势下许多国家的必然选择。既然如此,我们就有必要审视世界各国开设综合活动实践课的背景与现状,从而明晰综合实践活动课设置的来由,综合实践活动课设置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近代社会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课程综合化的浪潮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各种举措,推出各种形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法国强调“动手做”,美国推行“设计学习”和“应用学习”,日本实施“综合学习时间”,我国的台湾则开设了“综合学习活动”。当然由于各国改革的背景与要求不一样,它们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也各有侧重,美国中小学“设计学习”与“应用学习”的总体目标体现为:满足个人需要,为其改进个人生活,适应社会发展提供可能;关注社会问题,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培养研究意识,掌握研究的一般技术与能力,为其从事学术工作做好准备;形成开放的、多样的职业意识与素养。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以及作为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的意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以及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与品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台湾的“综合活动”则强调培养学生十种基本能力: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与研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名称尽管各不相同,目标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但是有一点大家是共通的,即通过开设此类课程使学生摆脱“象牙塔”的制约,走向社会、走向真实的生活场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传统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虽然在系统的传递人类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局限在于不能把一些“即时性”、“开放性”和“体验性”的知识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不利于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合格公民,因此,建立立体性的课程体系,增开综合实践活动性质的课程成为各国必然的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应势而变,推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当然由于文化背景以及基础教育的传统不同,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国家的此类课程相比,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产生,不但是世界课改的趋势,同时也是以往“活动课”的深化与提炼,因此它在内涵与表征等方面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其一,研究的领域比较宽泛,它不但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教育等指定领域,同时也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非指定领域。其二,“课程”色彩比较浓郁,国外的此类课程,事实上更多的倾向于一种学习方式、学习策略或者一种学习机会,而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则比较明确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定位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问题、经验或主题为中心,整合课程资源,密切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生活、学生与自我联系的经验性课程,是综合课程的一种。其三,配套措施完整。为了有效的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的实施,我们从政策、理论研究以及实施环节各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支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明确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纳入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综合课程的理论研究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实践中各个学校的身体力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提供了试验的空间。与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相适应,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体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干什么──实践视阈下的审视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终结旨归为基点来审视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设置,我们在目标表述方面定位比较准确,目前问题的症结主要集中在目标的达成途径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领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超越了严密的学科界限,走向生活世界,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主张学生的“在场”与“亲历”行为,它通过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强调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个研究领域比较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之中,我国也不例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构建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主要目标在于“全面提高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它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劳动与技术教育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以往的教育体系中,劳动技术教育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之一,1981年4月中央教育部的《关于全日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中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观念和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劳动与技术教育走向异化,在劳动取向的统治下,技术经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淡忘掉。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就被冠冕堂皇地剥夺了独立和自由,只能依附于劳动,做劳动的奴隶。这次课程改革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整合在一起,组合成一门中小学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样不但从制度和时间上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而且,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因为更贴近生活,从而更易为人们接纳和认可,这项内容的有效开展,能够保证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养成良好的技术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目标的达成是通过这四个领域的协同作用实现的,因此目前在实践中,许多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几乎都是围绕这几个领域开展的,也有一些试点学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这里我们仍然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实践中所做的努力是否合理,是否能有效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
假如我们运用分析的方法,把综合实践活动课逐一分解,分项探讨各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所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各个研究领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但是当我们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出发,宏观、系统的审视这门课程的时候,问题便凸显出来了。其一,关系混乱。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指定领域和一些非指定领域,其涉及的面是比较广的,但是这些研究领域之间整合的线索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笔者的直观印象中,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像一个大杂框,它把许多学科课程以及知识类综合课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全塞进了这个框里,各个研究领域之间界限不清、内容重复、联系比较牵强。譬如,信息技术教育是不是应该包含在技术教育之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不是也渗透着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问题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澄清和解释。这样一来,原本是一个比较具有革新意义的课程形态,因其关系的混乱,造成了人们理解上的矛盾,从而导致其理论的自洽性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二,实施中的困惑。