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事故反思>《潞安集团事故大反思

潞安集团事故大反思

时间:2022-05-23 19:45:11 事故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潞安集团事故大反思

按马洛斯的需求层次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从煤炭企业生产特点来说,安全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社会层面来讲,安全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石。煤炭企业必须把安全放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从管理、装备、员工素质三个要素的总体提升来实现本质安全,构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潞安集团事故大反思

在安全生产上,总经理王建强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安全与生产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能就安全而抓安全,更不能片面的强调生产而忽视安全,离开生产谈安全只能是空谈;片面强调安全,不管生产就是教条。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本质安全创建融入到日常生产组织的过程中,通过发展生产来提升本质安全创建层次,通过本质安全创建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本质安全创建的顺利开展。”

“从零开始,向零奋斗”。

安全的最高目标就是零事故、零损失、零职业病。追求安全就是追求“零”的目标。安全只有里程碑,没有终点站。因此,安全生产就是从一个“零”起点向另一个“零”目标的奋斗。安全生产永无止境,“零”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

正确的理念必然产生科学的决策,司马煤矿竣工投产后,总经理王建强就将建设“高标准本质安全型矿井”作为首要工作狠抓不放。提出了安全工作就是要“从零开始,向零奋斗”:行为追求零违章、管理追求零漏洞、现场追求零隐患、质量追求零缺陷、安全追求零事故。一句话,高标准建设本质安全矿井。同时,总经理王建强郑重指出,“在安全问题上,怎么抓都不过分,谁抓都不越位。安全有了保证,就能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并不是几句口号式的空话,而是句句落在了实处。

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司马煤业公司紧紧围绕人、机、系统、制度“四要素”,全面开展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工作,许多工作和项目走在了集团公司乃至煤炭行业的前列。

首先从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装备,增强生产系统的可靠性入手,在安全装备上实现了高起点高配备。因为王建强知道,单凭“高压”和“严管”换不来有效益的安全。只有提高矿井安全生产装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推广使用本质安全型设备,为职工创造宽松舒适的作业环境才是实现本质安全最有效的途径。在安全生产设备上,王建强舍得投入,而且通过自主创新来提高设备的实用效能。一批信息化、数字化的安全监控装备如同“千里眼”“顺风耳”,每时每刻都在监控着井下的生产现场,保障着每一名职工的安全。

在使用KJ95型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对井下瓦斯浓度变化和设备开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的基础上,实现了局域网内数据共用、资源共享;

引进安装了井下人员跟踪定位系统,实现了对井下人员分布情况的实时监控,无盲区检测,方便了紧急情况下的撤离、救援工作;

在巷道坡度多变的地方,引进了国内较为先进的智能型“一坡三挡”防跑车装置,雷达式防跑车装置以及远距离控制气动挡车装置;

轨道大巷内各道岔口、转道口以及坡上下安装了多功能语音警示和新型灯光路标装置;

自主研发在综采工作面安装使用了对讲语音实时通讯系统,提高了安全管理的协调性、可靠性;

自主研制使用了井下无极绳绞车信号闭锁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通过分区段实行语音警示和使用液晶屏自动显示车辆位置,解决了长距离巷道内运输难以分区段管理的难题;

自主创新使用了永久风门启闭气动远程控制装置和语音警示系统,局部通风机全部安设了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

使用创新开发的CERP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专用的安全管理模块——隐患闭合整改系统,安全隐患实现了全部闭合管理,实现了安全管理的数字化。在通往副井井口的走廊中,挂着两个电子显示屏,一个上面显示着井下工人总人数和每个工人的名字,另一个显示着井下带班的公司领导和管理人员的名字。

在接近井口处,有一个电子触摸屏,屏幕上显示着井下巷道布置图,要去哪里,只要触摸相应标记,在那里作业的前几个班发现的隐患、要求整改的日期等就全部显示出来,然后还可将这些信息打印到一张小纸条上,如同我们到商场超市购物时的清单。

“拿着这张纸条下井,心中有数,检查隐患整改情况就方便多了。”司马煤业公司井口的工作人员说。

别小看这个触摸屏,这就是司马煤业公司CERP管理系统的一个特色终端。

装备是基础,管理才是保障。没有科学的管理,再好的安全设备也不能发挥好作用。司马煤业提出“高标准地建设本质安全性矿井,实现安全有序高效生产”的管理目标,就是从管理制度和工作质量的本质上保证安全高效生产。短短半年时间,他们便建立健全了公司领导跟班指挥制度、各级人员巡查制度、安全生产条件评估制度、开工审批许可制度、安全质量动态班评估制度以及高标准的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等各类岗位责任制314种,各类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155种,各类安全管理制度229种,真正行成了符合司马矿井生产实际的,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管理人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完整科学的管理制度、考核体系和安全网络系统。