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领域内部关系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的迷茫,在具体的中小学中,很多校长和老师,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和以往的学校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个领域应同时开设,还是应该有所侧重; 综合实践活动该如何评价等等,都成了实践长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仿佛怎么开设活动类课程都可以命名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仔细一分析我们所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无论怎么设计,仿佛都存在一些问题,以至于在实践教师的眼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一个“四不像”的东西。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目标的达成,因此笔者以为,目前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研究而言,我们不能仅仅停滞于论证与美化现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合理性,不能仅仅一厢情愿的去阐释与解读现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和价值,我们应该从综合实践活动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进一步的深入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究竟还存在哪些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我们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与应对。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该怎么办──理性反思后的应答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内含着两层含义,即综合性与活动性,综合性表明了这种课程形态的组织形态,而实践性则指向了这门课程的活动形式。从这种理解出发,我们认为在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明晰课程定位。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这种定位的意图是凸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价值,摆脱其附庸地位,引发人们的足够重视。这种定位本无可非议,但是我们在纠偏的过程中又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和知识类综合课程的内在联系。事实上,从课程的组织形态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这几种课程之间是一种相互承接与连续的关系。其中从相关课程到活动课程都可以视为是综合课程,但是在综合课程内部又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知识类综合课程,活动类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以及核心课程都属于知识类的综合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则属于活动类的综合课程。知识类的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学科与学习者的结合,是对学科课程的发展,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还保留着学科的痕迹,知识仍是课程组织的主要基点。活动类的综合课程作为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是综合化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是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其中,学习者的经验是课程组织的逻辑基点,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课程开展的主要形式,而主题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表征,它完全打破了分科课程的框架制约,使课程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的探究活动,强调学生在自我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经验的统整。这种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育的某些弊端,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彰显,因此一出台便受到人们的欢迎与肯定。但是,这里我们必须要清楚,综合程度的高低并不是决定课程优劣的标准,在课程组织过程中,学科、活动本身都不是课程,它们只不过是课程的表现形式而已,课程的本质内涵最终应落实在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程的表现形态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科与活动两种形式上,不同的课程形态在课程体系中都有其“合法”的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第二,重整研究领域。如前所述,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内容指向互相重叠,研究领域确定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导致了理论的“失位”和实践的迷惘。我们认为其关键原因在于盲目的夸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过分在意凸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独特性,没有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定位的合适基点。要想重新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领域,不能仅仅在现有的几个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之间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寻求一种所谓的平衡,而应该从设置这门课的目的出发,重新输理思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所选定的内容是否和我们所要实现的宗旨相吻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在于有效的协调好与学科课程、知识类综合课程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个性整体、协调的发展,因此它强调“对任何主题的设计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正如罗祖兵先生所言“科学、艺术、道德的整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本质,而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活动、以及不同的学科与活动之间的综合只是其外在的表征形式而已。综合的程度表现为不同内容之间的相关性,而不必表现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但是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恰恰走入这个误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比较赞成罗祖兵先生的主张,即,不要刻意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设定特有的研究领域,人为的割裂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课程形态的区别,而应该强调课程的内在的相关性,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划分为自然、社会、生活、道德、科学、艺术等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开展研究活动。不管你采取何种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式,只要最终的目的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有利于发展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设置的目的便达成了。
第三,重建校园文化。客观的说,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形态,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许多学校此类课程的设置只是徒有其名,许多学校的老师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持一种抵触甚至排斥的情绪。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仅是教师在认识方面存在误区,更深层的原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缺乏一种相应校园文化的支撑。笔者以为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停滞或满足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课程组织形态的变化,而应从更深的机理上建构与之相配套的文化机制,为之提供保障服务,否则将会导致理论的异化与扭曲。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从国外学习引鉴的课程形态,有其时代的必需性和理论的“合法”性,但是假如缺乏“中国化”的过程,忽视其生存所必需的文化土壤,那么其生命的持久力便值得怀疑。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想在实践中生根发芽,除了修正其理论自身的“合理性”之外,当务之急是重建一套相应的校园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 反思】相关文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05-24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反思02-22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5篇12-1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04-07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方案04-2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05-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04-20
精选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3篇10-28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方案9篇04-27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