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落实”的原则,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格局。同时,他们还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安全监督作用,在公司构建起了一道群众性安全监督网络,全面培养和发展“群监员、青岗员”队伍,形成生产班组“班班有监督”的管理格局,并通过井口安全文化长廊、开展我为安全献一计、女职工井口祝福安全、送温暖、安全签语、班前宣誓等融情于安全的活动,在全公司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广大员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保证安全生产。

在安全管理上,王建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员工的最大幸福就是有一个安全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只有把环境创造好了,员工们干活才能精力充沛,心情才能畅快,安全才能保证,效益才能提高……”正是在这样的管理理念和思路的指导下,司马煤矿展开了一项项以创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为主题的工程建设,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入手,在井下修建了冲水式卫生间,既美化了环境,又促进了文明生产;在集团公司内率先安装了井下防爆型热水器,解决了员工在井下喝不到热水的难题;对井下永久硐室和巷道进行硬化和亮化,将巷内各种管线全部标准吊挂、整齐划一,对巷道内的标识、警示灯进行了重新设计,强化了工作地点的照明,在平坦明亮的巷道内,员工即使不开矿灯都可以照常作业和通行,从而彻底改变了煤矿井下“黑、脏、乱、差”的现象,为员工创造了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起到了环境育人的良好作用,激发了员工自觉遵章守纪、保证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在2014年二季度潞安集团公司安全质量标准化大检查中,司马煤矿以943.4分取得了国家“本质二级”的好成绩,在集团公司名列前茅。

2014年夏天,多家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摄影记者来到司马采风,其中有一名德国摄影记者举着手里的照相机几个小时都没有停下来,为司马将煤矿建设成这样现代、整洁,工作、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的现实景象感到惊奇和不解,于是好奇地问道:“你们是怎么想到要把井下建得这么好的?”王建强总经理幽默地回答道:“用你们西方人的话说,这就是我们保护人权的一个体现。”

这并不仅仅是个幽默的外交辞令,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理念。是以总经理王建强、党委书记冯忠华为首的司马煤业公司领导班子高度一致的认识——“安全是最大的效益,是职工最大的幸福。”“煤炭行业应该时刻把国家和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把安全工作作为企业稳步发展的最大政治,把尊重和保障职工基本的生命权、健康权作为最大的责任和使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司马煤业在强化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上是不遗余力的。

他们从制度、硬件、师资等方面着手,建立了具有“三级资质”的职工培训中心,强化实行考教分离制度,健全教育设施,增强师资力量,规范培训教材,提高安全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创新安全培训方法,加大激励与引导力度,激发员工自学的主动性,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氛围。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安全警示教育、安全现身说法等好的做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增强安全培训的实效性。继续推进经济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员工搞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各单位通过周二、周五安全例会、学习会、班前班后会等时机,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知识,反思事故案例,倾力对员工灌输安全第一思想,使员工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特别是对新员工、转岗员工、“三违”员工、特殊工种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师徒结对、现场帮教、领导干部现场跟班、带班、安全监督组现场督察等措施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提高现场作业安全系数。

司马煤业的员工们在培训中得到了教育,在教育中得到了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成为他们一致的心声:“什么是幸福,安全就是最大的幸福。有了安全,我们才能以休闲的心情漫步在司马花园般的小区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享受美好的人生;有了安全,我们才能为司马的明天去奋力拼搏,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绿色!生态和-谐,新境界的提升……

“煤炭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占能源消耗的70%以上,我国“富煤少油贫气”的能源赋存格局以及未来世界石油高价位运行预期都决定了煤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将是我国一次能源的主体,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煤炭下游产品不断扩大和延伸,煤电化,煤油化,煤焦化产业链呈现出拉长增粗的趋势,必然带动耗煤量进一步增加。

“煤炭需求量的持续增高,对于山西这个产煤大省来说,即存在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和供应基地,多年来,山西省煤炭产量占到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4以上,为国家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大量的输出煤炭也造成了安全和生态上的巨大欠账,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现有条件下,山西每挖1吨煤,就破坏地下水资源2.48吨,损失煤炭资源6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价值达66元。目前,在国家环保总局重点监控的113个污染城市中,山西几大城市都“榜上有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山西煤炭企业必须走和-谐发展的道路,这是时代的需求,是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客观要求。

“要实现煤炭企业的和-谐发展,最重要的是解决好安全生产、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以上这几段话是摘自司马煤业总经理王建强撰写的论文《山西煤炭企业和-谐发展的综合思考》一文。作为一个现代化煤炭企业的总经理,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他的视野是宽阔的,他在兢兢业业地做好司马煤业发展和壮大事业的同时,已经把目光投到整个煤炭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上,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领导人,不仅要具备在生产实际中的创新领导能力,更应该具备理论创新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企业领导人追求卓越的远大目标和创新意识。

王建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司马煤业就是他不断探求煤炭企业和-谐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基地。在建立了产权明晰、责权明确、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企业公司制运营模式之后,王建强和司马煤业的决策者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代潮流中,积极探索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始终把“绿色开采、生态和-谐”理念贯穿于矿井建设和发展,实现了生态示范型矿井建设高起点上的新跨越,高水平上的新提升。

司马矿井从设计和建设初期,就始终着眼保护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几乎每一处都经过了多方考察和论证,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有效地避免了水、煤尘和噪音污染。司马煤矿处于富水区,井下水涌出量大,为此,他们投资1900多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污水处理站,采用国内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对井下生产产生的废水、生活污水、煤泥水和锅炉房洗渣废水进行达标处理。对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工业场地污水、生活污水采用国内先进的一体化HDOMF—5充氧生物膜装置进行二级生化处理,生活污水经处理后供选煤厂洗煤用水。选煤厂煤泥水处理后,全部回用,达到了国家煤泥水一级闭路循环标准要求。开工建设了雨水污水收集、复用水管网系统,建成后将矿井污水的回用率由50%提高到70%,主要用于厂区地面洒水降尘、环境绿化、单身楼的冲厕用水、周围村庄的农田灌溉、矸石制砖厂用水,从而把井上井下废水全部进行循环利用。

司马矿井距离长治市只有8.5公里,现代城市空间的快速拓展使司马煤田成为长治市城南的重要发展区域,城市空间发展与煤田开采的矛盾日益明显。司马煤田上层为厚表土与薄基岩,采动很容易引起地表灌溉农田的破坏。由于前期采动已引起部分地表下沉,随着开采的推进,将会给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脆弱的生态环境,迫切要求探索一种绿色开采的新模式,以实现城市与煤田、环境与景观、生产与生活的和-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开采新路子。

本着“为社会负责、为未来负责”的企业宗旨,司马煤业从改善矿区环境,提升煤田内生态环境品质出发,制定了矿区未来采空塌陷区治理与生态再造的总体规划,并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性矿井,现已顺利通过了山西省环保局的验收。三废治理达到了行业内的高标准,先后获得了山西省“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和长治市“污染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取水节水先进单位”、“环保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14年9月份又被评为山西省首批环境行为优秀的“绿色等级”企业。获此荣誉在山西省仅有5家,煤炭企业仅有两家。

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据司马煤业的技术人员介绍,由于受到断层、无炭柱以及“三下压煤”的影响,公司井下实际可采储量减少。如何提高资源的回收率,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司马人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为此,从2014年起,司马煤业加强了地质保障体系的建设,对采区回采前进行地质精查,对采区范围内大的地质构造有比较精确的描述,为采区工作面的优化布置提供依据。在采掘施工时,采用先进的超前探测手段,了解地质条件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在采掘施工中造成较大的影响。积极实施村庄搬迁工作,释放“三下压煤”,延长矿井寿命。第一期的村庄搬迁规划,就可释放煤量1074万吨。

技术人员开展“三下”采煤技术研究,论证“条带开采、充填采空区”开采技术的可行性,在实施村庄搬迁困难的情况下,推广应用“三下”采煤技术,确保资源回收最大化。如今,司马煤业已经委托上海一家公司制定了规划,准备实施第一期治理工程。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万代的宏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司马煤业在不断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将把矿区建设成为一个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以及环保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区,成为山西乃至全煤行业的一个生态治理的典范。

司马煤业在井下掘进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生的矸石每年约30万吨,他们把其中一部分用于制造建筑材料,建成的煤矸石制砖厂年可消化矸石20万吨,另一部分运至4.5公里之外的排矸场堆放,进行分层覆土碾压,覆土造田,植树种草。矿区绿化美化和生态治理工作走在了集团公司的前列,做到了建一楼绿一点、修一路绿一线、建一区绿一片,形成了一个以常绿灌木、草坪、花坛为主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点上绿成景、线上绿成荫、面上绿成林、点线面有机结合,乔灌草花交相辉映的绿化格局,绿化面积达到了6098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2.5%,通过植护养结合,进行绿化工作的动态化运作,基本上形成了“有景可观、有荫可乘、有花可赏、有绿可享”,“春天有花、夏天有荫、秋天有果、冬天有绿”的生态和-谐型花园式矿井。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潞安集团事故大反思。

【潞安集团事故大反思】相关文章:

安全事故大反思与感悟04-18

煤矿安全事故大反思05-18

事故反思报告事故反思范文03-27

事故反思05-05

事故的反思04-18

事故反思的范文03-30

事故反思总结04-04

关于事故反思02-17

地铁事故反思03-24

生产事故反思01-28